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肺炎患者可能由于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
B. 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 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故人应摄入碱性食物以维持血浆pH
D. 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详解】A、新冠肺炎患者可能由于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A正确;
B、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产物,会进入到内环境中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摄入碱性食物也不会明显改变血浆pH,C错误;
D、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2. 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损细胞器的蛋白质、核酸可被溶酶体降解
B. 线粒体内、外膜上都有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多种蛋白质
C. 生长激素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后分泌到细胞外
D.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和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具有不同的分子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2、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溶酶体中有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受损细胞器的蛋白质、核酸可被溶酶体降解,降解产生的有用物质可被再次利用,A正确;
B、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具有物质运输等功能,线粒体的内、外膜上都有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多种蛋白质,B正确;
C、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后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
D、附着在内质网上的和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分子组成相同,均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故选D。
3. 下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c段的形成与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大量打开有关
B. 图中a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C. 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是形成cd段的主要原因
D. 若膜外Na+的浓度增大,电位c的峰值会降低,电位a的值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外流;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钠离子内流;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de段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详解】A、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故ac段的形成与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大量打开,Na+内流有关,A正确;
B、图中d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故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是形成cd段的主要原因,C错误;
D、若膜外Na+的浓度增大,膜内外Na+浓度差会增大,内流的Na+会增多,动作电位c的峰值会升高,而静息电位a的值不变,D错误。
故选A。
4. 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 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 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 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基因的总和,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则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C错误;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5. 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N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攻击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几乎缺失
B.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C.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免疫系统,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D. 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增高是因为HIV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RNA自我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增殖时利用宿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和核糖体等进行增殖。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
【详解】A、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几乎缺失,A错误;
B、HIV感染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缺失,对外来病原体几乎不起免疫作用,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正确;
C、HIV会经历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直到艾滋病病发时,机体仍会继续分泌该抗体。所以HIV侵入人体后,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C错误;
D、随着HIV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所以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增高。HIV是逆转录病毒,不能进行RNA自我复制,D错误。
故选B。
6. 机体内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三种激素单独或联合作用调节血糖的效应,实验前血糖浓度为5.0mml/L,血糖浓度随激素处理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单独作用时,0.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肾上腺素
B. 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大于各自效应的总和
C.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表现出相抗衡的关系
D. 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皮质醇升高血糖的作用不明显,三种激素共同使用升高血糖的作用最明显。
【详解】A、据图分析,激素单独作用时,0.5 h 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A错误;
B、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12.8-5.0=7.8( mml / L ),三种激素各自效应的总和为(6.9-5.0)+(5.7-5.0)+(5.2-5.0)=2.8( mml / L ),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B正确;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 C错误;
D、实验结果可证明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但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血糖浓度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 D错误。
故选B。
7.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由腺体分泌,通过导管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进行运输
B. 斯他林与贝利斯的实验可以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C. 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属于“减法原理”的应用
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作用特点: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5、激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只起调节代谢作用。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无导管,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A错误;
B、斯他林与贝利斯制成粘膜和稀盐酸的提取液,可以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B正确;
C、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属于“减法原理”的应用,C正确;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合成激素,D正确。
故选A。
8. 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
B. 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C.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
D.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详解】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
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
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
故选B。
9. 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的两条臂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
B. 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 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的参与
D. 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左图中丙能产生抗体,说明丙是浆细胞,说明甲是B细胞,乙是记忆B细胞,①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②表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右图戊能直接和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结合,属于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则丁是细胞毒性T细胞,己是记忆T细胞,③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④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
【详解】A、抗体与抗原是特异性结合,所以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的两条臂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A正确;
B、细胞丙(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它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过程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C正确;
D、HIV侵入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传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清除,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D正确。
故选B。
10. 关于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
B. 一种信号分子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
C. 多种信号分子可协同调控同一生理功能
D. 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详解】A、一种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A正确;
B、一种信号分子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甘氨酸),B正确;
C、多种信号分子可协同调控同一生理功能,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平衡调节,C正确;
D、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的受体,但不一定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某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部,D错误。
故选D。
11.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完整的免疫系统是进行免疫调节的基础,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B.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
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为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
【分析】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并非所有的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脾脏等是免疫器官,但不能产生免疫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正确;
D、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
故选C。
12. 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
A. 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
B. 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 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 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左图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浓度高落叶率提高,和对照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落叶率高更好。
【详解】A、左图表示的是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浓度高落叶率提高,和对照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目的是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落叶率高更有利于阻断乙的危害,综合分析3曲线对应的浓度最好,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A正确;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
C、喷施M应该减弱对甲果实的影响,避免影响产量,而对于乙应该防止其果实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防止其种子传播,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提高落叶率,和脱落酸的作用相似,D正确。
故选B。
13. 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 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正确;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进而判断刺激c点后两个电流表偏转的次数。
14. 下图甲是某雌性家鸡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图乙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注:细胞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乙细胞②和细胞③可能来自同一个卵母细胞
B. 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图甲中的AB段
C. 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甲的CD段,CD段细胞中Z染色体的数量为0或2
D. 图甲中D到E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EF段对应图乙细胞①所处的分裂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甲图:A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DE表示受精作用,EI表示有丝分裂。
2、分析乙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已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依据图示中染色体的来源,可知图乙细胞②和细胞③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卵母细胞,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其细胞中染色体对数为N,对应于图甲中的AB段,B正确;
C、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对应于图甲中的CD段,雌性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Z、W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中含有的Z染色体的数目为0或1,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Z染色体的数目会加倍,所以CD段细胞中Z染色体的数量为0或1或2,C错误;
D、DE表示受精作用,不存在基因重组,EF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可以对应于图乙细胞①所处的分裂时期,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实验中实验思路不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A、脊蛙(除去大脑的青蛙)但仍保留脊髓,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骨骼肌),骨骼肌出现屈腿现象是效应器的效应,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故可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即通过取样器取样可以完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B不符合题意;
C、要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应该先注射胰岛素溶液,此时小鼠应该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然后再注射葡萄糖溶液,其低血糖症状会消失。如果先注射葡萄糖溶液,注射胰岛素溶液,小鼠的活动状况可能变化不明显,C符合题意;
D、以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神经部分接一电流计)为材料,通过刺激电流计和肌肉之间的神经部分,如果电流指针发生偏转且肌肉出现收缩,则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16. 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
B. 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C. 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D. 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如生活在水上层的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A错误;
B、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降低了其对相同资源的竞争,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B正确;
C、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需求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相同的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
D、不同种群之间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且避免竞争,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7. 有资料显示,进入生殖发育期后,身高不会明显增加。为研究雄性家兔体内睾酮(ST,一种雄性激素)与生长激素(GH)含量的关系,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手术过程不影响结果),请补充完成方案并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雄性家兔ST含量对GH含量的影响。
(1)根据题中信息,最可能提出的实验假设为ST含量的增加能使GH含量____
(2)实验步骤:
①将1月龄体重相同的健康雄性家兔分为甲、乙两组,每组6只。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②甲组兔做手术切除性腺,乙组兔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测定和记录每只兔血液中____的前后浓度。
预测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要使实验更严谨,在上述步骤之后,还应给甲组家兔注射____,乙组家兔注射____,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并求各组的平均值。
②与后测比,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甲组GH浓度____,乙组GH浓度不变。
【答案】(1)下降 (2) ①. 做手术,但不切除性腺 ②. ST和GH
(3) ①. 适量ST溶液 ②. 等量生理盐水 ③. 下降
【解析】
【分析】实验设计题解法:(1)选择材料,分组编号:题干中的材料、用具是帮助我们分析方法步骤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真分析,看给出的材料、用具能不能直接运用,不能直接运用的,需要怎样处理才能把干扰因素排除。依据实验所需的组数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组编号或编组,在步骤中明确表达出来。(2)操控自变量,设置对照组:根据实验目的,依据自变量的情况确定所需要的实验组的数量,设置对照组,对材料施以不同的处理。同时依据单一变量原则设法控制无关变量,设法提供其他的适宜条件。(3)确定并描述因变量的观察或测量:在实验的最后一步,要明确本实验需观察或测量的内容,记录实验结果。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研究的课题为:雄性家兔ST含量对GH含量的影响,根据资料中“进入生殖发育期后,身高不会明显增加”以及生长激素主要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可提出ST含量的增加能使GH含量下降的假说。
【小问2详解】
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性腺分泌的雄性激素,故甲组兔切除性腺,乙组兔应不切除性腺(或“做手术,但不切除性腺”或“不做处理”)。
【小问3详解】
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后,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分析讨论:(1)要使实验更严谨,可再给甲组家兔注射适量ST溶液,乙组家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求两组的平均值。由后测数据可知,切除性腺的甲组GH浓度大于不切除性腺的一组,可推测性腺分泌的雄性激素可抑制GH的分泌,由此可得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甲组GH浓度下降,乙组GH浓度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雄性激素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18. 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1)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_____。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_____。
(2)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_____。
(3)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于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且该对等位基因的长度已知。利用PCR及电泳技术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只以Ⅱ-3为材料,用1对合适的引物仅扩增控制该对性状的完整基因序列,电泳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理由是_____。
【答案】(1) 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②. 3/8
(2) ①. 不能 ②. 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
(3) ①. 不能 ②. 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PCR产物电泳后都仅出现一个条带,且对应的均为正常眼基因的长度
【解析】
【分析】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遗传,果蝇的有眼与无眼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控制正常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由A/a控制。
【小问1详解】
在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的情况下。I -1正常眼雌果蝇与I -2无眼雄果蝇杂交,Ⅱ-1、Ⅱ-2雌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若为伴X显性遗传,则其雌性子代均为无眼; I -4正常眼雌果蝇与I-3无眼雄果蝇杂交,Ⅱ-3雄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若为伴Y遗传,Ⅱ-3应为无眼性状,则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为伴X隐性遗传,即Ⅲ-1的基因型为XAY,由于Ⅱ-2的基因型为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Y,故Ⅲ-2的基因型为1/2XAXA、 1/2XAXa,其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3/4XA、1/4Xa, Ⅲ-1产生的雄配子及比例为1/2XA、1/2Y,因此Ⅲ-1与Ⅲ-2杂交产生子代正常眼雄果蝇XAY概率是3/4×1/2=3/8。
【小问2详解】
图示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无眼性状为隐性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I -2的基因型为XaY,Ⅱ-1的基因型为XAX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 XaXa: XAY: XaY=1: 1: 1: 1,表型为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 1: 1: 1;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I -2的基因型为aa,Ⅱ-1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 aa=1: 1,表型为正常眼:无眼=1: 1,雌雄比例为1:1,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 1: 1: 1;如果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I -2的基因型为Aa,Ⅱ-1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也为Aa: aa =1:1,表型为正常眼:无眼=1: 1,雌雄比例为1:1,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 1: 1: 1。综上所述,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故不能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小问3详解】
若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正常眼基因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则无眼基因的长度比正常眼基因短。若无眼性状的遗传为伴X隐性遗传,Ⅱ-3的基因型为XAY,PCR扩增后,产物只有一条显示带(A为正常基因);若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3的基因型为aa, PCR扩 增后电泳的产物也有一条显示带(a为正常基因);若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3的基因型为Aa,PCR扩 增后电泳的产物有两条显示带。由于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PCR产物电泳后都仅出现一个条带,且对应的均为正常眼基因的长度,故根据电泳结果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
19.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免疫介导为主的促炎型肝病,如不进行临床干预,可迅速进展 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目前常采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图 1 是该病部分免疫学发病机制及患者糖皮质激素部分分泌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 CYP2D6 可能是一种_____,抗原提呈细胞呈递抗原信息给辅助性 T 细胞,体现 了细胞膜的_____功能。图 1 中体现的特异性免疫调节方式有_____。
(2)TNFα属于免疫系统中的_____,它可以刺激下丘脑合成分泌_____增多从而导致体内 糖皮质激素上升。长期大剂量应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因机体存在_____调节机 制,从而使内源性激素减少,甚至肾上腺皮质萎缩。研究表明,人体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约 90% 以上与内环境中 CBG 结合呈无活性状态,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却在人体内呈高活性状态, 原因可能有:其不与_____结合且与_____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3)为研究地塞米松改善模型鼠(人工诱导肝衰竭)病情的效果,研究人员使用多色流式 细胞术检测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鼠肝脏免疫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如图 2 所示。
①实验结果说明地塞米松在改善模型鼠病情中发挥_____作用。(选填“免疫抑制剂”或“免 疫激活剂”)
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鼠肝衰竭早期施用地塞米松 使肝内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多,由此 推测,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改善实验鼠肝衰竭 中的作用是_____(选填字母)。
A.抑制组织修复 B.促进组织修复 C.诱导促炎型细胞发生凋亡 D.抑制促炎型细胞发生凋亡
【答案】(1) ①. 自身抗原 ②.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③.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①. 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信号分子) ②.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③. 负反馈调节 ④. CBG ⑤. 糖皮质激素受体
(3) ①. 免疫抑制剂 ②. BC
【解析】
【分析】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除了抗体,其他一些物质,如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小问1详解】
CYP2D6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最终发生自身免疫病,说明其可能是自身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接受信息,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既有B细胞发挥作用,又有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说明既有体液免疫有存在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
TNFα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刺激下丘脑后,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从而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上升;由于负反馈机制的存在,长期大剂量应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会导致内源性激素较少;糖皮质激素药物可能不与CBG 结合而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导致人体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大部分 与内环境中 CBG 结合呈无活性状态,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却在人体内呈高活性状态。
【小问3详解】
模型鼠是免疫功能过强,地塞米松改善模型鼠(人工诱导肝衰竭)病情,加入地塞米松后,体内大部分的免疫细胞减少,说明地塞米松是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地塞米松可改善模型鼠病情,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改善实验鼠肝衰竭 ,其应促进组织修复、诱导促炎型细胞发生凋亡,故选BC。
20. 下图是某河流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中生物甲的全部个体总和称为____________,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乙在第1〜3周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增长。
(3)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填“增加”“不变”或“波动”)。
(4)河流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________________(填“可能”“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种群 ②. 种群密度 ③. 大于 ④. S ⑤. 增长型 ⑥. 波动 ⑦. 不可能 ⑧.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呈同步性变化,而根据曲线1、2可知,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变化比无生物乙时多,因而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为互利共生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型增长。其中曲线1在1〜3周生物甲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上升,说明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曲线2从2周开始,种群甲的数量会增长,说明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处于波动状态。
【详解】(1)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据图分析可知,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之后处于相对稳定,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增长。
(3)结合曲线分析,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逐渐增多,所以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呈波动状态。
(4)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
21.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等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细菌不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且无残留等,被认为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为了突破抗菌肽在畜禽养殖业广泛应用的瓶颈,我国研究人员运用小分子泛素蛋白(SUMO)融合技术将含有重组抗菌肽LLv基因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表达融合蛋白SUMO-LLv,并优化了表达条件,从而能高效获得重组抗菌肽 LLv。所用质粒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LacZ基因及SacⅠ、XhⅠ酶切位点等,其结构和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如图1所示。据此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注:LacZ基因编码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分解X-gal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
(1)扩增LLv基因时,PCR反应体系中含有的酶有_____________;已知该基因序列不含图1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了使其能与已被酶切的质粒连接,需根据__________设计引物。
(2)LLv基因以a链为转录模板链,转录时mRNA自身的延伸方向为5'→3'。该基因内部没有SacⅠ、XhⅠ这两种酶切位点。图1中酶切位点1和2所对应的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
(3)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时,需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将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甲同学在添加了卡那霉素、X-gal等成分的培养基中进行接种,结果如图2,该同学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图2中出现的_____菌落即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 ②. LLv 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和 Sac Ⅰ、 Xh Ⅰ的识别序列
(2)Xh Ⅰ、Sac Ⅰ(二者顺序不可调换)
(3)使大肠杆菌变为感受态细胞,便于从周围环境吸收 DNA 分子
(4) 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白色 ③. 目的基因(或 LLv 基因)的插入破坏了 LacZ 基因的结构,使其不能正常表达形成β-半乳糖苷酶,底物 X-gal 不会被分解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Taq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即扩增LLv基因时,PCR反应体系中含有的酶有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PCR过程需要两种引物,能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3'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目的基因需要与质粒进行连接,但已知LLv基因序列不含图1中限制酶( Sac Ⅰ、 Xh Ⅰ)的识别序列,为了使LLv基因能与已被酶切的质粒连接,需要根据LLv 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和 Sac Ⅰ、 Xh Ⅰ的识别序列设计引物。
【小问2详解】
LLv基因以a链为转录模板链,转录时mRNA自身的延伸方向为5'→3',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5′,即图1中酶切位点1对应的酶为Xh Ⅰ,酶切位点2对应的酶为Sac Ⅰ。
【小问3详解】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Ca2+处理微生物,使微生物细胞处于感受态,便于从外界环境吸收DNA分子。
【小问4详解】
分析菌落分布可知,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为了将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甲同学在添加了卡那霉素、X-gal等成分的培养基中进行接种,目的基因( LLv 基因)的插入破坏了 LacZ 基因的结构,使其不能正常表达形成β-半乳糖苷酶,底物 X-gal 不会被分解,使菌落为白色,因此图2中出现的白色菌落即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思路
A
验证脊蛙屈腿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
脊蛙(除去大脑的青蛙)
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观察是否出现屈腿现象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动物
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C
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
小鼠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观察小鼠的活动状况
D
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神经部分接一电流计)
刺激电流计和肌肉之间的神经部分,观察电流指针偏转情况及肌肉是否收缩。
测定时间
ST 浓度(ug/mL)
GH 浓度(ug/mL)
甲组
乙组
甲组
乙组
前测
后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临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