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1页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2页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9分)
    1. 默写古诗文。
    (1)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向弟子阐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5)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思考,将情感寄寓于经典意象上,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_”中发挥奇特想象,借景抒情。
    (6)在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一句“_________,______”突破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①. 博学而笃志 ②. 切问而近思 ③. 水何澹澹 ④. 山岛竦峙 ⑤. 海日生残夜 ⑥. 江春入旧年 ⑦. 学而不思则罔 ⑧. 思而不学则殆 ⑨.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⑩.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⑪. 遥怜故园菊 ⑫. 应傍战场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博学、笃志、澹、竦峙、罔、殆、郎、傍”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州的秋,有如微风般的温柔,没有冬天那样duō duō bī rén。秋天的三角梅,换上了烟霞般的红。这一片片叶子红得热烈,红得 ,像把终年zhù xù的红色全拿出来了, 地向秋风mài nng风姿。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随风起舞,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 。风停了,夕阳染红了天空。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duō duō bī rén( ) (2)zhù xù( ) (3)mài nng(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灿烂 花团锦簇 琳琅满目B. 浪漫 花枝招展 琳琅满目
    C. 浪漫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D. 灿烂 花枝招展 美不胜收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风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灵动而又绚丽。
    B. 秋风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C. 三角梅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D. 三角梅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灵动而又绚丽。
    【答案】2. ①. 咄咄逼人 ②. 贮蓄 ③. 卖弄 3. D 4.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卖弄(mài nng):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灿烂:形容光彩鲜明夺目。
    浪漫:充满幻想,富有诗情画意。
    第一个空形容三角梅的红色鲜明夺目,用“灿烂”恰当。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
    第二个空用拟人手法,描述三角梅像小姑娘一样艳丽,用“花枝招展”恰当。
    琳琅满目:意思是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形容各种美好的事物很多。‌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第三个空描述整体视觉效果,美得让人看不过来,用“美不胜收”恰当。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原句中“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缺少主语,句首应加“三角梅”;根据“夕阳”这一语境,“烈日”不恰当,可改为“霞光”。
    故选C。
    5. 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1)_____________,爱是黑夜里的一束灯光,爱是(2)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沙漠里的一泓清水 ②. 风雨里的一把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根据横线前的例句可知,仿写的句子应运用比喻的修辞。句式特点是“爱是……里的一……”。然后根据格式拟写,合理即可。
    如:夏天里的一阵清风;大海里的一座灯塔。
    6. 学校将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次活动将以辩论会的形式开展,小荔和小夏为此设计了开场白。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惠顾“网络交友利与弊”的辩论会现场。朋友给我们温暖与力量,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交友的典故,如管鲍之交、悬梁刺股、高山流水等,我们今天在这里也聊聊关于交友的话题。感谢兄弟学校在这次活动中对我校的鼎力相助。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双方辩手的高见。
    (1)这段开场白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是________,有一处典故使用不当,是________。
    (2)本次辩论会的辩题是“网络交友利与弊”,讨论互联网丰富并改变了我们的交友方式的话题。作为辩手,请你就“网络交友弊大于利”这一观点列举两条理由。
    【答案】(1) ①. 惠顾 ②. 悬梁刺股
    (2)①沉迷于网络,浪费时间。②虚拟世界,容易上当受骗。③容易引发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障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欢迎大家惠顾‘网络交友利与弊’的辩论会现场”中的“惠顾”使用不当,“惠顾”是敬辞,只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到来,这里用“到来”即可。
    悬梁刺股。悬梁:指孙敬每天坚持读书,但会打盹,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房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让自己清醒。刺股:苏秦发奋读书,每当自己疲惫时,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使自己清醒。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与“交友”无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把握住主题观点“网络交友弊大于利”,然后结合实际作答语言流畅、连贯、得体,紧扣观点。
    示例:①沉迷网络中,浪费大量时间并且耗费大量体力,耽误学习,损坏身体。②虚拟世界,良莠不齐,不识庐山真面目,容易上当受骗,害人害己。③长期沉溺网络,会让人慢慢与现实世界脱离,形成网路孤独症,自闭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④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引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一旦追随效仿,会毁了自身。
    7. 请你结合《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个人成长史。纵观全书,鲁迅有三次离别一次回归:离家、离乡、离国、回国。每一次辗转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整本书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并完成填空。
    (2)《朝花夕拾》一书中,有很多人给鲁迅带来温暖,令他产生敬意。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答案】(1) ①. 对百草园依恋不舍 ②. 日本 ③. 藤野先生
    (2)示例: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学生行礼,寿镜吾先生就在一旁“和蔼”的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矩,但是都不“常用”。
    藤野先生——和蔼可亲、严谨认真、平等待人。他修改鲁迅的讲义,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没有民族歧视,他所做的一切,对鲁迅而言是伟大的。
    范爱农——耿直孤傲,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诚。他回乡后,受到排斥和迫害,教小学生糊口。经常进城与鲁迅聊天。鲁迅在师范学校任职后,他做学监,勤勉办事。
    阿长——不拘小节、善解人意、关心和热爱孩子。鲁迅渴望得到《山海经》,整天想整天念叨,长妈妈特意去买了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理解与分析。
    第一个空:对于从家到书塾的离别,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留恋和对书塾生活的初体验,可以概括为“对童年的不舍与对新生活的期待”。
    第二个空:此处应填写具体的国家名,根据鲁迅的生平,和第四条“从日本回祖国”的提示,他确实曾留学日本。
    第三个空: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以及他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题目要求从《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位给鲁迅带来温暖并令他产生敬意的人物,并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接下来,需要从《朝花夕拾》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人物。根据对原著的记忆和理解,可以选择藤野先生、阿长(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等人物。在确定了选择对象后,需要回顾原著中与该人物相关的内容。这包括人物的外貌、言行、性格特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等。根据原著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这包括人物的优点、缺点、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示例:寿镜吾老师性格方正质朴,学识渊博。当学生向他行礼时,他总是以和蔼的态度回礼。尽管他备有戒尺,并制定了罚跪的规矩,但这些惩罚措施并不经常使用。
    藤野先生是一位性格和蔼可亲、教学严谨认真且对待学生平等无偏见的老师。他细心地为鲁迅修改讲义,耐心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展现出其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没有民族歧视,这种包容心让鲁迅深感敬佩。藤野先生所做的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视为伟大的行为。
    范爱农则是一位性格耿直孤傲,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他回到家乡后,尽管遭遇了排斥和迫害,但仍坚持教书育人,以教小学生为生。他时常进城与鲁迅交流思想,分享彼此的看法。当鲁迅在师范学校任职时,范爱农则担任学监,勤勉尽责,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阿长则是一位不拘小节、善解人意且关心和热爱孩子的长辈。她注意到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虽然这本书对阿长来说可能并不了解,但她仍然特意为鲁迅买来了这本书,这份关爱让鲁迅深受感动。
    二、阅读(41分)
    (一)(17分)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③。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④,了无惧容⑤。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收:拘捕。②中外:指朝廷内外。③惶怖:惊恐。④琢钉戏:古时的一种儿童游戏。⑤惧容:恐惧的表情。
    8.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儿 徐 进 曰 大 人 岂 见 覆 巢 之 下 复 有 完 卵 乎 寻 亦 收 至
    11. 关于甲、乙两文,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 甲文中“公欣然”和“大笑乐”,表现了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C. 乙文中通过孔融对使者说的话,表现了孔融是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
    D. 甲、乙两文中对话的内容居多,在表现人物时都只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
    12. 谢道韫与孔融的两个儿子都非等闲之辈,请结合原文说一说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
    【答案】8. (1)小辈,包括侄儿侄女;(2)急;(3)大体。
    9. (1)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2)谢太傅兄长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10. 儿 徐 进 曰/ 大 人 岂 见 覆 巢 之 下/ 复 有 完 卵 乎 /寻 亦 收 至 11. D
    12. (1)通过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将雪花比作随风飘扬的柳絮,这一比喻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体现了谢道韫富有文学才华,聪明机智。
    (2)通过“二儿故琢钉戏,了无惧容”和“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可知,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但他的两个儿子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并说到“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由此看出,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处变不惊,安定从容。
    【解析】
    【导语】【甲】本文以谢太傅家庭聚会为背景,通过一场关于雪花的比喻竞赛,生动展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与敏捷才思。她以“柳絮因风起”的妙喻,不仅赢得了谢太傅的赞许,更流传千古,成为女性智慧与才情的典范。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魏晋名士的风雅与情趣。
    【乙】本文讲述了孔融被捕时,其两个儿子面对生死考验所展现出的非凡镇定与智慧。以“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深刻比喻,彰显了孩童的机智。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与生动的情节,刻画了孔融之子的勇敢与智慧,令人动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1)句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文章的义理。 儿女: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 骤:表示急、迅速的意思。
    (3)句意: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大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欣然:高兴、愉悦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2)兄女:兄长的女儿。未若:不如。因风起:乘风而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儿徐进曰”表示孔融的儿子慢慢地走上前来说话,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所以在此处断句。“大人岂见覆巢之下”是儿子问孔融的话,意思是“大人您难道见过鸟巢被毁坏了之后(的情况吗)”,这是一个反问句,表示一个完整的疑问,所以在此处断句。“复有完卵乎”是儿子接着上句继续问的话,意思是“还会有完整的卵(存在吗)”,这是对上一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所以与前一句断开。“寻亦收至”表示随后(不久)孔融的儿子也被捕了,这是一个结果陈述,与前文形成对比。所以正确断句是: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理解与分析。
    D.甲、乙两文中虽然对话内容居多,但并不仅仅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例如,在甲文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这句话中,“俄而雪骤”是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来引出下文谢安的提问,同时也为后文子侄辈的比喻提供了背景。在乙文中,“二儿故琢钉戏,了无惧容”这句话中,“二儿故琢钉戏”是动作描写,通过描写孔融两个儿子在面临危险时仍然专注地玩琢钉游戏,来表现他们的镇定和从容。因此,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忽略了文中其他描写手法的运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理解与分析。
    在甲文中,谢道韫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当谢太傅询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作答,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相比兄子胡儿的“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的比喻更加贴切和优美,展现了她在文学上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此外,作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的出身和背景也彰显了她的不凡。
    在乙文中,孔融的两个儿子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时,表现出了非凡的镇定和从容。“二儿故琢钉戏,了无惧容”,他们虽然年幼,但在父亲被捕的危急关头,仍然能够保持冷静,继续玩琢钉游戏,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和慌乱。当孔融询问使者是否能让两个儿子免受牵连时,大儿子从容地回答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的机智和聪明,更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冷静分析。这种在危难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的特质,是孔融两个儿子过人之处的重要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二)(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 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不仅点出了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作者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B. 第②段中“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自己的悲苦,完全没注意到母亲病情的悔恨之情。
    C. 全文感情基调深沉而忧伤,第④段语气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
    D. 本文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她慈爱、包容、细心、坚忍。
    14. 赏析本文时,小荔认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是有意动作,而小夏却认为,此时母亲进来是想让“我”去看菊花,无意中站在了窗前。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5. “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结合实际生活,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答案】13. D 14. 同意小荔的观点,“挡”是挡住,母亲有意的动作。母亲有意地挡住“我”的视线,是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景象,产生悲观的情绪,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表现了母亲处处替我着想的坚忍与无私。
    15. 示例一: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示例二: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示例三: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瘫痪后的“我”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深刻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文章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不仅烘托出情感的忧伤和思念,也暗示了人生的转瞬即逝。“我”对母亲病情的无知和对生活的失望对比出母亲在自己困顿生活中仍使出全力的爱与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尤其是母亲的忍耐和叮嘱“好好儿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惜。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①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可知,通过对母亲“躲”“听”“进来”等动作描写以及“眼边红红的”神态描写,体现出母亲的细心与慈爱,面对脾气暴怒无常的“我”,默默关注又怕打扰“我”。根据第①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知,此处运用语言描写,展现母亲对“我”的包容与鼓励,希望“我”能振作起来,好好生活,体现出母亲的慈爱与坚忍。文中并没有对母亲的心理描写来表现其慈爱、包容、细心、坚忍这些特点。本项“本文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有误;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③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以及“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当时“我”正看着窗外飘落的树叶,落叶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衰败,容易引发悲伤消极的情绪,而母亲深知“我”双腿瘫痪后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她不想让“我”因看到这样凄凉的景象而更加难过,进而陷入对生活绝望的状态中,所以特意站到窗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我”看向窗外的视线,想引导“我”把注意力放到美好的菊花上,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母亲这个“挡”的动作是有意为之的,饱含着她处处替“我”着想的深情,也体现出母亲面对生活苦难时的坚忍以及对“我”无私的爱。所以同意小荔的观点,“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首先回顾文章中母亲对“我”说“好好儿活”的背景和意义。在文中,“我”因双腿瘫痪陷入了自暴自弃、极度消极的状态,母亲希望“我”能振作起来,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悲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珍视生命,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哪怕身处困境也要努力生活下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情况阐述自己的理解。可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惜健康的体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等,这是一种“好好儿活”的体现。个人成长与追求层面,可以谈谈设定目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发展兴趣爱好等内容。这也是在践行“好好儿活”。社会责任角度,可以考虑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心经营彼此间的感情,在相互陪伴与支持中积极地面对生活,让生活充满温暖与爱意,这也是好好儿活的一种方式。
    (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出院的时候,在我有点任性的央求下,母亲才跟我回家。
    ②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才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龙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猴急地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了!”于是,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 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 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却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热气慢慢浸润母亲的手背,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龇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接触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变得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母亲以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6. 文章⑩段写到母亲的手“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联系全文说说主要指哪些事情。
    17. 简要分析第⑥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18. 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9. 原文标题为“母亲的‘经书’”,小语认为改成“母亲的手”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6.
    1)春天,母亲带“我们”去地里浇水;2)秋天,母亲带“我们”摘棉花;3)买来收音机和书本,对“我们”进行艺术、文化启蒙;4)冬天,母亲独自洗衣服;(5)母亲为“我们”一家人做四季的衣服和鞋子。
    17. (1)第6、7段主要写母亲买来收音机和书本,对“我们”进行艺术、文化启蒙,说明她不仅关爱孩子,还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2)照应了标题“母亲的‘经书’”,说明母亲是本“无字经书”,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18. 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双手在冬天因辛苦劳作红肿、皴裂的样子,表现了母亲任劳任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敬佩和感恩
    19. 示例一:“母亲的手”更好,因为母亲的手是全文的线索,这个题目可以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同时和文章结尾呼应,更好地突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关爱家庭的形象。
    示例二:“母亲的‘经书’”更好,因为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用了谚语,增加了文学性;同时与结尾相呼应,强调了母亲就像一本“无字经书”,对子女影响深远,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④段“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可知,母亲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带来了庄稼的丰收,也让我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因此,春天,母亲会带我们去地里浇水。
    (2)根据第⑤段“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可知,通过摘棉花,我们不仅学到了劳动的技能,还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因此,秋天,母亲会带我们去摘棉花。
    (3)根据第⑥段“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和第⑦段“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可知,母亲通过这些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也培养了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因此,母亲还会买来收音机和书本,对我们进行艺术、文化的启蒙。
    (4)根据第⑨段“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接触凉水”可知,母亲的这种细心照料,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因此,冬天,母亲会独自洗衣服,不让我们接触凉水。
    (5)根据第⑩段“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可知,母亲的这种无私奉献,为我们带来了舒适和便利。因此,母亲还会为我们一家人做四季的衣服和鞋子。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1)内容上:第⑥段描述了母亲买来收音机,让我们接触到艺术和文化的启蒙,如评书、舞台剧和名曲等,这为我们早期的艺术和文化素养打下了基础。第⑦段则进一步说明了母亲对我们教育的重视,她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并承诺谁考试得了第一名就可以去新华书店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她不仅是一个关爱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有远见、重视教育的母亲。
    (2)结构上:第⑥⑦段与文章的标题“母亲的‘经书’”形成了照应。标题中的“经书”通常指的是有文字记载的书籍,但在这里却用来形容母亲,暗示母亲就像一本无字的经书,对我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第⑥⑦段所描述的母亲的艺术和文化启蒙,以及她对我们教育的重视,正是对这一标题的深入阐释,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母亲作为一本“无字经书”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这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母亲在冬天由于劳作而双手红肿、皴裂的情景。其中,“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这一描述,通过赋予小口子“张嘴”,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双手皴裂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传达了母亲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辛劳。这句话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母亲的艰辛,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敬佩和感恩之情。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的不易和“我”内心的复杂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把握标题的含义,从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如果选择“母亲的手”作为标题,其优点在于:首先,“母亲的手”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从母亲用手劳作到为我们带来各种生活上的照顾,都离不开她的手。因此,这个标题能够很好地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其次,“母亲的手”这个标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呼应,结尾处提到母亲的手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而标题也正是强调了母亲的手的重要性和辛勤付出。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母亲任劳任怨、关爱家庭的形象。
    如果选择“母亲的‘经书’”作为标题,其优点在于:首先,这个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一本“无字经书”,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之深远。同时,标题中还引用了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其次,“母亲的‘经书’”这个标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呼应,结尾处提到“母亲以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与标题相呼应,强调了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之大,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三、作文(50分)
    20. 根据要求写作。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和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课文中的形象、作者的意图……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时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完整; ②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 600字。
    【答案】
    例文:
    我懂得了珍惜
    岁月流转,时光匆匆,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直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珍惜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如往常一样去爷爷奶奶家吃饭。爷爷奶奶的家位于城市的边缘,周围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那里的空气清新宜人,总能让我忘却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每次去那里,我都会和爷爷奶奶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那天的气氛却有些不同。奶奶看起来脸色苍白,神情疲惫,她强撑着身体为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我却没有察觉出她的异样,只顾着埋头吃饭,偶尔敷衍几句奶奶的问话。饭后,我便急匆匆地离开了,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说。
    几天后,我接到了爸爸的电话,他告诉我奶奶住院了,情况很严重。我一下子愣住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慌。我赶到医院时,奶奶已经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双眼紧闭。我站在床边,看着她那瘦弱的身体,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我为什么没有多陪陪她?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她的身体变化?为什么没有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去医院陪伴奶奶。我给她讲故事,陪她聊天,尽力让她感到开心和安慰。然而,奶奶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她的笑容也越来越少。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我知道我失去了一个最爱我的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有珍惜。
    奶奶去世后,我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美好时光都是短暂的,如果我们不珍惜,就会永远失去。我开始学会珍惜与身边人的相处时光,无论是父母、朋友还是陌生人。我学会了用心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去表达我的关爱和感激。
    奶奶的离世让我懂得了珍惜的重要性。珍惜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拥有,更是对时间的把握,对情感的呵护。我们要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相聚,珍惜与朋友的每一次欢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因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那段与奶奶共度的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但同时,我也庆幸自己从中学到了珍惜的道理。我会将这份珍惜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本次作文题目“我懂得了_____”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历,感悟生活中的某种道理或价值。解析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我懂得了”这一表述的主体是“我”,即要求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其次,横线上需要补充的词语是写作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与成长、人生感悟相关,比如“真诚”“感恩”“珍惜”“宽容”等。确定写作主题时,应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哪些事情让自己有了深刻的领悟和改变。这些领悟和改变可以是关于人际交往的,也可以是关于时间管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自己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内心的变化和成长。最终,文章应传达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深刻认识,体现出个人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选材构思。要求写记叙文。本次作文在选择素材和构思行文时,应着重于个人的真实经历和深刻感悟。首先,要回顾自己的生活,筛选出那些让自己产生“懂得了”某个道理或价值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也可以是重大的转折点,关键是要能够体现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其次,在构思行文时,可以采用倒叙或顺叙的方式,先描述自己现在对某个道理的深刻认识,再回忆过去的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这一认识。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你的经历和变化。同时,文章还应注重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描绘自己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你所懂得的道理或价值。最后,文章结尾应总结自己的感悟,并适当升华主题,表达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展望。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深刻,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别之路
    别之因
    别之情
    别之文
    从家到书塾
    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
    ①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故乡到南京
    衍太太散播我偷家里东西的谣言
    对S城的失望
    《琐记》
    从中国到②_____
    医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学医救民的坚定
    《父亲的病》
    从日本回祖国
    讲义事件、电影事件
    弃医救国的决绝
    《③___》

    相关试卷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A4: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试题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答案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试题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答案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