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467553/0-17333143602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467553/0-17333143603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467553/0-17333143603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如图所示, 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上1~4单元课题1
注意事项:1.本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装订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试管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下列有关试管的使用正确的是
A. 连接橡胶塞B. 加入大理石
C.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D. 振荡试管
2.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地球上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B. 大水漫灌比滴灌更节水
C. 使用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体污染D. 用淘米的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3.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是
A. 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B. 大理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D. 碳+氧气二氧化碳
4.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生装置仅由药品状态决定
B. 该装置能收集到纯净的氧气
C. 红热木炭应迅速伸入集气瓶瓶底
D. 发生装置中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5. 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C. 氧气极易溶于水
D. 氧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6. 下列一些行为和举措,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 燃放烟花爆竹B. 发展燃煤火力发电C. 露天焚烧垃圾D. 推广节能电动公交
7. 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水银柱升高,因为原子体积受热变大
C.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说明蔗糖分子能分解
D. 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8. 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B. 燃烧匙中的固体可以换成木炭
C. 燃烧匙中的固体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 实验中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应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9.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 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B.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C. 木炭作燃料D. 氧气供给呼吸
10.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 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 物质与氧气反应时,一定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16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8分)
11. 写出符号的意义或用化学符号表示:
(1)H表示______;
(2)2H表示______;
(3)3个氯离子______;
(4)2个镁离子______。
12. 小明家买了一罐大米,上面写着“充氮保鲜装”(下图)。
(1)包装中充入氮气可以保鲜,因为氮气_________。
(2)小明从罐中取出一试管气体,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到木条熄灭。该实验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罐中充入了氮气,理由是_________。
13.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1)图1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可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
(2)图1、2实验对比,其目的是探究______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则X的数值应为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
(1)如图为某种分子筛型家用制氧机工作时气体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请在方框中画出微粒图示。
(2)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据如图所示工作原理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______(填“大”或“小”),空气经过制氧机分子筛吸附氮气以后,剩余气体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5. 如图是铁丝燃烧实验。
(1)实验前,用砂纸将铁丝打磨光亮,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火柴,待____________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A~H是学过的一些物质,其中A是暗紫色固体,B是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气体,C是黑色的固体粉末,E为淡黄色固体,和B反应后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名称:______。
(2)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做反应②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需要加入少量的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7小题5分,第18小题7分,共12分)
17. 某兴趣小组收集浑浊的河水,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得到蒸馏水,净水过程如图所示。
(1)取100mL河水注入烧杯中,加入少量______(填物质名称),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静置。
(2)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操作以后得到的水依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②中物质C是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探究蜡烛燃烧。
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不断熔化,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同学们对蜡烛燃烧实验展开了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
焰心所含物质探究:如图一,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
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
(2)猜想①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③的依据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气化。
(3)实验探究1】
(4)【实验反思】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一定成立,理由是实验中产生现象的原因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探究2】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______(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先受热熔化,然后在烛芯气化形成气态石蜡后才能燃烧。
(6)【拓展探究】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二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三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烧杯
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①成立
②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干而冷的烧杯
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②不成立
③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
猜想③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分析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门市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概念的解释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小明用托盘天平称量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