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图1)。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 a、d之间B. d、c之间C. c、b之间D. b,a之间
2. 第四次太空授课到国庆假期期间( )
A. 太阳直射点始终北半球B. 北京日出方向逐渐偏北
C. 福建福清昼逐渐变短D. 北极极夜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3. 2023年9月21日,北京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接近是( )
A. B.
C. D.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次太空授课当天是2023年9月21日,介于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图2中a是冬至日,b是秋分日,c是夏至日,d是春分日。因此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c、b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第四次太空授课到国庆假期期间,即9月21日到10月1日,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在北半球向南移动,过9月23日后向南移动到南半球,A错误;此期间北京日出方向先偏北后偏南,B错误;此期间福清昼逐渐变短,C正确;秋分日之前北极没有极夜,秋分日到国庆期间,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极的极夜范围逐渐变大,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9月2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京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位于正南方,读图可知,只有B符合要求,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太阳直射点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在赤道,然后向北半球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到达最北的北回归线,而后向南,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回到赤道。之后向南进入南 半球,一直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达最南的南回归线,而后向北再次回到赤道。 当二分日(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时全球各地太阳才是正东升正西落;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地方,太阳是东北升,西北落;当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地方,太阳是东南升,西南落。
据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6月29日,地球自转速度创下自1969年以来最快纪录,也是有地球自转速度精确纪录以来的最快纪录,比标准24小时(86400秒)少1.59毫秒。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日,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图甲B. 图乙C. 图丙D. 图丁
5. 考虑自转最快纪录,该日地球自转( )
A. 角速度处处相等B.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 各纬度线速度明显增大D. 角速度略小于15°/小时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甲、乙两图为地球侧视图,根据图中“N”的位置可知,图甲正确,图乙错误,A正确,B错。丙、丁两图为两极上空地球俯视图,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应呈顺时针,丙、丁两图错误,CD错。故选A。
【5题详解】
考虑地球自转最快纪录,该日自转周期比标准24小时(86400秒)少1.59毫秒,故转过一周360°所用时间减少,所以角速度则变为除极点自转角速度为0外其余各地均略大于15°/小时,AD错;同样,地球各个纬线周长不变,周期减小1.59毫秒,所以线速度有所增大,但极不明显,C错;线速度仍然由赤道向两极递减,B正确。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自转角速度为0外,其余各地均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华人收看飞船发射直播时,当地时间是( )
A. 25日22时14分B. 26日22时14分
C. 25日4时14分D. 26日10时14分
7. 下列光照图中,最符合该日全球昼夜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纽约位于西五区,北京时间属于东八区,西五区区时晚于东八区区时13小时。因此,当北京时间为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时,纽约时间为26日11时14分-13=25日22时14分,A正确,排除BCD,故选A。
【7题详解】
发射当时日期为10月26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极圈以内部分地区(而不是全部地区)出现极夜现象,D正确;A项北极圈及其以内均出现极夜现象,B项北极圈及其以内均出现极昼现象,C项全球昼夜平分,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下表是重庆一中(30°N,106°E)一地理兴趣小组在一学期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小组每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北京时间应为( )
A. 12:56B. 12:00C. 11:04D. 12:30
9. 第三次测量时正值北半球( )
A 春分日B. 夏至日
C. 秋分日D. 冬至日
10.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同学们发现( )
A. 重庆昼渐短且昼短夜长B. 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逐渐变大
C. 地球公转速度在逐渐变快D. 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
【答案】8. A 9. B 10. B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正午的地方时为12:00,因此该小组每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此时重庆一中(106°E)地方时为12:00时,经度每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差15°,时差1小时。北京与重庆经度相差14°,时间相差56分钟,北京(120°E)在重庆(106°E)的东面,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计算可得,北京时间=12:00+56分钟=12:56。故选A,排除B、C、D。
【9题详解】
离直射点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重庆一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猜想第三次测量时可能是北半球夏至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即直射地与所求地的纬度差)。当所求直射点纬度为正值时,说明直射点与测量地位于同一半球;当所求直射点纬度为负值时,说明直射点与测量地位于不同半球。将地理纬度30°N与正午太阳高度83°26代入公式,可知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故B正确,排除A、C、D。
【10题详解】
重庆一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为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重庆昼渐长且昼长夜短,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逐渐变大,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在向北移动。从上小题可推算出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为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重庆昼渐长且昼长夜短,故A错; 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逐渐变大,故B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故C错;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在向北移动,故D错,所以本题B正确。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即与季节有关:①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移动到北回归线,北半球所有地区的昼长≥12小时,且逐渐变长(昼长≥夜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②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动到赤道,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逐渐变短(但昼长≥夜长),但仍然≥12小时;③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移动,移动到南回归线,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12小时,并且逐渐变短(昼长≤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④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移动到赤道,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逐渐变长(但昼长≤夜长),但仍然≤12h。
用构造等高线表示地下岩层顶面或底面的起伏形态变化,可反映当地地质构造状态。下图是#3勘探井所在的地下a岩层顶部的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图(单位:米,均为海拔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地形及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
A. 背斜山、内力碰撞挤压为主B. 背斜山、外力风力侵蚀为主
C. 向斜山、外力流水侵蚀为主D. 向斜山、内力碰撞挤压为主
12. 某日,在3号井观察太阳位于地平线时,北京时间为7时,则该区域( )
A. 日出方位正东B. 昼长小于夜长C. 秋水共长天色D. 邂逅梨花春雨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观察构造等高线数值和弯曲情况可知,图中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A、B错误;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的形状可判断出图中是山地地形,因此,图中的地形主要是向斜形成之后遭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受到外力侵蚀,形成了向斜山,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C正确、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当地经度105°E,当北京时间为120°E时间为7:00时,当地地方时为6:00,太阳位于地平线时,即该日昼长为12小时,为春、秋分日。日出正东,A正确;春秋分昼夜等长,B错误;秋水共长天色描述的是秋天、邂逅梨花春雨描述的是春天,根据图文信息该地为春、秋分日均有可能,C、D错误。故选A。
【点睛】向斜山是指与向斜构造相一致的山。即发育在向斜部位的山体。向斜两翼E如为松软的老岩层,易被侵蚀,而核心部位为新岩层,侵蚀较慢,其坚硬岩层突露,高出背斜谷成为山。
广东省石根山风景区,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色优美。调查发现,石根山风景区岩石多由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图1为石根山风景区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外力作用B. ②——岩浆活动
C. ③——变质作用D. ④——重熔再生
14. 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C. 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答案】13 A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①是岩浆岩受外力作用变成沉积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A正确; ②环节是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B错误; ③是岩石的熔融再生作用,C错误; ④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14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应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因此该景观是由侵入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因此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后形成侵入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岩石裸露,不断遭受风化侵蚀,形成如今的地貌景观,故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指向岩浆的地质作用表示重融再生,指向岩浆岩的地质作用表示冷却凝固,指向变质岩的作用表示变质作用,指向沉积岩的作用表示外力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凸岸④河流凹岸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6. 该地区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条件正确的是( )
A. 河流改道东移B. 河流水量减小C. 流量季节变化大D. 河流落差加大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可知河漫滩由水下泥沙堆积体发育形成,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堆积作用较弱,难以发育河漫滩,①错误;河流下游水流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容易形成河漫滩,②正确;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凸岸容易形成河漫滩,③正确,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并根据材料信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由图中指向标分析可知,河漫滩分布在河流东岸,是河道西移形成的,不是河流改道东移形成的,A错误;河流水量减小,会使带来的泥沙变少,泥沙淤积减少,不利于河漫滩平原的形成,B错误;流量季节变化大,使得丰水期携带泥沙来该地区堆积,枯水期河漫滩露出水面,利于河漫滩平原的形成,C正确;河流落差加大,会使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不利于形成河漫滩平原,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凹岸流速较快,水较深,以侵蚀作用为主,宜修建防护提、码头、加固河堤后建设城镇。河流凸岸流速较慢,水较浅,以堆积作用为主,可在枯水季节发展农业。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52分)
17.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俯视图以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
(2)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东或西)侧。
(3)从甲到乙最短距离的行进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B. 先向东南再向西北C. 自西向东D.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4)图中晨线是____。E点昼长是____小时,B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E点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乙的日出时间是____时。
(5)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区域范围是____,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区域范围是____。
(6)此时,地球上与北京同为一天的经度范围占地球的____。
【答案】(1) ①. 北极点 ②. 6月22 ③. (23°26'N,90°W)
(2) ①. ADE ②. 东
(3)D (4) ①. 弧BC ②. 24 ③. 0 ④. 47° ⑤. 3
(5) ①. 北回归线以北 ②. 南半球
(6)1/4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极点俯视图的判断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经纬网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小问1详解】
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所以图中极点为北极点,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应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图中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经度为90°E,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E点所在经线90°W,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该经线,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是(23°26'N,90°W)。
【小问2详解】
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图中纬度由低到高为ADE,故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为ADE;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所以炮弹会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侧。
【小问3详解】
由甲到乙的最短距离为经过甲、乙、地心三点的球面大圆在地表面的劣弧,劣弧凸向北极点,乙地位于甲地的东边,故由甲到乙最短距离沿大圆劣弧的行进方向大致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小问4详解】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结合晨线的概念的进行判断,所以图中弧BC为晨线。 E点位于北极圈上,该日北极圈正好出现极昼,因此E点的昼长为24小时,B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66.5°-23.5°)=47°。乙点所在纬线的夜弧所跨的经度为90°,即夜长为6小时,昼长为18小时,日出时间=12-9小时=3时,所以乙点日出时间为3 时。
【小问5详解】
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一北的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小问6详解】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B点所在经线,经度为90°E地方时为0点,C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所以90°E往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北京经度为116°E,处于新一天的范围,因此与北京同为一天的经度范围为90°,占全球的1/4。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并分别说明理由。
(2)指出甲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
(3)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
【答案】(1)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
(2)(地壳下沉)沉积作用—褶皱运动,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外力侵蚀—(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3)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形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背斜和向斜的应用、内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构造为天然拱形构造,是天然的储气储油构造;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断层处可能有地下水出露,但断层处油气资源易泄漏,不易储存。图中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最有利于钻探找到油气资源,乙、丁两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丁处为断层构造。所以只有甲处最有利于钻探。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区为背斜构造,且顶部曾受到外力侵蚀后有新的沉积岩层覆盖。由此倒推甲地区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首先甲地区可能经历了地壳下沉作用,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经固结成岩形成较厚的沉积岩层。然后沉积岩层经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背斜构造,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向两侧的张力,所以顶部岩石比较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后来甲地区可能再次经历地壳下沉,地势较低,上面覆盖了新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形成新的沉积岩层。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明显强于外力作用”,所以丁处地貌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丁处地质构造为向斜,成因是岩层受内力作用水平挤压而成;向斜岩层受两侧压力作用,岩性较坚硬,受外力作用影响较弱,不易被侵蚀。结合丙处断层可推测,丁处山体高耸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丁处所在岩层相对上升。综上,在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综合作用下,丁处山体高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70°
83°2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