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第2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B. “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错误。原文说“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3.D. 材料一的观点:《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D项的“兴观群怨说”是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不是关于自我认同的建构。
    4.①论证方面:先明确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思维辩证。
    ②论证语言方面:多用严密的长句阐述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共4分。每点2分)
    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②积极独立,在生活中注重向内审视自己;
    ③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故乡的情感淡漠”错误,文中写柳树上的鸟儿,写果园的树,街上的狗、猪及声响和后文补充他小时候买零食等都可见孟安卿对故乡的情感是深厚的、眷恋的。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错,“按月出租的房子”强调突出了“按月”,与“火车”“旅馆”两个意象一起是想表明在外狩猎的生活是漂泊的、无依的。
    8.【答案】 (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充满幻想,满腔壮志的浪漫主义者
    ②勇往直前,从不动摇的青年追梦者
    ③追求完美,抗拒庸俗的理想主义者
    ④眷恋故乡,却再无法回归的漂泊者。
    【解析】
    ①充满幻想,满腔壮志的浪漫主义者。“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②勇往直前,从不动摇的勇敢追梦者。“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
    ③追求完美,抗拒庸俗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④眷恋故乡,却再无法回归的漂泊者。“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
    【答案】(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 ),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
    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②“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
    ③“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是回忆中的场景,有青春的美好;“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是现实中的场景,有失落也有伤感。“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回忆与现实交织,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10.BEG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句意: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A【解析】A.错误。“迁”,迁移;/放逐。句意:惩罚罪过就要就地执行,不移动到其他地方。/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B.正确。句意:鲜血流遍帐前。/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C.正确。“栗”,战栗,发抖;/使……战栗。句意:将士大腿战栗发抖。/使深林战栗,使层层山峰震惊。D.正确。“当”,抵挡;/在(某处、某时)。句意:当初光武帝凭借一支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车的功用正是在于车毂的“无”,故选A。
    12.D【解析】“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错误,根据原文“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可知,太宗认为李靖文武双全,但并没有说“像蒯通一样”,故选D。
    13.(1)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任用。
    (评分参考:“卒”,士卒;“附”,依附;“行”,执行;“用”,任用。)
    (2)《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身谨慎戒备,并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在事情开始时谋划。
    (评分参考:“所以”,用来……;“慎戒”,谨慎戒备;“终”,终身;“作谋于始”,在事情开始时谋划,状语后置)
    14.①实施严峻的刑法需要以能加恩义为基础,否则很难成功;
    ②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杀戮。 (评分参考:1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司马法》所说:“惩罚累过要就地执行,不迁移到其他地方。”
    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欢陷敌阵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旧法全部杀掉,将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
    材料二:
    太宗说:“严刑峻法使大家害怕我却不害怕敌人,我对此十分困惑。当初光武帝凭借一支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并没有刑法摆在士兵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靖说:“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就像陈胜、吴广使秦国军队失败,难道陈胜、吴广能对秦施加刑法吗?光武的崛起,只不过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罢了,更何况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得兵法,只不过是夸耀人多,所以从此败落。我探究《孙子》中所说的:‘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说的是大多都要先用恩义结交兵士,然后才可以实施严峻的刑法。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
    太宗说:“《尚书》上说:‘威胜于爱,事情就可以成功;爱胜于威,事情就不可以成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李靖说:“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而不可与此相反。如果威施于前,爱施于后来补救,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好处了。《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生谨慎戒备,并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在事情开始时谋划。所以《孙子》所传授的方法永世不变。”
    太宗说:“你平定萧铣,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来赏赐士卒,只有你不愿这样做,由此可以解释蒯通不被汉杀戮的原因,不久江汉归顺。我因此想到古人有句话说:‘文能使大家依附,武能够威慑敌人。’大概说的就是你吧?”
    李靖说:“汉光武平定赤眉军,进入敌人军营探查他们的行踪,敌人说:‘萧王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怎么能不让别人忠诚)。’这大概就是预先料想到人情一定不是为恶的,怎么能不提前考虑呢!我不久前讨伐突厥,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一扬千,斩杀一个商人,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罢了。陛下误听,没有按照次序来提拔臣下,如果用文武双全(来评价我),怎么敢当呢?”
    15. B 【详解】B.“涌起颓废绝望之感”错误。既然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有悲凉之感,但不颓废绝望。
    16. ①化用典故,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②反诘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力量。
    ③与前文照应,“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表明怀抱报国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详解】化用典故,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反诘收尾,“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写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上文“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写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可见“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17.(1)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8.触手可及 风起云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前所未有
    19.“知识工人”将成为历史,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不具备的设计、创造和共情等能力。
    20. ①特定称谓。 “工业4.0”是特定称谓;
    ②直接引语。 “除了智能互联的机器和整个社会体系……技术产生与发展”是克劳斯·施瓦布的话。
    ③强调,着重论述。 “奇点”是文章重要论述的概念,首次出现强调突出。
    ④是直接引用。 由上文判断,“直觉线性增长”来自于雷·库兹韦尔的理论,“直觉线性增长”和“历史指数增长”两个概念是间接引语里的直接引用。(答出“引用”即可)
    ⑤特殊含义。 “知识工人”在这里指“有传统知识,而非智能时代知识的工人”。
    ⑥强调。 “聪明的劳动者”表示强调。
    21.B 【解析】 画线处“实在”是“确实,的确”的意思。A项,具体而切实。B项,确实,的确。与例句相同。C项,其实。D项,真实,不虚假。
    22.【文题解析】
    命题素材的源是叶嘉莹先生的一段话。“弱德”,很新鲜的一个词汇,“德”为中心,“弱”为修饰。何谓“弱德”,叶先生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弱德是一种承受,弱德是一种坚持,但弱德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能保持自己的一种操守。难能可贵的是,它还有个目的,就是完成你自己。
    望文生义的话,“弱德”这个词会让人误解。什么“弱德”?不就是贪生怕死,不就是委曲求全,不就是被生活,被命运虐了千百遍后,还要苟活着吗?还要以“德”为名,弄个遮羞布呢!
    自古以来,中国人从不缺少视死如归者,为民请命者,赴汤蹈火者,可杀不可辱者,可单单缺少的,是这样的能忍,有韧,善坚持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更具大志向、大情怀、大品德。
    【审题立意】

    【评分细则】
    围绕材料的核心概念“弱德”的表现“承受、坚持”,“弱德”的底线“操守”,“弱德”的目标“完成自己的责任”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42分切入;阐释“弱德”这个核心概念时,分论点之间形成有机关联,逻辑链条清晰,结构完备,即可上浮至45分。
    能够将“弱德”和“弱者”进行概念辨析,明确“弱德”不是弱者,不是软弱,不是面对命运打压时胆怯懦弱、逆来顺受,也不是面对他者欺凌时折腰屈己、委曲求全。不以弱为耻,认可“弱”的姿态,在“弱”中承受和坚持,迎击命运的考验。可进一类48分。
    透过表现勘探本质,“弱”是“德”的修饰,是生命意志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弱德”和“强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叶先生所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是一种源自内心强大的坚守,是隐忍不发的默默承受,是破茧重生之前的自我进化。 弱德之人向内扎根,淡泊自持,有韧性,善坚持,同样具有大志向,大情怀,大品德。
    揆诸现实,当今社会以强者为德,提倡成为强者,强者思维深入人心,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个体生物,只有强大才是通往成功,获得他人赞许的不二法门。我们歌颂“勇毅刚直、大义凛然”之属的“强德”时,也不可忽视充满韧性和隐忍坚持的“弱德”。体现这一方面的思考,可进一类上54分。

    相关试卷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