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

    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第1页
    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第2页
    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下表中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全部内容。
    5.难度系数:0.8。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其中蓝田人遗址位于下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2.如下图展示的是根据某遗址考古发现制作的房屋复原图,据考证,居住在该房屋中的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由此判断,这一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3.在陶寺古城遗址发现,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 )
    A.阶级分化严重B.制陶技术先进
    C.玉器广泛使用D.文明多元一体
    4.甲、乙两段文字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段文字错误地呈现了历史信息B.乙段文字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C.甲段文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D.两段文字均与事实不相符合
    5.孔子的《春秋》写于公元前722年,用另一种时间叙述方法应该是( )
    A.公元前8世纪前期B.公元前8世纪后期
    C.公元前7世纪前期D.公元前7世纪后期
    6.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人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可知战国时期( )
    A.诸侯国矛盾缓和B.亲疏贵贱等级减弱
    C.各民族平等交往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7.下表中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关注民生D.国家统一
    8.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②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
    ③屈原的《诗经》采用新体诗歌“楚辞”编写
    ④《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周王室的衰微B.诸侯和平共处
    C.人民饱受战乱D.逐渐走向统一
    10.司马迁将出身低微的陈胜的传记列入记录王侯事迹的“世家”,而非一般记述各领域杰出人物的“列传”,这主要是因为陈胜( )
    A.建立政权统一全国B.一举推翻秦朝统治
    C.或为诸侯贵族后代D.首次反秦对抗暴政
    11.孝文皇帝轻徭薄赋,丁男徭役减为3年征发一次,算赋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孝景皇帝时期,将田租降低一半,实行三十税一。这一时期百姓的租赋徭役负担较轻,各地官府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里堆满了钱财。材料描述的是( )
    A.武王伐纣B.平王东迁C.春秋争霸D.文景之治
    1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中文翁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
    A.道家思想B.法令条文C.军事理论D.儒家学说
    13.计算历史年代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根据下面时间轴,可知西汉存在了( )
    A.212年B.211年C.210年D.193年
    14.文物虽静默不语,却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下图所示文物可以共同佐证( )
    A.雕刻艺术的高超B.民主政治的繁荣
    C.中西文明的交流D.人文主义的起源
    15.下图所示是西汉时期的文物或模型。据此可知,汉朝( )
    A.科技先进B.农业发达C.医学兴盛D.国家统一
    16.“正当东风起,黄盖率数十艘朦幢斗舰开往曹军水寨,相距千余米时点燃船上干柴,艘艘战舰如火龙般吞没了曹军的连环战舰,并殃及岸边的曹军大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7.小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制作了一张地图,下方空白处应填上的信息是( )

    A.三国鼎立形势B.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分布
    C.魏晋南北朝形势D.五代十国形势
    1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作物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经济繁荣B.南北经济交流
    C.北方交通发达D.国家政治清明
    19.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政权更迭日益频繁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雕塑艺术成熟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D.南北政权对峙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
    (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神农”指的是谁?他和另一位轩辕氏被后人尊称为什么?(4分)
    (2)材料二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4分)
    (3)按照社会类型(进程)划分,材料二中的原始居民处于什么社会?(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尧深知自己的儿子丹朱品行不好,没有能力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因此他慎重考虑后,决定将权力传给舜。如果将天下交给舜来治理,那么天下百姓都会得到利益,而丹朱可能会因此感到不满或失落; 相反,如果将天下传给丹朱,那么天下百姓将会遭受困苦,而丹朱却能从中得利。尧说:‘我最终不会为了让一个人得利而让天下百姓受苦。’”
    ——译自《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这种制度最后被哪一制度代替?(6分)
    材料二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二里头遗址发掘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等,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2)二里头遗址可以用来研究哪个王朝的历史?根据材料二,分析它的发掘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点?(6分)
    材料三 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但最终,桀的残暴统治引起民众的反抗,被商汤所灭。汤建立了商朝。……但纣的残暴统治也同样激起人民反抗。经过武王伐纣战争,西周建立。……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西周衰亡。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贵族等级中的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分别是什么?(6分)
    23.历史文物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8分)
    (1)根据上面图文信息指出甲骨文中的“虹”属于哪种造字方法?并简述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6分)
    图中A地是位于新疆尉犁县的营盘墓地遗址,这个墓葬时代为汉晋之际。墓地出土的棺木中葬一名年轻男性。他头枕汉代丝绸包裹的鸡鸣枕,身盖淡黄色绢衾,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锦袍。锦袍中的人物均是男性、卷发、高鼻、大眼,人物姿态各异,手持矛、盾、剑作格斗状;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波斯、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周金玲《营盘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
    (2)根据上面图文信息,概括营盘墓地出土的文物凝聚了哪些国家的文化元素?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6分)
    示例:图1中男子身着汉族服装切菜,而厨娘煮食不用灶,反映了当时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饮食和生活文化方面的融合。
    (3)上面图文信息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怎样的历史现象?仿照示例,任选一图进行说明。(6分)
    24.【古代治水】(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都江堰和灵渠是秦人修建的两大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灵渠穿越丘陵地带,坡大水急,不利于行船,为此灵渠修得弯弯曲曲,使水流平缓,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
    ——摘编自乔向军《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1)史料有多种表现形式,请找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实物史料?(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简述都江堰和灵渠在秦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华民族治水的认识。(4分)
    甲: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
    乙:子牙督领众将门人看火……只见那火越盛……只听得一声响,摘星楼塌倒,如天崩地裂之状,将纣王埋在火中。——历史小说《封神演义》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及其上的甲骨文
    “虹”字在“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中,记载了在商朝的某一天,在太阳偏西时分,天空中自北向南划过一道彩虹。商人认为虹是一种有两个头的怪物,横卧在大河上就像在饮水一样。
    ——摘编自《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
    史料
    简介
    图1 良渚古城防洪堤坝系统遗址
    距今约5000年,整个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发现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
    图2 大禹治水传说
    传说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图3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干渠总长近300余里,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良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关试卷

    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考试版)【测试范围:七上全册】(河北专用)-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下表中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1~21课】(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1~21课】(江苏专用),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裁判官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辽宁)(考试版A4)【范围:七下全册】: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卷(辽宁)(考试版A4)【范围:七下全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以下市舶司设置统计表反映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