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15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正确选项。
一、单选题(共64分)
(本题4分)“月掩金星”指月球在运行中走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它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2023年3月24日(农历闰二月初三),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分)图示宇宙空间范围内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2.(2分)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本题2分)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是一颗恒星
C.自身能发光 D.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
(本题4分)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4.(2分)从结构特征来看火星属于( )
A.类地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卫星
5.(2分)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十分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比地球大气的密度大 ②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本题4分)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2分)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由干洁空气组成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7.(2分)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本题6分)2022年1月19日,汤加火山剧烈喷发(左图)。5月11日又发生7.4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为200千米。右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分)火山喷发后该地区气温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大气中火山灰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地面辐射增强 D.火山灰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9.(2分)地震发生后,P波由震源到地面的速度变化是(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0.(2分)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物质不断蔓延,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本题6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2分)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2分)根据图中化石推断,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3.(2分)图中地层排序中符合由新到老的是( )
A.⑤①③ B.⑤②④ C.①②③ D.④③②
(本题4分)下图为“四地景观图”。完成以下各题。
甲 乙 丙 丁
14.(2分)关于四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山高谷深,植被丰富 B.乙——雨林茂密,千沟万壑
C.丙—地形平坦,红壤广布 D.丁—地表崎岖,雪山连绵
15.(2分)乙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积地貌
(本题4分)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群山深处的大窝凼建成。大窝凼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下图是大窝凼工程建成前后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2分)大窝凼属于( )
A.喀斯特溶洞 B.河流冲积平原 C.喀斯特洼地 D.山区河谷
17.(2分)在大窝凼建设该工程的优势是( )
①群山环抱有利于设备隐蔽 ②坑穴地貌有利于减少工程量
③裂隙和地下河有利于排水 ④交通便捷有利于物资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本题4分)“十二使徒岩”是2000万年以来,来自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而形成,位于某国东海岸。目前,原来的“十二使徒”只余下七个。下图为“十二使徒岩”景观和“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2分)结合材料推测“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是( )
A.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拱桥倒塌 B.海蚀拱桥——海蚀洞穴——拱桥倒塌
C.拱桥倒塌——海蚀洞穴——海蚀拱桥 D.海蚀洞穴——拱桥倒塌——海蚀崖
19.(2分)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七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石柱 B.强烈的海风吹倒石柱
C.海浪侵蚀石柱根基倒塌并破碎 D.海平面上涨淹没石柱
(本题6分)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0.(2分)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对应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21.(2分)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C.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22.(2分)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
(本题4分)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上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一游客拍摄的两幅雅丹地貌照片,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甲 图乙
23.(2分)据图分析图甲中雅丹地貌岩石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风力侵蚀残留
24.(2分)图乙中鲸状雅丹,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本题4分)“地球变暗”效应是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提出的与温室效应相伴随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自1954年以来,我国每过10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便下降约2%,这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5.(2分)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关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6.(2分)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是由于( )
A.①太阳辐射增强 B.②云层反射作用增强
C.③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D.④地面辐射消失
(本题4分)下图为某城市2022年某月连续三天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27.(2分)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强 ③增强 B.①增强 ④减弱
C.②增强 ③减弱 D.②增强 ④增强
28.(2分)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该城市温度还将持续降低,为了有效防止冻害,农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覆盖地膜,提高地温 B.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
C.架设黑色尼龙网,挡风吸热 D.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
(本题6分)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9.(2分)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30.(2分)一般情况下,城市每天路灯关闭时间早于日出时间,与此相关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1.(2分)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正确顺序为( )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32.(本题2分)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二、综合题(共36分)
33.(本题12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地貌类型独特。读下图回答问题。
甲 乙 丙
(1)甲图中地貌是__________,乙图中地貌是__________。
(2)甲图中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在乙图中画出风向__________。
(3)据图从形状、地势、沉积物的颗粒、沉积物的厚度角度,描述甲图中地貌的特征。
(4)丙图中的地貌名称为__________,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成因为__________。
(5)下列地貌的成因与丙图中地貌相似的是( )
A.沙滩 B.沙丘 C.石钟乳 D.三角洲
34.(本题12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
(2)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__________。该层22~27km高度__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5)A、B、C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5.(本题12分)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____(高或低),最有可能降水的是__________。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吹__________风(填风向)。
(5)此时高空C与D之间吹__________风(填风向)。
参考答案
1.B 2.A
【难度】0.65
【知识点】天体系统、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
【分析】1.图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存在的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和太阳系,因此,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据材料可知,“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结合图可知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②、③位置,A正确;金星和月球分别位于①④位置和②④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金星和月球分别位于①③位置时,月球虽然在地球、金星中间,但三者位置不呈一直线,C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3.D
【难度】0.94
【知识点】天体、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
【详解】金星位于地球和水星之间,A错;金星是一颗行星,行星自身不能发光,BC错;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平均温度比地球高,D对。故选D。
4.A 5.C
【难度】0.65
【知识点】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存在生命的行星
【解析】4.从结构特征来看火星与地球类似,质量小,体积小,故火星属于类地行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是温度、大气和液态水。地表温度适宜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有液态水是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据表格数据可知,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③④正确;火星比地球大气的密度小,①错误;地球和火星公转周期差异较大,②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内部条件: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逸出形成水圈)。
6.B 7.C
【难度】0.65
【知识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征、岩石圈的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
【解析】6.读图可知,①圈层为大气圈向上的第二圈层,应为平流层,该层的臭氧可以强烈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对流层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组成,A错误;②圈层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一般陆地地壳厚度大于海洋地壳,B正确;③圈层应为软流层,物质呈可塑性的固体状态,地震横波能够穿过,C错误;④圈层位于地下2900千米至5000千米处,应为外核,由于地震横波不能传播,物质并非固态,D错误。故选B。
7.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岩石圈与上地幔有交集,不是包含关系,AB错误;岩石圈的上部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两者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因此两者关系密切,C正确;岩石圈的上部是地壳,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D错误。故选C。
【点睛】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8.D 9.B 10.A
【难度】0.65
【知识点】地震波分类及其传播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8.火山喷发后,大量的火山灰弥漫在大气层中,使得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最终导致气温明显降低,D正确;火山喷发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并没有减弱,A错误;大气中火山灰等含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但不是气温明显降低的原因,B错误;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降低,地面辐射减弱,C错误。故选D。
9.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震源深度为200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幔中。结合右图信息可知,自地表向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P波波速呈增加的趋势,所以地震发生后,P波由震源向地面波速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首先来自地下岩石圈,喷发之后散发到大气层中,迁移到大气圈,之后逐渐沉降,进入水圈和生物圈,生物遗体和水中物质的沉积最终转化为沉积岩又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11.C 12.B 13.D
【难度】0.65
【知识点】生物演化规律、地质年代表
【解析】1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C。
12.从生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就是恐龙盛行。结合图示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阶段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过程,B正确,ACD错。故选B。
13.由所学知识可知,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读图可知,④在最上面,之后是③②①,⑤在最下面,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14.A 15.B
【难度】0.85
【知识点】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14.依据图文资料,甲地山高谷深,垂直植被差异显著,植被丰富,A正确;乙地依据河流弯曲程度,可以判断为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可能雨林茂密,但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排除B;丙地是山前冲积扇,地形坡度较大,并且依据图中显示,该地植被稀疏,应该是内陆干旱气候区,排除C;丁地属于海蚀崖/柱景观,位于沿海地区,一般不存在雪山,排除D。故选A。
15.乙地景观主要是长时间河流不断泛滥及受地转偏向力和土壤质地影响下的河流弯曲和冲积/洪积平原,属于典型的河流地貌,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6.C 17.C
【难度】0.65
【知识点】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喀斯特地貌
【分析】16.从景观图上可判断出大窝凼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从材料中的“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及“贵州”可判断出该地处于喀斯特地貌区,C正确;该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不是溶洞,A错误;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冲积平原是流水沉积地貌,图中景观为山间洼地,不是山区河谷,BD错误。故选C。
17.大窝凼处于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地貌,利于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的安装,减少工程量,②正确;由于该地“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便于在雨季将地表水及时排出,③正确;该工程对世界公开,没有必要对设备进行隐蔽,①错误;该地位于群山深处,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物资运输,④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和竖井,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18.A 19.C
【难度】0.65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海岸地貌
【解析】18.结合所学海岸地貌知识可知,松软石灰岩的悬崖被海浪侵蚀,先形成海蚀洞穴;海蚀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在外力作用下进一步被侵蚀,拱桥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故选A。
19.读图可知,石柱数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石柱,石柱的根基不断变细,不稳固,导致石柱倒塌并破碎,C正确;海水对石灰岩石柱有一定的溶蚀作用,但不会使石灰岩石完全溶解,A错误;材料中说目前,原来的“十二使徒”只余下七个,说明过程是缓慢进行的,不是强烈的海风吹倒的,B错误;如果是海平面上涨淹没的石柱,那么十二个岩柱都应该被淹没,D错误。故选C。
【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是风力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流水作用;高山地区是冰川作用;沿海地区是海浪作用。
20.A 21.B 22.D
【难度】0.65
【知识点】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
【解析】20.读图可知,a为河流上游,坡度陡,侵蚀作用显著,b位于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的中游地区,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变缓,堆积作用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读图可知,d为河流由山区流入平原的地区,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c位于河流入海口,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变缓,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由于入海口附近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变慢,泥沙会在河口淤积,从而形成三角洲。如果入海泥沙减少,会使得泥沙淤积减少,继而河流流速变快,同时海水对河岸的侵蚀也增强,河岸后退,D正确,BC错误;泥沙淤积对地下水位影响不大,A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23.D 24.B
【难度】0.65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风成地貌
【分析】23.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图中的这种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图中岩石则是因后期风力侵蚀残留形成,该过程未体现流水侵蚀作用,AB错误,D正确;风力堆积形成的是沙丘地貌,C错误。故选D。
24.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快的地方,受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坡,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为缓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鲸背状雅丹的迎风坡是陡坡,主要是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作用,这种吹蚀作用较强,迎风坡的岩石侵蚀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坡,而背风坡由于位于下风向,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形成了相对平缓的坡。
25.B 26.C
【难度】0.65
【知识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过程,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的核心素养为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25.根据材料信息,“地球变暗”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降,且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因此,“地球变暗”主要是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属于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B正确,A、C、D错误。
26.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能够吸收从地面到大气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进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太阳辐射的数量不受二氧化碳多少的影响,A错误;云层的反射作用也不受二氧化碳多少的影响,B错误;二氧化碳难以吸收太阳辐射,因此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不大,D错误。
【点睛】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主要的温室气体为水汽(H2 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CH4)等。
27.B 28.C
【难度】0.85
【知识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析】27.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日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小,故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①增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减弱,即④大气逆辐射减少,导致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大,B正确,CD错误;①增强③增强使白天气温高,与夜间气温无关,A错误。故选B。
28.农民为了有效的防止冻害,可采取下列措施,如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温度减少冻害,ABD不符合题意;架设黑色尼龙网,可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效果,不利于防冻,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29.B 30.D 31.C
【难度】0.94
【知识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析】29.由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B正确。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较弱。大气逆辐射主要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并不能使大气获得较多能量。ACD错。故选B。
30.路灯是用于道路照明的,路灯关闭时间早于日出时间是因为日出以前天色已经较亮,不需要借助路灯照明了,而日出前天空已经较为明亮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的散射作用,散射作用将位于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光的部分光线散射到地平线以上,大气散射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正确;大气的逆辐射作用主要是对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地面夜晚的降温幅度,③错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直接热源,②错误;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1.按照大气的受热过程首先是太阳辐射①照射向地球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④,大部分照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释放能量称之为地面辐射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吸收以后,小部分释放到宇宙空间,大部分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③,因此顺序是①④②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削弱作用是指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32.C
【难度】0.65
【知识点】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的应用
【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高空相反,图A中环流与热力环流原理相符,A正确;白天时,谷地因地形阻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气流应下沉,山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流由谷地吹向山坡,高空相反,图B中环流与之相同,B正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相反,图C中环流与之相反,C错误;由于城市人口产业集中,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温高于郊区,城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郊区气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高空相反,与图D中环流相同,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故ABD不符题意,选C。
33.(1)冲积扇 沙丘
(2)河流出山口/山前
乙
(3)地貌平面呈扇形,由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的厚度由厚变薄
(4)海蚀拱桥 海浪侵蚀 (5)A
【难度】0.65
【知识点】河流堆积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
【分析】本大题以地貌类型图为材料设置五道试题,涉及常见地貌类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甲中信息可知,甲图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根据图乙中信息可知,乙图的地貌类型为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甲图中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河道开阔,流速放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联系所学风沙地貌知识可知,迎风坡缓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故可根据其坡度的陡缓判断迎风坡(左侧)和背风坡(右侧),进而判断主导风向从左向右,如图:。
乙
(3)根据甲图中信息可知,甲图中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结合图示可知,形状:冲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由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地势、沉积物的颗粒、沉积物的厚度:由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的厚度由厚变薄。
(4)根据图丙中信息可知,丙图的地貌类型为海蚀拱桥,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
(5)结合所学知识,沙滩为海水作用形成;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石钟乳为流水作用形成;三角洲为流水作用形成。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
34.(1)中 对流层厚度为12km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3) 臭氧 臭氧
(4)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航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5)逐渐变小。
【难度】0.94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图文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难度较低。
【详解】(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中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且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
(3)B层气温变化曲线补绘方法: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如下图。在平流层22~27km处臭氧含量达到了最大值,形成了臭氧层,其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因而被形象的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平流层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因此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爬升到了平流层。
(5)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点睛】
35.(1)高 低 (2)高 A (3)顺 (4)夜晚 西北 (5)南
【难度】0.65
【知识点】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应用、近地面风与高空风的风向判断、热力环流的相关现象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等压线的判读、大气垂直分层和热力环流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高空中C处等压面上凸,可判断C处为高压,D处等压面下凹,可判断D处为低压,根据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可知,A地形成低压,B地形成高压。故高空C比D的气压高,近地面A比B的气压低。
(2)根据上题,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可知,近地面A地形成低压,B地形成高压,
说明A处温度高,空气受热,空气做上升运动,最有可能降水。
(3)近地面A处为低压,气流上升,B处为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方向气流从B流向A,高空中水平方向气流从C流向D,故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则为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吹陆风,风向右偏为西北风。
(5)根据所学知识,高空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材料中,由于C点气压高于D点,水平气压梯度力为自东向西,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向右偏转,形成南风。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C
B
C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B
C
C
A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D
B
B
C
B
C
B
D
题号
31
32
答案
C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docx、地理答案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天津市育华滨海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docx、2024年天津市育华滨海高一上期中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