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 重难讲义+好题冲关(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09 文言文阅读(好题冲关)(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09 文言文阅读(好题冲关)(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09文言文阅读好题冲关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09文言文阅读好题冲关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向一: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一、(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马 者/王 之 所 爱 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马是大王所喜爱的。“马者王之所爱也”是一个判断句式,故“马者”与“王之所爱也”要断开,正确的断句为:马者/王之所爱也。
二、(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或 云/秦 始 皇/履 是 山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朗读停顿。作答时,应在把握语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句意为:有人说秦始皇走到这座山上。“或云”是主谓成分,“秦始皇履是山”为宾语,“秦始皇”为其中的主语,故断为:或云/秦始皇/履是山。
三、(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
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⑦岁逢早,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准 盐 铁 使 旧 法/又 须 先 量 河 水 浅 深/待 溉 田 毕/却 还 本 水 尺 寸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时,应根据句子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故断句为: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四、(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中/与 崔 融/齐 名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句意:任官时,与崔融、苏味道齐名;“中”指科举考试中举,这里指做官时,点明时间;“与崔融”点明主语;“齐名”点明事件;故可断为:中/与崔融/齐名。
五、(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乙】
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嗣 君 曰/先 君 无 命/孤 不 敢 受 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故断为: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六、(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袁方用事,性制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
注: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移 时 又 白 之/震 愈 怒/拂 衣 起。
【解析】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移时又白之”是说尹昌隆再次禀报,应断开;“震愈怒”“拂衣起”分别说明表明吕震听后的神态和动作,应断开。故划分为: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
考向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2)句意:吴君在此隐居不去做官。仕:做官;(3)句意:我私下里很喜欢。窃:暗自;(4)句意:漫上丘陵。襄:漫上。
二、(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通“鬲”,似鼎炊具。⑥赍:通“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老弱士兵背土筑坟;负:背负;②句意: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③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确定,肯定;④句意: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循:按照。
三、(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正当这个时候。方:正在,正当;(2)句意为:游客很少到。罕:稀少;(3)句意为:有个和尚告诉我说。语:告诉;
(4)句意为:我听了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四、(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带领,携从/相当于由、自、打,表示起点;B.屈尊/责辱,侮辱;C.邀请/邀请;D.间隔/参与;故选C。
五、(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十五通晓五经;通:通晓;(2)句意:只有秋雁年年从天上飞过;唯:只;(3)句意:唐玄宗很悲伤凄怆;怆:凄怆;(4)句意:他成了文坛宿老;为:成为。
六、(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乙】
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同“反”,均译为“返回”;B.动词,答应/助词,表约数,左右;C.动词,北行/名词,北边;D.动词,经过/动词,犯错;故选A。
七、(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袁方用事,性制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
注: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八、(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考向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助词,的;B.表承接/表并列;C.相当于“于之”/哪里;D.在/对于;故选A。
二、(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拾薪为烛,调习达旦,不寐。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避地者赖以免,图飞像祠之。
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全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静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兀术归,飞邀击于静安,败之。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能节食以济饥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信息中“能节食以济饥者“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A.连词,表示目的,来;B.介词,因为;C.介词,按照;D.介词,拿,用;故选A。
考向四:理解并翻译句子
一、(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雕绘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2)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
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调:调弄,这里是弹的意思。素:不加装饰的。阅:看。金经:指佛经。(2)子:你。于:在。亦:也。尝:曾经。于:表对象。
二、(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通“鬲”,似鼎炊具。⑥赍:通“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左右近臣规劝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三、(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谓,说。尝,曾经。扰,侵占。
四、(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
过了一两天,果然(从山里)运来了大批的木材,质量好而价格便宜。
(2)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
先前的木材,是我卖给您的,今天把这(四块杉板)送给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五、(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
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⑦岁逢早,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六、(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翻译下列句子。
(1)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
李峤才思敏捷,他作有文章,常被人传诵。
(2)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
让楼前擅长唱《水调》的人来演奏歌唱。
七、(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乙】
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2)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八、(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袁方用事,性制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
注: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
翻译句子。
(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
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
(2)谔匍匐前,具道所以。
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原由。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九、(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这是你用丰厚的财物伺奉我身边的官员来索取声誉(的原因啊)。
(2)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齐国如此之大,难道没有宝贝?(或“难道凭着齐这么大的国家却没有宝贝?”,或“以齐国之大,难道没有宝贝?”)
考向五: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一、(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
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
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
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本项“富贵之家”有误;B.联系乙文第二段中的“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可知,“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如此浩然的水势没有什么能阻挡;D.甲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居室。乙文中的居室是吴君的居室,不是作者苏辙的居室。甲文隽秀工整,乙文粗犷豪放;故选C。
二、(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通“鬲”,似鼎炊具。⑥赍:通“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甲】文中楚庄王对待死马的处理方式前后有何不同?
答:楚庄王先前想要用棺椁盛殓并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它;后来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官中膳食的太官司,按照优孟的方式处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由“欲以棺樟大夫礼葬之”可知,楚庄王想要用棺椁盛殓并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它;由“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可知,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官中膳食的太官司,按照优孟的方式处理。
2.请分别指出优孟和庄子语言的高妙之处,并加以阐述。
答:甲文:优孟以退为进,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哭马”,以此打消楚庄王戒备心理,警醒楚庄王如此对待一匹马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引起楚庄王的反思,然后让自己做出正确的结果。乙文: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与分析。甲文:优孟跟其他大臣不一样,他不是单刀直入进行劝谏,而是以退为进,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哭马”,以此打消楚庄王戒备心理。第二,优孟的高明之处警醒楚庄王如此对待一匹马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引起楚庄王的反思,然后让自己做出正确的结果。这样优孟,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不损楚王的威信。
乙文: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据此回答即可。
三、(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汭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的困境。
B.“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的一面。
C.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汭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
D.本文所叙故事有类于蒲松龄的“志异”,以现代的眼光看,事虽荒唐但不无劝人为善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C项中“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表述不正确,根据文中第二段“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可知,隔了一年,(徐彦成)又到汭口,只见村子还是原样,但大宅子却不见了。故选C。
2.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乐于助人:徐彦成以为少年碰到了困难,就请他上船吃饭,以礼待之。知恩图报:赚了钱之后,徐彦成买了大量珍玩酬谢少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中第一段“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可知,徐彦成看见少年带着两个仆人在江岸边徘回,样子像是找什么人没找到,以为少年碰到了困难,于是徐彦成把少年请到船上,并用招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可以看出,徐彦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根据文中第一段“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可知,当徐彦成通过卖木材获得大量钱财时,还不忘回报少年。可以看出,徐彦成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四、(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
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⑦岁逢早,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
【链接材料】
(1)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2)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从“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可知,白居易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于是写了《钱塘湖石记》刻在石碑上;结合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春题湖上》和《钱塘湖石记》均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春题湖上》一诗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钱塘湖石记》一文中,“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写他为了组织当地的官民,修筑西湖堤防,解决百姓旱年缺水问题,可见他是一个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
五、(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帝慨叹李峤为“真才子”,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真才子”是唐明皇夸赞李峤的话;李峤才思敏捷,文章被世人传诵,且与文学大家崔融、苏味道齐名,可见李峤确实有才华,是真才子;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幸蜀”,境遇大变,由高高在上的帝王成了仓皇出逃之人,此时善《水调》者所歌李峤之词,符合唐明皇的心境,更是触发了唐明皇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李峤的诗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很深刻的,赢得了唐明皇的共鸣,所以“真才子”是唐明皇对李峤的赞赏与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帝曰:‘真才子!’”可知,这是唐明皇夸赞李峤的话;结合“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句可知,李峤学识渊博,有才华;结合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日:‘谁为此?’对日:‘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句当明皇被唱李峤的词的歌声感动。由此可知,李峤被称赞“真才子”,不但是因为学识渊博而且还是因为李峤的作品能够达到与人共情。“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句可知,李峤被称为“真才子”还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作品。
六、(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乙】
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徐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心许之”,待完成出使任务后即了却心愿。“季子挂剑”是诚信的象征,也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
B.两千多年来,包括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由此可见“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C.【甲】【乙】两文除了写季子,还写了从者,从者的言行既对季子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又使情节发展出现起伏。
D.同是“季子挂剑”的故事,【甲】文记述最详尽,【乙】文次之,而【丙】文仅用了“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寥寥十个字,由此可见【甲】文的记述最真实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不能仅根据故事详尽与否来判断故事是否真实,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可见“季子挂剑”的可信度很高;故选D。
七、(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袁方用事,性制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
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
答: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结合“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的内容可知,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
八、(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乙】文中齐威王的哪些行为也可谓是“战胜于朝廷”?
答:惩治弄虚作假,奖励实事求是(或“重视调查,不偏听偏信”);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乙文“封之万家”和“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可知,齐威王惩治弄虚作假,奖励实事求。结合乙文“‘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可知,齐威王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
考向六: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
示例:小文你好,书房是一间能反映主人内心世界的屋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完全表现为内部设施的“高大上”,而更应关注书房营造的氛围,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名方面,比起刻意“博眼球”,或许吴君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你觉得呢?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应用。针对题目中的“内部设施要‘高大上’”,结合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书房不能只追求内部设施的豪华,而应重视书房主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只要品德高尚,内心丰富,即使身处简陋的屋子,也能得到内心的愉悦与享受。针对题目中的“书房名称要‘博眼球’”,结合乙文中的“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可知,书房取名,不用刻意引人注意,起一些特令独行,甚至是怪异的名字,可以像吴君那样,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据此表述即可。
考向七: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一、(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文章引述“妪有自龙舒来者”这一传说,有何作用?
答:文章引述老妪在女仙山中独处后去世并得道的传说,语言简朴凝练,不仅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表达了独游狼山的喜悦之情,又充满美丽幻想,给狼山增添了神秘色彩,饶有情趣,引人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作者运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来表达感受,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比如:“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这句话写作者想着古人所谓的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也应该是这样的。结合“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可知,是对前文写景的总括,与自己的心情“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出”相契合。
二、(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两文均通过对比来表现齐威王。请举两例并加以说明。
答: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间段的对比,表现齐威王进谏令的效果越来越好,政治越发清明;通过“齐威王来朝”与“诸侯莫朝”对比,表现齐威王尊重周室,德行高尚;通过对“即墨大夫”与“阿大夫”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齐威王重调查,不偏听偏信,重实干,赏罚明;通过魏惠王与齐威王对什么是珍宝的不同认识,表现齐威王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甲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句可知,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间段的对比,表现齐威王进谏令发挥了作用,效果明显,政治清明;结合乙文“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句可知,通过“齐威王来朝”与“诸侯莫朝”对比,突出齐威王具有高尚的品质,天下因此更加觉得齐威王贤明;结合乙文“封之万家”和“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可知,通过对“即墨大夫”与“阿大夫”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齐威王不听信谗言,而是实地勘察,注重实干,赏罚分明;结合乙文“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可知,通过魏惠王与齐威王对“珍宝”的不同认识的对比,突出齐威王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
考向八:谈启示感悟,发表见解看法
(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留园记
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芜秽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比陵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而都人士女亦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③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日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注】①游(jiàn)至:相继而至。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③肇:开始;锡:通“赐”。
如果你陪同外地的亲戚去留园游玩,请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向他们介绍留园。
根据材料内容,任选角度,如园林景致、历史沿革、园名由来等,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
一、(2023·江苏徐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从权①征讨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②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③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④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⑤,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⑥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权:孙权。②袭肃:人名。③甘宁:人名。④蹙(cù):急迫。⑤立屯:安营扎寨。⑥谲(jué):欺诈,招降。
参考译文:吕蒙跟从孙权征讨黄祖,黄祖下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吕蒙率领先锋部队,亲自将陈就枭首,全军将士乘胜进攻他的城池。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生擒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的攻破,是由先击败陈就而起。”就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这一年,(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向西在乌林攻破曹操,在南郡包围曹仁。益州将领袭肃带着大军前来依附,周瑜上表建议用袭肃的部队增加吕蒙的军队。吕蒙盛赞袭肃有胆识谋略,且能(因为)仰慕教化从远地前来依附,从道义上讲应增加他的队伍而不应当夺取。孙权认为吕蒙的话甚好,就把部队归还袭肃。周瑜派遣甘宁前往据守夷陵,曹仁另派部分军队攻打甘宁,甘宁被围情势危急,便派遣使者请求救援。众将领都认为兵力不充足不能再分派,吕蒙对周瑜、程普说:“留下凌公绩,我与您前往救急解围,按情势不会很久,我保证凌公绩能固守十天。”又劝说周瑜分派三百人用木柴截断险要路口,敌军逃跑就能得到他们的马匹。周瑜采纳他的计策。大军赶到夷陵,当天就与曹军交战,杀伤敌军过半。敌人连夜逃走,行军遇到木柴阻塞的山道时,骑兵都舍弃马步行逃走。(吕蒙率领)军队急迫追击,缴获战马三百匹,用连并起来的船只载回东吴。于是吴军将士士气倍增,就渡江安营扎寨,攻打敌人。曹仁撤退逃走,(吕蒙)于是又占据南郡,安抚平定荆州。(吕蒙)回朝后,被升为偏将军,兼任寻阳县县令。吕蒙勇猛有谋略,知晓军务。起初(他)虽然不计后果肆意杀人,但是终于克制自己,(他)有国士的气量,哪里仅仅只是一个武将而已呢!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祖 闻 就 死/委 城 走/兵 追 禽 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意为: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生擒了他。“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是三个独立的主谓句,据此可断句为;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里;B.动词,认为……对/动词,善于;C.动词,占据/动词,根据;D.形容词,危急;故选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益不宜夺也。
吕蒙盛赞袭肃有胆识谋略,且能(因为)仰慕教化从远地前来依附,从道义上讲应增加他的队伍而不应当夺取。
(2)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
敌人连夜逃走,行军遇到木柴阻塞的山道时,骑兵都舍弃马步行逃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盛称:盛赞;慕:仰慕;义:道义。
(2)句重点词:遇:遇到;步:步行。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吕蒙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击败陈就、曹军等体现了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可贵品质。
B.黄祖能够被成功擒拿,是因为吕蒙率先击败了对方将领陈就,所以首要的功劳应属于吕蒙。
C.益州将领袭肃带领军队前来依附,吕蒙对袭肃的行为称赞有加,并把军队直接归还给了袭肃。
D.吕蒙在营救甘宁时,留下凌公绩,并保证凌公绩能固守十日,说明他了解部下,知人善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第二段“权善其言,还肃兵”可知,文中归还军队给袭肃的是孙权,并不是吕蒙。故选C。
二、(2023·江苏宿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收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裘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傥①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选自洪迈的《容斋随笔》)
【乙】
子思②居于卫,缊袍无表③,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入,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傥:同“倘”。②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③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
参考译文:【甲】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介高洁,为县里的人所尊敬。他开门教授生徒,(所得)仅仅够自给的,不义之财一毫不取。家中很贫穷,经常终日没有吃的,邻里就用微薄的东西相赠。家中时时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儿女忍饥挨饿,也终不求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到他家拜访,他也会高兴地接待。观察他的容貌,聆听他的议论,无不使人敬畏。县尉谢生要送他一套衣服,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献的殷勤,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优厚的俸禄一样,如若没有正当的名义就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的大事。”最终还是推辞掉了。
【乙】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1.解释文中加点词。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断句,断两处。
伋 虽 贫 也/不 忍 以 身 为 沟 壑/是 以 不 敢 当 也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分析语义可知,“不忍以身为沟壑”与“伋虽贫也”构成语义上的转折。中间应断开。“是以”是因此的意思,这是个连词,其前应断开。故断句为: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C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来\介词,用;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连词,于是\连词,于是;D.代词,指“狐白之裘”\主谓之间,不译;故选C。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一衣与万钟等耳,傥①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一套衣服和优厚的俸禄一样,如若没有正当的名义就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的大事。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5.阅读上述两段文字,说说周日章与子思身上有哪些贤士之风是与《鱼我所欲也》中所说“贤者”一致的?请结合内容简析。
答:孟子所说的贤者有舍生取义之心,有羞恶之心,追求仁义,义气。周日章的“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无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耳,受之无伤也”可得:安守贫穷,淡泊名利;结合“子思辞而不受”“子思日:‘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句可知,他宁愿吃不饱,穿着破旧,也不愿意被人家施舍可见其坚守本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鱼我所欲也》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贤者有舍生取义之心,追求仁义与义气。根据“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可知,贤者有羞恶之心。根据甲文中的“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无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耳,受之无伤也”可知,周日章不取不义之财,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根据乙文中的“子思辞而不受”“子思日:‘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可知,子思谢绝了田子方赠送的狐白之裘,“不忍以身为沟壑”,不接受他人的施舍。可见他有羞恶之心,坚守本心。
所以周日章与子思身上的贤士之风与《鱼我所欲也》中所说“贤者”是一致的。
三、(2023·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①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②,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③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zhòu):砌。②阈(yù):门槛。③瞑色:夜色。
参考译文:初三日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灿烂,决定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几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到达太白堂,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于是从小路走。二里路后,俯身看见一块很突出的大石头,感到很是秀丽华美。临近一看是一位发僧在黄经洞前搭的庵,恐怕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洞门,(我)非常为之叹惜。于是又重新往上走,到达太白堂,然后顺山路登上顶峰,(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同时四周听山壁反射日光,放眼望去全是玲珑剔透的美丽的花和树。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被高处寒冷限制的吧。听说断桥、珠帘水尤其是著名胜景,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由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的层次,两巨石相对峙有如窄门,溪水为窄门所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又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宽阔,水的流势因此缓和、散漫,扫泪流水弥漫潭内。我光着脚跳进草莽之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前行,弄得莲舟上人不能跟随。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闻/堂 左 下/有 黄 经 洞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省略主语“我”,“闻”为谓语,“堂左下”点明“有黄经洞”的位置;正确断句为: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用/连词,因为;B.均为介词,均译为:在;C.均为连词,均译为:于是;D.均为动词,均译为:是;故选A。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回忆所学《醉翁亭记》,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表现了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点:《醉翁亭记》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欧阳修喜爱滁州的山间之景,表现了欧阳修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联系本文结尾“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可知,作者观赏眼前的景色,甚至不想入睡,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根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寄情山水,以禽鸟之乐,百姓之乐来衬托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资:盘缠。②审: 详细③稽: 探究、考察④庶几: 差不多⑤子羔、原宪: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参考译文:【甲】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微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乙】人们求学(或做学问),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就是每天退步。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是一种勉励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钝,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进步,那就是每天退步。
3.下列对甲乙两文段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题目《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是对读书人的称号,“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甲文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日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勒奋学习。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
D.甲段中“俯身倾耳以请”与乙段中“夫以孔子之圣”,句中两个“以”的意思完全不同。
【解析】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知,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成年后求师的诚恳和恭敬,“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理解错误;故选B。
4.指出甲乙两段选文所说道理的不同之处 。
答:甲文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探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根据【甲】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作者想向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前辈学习,所以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从求学的艰难侧面反映出作者勤勉学习的态度;根据“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作者在向老师求教时遇到老师训斥,态度恭敬,等老师“欣悦”之时再去请教,可见其懂得尊师之道;根据【乙】文“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可知,强调了要广泛地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多与圣人的思想相比较;“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从反面论述了不出门开阔眼界的坏处,来强调出门学习的重要性,开阔眼界获得新知的重要性。
五、(2023·江苏泰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目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活水源记
刘基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②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③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⑤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⑥,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注】①罅(xià):缝隙。②浸:渐渐地。③伏行:从地下流。④潴(zhū):汇聚。⑤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⑥脊令:鸟名。
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这里有一道清清的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慢慢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无不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纯是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鹦鹤那么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红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就象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宛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鸣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到这一时候,全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象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些什么虫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做/动词,形成;B.结构助词,的/代词,它;C.代词,它的/代词,它的;D.介词,在/到;故选C。
3.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其 初 为 渠 时/深 不 逾 尺/而 澄 澈 可 鉴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的意思是: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则”是句首关联词,就停顿;“其初为渠时”是状语;“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是连接的两个谓语。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4.翻译下面句子。
(1)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
白野公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写到料鸟鸣,请你说说鸟鸣在文中的共同作用。
答:这两篇文章写到了鸟鸣,都表现了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活力,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猿鸟乱鸣”中“乱”字写出两岸孤猿异鸟纷乱鸣叫的场景,使画面极具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出主人公此刻对大自然自由自在的向往和追求。乙文,《活水源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活水源周围的山川形势,泉水的源流变化,水里的草木虫鱼,以及游人的欣赏迷恋,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亲近之情。“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作者通过鸟鸣为读者展示了一片生意盎然的世界,这世界凭着这水而存在、而充满生机的。表现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六、(2023·江苏淮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洁净须知
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①,不可以捣粉。闻菜有抹布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②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厨先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采。至于口吸之烟灰,头上之汗汁,灶上之蝇蚁,锅上之烟煤,一玷③入菜中,虽绝好烹庖,如西子家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矣。
(选自袁枚《随园食单》)
【注释】①臼(jiù):舂米的器,用石头或木头制作。②砧(zhēn)板:切菜的垫板。③玷(diàn):弄脏。
参考译文:切过葱的刀,不可再去切笋;捣椒的臼,不能再用来捣芡粉。闻到菜有抹布味,肯定是抹布不干净;闻到菜有菜板气味,是因为菜板不干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厨师先要讲究勤磨菜刀、勤换抹布、勤刮砧板、勤洗手,然后再 做菜。至于吸烟的烟灰、头上的汗水、灶上的蝇蚁、锅上的烟煤,一旦玷污了菜肴,即使再精心制作的佳品,也像西施脸上沾染了污秽之物,人人都会掩鼻而过。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不 可 以/捣 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不能再用来捣芡粉。依据状语与中心词间要停顿,正确的句读是:不可以/捣粉。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菜有砧板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
闻到菜有菜板气味,那就是菜板不干净。
(2)人皆掩鼻而过之矣。
人人见了都要掩鼻而过了。
4.假如请你做厨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示例:①要勤快,比如“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等;②要做好清洁卫生(或注意细节),比如刀不能混用;抹布、砧板等要干净;烟灰、汗汁、蝇蚁等不能玷入菜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结合文中“良厨先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菜”可知,做厨师要勤快,比如“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等;结合“至于口吸之烟灰,头上之汗汁,灶上之蝇蚁,锅上之烟煤,玷人菜中,虽绝好烹庖,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矣”可知,做厨师要做好清洁卫生(或注意细节),如刀不能混用;抹布、砧板等要干净,烟灰、汗汁、蝇蚁等不能玷入菜中。
5.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如何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示例:要办成一件事,一定要事先进行筹划、安排,这样才能稳步把事情做好。
【解析】本题考查看法启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一句成语,意为在做事情之前需要先准备好适合的工具和资源。联系学习生活,写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带给自己的有益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效果和成果必须先确保使用适当的学习工具和资源。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教材、利用好网络资源、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只有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七、(2023·江苏泰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选自《论语·子罕第九》)
【注】①还:通“旋”,转身。②盍:何不。③迨:(dài)等到。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参考译文: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这是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想把人挡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这样,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用来展示明显的警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王生好学而不得法: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而:表转折。
A.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而:表修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而:表并列;
C.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而:表顺承;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而:表转折。
故选D。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夫/善 学 者/不 耻 下 问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名词代词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语气词和连词往往该断句),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意思是: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夫”发语词,“善学者”是主语,“不耻下问”是谓语。故断句为: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却没有去思考它们,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5.李生认为怎样做才算是“善学者”?(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文中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方法,李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找到王生,告诉王生说:“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所以“善学者”用原文句子回答是: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八、(2023·江苏淮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尹张全义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⑥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⑦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⑧,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参考译文:唐朝时,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居民不到一百户,城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假如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于是成为了富足的地方。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全 义 明 察/人 不 能 欺/而 为 政 宽 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张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语意完整,都是主谓结构,中间应断开一处,“而”是连词,表转折,其前面应断开。据此断句为: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和麻,田野中没有荒废的土地。
(2)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所以家家都有存粮,(即使遇到)灾荒的年份也不会挨饿,(这里)就变成了富足的地方。
4.概括张全义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奖罚分明、明察事理、治政有方、重视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分析作答。从“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可以看出,他招抚流散百姓,劝他们种植栽培,让其过上安定的生活,是一个勤政爱民、治政有方之人;从“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可以看出,张全义是一个为人明察事理之人;从“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可知,所写的奖赏田畴美者,惩罚田荒秽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奖罚分明、重视农事生产的人;从“乃召其邻里,责之日:‘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心别人疾苦,为他人解难之人。据此概括作答。
5.文中张全义哪些事迹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答:张全义招募流民,劝课农桑,奖勤罚懒,倡导互助,勤于引导,表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可知,张全义招募流民,劝课农桑;根据“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可知,张全义奖勤罚懒;根据“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可知,张全义倡导互助;根据“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或诉以‘乏人牛’……众皆谢,乃释之”可知,张全义勤于引导。这些内容表现了张全义对农业的重视。
九、(2023·江苏无锡·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①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②,能为文收责③于薛④者乎?”冯谖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⑤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烧其券契,后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烧其券契,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
后孟尝君被逐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梁惠王曰:“诸侯先迎孟尝君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谢孟尝君曰:“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计会(kuài):即会计。③责(zhài):同“债”。④薛:孟尝君的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⑤券(quàn)契:关于债务的契约,犹今之合同。
参考译文:孟尝君曾经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随即烧了那些借契。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 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冯谖说:“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契约,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后来孟尝君被放逐到薛邑。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做到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个洞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西边的魏国。冯谖来到魏国,对魏惠王说:“诸侯首先迎接他的,国富而兵强。”于是梁王空出最高的职位,派出使节持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请孟尝君。梁国使者往返多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向孟尝君道歉说:“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姑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诫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成,殿下姑且安心享乐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下列句中的“之”与“驱而之薛”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驱而之薛”中“之”的意思是:动词,去、到;A.结构助词,的;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动词,去、到;故选D。
3.翻译下列句子。
(1)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烧其券契,民称万岁。
我私下里假托您的命令,把债务送还给各个老百姓,烧了契约,老百姓高喊万岁。
(2)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4.俗话说:狡兔三窟。正是有了冯谖的用心经营,孟尝君才可“高枕无忧”。请任选一“窟”,从具体做法和凿窟目的两个方面,说说冯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选择第三窟:“一窟”是焚券市义(讲清做法),使孟尝君赢得封邑薛地的人心,这是取信于民(讲清目的),可以看出冯谖深谋远虑或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二窟”是运用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利用魏王的重金聘请,抬高孟尝君身份,恢复他在齐国的职位,可以看出冯谖具有外交智慧或外交才能;“三窟”是请齐王立宗庙于薛,在薛地祭祀祖宗,以宗庙的重要巩固薛地的地位。即使齐王到薛地,也不得不以礼敬拜祖宗之位,否则为失礼和大不敬,可以看出冯谖深谋远虑或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原文分析可知,“一窟”是焚券市义,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名义,让百姓烧了契约,为孟尝君赢得了人心,可见他非常有政治远见;“二窟”是通过自己的外交手段,利用魏王的重金聘请孟尝君,孟尝君不往,抬高孟尝君身份,借此恢复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可见他很有政治谋略;“三窟”是冯谖劝说孟尝君在薛邑立宗庙,以宗庙来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可见冯谖的深谋远虑。任选一“窟”作答。
示例一:①“一窟”②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名义,让百姓烧了契约,帮助孟尝君赢得了人心,使得孟尝君到了薛邑后很受百姓欢迎,可以看出他非常有政治远见。
示例二:①“二窟”②冯谖是通过自己的外交才能,使得魏王重金聘请孟尝君,而孟尝君不往,借此抬高孟尝君身份,使得孟尝君恢复了在齐国的职位,可见他很有政治才能。
示例三:①“三窟”②冯谖劝说孟尝君在薛邑立宗庙,使得齐王到薛邑不得不以礼敬拜祖宗之位,用宗庙的重要性来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可见冯谖有政治远见。
十、(2023·江苏泰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①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子耄②逊③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④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注】①偃(yǎn):卧倒,伏倒为仆,仰倒为偃。②耄(mà):形容年老。③逊:逃遁,逃避。④壅(yōng):障蔽,遮盖。
参考译文:石门亭在青田县城若干里外,是县令朱君建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古代的人都在山上刻下自己游览参观的感慨之言,留在山中,从那些石头可以看到。朱君到任之后就建了亭子,把古今的刻石立在亭中,写信给他外甥的女婿王安石,让他(王安石)记下建亭子的意图。(朱君)修建此亭的原因,难道只是他喜欢山吗?或者是好观游眺望吗?或者是在这里问询民众的疾苦吗?或者是酒宴之后休息的地方吗?或者是怜惜那些人的刻石暴露在风雨之中剥蚀破损而无遮盖保护将要消失吗?人们的好恶一定会类同。广大繁茂美丽,万物依附着它生长而自己不认为有功的是山。喜爱山,是仁者的行为。去郊外的旷野,登高远望,其中一定有感慨。《尚书》中不是说:“我老死在荒野中。”《诗经》中不是说过:“出去游览,来宣泄我的忧虑。”环顾自身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则可忧的一定是天下,忧虑天下之事的也是仁呀!人怎么敢独自安逸?到了这里见到的都是深山幽谷中的民众,和他们交谈,问询他们的疾苦,难道还有阻碍而听不到民众的言论吗?探求民众的疾苦,也是仁呀!政事没有大小之别,不以德行来施行一定不能使民众服从。民众被感化而诚心服从,这样以后可以做到没有诉讼。民众没有诉讼,县令难道就能没事休息、游山玩水吗?古今的名人,他们的刻石有幸还在,他们的文笔也的确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和刻石一样可以不朽,成就别人的名声不阻碍他们的志向也是仁呀!朱君建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升高以远望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升高以远望”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A.以:介词,凭借;B.以:介词,用;C.以:介词,因为;D.以:连词,来;故选D。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君 至 而 为 亭/悉 取 古 今 之 刻/立 之 亭 中。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朱君到任之后就建了亭子,把古今的刻石立在亭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是“君至而为亭”之后的事,“悉取古今之刻”和“立之亭中”具有承接关系。据此断句为: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广大繁茂美丽,万物依附着它生长而自己不认为有功的是山。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阅读全文,总结作者对“作亭之意”的理解。
答:作亭之意不仅是爱好山水,喜欢游玩,更重要的是以作亭来与百姓交谈、交往,了解他们的疾苦,也为了保存石刻、成人美名,最终实现“仁”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其亦好观游望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求民之疾忧,亦仁也”可知,作亭之意不仅是爱好山水,喜欢游玩,更重要的是以作亭来与百姓交谈、交往,了解他们的疾苦,也为了保存石刻、成人美名,最终实现“仁”的愿望。(1)有仙则名:出名
(2)隐居不仕:做官
(3)吾窃喜焉:暗自
(4)襄丘陵:漫上
①老弱负土:背负
②诸侯闻之:听说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
④请循其本:按照
(1)方是时:正在,正当
(2)游者罕至:稀少
(3)有僧语余曰:告诉
(4)余闻而异焉:对…感到惊异
A.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B.君旦日能辱顾乎
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
C.少年出延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D.间一岁,复诣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十五通五经:精通,通晓
(2)唯有年年秋雁飞:只
(3)帝惨怆:悲伤
(4)为文章宿老:成为,成了
A.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始一反焉
B.然吾心许之矣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北遇徐君
北山愚公者
D.以过徐君
人恒过,然后能改
(1)官属相戒( 告诫 )
(2)寻遇赦复官( 不久 )
(3)躬自操作( 亲自,亲身 )
(4)适驾至( 正好 )
(1)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偶尔
(2)天下以此益贤威王:崇尚,以…为贤
(3)毁言日至:每天,一天天
(4)人民贫馁:饥饿
A.故宰相李峤之词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不待曲终而去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学者取法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传于世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不以物喜
C.策之不以其道
D.徐以杓酌油沥之
A.①进攻其城
②以其境过清
B.①权善其言
②是可谓善学者矣
C.①瑜使甘宁前据夷陵
②可据理臆断欤
D.①宁困急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常终日绝食:断绝
(2)亦欣然延纳:邀请
(3)未尝有求:曾经
(4)遂忘之:于是,就
A.仅有以自给
邻里或以薄少致馈
B.子思居于卫
所恶有甚于死者
C.因谓之曰
虎因喜,计之曰
D.受之无伤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大为叹惋:感叹惋惜
(2)盖为高寒所勒耳:限制
(3)俱无可观:全,都
(4)循路登绝顶:沿着,顺着
A.①以石甓塞其门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
②战胜于朝廷
C.①乃从小径
②乃记之而去
D.①又里许,为珠帘水
②中轩敞者为舱
(1)或遇其叱咄:有时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待
(3)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见识浅薄
(4)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地方、区域等
(5)虽有子羔、原宪之贤:即使
(1)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向东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3)晓雾将歇:消散
(4)至是悉出:全,都
A.念无与为乐者/旁出为四小池
B.春冬之时/有水鼠常来食之
C.其间千二百里/其中有石蟹
D.相与步于中庭/又东北入于湖
(1)闻菜有抹布气者:气味
(2)工欲善其事:想要
(3)良厨先多磨刀:优秀的、好的
(4)灶上之蝇蚁:的
(1)王生不说:同“悦”,高兴
(2)是不亦善学乎:这
(3)王生益愠:更加
(4)虽欲改励:即使
A.然则何时而乐耶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云归而岩穴暝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就
(2)召田主劳以酒食:慰劳
(3)或诉以乏人牛:有人
(4)众皆谢:认错,道歉
(1)谁习计会:熟悉、通晓
(2)西游于梁:向西
(3)孟尝君怪其疾也:对…感到奇怪
(4)谢孟尝君曰:道歉
A.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此之谓大丈夫
D.已而之细柳军
(1)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全,都
(2)夫所以作亭之意:修建
(3)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厌恶
(4)去郊而适野:到…去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醒能述以文者
C.不以物喜
D.卷石底以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考点二 词语的运用(好题冲关)(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考点二词语的运用好题冲关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考点二词语的运用好题冲关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考点一 字音、字形(好题冲关) (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考点一字音字形好题冲关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考点一字音字形好题冲关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11 作文(好题冲关)(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11作文好题冲关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与练11作文好题冲关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