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A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A4第1页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A4第2页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表为中国黄河流域早期器物纹饰的发展历程,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B.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嬗变
    C. 纹饰社会功能的转变D.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器物纹饰由仰韶文化时期的“生动形象、灵动活泼,直接来源于真实事物”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大量采用几何图案,设计感强,简约大方”再到商朝时的“精致繁复,威严神秘、古朴庄重,造型庞杂,神秘庄重,高度几何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发展渊源的,同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一定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嬗变,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器物纹饰的发展历程,并不涉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这些器物纹饰具有哪些社会功能,排除C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商朝开始的,所以D选项无法说明仰韶文化时期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B.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D.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主张,都强调了君主应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的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些主张体现了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C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排除A项;孔孟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大一统”的相关信息,且“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3.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 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B.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想代行周天子的权力
    C. 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D. 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各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行周王室的部分权力,拥有对其他诸侯国发号施令的影响力,可以组织诸侯会盟等活动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一些地区事务等,D项正确;分封诸侯在当时理论上仍是周王室的特权,排除A项;诸侯国的“大宗”是周天子,排除B项;盟主国本身也需要向周王室交纳贡赋,也没有权力让其他诸侯国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
    4. 聘礼是王、诸侯国之间结好关系之礼。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的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这表明( )
    A. 时局变化推动礼仪革新B. 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
    C. 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D. 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的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原来适用于天子聘诸侯的聘礼,逐渐适用于诸侯之间,后被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取代,说明的是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仪革新的说法,强调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力对列国间关系走向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同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 (越城)、禁嬉(赌博)、禁徒 (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
    A.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B. 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C. 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 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 (越城)、禁嬉(赌博)、禁徒 (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可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编户齐民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税收的保障,故其目的旨在实现富国强兵,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民众的治理,而非贵族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法典的比较,不能得出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排除D项。故选A项。
    6.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7. 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 )
    A. 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B. 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
    C. 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D. 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招纳的各国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有利于缓和各地的反抗情绪。D项正确;秦始皇任用各地的士人,而不是贬低士人,排除A项;世家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其主要目的是( )
    A. 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B. 重塑皇权的至高无上
    C. 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D. 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封禅活动带有政治色彩,通过祭祀天地印证统治的合法性,展现了自身的统治能力,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国家和文化认同的作用,A项正确;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实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封禅活动并不会达到此目的,排除B项;封禅是一种政治活动,并不能起到镇压六国反叛的作用,排除C项;封禅与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 汉景帝时期,蜀地太守文翁“选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东汉名士钟皓,设立学堂“教授门生,千有余人”。据此可知,汉代( )
    A. 奉行“以法为教”治国理念B. 学术和法律受到地方重视
    C. 推行察举制以选拔各级官员D. 持续推动律令儒家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文翁在汉景帝时期任蜀地太守,他挑选张叔等十余人,送他们到京师学习,这些人有的学习博士学问,有的学习律令等知识。东汉名士钟皓设立学堂,教授门生达千余人,对东汉时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汉代的学术和法律得到了地方的重视,B项正确;法家学派奉行“以法为教”治国理念。汉景帝奉行“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汉代推行察举制以选拔各级官员,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材料未涉及汉代持续推动律令儒家化进程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表为汉初诸侯王的有关记述(部分),说明了当时( )
    A. 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B. 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 地理环境影响国家统一D. 地方管理延续秦朝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有利于稳定政局,反映出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国诸侯有利于政局稳定,不涉及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国家统一,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分封,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 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B. 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 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D. 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无力征讨匈奴,通过和亲等方式减少匈奴的威胁,因此,文帝引用汉高祖的话“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这体现了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边疆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盛,国力强大,希望通过对匈奴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大一统,因此武帝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说明因经济发展推动治国理念的转变,A项正确;材料所阐述的是汉朝边疆政策的变化,与地方治理体系和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BC项;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材料并未涉及汉朝的民族管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 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 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 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 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保障了”的说法太过绝对,不能依赖禅让方式就实现政治的和平稳定,排除A项;“放弃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政权的延续仍是家天下,排除B项;皇帝下诏主动退位,本质上是被迫的行为,权臣实质上仍是夺取了皇帝的权力,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晋书•儒林传序》记载这一时期土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撰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
    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 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 “三教合流”的形成D. 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东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儒学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影响了士人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并未丧失正统地位,排除A项;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
    14.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故A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故B排除;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故C排除;D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
    15. 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 地域认同B. 民族政策C. 艺术审美D. 华夏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北魏将西凉乐从“秦汉伎”改为“西凉乐”,体现了其作为中原王朝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反映了北魏的中原文化正统性和华夏文化中心的观念,D项正确;名称变化主要与文化认同有关,非地域认同,且与命题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音乐文化名称的变化未直接体现民族政策,排除B项;虽然涉及艺术领域,但名称变化的主要动因非艺术审美,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 均田制遭破坏B. 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 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 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 ;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 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
    17. 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
    A. 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 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 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 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隋末至唐初(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唐会要》中提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并且题目指出隋末起义领导者成分复杂,但起自民间者并不占优势,最终推翻隋朝的多为贵族、贵胄大族及豪族官吏。这说明了在唐初建立政权时,主要依靠的是士族地主阶层的力量,D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况,因此无法从给定信息中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虽然可以推测出存在一定的权力分配问题,但是题目主要强调的是参与创建唐朝的人员背景,并未具体描述内部权力斗争的情况,排除B项;题目提供的信息集中在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和社会背景上,并没有讨论到中央行政制度的具体变化或发展阶段,因此不能支持此选项,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 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 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央朝廷丧失权威B. 儒家理念深入人心
    C. 崇文抑武风气渐显D. 一统秩序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可知,当时藩镇割据的节度使有称霸的野心,说明当时一统秩序受到挑战,D项正确;材料中节度使“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说明中央集权遭受冲击,不是丧失权威,排除A项;节度使“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不是因为儒家理念深入人心,是为了称霸的野心,排除B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社会风气,唐朝节度使本身就是武将,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第二则材料中,朝廷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不同的赋税政策,也体现了朝廷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民族交往强调双向交流,题干仅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同时题干中唐太宗的态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为了促进民族交往,而是为了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没有体现“因俗而治”,也没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题目设问“集中体现了”,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
    22.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 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 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3.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 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 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D. 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只有当战争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但是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说明的是当时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民族矛盾更为尖锐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冗官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权的反弹,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4.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 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5. 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 心学思想盛行B. 士人阶层壮大C. 坊市制度流行D. 抑商政策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收到了士人的欢迎,反映了士人阶层壮大,B项正确;心学在南宋时盛行,排除A项;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坊市制度,排除C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6.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 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B.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
    C. 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D.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D项正确;宋代小说主角多为小市民、工匠、商贾等,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程朱理学,材料也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主要是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朝到宋朝文学作品主角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8.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29. 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
    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A. 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B. “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
    C. 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D. 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宋元(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大中国”是指实现了疆域空前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结合所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元朝缔造“大中国”,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都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小中国”指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汉族,不是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排除B项;从“小”到“大”指的是疆域和民族方面的变化,不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30. 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 “百姓日用即道”B. “心外无物”C. “存天理,灭人欲”D. “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1. 清代前期,官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不同的管理体制。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这可以说明,清朝前期对蒙政策( )
    A. 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B. 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C. 以权力的掣肘为根本D. 保证了民族的和睦共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内属蒙古拥有兵权,有利于保障边疆稳定,利于争取内属蒙古的拥护,外藩蒙古没有兵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疆的隐患,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因俗而治指的是在被管理地区保留其传统习俗进行管理,材料未涉及对传统习俗的保留,排除A项;清代前期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权力的掣肘”不是根本,排除C项;清代前期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不能保证民族的和睦共处,“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2. 19世纪前期,清朝统治者说:“制夷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中华能制外夷者在此,而外夷受制于中华者也在此。”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A. 世界认知贫乏B. 推行朝贡贸易C. 禁绝海外贸易D. 防范侵略得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可知清政府认为通过限制海外贸易就能对外国形成制约,这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当时的世界形势缺乏正确的认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意图通过限制海外贸易以制约列强,并不是要推行朝贡贸易,排除B项;“禁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做法并不得当,排除D项。故选A项。
    33. 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 ③②①④B. ①③②④C. ②③①④D. 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出现在明朝;②出现在元朝;③出现在隋唐;④出现在清末,因此正确排序是③②①④,A正确,BCD排除。故选A。
    34.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朝贡贸易繁荣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3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材料题(共2题,共30分)(拆解说明,此题原卷少一题)
    36. 辽宋夏金是我国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突破时空限割……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共性。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答案】(1)①特点:因俗而治。
    ②共性;既行汉法(或“基本沿袭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2)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宋与辽夏金政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城市兴盛,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尤其繁华;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等。(答出4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得出,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特点是因俗而治,即根据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习惯,分别设立不同的官制来管理。第二小问共性:据材料一“以汉制待汉人”和材料二“自中书令,宰相、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可得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既行汉法,即基本沿袭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据材料一“以国制治契丹”和材料二“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可得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即在沿袭汉制的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制度和习俗。
    【小问2详解】
    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表现: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大量涌现;宋朝与周边的辽、西夏、金等政权设置了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民间贸易也非常活跃;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据材料三“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早市等,商业活动更加灵活多样。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北宋的东京(今开封)和南宋的临安(今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据材料三“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时间
    特点
    仰韶文化
    纹饰生动形象、灵动活泼,直接来源于真实事物。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纹饰大量采用几何图案,设计感强,简约大方。
    商朝
    纹饰精致繁复,威严神秘、古朴庄重,造型庞杂,神秘庄重,高度几何化。
    内容
    出处
    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刘肥的谥号)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太破之。
    《汉书·曹参传》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
    《汉书·文帝纪》
    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于诸侯也
    《汉书·诸侯王表》
    历史时期
    观念
    涵义
    汉唐宋
    小中国
    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

    大中国
    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相关试卷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原卷版)-A4: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原卷版)-A4,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