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影响;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意义;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对措施)
    知识点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二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10] 现代农业 转变。
    ②过程
    ③表现
    (2)畜牧业现代化: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3)渔业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2)食物储存技术
    冷链物流产业的优缺点
    (1)优点: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证了食品的安全输送等。
    (2)缺点:成本较高昂;对温度控制的要求严格,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覆盖面相对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区域和产业需求等。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2)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之间的关系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都是为了解决“吃”的问题,前者侧重“吃得饱”,后者侧重“吃得好”,它们都有利于消除“饥饿”。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于食物匮乏,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于食物中有害物质的存在,它们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两个历史性难题。当今的市场经济体系、农业技术、产业政策等大大缓解了饥饿问题,但生产者对高产量和低成本的追求,也给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情境1 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
    美洲许多农产品是亚欧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美洲作物为什么会传入亚、欧、非各洲?
    答案 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殖民扩张传入亚、欧、非各洲。
    情境2 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
    下面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情况图。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什么?
    答案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图解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情境3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概括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 推动了欧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改变了欧洲民众的消费习惯。
    图解历史
    现代农业
    情境4 印度的农业科技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
    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答案 在政府引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业。
    情境5 英国的农业机械化
    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科技发展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情境6 青铜冰鉴
    下图是1977年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的青铜冰鉴。《周礼注疏》载:“冰若有鉴,则冰不销释,食得停久。”古代这种用于食物冷藏保鲜的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根据材料,说明食物冷藏技术发展的意义。
    答案 有利于食物保鲜储存和长期储存。
    情境7 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中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将继续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
    根据材料,简析新中国取得粮食安全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答案 党与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打造粮食对外开放格局。
    情境8 食品安全问题
    19世纪,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
    材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探究1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材料 传统的欧洲作物……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18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墨西哥]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于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试答: 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缓解农民地租负担,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
    历史解释——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作物种类多:美洲作物被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水果,也有烟草、陆地棉等,总数接近30种。
    ②传播途径多元:它们传入的时间有先后且途径不一,例如玉米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③推广种植迅速:美洲作物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推广到平原地区。例如玉米,清朝前期在全国各省、府、县均有种植,发展较快,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原因
    ①政府因素: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能迅速解决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问题,因而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推广。
    ②经济因素:美洲作物的引进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等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究2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材料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一般的定义是:利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通过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得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并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为龙头,实行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摘编自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现代农业的特点。
    试答: 以科学化为核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机械化、自动化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以商品化为特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以产业化为目标,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相结合等。
    历史解释——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历史解释——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能促进生产发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及生活面貌都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活力。
    (2)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能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
    (3)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循环上升发展,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解释——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
    (1)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2)着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探究3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一 2021年,53个国家和地区约有1.93亿人面临“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况,与2020年已经创纪录的人数相比又增加了近4 000万人。其中,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南部、南苏丹和也门的57万人被列入“灾难性”级别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该报告指出,这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材料二 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一旦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此标准,不管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害,都将一律被禁止进口或流通。……欧盟实施了严格而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如对于肉类产品……要求出口国定期向其提供动物疫情报告,欧盟依据出口国的兽医卫生状况发布允许向欧盟出口的第三国名单。
    ——摘编自李凯年、逯德山《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法及启示》
    思考: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试答: 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安全问题的绝对人数依然巨大;面临严重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
    试答: 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管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历史解释——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历史解释——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
    (2)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
    (3)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
    (4)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
    命题点1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2023.6浙江]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的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C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解析 1800年后,英国的人口增加,但是食物并未涨价,这与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土豆等传入欧洲有关,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食物的大量增加,食物供应充足,故人口虽增加,但未出现食物涨价的情况,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造成人口减少,A项错误;工业企业的增加与食物的价格、人口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命题变式
    2.[2023大连调研]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D )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
    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
    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
    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可见,欧洲人以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判定美洲的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种,进而影响到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
    命题点2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3.[2023湖南]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B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说明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机械投入使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80年的机械投入量下降,但是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并未降低,A项错误;材料涉及化学品的投入使用,但是并未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C项错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这不等于农业走向衰落,D项错误。
    4.[2022江苏]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解析 由“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便在桂东县迅速推广,出现了“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的状况,这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环境是影响杂交水稻试种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在桂东县推广,无法反映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
    命题变式
    5.[2023辽宁二模]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A )
    ①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
    ②实质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
    ③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④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据材料可知,设立农机站,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都受到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①正确,由手工生产到简单机械到大型机械实质是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②正确,A项正确;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没有直接关系,③错误,排除B、C两项;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没有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④错误,排除D项。
    命题点3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6.[2022北京]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A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由“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可知,这一经营模式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①正确。由“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可知,②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③错误。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涉及的是工业生产领域,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命题点3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020北京]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C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解析 据“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可知,“青铜冰鉴缶”主要是贵族使用;根据“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青铜冰鉴缶”属于礼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严格的宗法制度”,排除A项。商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故排除D项。

    1.[2024广东联考]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对中国、中非和巴尔干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 B )
    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国际交流推动历史进程
    C.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与东南亚群岛之间有联系,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影响中国、中非和巴尔干等国家和地区,这主要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据材料“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些交流推动了历史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区域一体化,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排除D项。
    2.[2024北京延庆区月考]“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 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D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解析 由题干中的“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故选D项。
    3.[2024云南开学考]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C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的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了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解析 材料表明牛、山羊等物种进入美洲后,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力、交通运输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明其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非常丰富,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其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导致美洲的自然经济解体,排除D项。
    4.[2024山西部分学校质检]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D )
    A.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D.丰富了人们的粮食种类
    解析 据材料欧洲人“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玉米传入欧洲后,成为欧洲居民新的粮食,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玉米传入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据此得不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口快速增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传统生活习惯”不合题意,应为“传统饮食结构”,排除C项。
    5.[角度创新/2024厦门月考]下表为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此表可用于( C )
    A.分析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B.准确把握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点
    C.合理推断辣椒在中国传播的路径
    D.研究物种传入对饮食结构的影响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个地区中浙江方志中关于辣椒的记载时间最早,其次是辽宁,两省都属于沿海省份,湖南、河北关于辣椒的记载较晚,且都属于内陆省份,故可推断,辣椒应当由浙江等沿海地区传入内陆,C项正确。仅由表格信息不能全面了解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交换情况,排除A项;中国方志中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大都在17世纪后半期,据此推断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17世纪,但不能准确断定具体年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饮食中使用辣椒的情况,排除D项。
    6.[2024广州调研]新航路开辟后,蔗糖作为奢侈品传入欧洲;18世纪后,蔗糖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带来蛀牙、肥胖等健康问题;19世纪80年代后,甜菜糖的产量超过了蔗糖并迅速成为糖类产品的主角(甜菜糖是由化学方法制成的热量很低的甜味剂)。这反映了( C )
    A.人们对糖类多样化需求的增长
    B.拉美殖民地的蔗糖产量供不应求
    C.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革新
    D.垄断组织的形成控制了蔗糖销售
    解析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蔗糖生产成本降低,产量大幅增加,成为人人可以消费的日用品。但是由于大量使用蔗糖,肥胖、蛀牙等健康问题随之而来,因此人们需要热量低的糖类,这推动了制糖技术的革新,由化学方法制成的低热量的甜菜糖出现,C项正确。
    7.[2023浙江统测]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A.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B.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
    C.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D.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
    解析 农业机械化推动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建立,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故选A项;过量添加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会危害人们健康,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错误,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排除C项;监管食品安全要制定法律法规,新闻媒体只是外部监督,排除D项。
    8.[2024甘肃张掖开学考]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些举措有利于( B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困境
    解析 材料表明法国政府用农业优惠贷款方式促进农业发展,给55岁以上的农民补贴让其退出土地经营,这都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城市,得不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是政府削减开支,而材料是加大农业开支,排除D项。
    9.[2023浙江三市检测]咖啡树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咖啡饮料在1400年左右在也门的摩卡市发展出来。1500年时,这种饮料在阿拉伯半岛已到处可见。咖啡馆诞生于中东。……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的可笑可恶。这体现了( B )
    ①咖啡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到世界
    ②伏尔泰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③欧洲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
    ④咖啡馆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1500年时……交流中心”可知,公元1500年左右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咖啡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到世界,故①正确;伏尔泰在巴黎的普蔻咖啡馆讥刺封建贵族,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而不是推动民族意识觉醒,故②错误;据材料只能得出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不能得出欧洲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故③错误;“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说明咖啡馆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故④正确。故选B项。
    10.[角度创新/2024江西九校联考]1845年,马铃薯霜霉病来势汹汹,持续地、大范围地侵袭爱尔兰,导致马铃薯大面积绝产,爱尔兰爆发大饥荒。大饥荒给各种疾病的蔓延提供了温床,至少25万人死于“饥荒热”这种病,大饥荒期间爱尔兰约100万人死亡。由此可推知 ( A )
    A.爱尔兰种植结构单一
    B.爱尔兰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马铃薯
    C.爱尔兰医疗条件落后
    D.物种交流给爱尔兰带来毁灭性打击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饥荒期间爱尔兰约100万人死亡,主要原因是马铃薯霜霉病持续地、大范围地侵袭爱尔兰,导致马铃薯大面积绝产,爱尔兰出现粮食危机,据此可推知,爱尔兰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单一,无法有效规避危机,故选A项;马铃薯在爱尔兰被广泛种植,说明爱尔兰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B项排除;疾病蔓延是由大饥荒造成的,材料不能说明爱尔兰医疗条件落后,C项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
    11.[2024浙江联考]二战后,美国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机构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利用资本推高粮食价格,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使这些国家沦为美国的农业殖民地。美国的行为 ( C )
    A.加速了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
    B.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C.威胁到全球粮食平衡与安全
    D.颠覆全球市场与国际分工格局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利用资本推高粮食价格,导致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这严重威胁到全球粮食平衡与安全,故选C项;由美国“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并不能推出其行为加速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的行为并没有颠覆全球市场与国际分工格局,排除D项。
    12.[天星原创]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墨西哥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向种植高粱和大豆等饲料作物,以满足家畜饲养的需求。比如,在韦拉克鲁斯州、墨西哥州以及杜兰戈州,曾经种植玉米和菜豆的土地都被用来发展畜牧业。1974年,墨西哥不再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而成为农产品的绝对进口国,玉米和小麦等基本农产品都需要进口,且价格不断攀升。这反映出墨西哥( B )
    A.畜牧业成为主要农业产业
    B.农业转型引发粮食危机
    C.农业转型促进了经济发展
    D.粮食完全依赖于进口
    解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墨西哥的农业转型引发了粮食危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畜牧业与农业其他方面的对比,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农业转型带来的危害,排除C项;“完全依赖”说法错误,排除D项。
    13.[社会热点/2023福建漳州模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历程(节选)。
    ——摘编自仇焕广、雷馨圆等《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
    解析 第一小问“演进趋势”,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演进历程的内容、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演进趋势:目标策略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营养安全,再到数量、营养、生态、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径上,从立足自主生产,到提高产量、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再到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综合保障体系。(4分)
    认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重要基础;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有利于防范国际市场风险。(8分,答出两点即可)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023.6浙江T19;
    2023北京T20;
    2021福建T5
    1.通过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表现。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3.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对食物生产与储备产生的影响,增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4.了解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作出历史解释。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023湖南T16;
    2022江苏T11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022北京T14;
    2020北京T1
    命题分析预测
    1.分析:本讲知识在高考中考查相对较少,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与中外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是考查重点。
    2.预测:可能会考查中外食物生产、农业机械化等知识点,中国采取的保证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是考查的热点。
    物种
    欧洲
    亚洲
    玉米
    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1] 明朝 时传入中国。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2] 食用作物 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3] 西班牙 。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4] 番椒 ”。
    物种
    种类
    历程
    作物
    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5] 葡萄 、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6] 西班牙人 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禽畜
    鸡、牛、驴、马、猪、羊等。
    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7] 动物群落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①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在中国,[8] 玉米 等外来农作物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①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繁殖马、牛、羊等,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②中国明清时期扩大了耕地面积,导致了[9] 水土流失 。
    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11] 机械化 ,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A.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B.以高科技为基础的[12] 设施农业 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C.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成就
    意义
    农业机械现代化
    A.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C.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13] 自动化 转变。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A.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B.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C.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D.2014年,“[14]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间
    表现
    原始农业社会
    利用地窖和陶器存储余粮。
    古代农业社会
    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具有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功能。
    20世纪50年代
    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古代
    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近代
    ①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15] 速冻加工 、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现代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大大促进了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
    产生原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各国政府都把保障[16] 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作为首要任务。
    解决措施
    世界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中国
    1996年,发布了《[17] 中国的粮食问题 》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产生原因
    ①化肥、[18] 农药 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19] 食品添加剂 。
    解决措施
    世界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20] 法律法规 进行治理。
    中国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材料主旨
    材料主要说明玉米对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欧洲主导
    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
    内容丰富
    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范围的全球性
    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结果的两重性
    改变了食物结构,加速生产专业化,推动贸易进一步发展,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冲击某些地区旧有的社会结构,带来灾难。
    时间的长期性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全球性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过程的双向性
    物种呈现双向交流传播,美洲作物外传与其他地区物种传入美洲同步进行。
    材料主旨
    材料叙述了现代化农业的特点。
    生产手段机械化
    使用先进的机械工具及设备来代替人力畜力,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技术科学化
    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生产经营产业化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正常效益。
    增长方式集约化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推广精耕细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经济运行市场化
    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产品用于商品交换,并且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组织生产。
    产业布局区域化
    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从业人员技能化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
    发展模式生态化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材料主旨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概况。材料二主要论述了西方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人口因素
    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粮食需求的膨胀,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气候生态
    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偶然性因素
    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投机资本可能扰乱粮食市场。
    金融因素
    ①农业补贴: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高额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价格,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②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个别国家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③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
    ④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部分国家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
    省份
    最早年份
    所查方志
    浙江
    1671
    《山阴县志》
    辽宁
    1682
    《盖平县志》
    湖南
    1684
    《邵阳县志》
    河北
    1697
    《深州志》
    时间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1949—1992年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1993—2012年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重,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民改善性消费需求的增加。
    2013年至今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政策阶段。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关教案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60讲医疗与公共卫生(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60讲医疗与公共卫生(Word版附解析),共24页。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62讲欧洲文化的形成(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第62讲欧洲文化的形成(Word版附解析),共17页。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综合提升七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精品教案综合提升七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附解析),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近代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古代社会商贸活动的特征,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