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2024年1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距今约4000年的石峁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宫室建筑、墓葬、手工作坊等遗迹,出土不少玉器以及一些青铜器、大型陶器、彩绘陶器等.这表明石峁遗址()
    A.社会组织极为复杂 B.属于仰韶文化 C.氏族内部等级森严 D.出现公共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石峁遗址的规模宏大,包括“皇城台”、内城、外城和各种建筑、手工作坊等设施,以及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等文物,表明已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说明社会结构复杂,拥有一定的公共权力,D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当时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等级,但仅据此不能得知社会组织“极为复杂”,且A项不符合新石器时代文化特点,排除A项;据石峁遗址的时间和文化特点及所学知识可知,其属于龙山文化,排除B项;材料能够体现石峁遗址中出现等级划分,但这种等级是否“森严”,仅据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排除C项。故选D项。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末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6.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 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可知,秦简中有关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了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了秦的暴政,排除A项;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此得到提高,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 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关,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 项。
    9.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10.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表所示的唐诗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这表明唐朝()
    A.推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 B.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处理民族关系方式多元 D.强化对周边民族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王维《出塞作》陈陶《陇西行四首》元稹《估客乐》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中“破虏将军”、“和亲”、“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册文”等词语,体现了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多元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不同民族采用不同的政策,而非华夷一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多元性,并未突出经济交流以及对周边民族的控制,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13.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
    【解析】
    【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诗人
    作品
    诗句
    王维
    《出塞作》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陈陶
    《陇西行四首》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元稹
    《估客乐》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
    14.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中签名机构可知,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16.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A.保护地主利益 B.调整赋税对象 C.强化抑商政策 D.抑制豪强大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因此历代政权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不是保护地主利益和抑制豪强大族,如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AD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C项。故选B项。
    17.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A.封建剥削减轻 B.人身控制加强 C.货币经济发展 D.实物地租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下收税要缴纳货币,所以这一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封建剥削减轻,排除A项;两税法下,人身控制实际上有所放松,排除B项;“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8.唐朝前期,统治者多次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这些举措()
    A.反映了中枢机构的调整
    B.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
    C.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
    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规见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和“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可知,规范奏事程序,皇帝与官员分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简化工作流程,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据材料“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可知,这些举措是调整皇帝与中枢机构的分工,而非调整中枢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可知,这些举措只提到皇帝的具体分工有哪些,并未提到皇帝的权力是否有所变化,因而不涉及君权,不能说明“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分工举措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行政效率的高低并不能影响决策失误与否,且决策失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完全避免,排除C项。故选D项。
    19.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本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 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
    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户税依户等纳钱,地税按田地面积纳米粟
    20.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 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 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2.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2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
    24.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门生”。宋仁宗后,殿试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为定制。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A.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 B.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
    C.统一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 D.强化崇文抑武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考中的考生要向考官谢恩,成为考官的门生,这就容易造成考官和门生结成朋党,威胁皇权。到宋代时,考中的考生都要向皇帝谢恩,而且宋仁宗后,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不再落榜,这就使考生都能够去拥戴皇帝。所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A项正确;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遏制结党营私和笼络士子,并不是为了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和同意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排除BC项;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和抑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末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萧规曹随”指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道者万世无弊”指的是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虽然与王安石交情深厚,但政治主张不同,王安石驳斥司马光,批评了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不动摇。司马光见劝不动王安石,便向宋神宗进谏,并讲了萧规曹随的故事。宋神宗反问他:“汉代如果永远遵守萧何的法规不变,能行吗?”司马光说:“汉武帝对高祖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变,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了宣帝的政治,于是汉朝衰落下去。所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变的”,即提出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由此可见,朝廷对改革未形成共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崇儒家来治理国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非强化权力的制衡,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了汉朝的改革经验,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强调宋朝廷对改革未达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6.“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这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27.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28.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
    29.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 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
    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 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0.北宋著名学者李靓认为富人是“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夙兴夜寐,攻苦食淡,以趣天时,听上令也。”南宋思想家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这些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A.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奢靡享乐风气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北宋学者李靓肯定富人的辛勤劳动,南宋思想家叶适指出富人是州县政府的重要依靠。这些观念的产生是对宋代经济发展,富民阶层壮大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雇佣劳动关系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信息,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奢靡享乐风气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
    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如下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丁组的结论。
    【答案】(1)措施: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在国家财政管理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在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结论: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阐述:“能自安”指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有大不可安”指北宋把地方的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在边疆战事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分析,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财政负担沉重。在国家财政管理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国家所有开支由三司负责,浪费巨大。在军事设置管理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总之,这些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形成了冗官、冗组别
    材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於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其要:寄於监司。”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4等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浸多。
    -摘自《宋史·食货志》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称“役兵”。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丁组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摘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是宋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结合所学得出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根据材料“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得出在国家财政管理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根据材料“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结合所学得出在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首先,据丁组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和所学可得出,丁组的结论是: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然后,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先解析“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的内涵;再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地方行政管理、国家财政管理和军事设置管理等三个方面分析其措施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最后,小结升华结论为:这些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广东省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0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