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本部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年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本部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年期中语文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所学古诗词,将下面这段话中的诗文名句填写完整。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文人骚客眼中也是各着色彩。“①,百草丰茂。②,洪波涌起”是曹孟德眼中豪情壮志的秋日胜景。而《峨眉山月歌》中“③,④”这一轮秋月却让离乡外出的李白百感交集。早春时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感慨时序交替,新旧更迭:“⑤,⑥。”落花时节,置身江南的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发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叹:“⑦,⑧。”柳絮落尽,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寄托自己离愁:“⑨,⑩。”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一)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住所在很偏 pì( ),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侯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二)
①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②"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③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④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 ) hén 迹了,只有背诵《 》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 )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以上两则选文都出自《朝花夕拾》中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 作者是 ,父亲让我背诵的书名是《》。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偏 pì( )诧( )异 ( )hén 迹
(3)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
(4)请结合原著回答:文段中“去罢”指什么?“诧异”表达了“我”怎样的心声?
三、综合性学习
3.七年级(17)班的同学们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
(1)活动前,同学们出了一期板报,名为“交友故事”,还张贴了一组图片,请你仿照例子根据图片内容写出故事名称。
(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班级要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将在11月20日举行,班主任派李华负责邀请数学王老师参加这次活动。下面是李华拟写的邀请函,其中内容和格式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提出修改建议。
邀请函尊敬的王老师:
七年级(17)班将于2024年11月20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班会,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请您务必准时参加。
2024年11月17日
李华
①
②
(4)下面是同学们为此次活动搜集的古诗词,其中与友情无关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成都的雨
①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
②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
③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或许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不少呢!”
④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一年的降雨量,几乎是我家乡的十倍。雨中没有尘土,每一滴雨落到地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⑤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雨就变成了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起,所谓风雨交加,形容家乡的雨很是贴切。成都偶尔也会有疾风暴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⑥家乡的雨,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要下雨,却只滴了几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就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
⑦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⑧浙浙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⑨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几句诗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⑩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⑪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若问为什么,答,这里既宜居又宜业,既有很多好吃的又有很多好玩的。而我却以为这样的答案不够完整,至少还得加上一句:成都有诗意有情调。当然,包括这雨中的诗意与情调。
⑫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让整座城市浸染在诗画里,令人陶醉。
(有删改)
4.作者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概括成都的雨“别致”的何处。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
6.文章第⑤⑥两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家乡的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第⑩中作者为什么说: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②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③大概是我十一岁那年,父亲到外地出差,托人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其中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首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但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④等到再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⑤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⑥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⑦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惜时如金的父亲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话,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⑧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9.作者在跟着父亲读古诗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阅读全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1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
11.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12.在“我”阅读杜牧的《江南春》时“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当父亲要带“我”去拜访朱先生时,“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请分别写出“我”两次觉得自己“闪闪发光”的原因。
13.结合整篇文章谈一谈,你从中获得的关于诗歌阅读的启示有哪些?
五、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 (4)人不堪其忧
(5)逝者如斯夫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文中哪句相近: , (用原文回答)
17.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你从中找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的智慧。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则,谈谈你的启发和感受。
六、作文
18.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因为自己的勇气、智慧、坚持或善良而感到自豪和满意。这些时刻可能是我们克服了某个困难,实现了某个目标,或是帮助了他人……
请以“这一次,我对自己很满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个人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勿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读古诗事件
达到的阶段
学龄前刚刚背古诗
①
②
有画面感
读带批注的诗词读本
完全理解
③
独到见解
参考答案:
1. 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萧、瑟、峨、羌、残、夜、寄、愁、随。
2.(1) 《五猖会》 散文集 鲁迅 《鉴略》
(2) 僻 chà 痕
(3) 等侯 等候
(4)和小伙伴一起到东关去看五猖会。在“我”对五猖会热切期盼时,父亲却阻拦,表达出作者渴望得到父亲理解与支持的心理。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综合。
根据选段(一)“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因为这个迎神赛会叫“五猖会”,因此这两则选文都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一文;可知,第一空应填:《五猖会》。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艺术作品。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因此,第二空应填:散文集。第三空应填:鲁迅。
《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压制和摧残的谴责。根据《五猖会》内容“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可知,第四空应填:《鉴略》。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偏僻(piān pì):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诧异(chà yì):觉得奇怪。
痕迹(hén jì):①物体留下的印儿;②残存的迹象。
(3)本题考查字形。
等候(děng hòu):等待(多用于具体的对象)。
(4)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根据选段(一)“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可知,“迎神赛会”也就是“五猖会”是孩子们所盼望的;
根据原著“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在“我”要去看会之前,先要“我”背书;
根据选段(二)第②段“不错”可知,“我”已经背了过书;
根据选段(二)第③段“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可知,大家看到“我”背书后,很高兴,带“我”去看会;因此,“去吧”指和小伙伴一起到东关去看五猖会;
根据原著“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可知,对于去看五猖会,“我”是很热切的;
根据原著“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可知,为了能早点看会,“我”很努力地背书;
根据选段(二)第①段“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第③段“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可知,“我”背完了书,去看会,却没那么高兴,父亲在“我”对五猖会热切期,让我背书,给我泼了冷水,让我感到很扫兴;
根据选段(二)第④段“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只有背诵《》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可知,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不能理解父亲当时的做法;
因此,“诧异”是指在“我”对五猖会热切期盼时,父亲却以背书来阻拦,表达出作者渴望得到父亲理解与支持的心理。
3.(1)桃园结义 负荆请罪
(2)交友之道,贵在真诚
(3) “请您务必准时参加”改成“期待您的到来” 署名和日期调换位置
(4)A
【详解】(1)本题考查成语故事积累。从示例可见,应用四字短语概括交友故事名称。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三个人在桃园中义结金兰的画面,因此故事应为刘关张“桃园结义”;第三幅图片是一个人身背荆条,向另一个人下跪请罪的画面,因此故事应为廉颇“负荆请罪”。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拟写。宣传标语通常简洁明了、醒目突出、富有创意。因此拟写时要做到简洁概括,朗朗上口,便于宣传,注意使用对偶或比喻等修辞手法。答案不唯一。
示例:友情,无处不在;朋友,陪伴一生。
(3)本题考查邀请函。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然后表明自己的邀请意图,讲清活动举行的时间、地点,以委婉的语气询问有无时间,最后标明邀请人和时间。语言要文明得体。
内容上“请您务必准时参加”,语气生硬,有命令的意味,不合适,应改为委婉的语气,或期待或问询;
格式上,署名与时间先后顺序反了,应对调。
(4)本题考查诗词积累与辨析。
A.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情,是亲情,而非友情;
B.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看着友人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与友情有关;
C.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劝朋友再饮一杯酒,因为朋友一旦西行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牵挂,与友情有关;
D.出自高适的《别董大二首》,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认识您呢”。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体现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友情有关;
故选A。
4.小雨润物无声;雨中没有尘土;疾风暴雨不常见;充分酝酿,雨期长;温柔绵软,冬天少冷意。 5.拟人,将雨滴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了一连串雨滴落在花上的情态,体现了成都雨的别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成都雨的喜爱。 6.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会变成冰雹;家乡的雨雷声大、雨点小;来的很急就。成都的雨充分酝酿、温柔绵长、惹人喜爱。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成都雨的别致,表达了作者对成都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成都的雨会充分酝酿,慢慢的下;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雨中能感受到生活节奏随之放慢;雨中的乡村展现出油画般的美景。 8.结构: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内容:点明主旨:成都恰到好处的雨,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诗意与情调,让人爱上这座城市。表达了作者对成都雨的喜爱。
【导语】文章通过对比描绘了成都的雨和家乡的雨,突出成都雨的独特和魅力。作者从不同的雨姿、水润、诗意角度,生动表现了成都的惬意与舒适。对比中,家乡的雨狂躁、短暂,而成都的降水则是温柔持久,构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细雨中的城市和乡村各具韵味,令人神往。这种诗意和情调,成为吸引人流连成都的原因,也为整座城市笼上了一层如诗的外衣。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②段“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可知,成都的小雨润物无声;
结合④段“雨中没有尘土,每一滴雨落到地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可知,成都的雨没有尘土;
结合⑤段“成都偶尔也会有疾风暴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可知,成都的雨疾风暴雨不常见;
结合⑥段“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就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可知,成都的雨是充分酝酿且雨期长。
结合⑧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可知,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冬天少冷意。
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⑦段“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可知,“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把雨滴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前文一直在对比家乡雨与成都雨的不同,凸显成都雨的别致。此处描写成都雨中,雨滴落在莲花上的模样,通过赋予雨滴“抓住”“不松手”等人的动作,把雨滴那种依附在莲花上的状态鲜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生动的画面,进而体现出成都雨独特的美,也流露出作者对成都雨的由衷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结合⑤段“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雨就变成了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起,所谓风雨交加,形容家乡的雨很是贴切”、⑥段“家乡的雨,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要下雨,却只滴了几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可知,第⑤段提到家乡的雨常和冷空气、风裹在一起,下着下着就成了冰雹,风雨交加是常态;第⑥段又讲家乡的雨雷声大雨点小,来得急去得快。而成都的雨与之截然不同,是经过充分酝酿后,温柔绵长地下着,能持续两三天甚至更久,还十分惹人喜爱。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把家乡雨和成都雨放在一起对照呈现,更加强化了成都雨独有的 “别致” 之处,让读者清晰感知差异,也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成都雨的喜爱与赞美。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⑥段“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就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可知,成都的雨不像家乡的雨那样急就,而是会先把云彩精心铺开、摞起,再慢慢地下,有着充分酝酿的过程,这独特的下雨方式为诗意与情调营造了氛围。
结合⑦段“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⑧段“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⑨段“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等内容可知,在成都雨中漫步时,能看到挂在青草上晶莹剔透的雨滴,看到雨滴与花相互映衬的美妙场景,惬意非常。市民们在雨中撑伞漫步、品茶摆龙门阵,生活节奏都随之放慢,尽显闲适。并且雨中的乡村如油画般美,农家人在雨中劳作的画面恰似古诗所描绘的田园景致。 正是这些雨中独有的美妙体验,让诗意与情调在成都的雨中得以酝酿,别处难寻。因此,作者说“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结构角度来看:文章开篇便点明成都的雨是别致的,引出对成都雨特点的诸多描述,而最后一段“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让整座城市浸染在诗画里,令人陶醉”,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将前文所写成都雨的种种独特之处,如温柔绵长、能展现出乡村美景、让生活节奏放慢等进行了概括归纳。同时,与文章标题“成都的雨”相照应,强调了描写主体,也和开头提到成都雨的别致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浑然一体。
从内容角度而言:这段话直接点明了文章主旨,强调成都雨恰到好处的特质,营造出城市充满诗意与情调的氛围,让人们沉醉其中,由此传达出作者对成都雨深深的喜爱之情,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成都雨的独特魅力以及这座城市的别样韵味。
9.①似懂非懂、死记硬背、不太理解②读唐诗书法书签③反对父亲观点 10.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出我很认真的向父亲提出了我对父亲的质疑,体现了我质疑态度的坚决,以及我读诗的认真、爱思考。 11.本意指两人之间的沟通、对话和交流;文中指我和父亲分别通过做批注的方式,对诗歌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切磋。 12.我欣赏杜牧的诗,感悟到其中美妙的境界,初步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觉得自己闪闪发光;我得到父亲的肯定,有机会拜访父亲。尊敬的朱老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闪闪发光。 13.①阅读诗歌不一定要从中明白人生道理,只是单纯的欣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写景物的美丽也是可以的。②阅读诗歌时可以随手标记、评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③阅读诗歌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常思考、有怀疑精神。
【导语】本文描绘了作者儿时随父亲学习古诗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诵读,到对诗词的画面感领悟,再到在父亲书本中独立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父亲在过程中渐渐引导,给予空间和机会,引发“我”对诗词的深刻感悟和解读,也体现了父亲高超的教育智慧。文章通过情感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诗词对人生感悟的深刻影响,启迪读者欣赏和理解古典诗词的美感和内涵。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第②段“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这表明在刚开始背诵古诗时,作者对于诗中的很多字词、概念都不清楚,只是机械地去背诵,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没办法真正理解诗句的完整含义,只是按照父亲的要求进行死记硬背,所以这个阶段是似懂非懂、死记硬背、不太理解的阶段。据此可概括为:似懂非懂、死记硬背、不太理解。
第二空:从第③段“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但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可以看出,在阅读杜牧的《江南春》这首唐诗书法书签时,作者虽然不太明白诗的深层意思,但读诗的过程中脑海里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有了独特的阅读感受,进入到了读诗能产生画面感的阶段。并且后续第④段“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也进一步说明通过对这首诗的感悟,让自己在诗词阅读上有了新的体会,所以这个阶段是基于读唐诗书法书签而产生画面感的阶段。据此可概括为:“有画面感”阶段。
第三空:文中第⑦段“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清晰地展现出作者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单纯接受父亲的观点,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对父亲在诗词书上所做的批注、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进入到了可以反对父亲观点的阶段,意味着作者在诗词理解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成长。据此可概括为:“反对父亲观点”阶段。
10.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第⑦段“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句子中“捧着”这一动作细节值得关注。“捧着”一词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待那本古诗的郑重态度,就好像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自己经过思考后想要与父亲探讨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个动作,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此次向父亲表达不同观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对待读诗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
“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这段话是直接的语言描写。“破釜沉舟”这个词形象地体现了作者当时下定决心、鼓足勇气的心理状态,表明作者知道要反驳父亲的观点并非易事,但依然决然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后面具体说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则直白且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父亲在诗词理解上持有不同看法,毫不隐晦,体现了质疑态度的坚决。“你给我五分钟”更是强调了作者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希望父亲能给自己时间阐述理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于这件事的认真程度以及想要认真探讨诗词理解的决心,也反映出作者平时在阅读诗词时是善于思考的,并非一味接受既有观点,而是经过自己深入思考后才提出不同见解。
对人物形象及情感态度的体现 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一个认真读诗、爱思考且敢于大胆质疑、态度坚决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它展现了作者在诗词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与父亲之间围绕诗词展开的这种既严肃又充满文化氛围的交流互动,凸显了作者对诗词阅读认真钻研、积极探索的情感态度,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在诗词学习道路上的这一独特经历以及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
1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第⑥段“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聊天”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本义,就是指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彼此分享想法、感受、观点等,是一种相互沟通互动的行为方式,通常是面对面口头进行的,比如我们平常和朋友相聚,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这就是典型的聊天场景。
在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这里的“聊天”显然不是常规意义上面对面用嘴巴说的那种交流方式。因为前文提到父亲喜欢在诗词读本里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画圈等来标记自己对诗词的看法,而作者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开始在父亲读过的这些书里通过自己做批注的方式来表达对诗词的读后感。这种通过在书中留下文字评注的行为,就仿佛是在和父亲进行一场跨越时间、无声的交流互动,虽然没有直接开口说话,但彼此都能通过批注传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感悟以及不同的观点,就如同正常聊天时交换想法一样,所以在这个语境里,“聊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即作者和父亲分别借助做批注这种独特的方式,针对诗歌相关的内容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切磋,分享各自对诗词的见解,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充满文化韵味的“交流对话”形式。这个加点词“聊天”在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含义从常规的口头交流转变成了以批注形式进行的思想切磋与沟通。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次觉得“闪闪发光”:在文中第③段提到“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但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当时“我”正在阅读杜牧的《江南春》,虽然对于诗中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不太明白,父亲也不在身边没办法询问,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凭借诗句的描述,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如在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田野那样的画面,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未曾有过的。此前“我”背诵古诗可能更多只是机械地记忆,而这次读《江南春》却能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出美妙的画面,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别样的、充满诗意的境界当中,让“我”初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内心被一种奇异又美妙的感觉所充斥,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觉得自己“在昏暗中闪闪发光”,这是因为自己欣赏到了杜牧诗中的美妙,开始初步领略到诗歌能够带给人的独特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有一种发现了新宝藏般的欣喜与独特体验,进而产生了这种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闪闪发光的感觉。
第二次觉得“闪闪发光”:在第⑦段中写道“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惜时如金的父亲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这次情境是“我”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且敢于向父亲表达自己对某首诗的不同看法,而父亲在听完“我”的阐述后,不仅认可了“我”的观点,还表示“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这本身就是对“我”在诗词理解方面极大的肯定,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思考、见解是有价值的。紧接着,父亲又提出要带“我”去拜访他特别尊敬的朱东润先生,这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意味着“我”在诗词学习道路上的成长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并且即将有机会接触到更有学识、更值得尊敬的前辈,能够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诗词交流圈子当中,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自豪感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拜访的期待,所以在这样双重的喜悦与成就加持下,“我”又一次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仿佛自己在诗词学习领域迈出了重要且值得骄傲的一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更受认可的阶段。
通过对这两处具体句子所在自然段落的细致分析,就能清晰地明白“我”两次觉得自己“闪闪发光”的不同原因了,它们都体现了“我”在跟着父亲读古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独特体验与成长收获。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③段“但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作者读杜牧《江南春》时,虽没读出人生道理却因诗中画面有独特感受。第④段“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说明诗歌不非得讲大道理,欣赏文字描绘出的美就行,启示我们读诗可单纯感受其魅力。据此可概括为:阅读诗歌不一定要从中明白人生道理,只是单纯的欣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写景物的美丽也是可以的。
第⑤段“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提到父亲做记号标记诗词。第⑥段“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可见作者受父亲影响做评注交流。启示我们读诗时做标记等能加深理解。据此可概括为:阅读诗歌时可以随手标记、评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⑦段“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给我五分钟。’惜时如金的父亲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作者敢于向父亲表达不同看法,还得到认可,启示我们读诗要敢于质疑,多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理解诗歌。据此可概括为:阅读诗歌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常思考、有怀疑精神。
14. 说同“悦”愉快 法度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能忍受 往、离去 15.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6. 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示例: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关乎个人修养,就是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别生气,要大度,才是有修养的君子。有次我做好事被人误会,特生气,后来想到这话,就心平气和去解释,化解了误会,我懂得了要宽容待人,这样相处更融洽。(选一则并分析即可)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修身的智慧,它们表达了对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及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文章强调“学而时习”、思考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对朋友的忠诚、对人际交往诚信,以及自我省察、知新温故等道德品质。孔子还通过“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等名句,传达出时间无情与坚持志向的意蕴。整体上,它们勾勒出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与对生命的思考。
1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不也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但也不会越出规矩。矩:法度。
(3)句意: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句意: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堪:能忍受。
(5)句意: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逝:往、离去。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知: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2)博学:广泛学习,涉及多方面知识;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请教问题。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别人当作镜子,通过对照他人的行为、品德、做事方式等,能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可以借鉴优点、改正缺点,实现自我提升。
“则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要选取别人身上好的方面,然后去学习、跟从。这里强调了以他人作为参照,发现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就如同在镜子中看到了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然后积极去效仿,这是从正面角度通过观察别人来让自己获得进步的做法。
“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看到别人身上不好的、存在问题的地方,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进而去改正它。这就如同通过镜子看到了别人身上不该有的缺点,从而对照检查自己,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是从反面角度借助他人来完善自己的体现。
这两句话合起来表达的就是以他人为参照,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明白自己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改进,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传达的借助他人来清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进而实现自我成长的意思是十分相近的。故填写“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学习方法方面:需要回顾《论语十二章》里提到的诸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学而时习之”(说明学习后要时常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学与思要结合,缺一不可)等语句,梳理出这些语句所体现的具体学习途径、方式等相关智慧。
学习态度方面: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达了以学习为乐的积极态度最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保持谦逊的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展现了时常反思、自我审视的严谨态度等,要从这些语句中归纳出对应的学习态度相关内容。
个人修养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宽容、大度的修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彰显了坚守道义、不为不义之财所动的高尚品德修养等,要挖掘出这些语句蕴含的关乎个人品德、素养提升方面的智慧。
题目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来谈启发和感受,这意味着首先要明确表明选取的是哪一则内容,然后要紧扣这一则所涉及的学习方法、态度或者个人修养的具体点,联系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比如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人交往中的经历等,去阐述它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像是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做法、让自己对某件事有了新的认识等,以及内心真实的感受,像感受到某种力量、让自己更有方向感等,要确保表达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示例1: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的是学习方法,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能收获新知识,要常回顾学过的内容来拓展知识。以前我学完就不管了,后来按这话去做,复习语文课文时,发现好多之前没注意的妙处,还能联系别的知识,让我明白复习很重要,现在我更愿意花时间温故,学习也更扎实了。
示例2: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学习态度,意思是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又不如以学习为乐,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以前学英语很被动,后来试着找乐趣,看英语电影、听英文歌,慢慢喜欢上了,学起来更主动,成绩也好了,让我明白带着兴趣学效果更好。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学而》)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为政》)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子罕》)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子张》)
18.例文:
这一次,我对自己很满意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它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那便是我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每当回想起那一刻,一种自豪与满足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
记得那是学校组织的一场演讲比赛,主题是“青春的梦想”。当老师宣布这个消息时,我内心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我一直渴望有一个舞台能够展现自己;紧张的是,我从未有过公开演讲的经验,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然而,心中对挑战自我的渴望最终战胜了恐惧,我毅然报名参加了比赛。
准备过程充满了艰辛。我每天放学后都会来到学校的花园角落,反复练习演讲稿。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流利顺畅;从表情的生硬,到能够自然地传达情感;从声音的微弱,到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我的努力与汗水。为了让演讲更加生动,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些手势和动作,对着镜子不断地调整,力求做到完美。
比赛的那天终于来临了。当我站在后台,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心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起来。我的手心全是汗水,双腿也微微颤抖。这时,我想起了自己无数个日夜的练习,想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鼓励,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我可以的!”
当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时,我挺起胸膛,面带微笑,大步走上舞台。聚光灯打在我身上,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听见我自己的声音在礼堂中回荡。我按照之前的练习,声情并茂地完成了演讲,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演讲结束后,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
最终,我获得了比赛的二等奖。虽然不是冠军,但这个奖项对我来说却无比珍贵。它是我努力与勇气的见证,是我突破自我的象征。通过这次演讲比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自信。
这一次,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我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要有勇气去尝试,有毅力去坚持,就一定能够收获成长与进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自信与满足,勇敢地迎接更多的挑战。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这一次”限定了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是特定的一次经历,而非多次或泛泛而谈的日常情况,需要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场景、事情。“我”明确了文章的主人公是自己,要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来讲述故事,展现个人的情感、思考和成长。“满意”是文章的核心情感表达,意味着自己在这次经历中的表现达到或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这种满意可能源于自己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如勇敢面对挑战、用智慧解决难题、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或者心怀善意地帮助他人等,从而产生了自豪、欣慰等积极的情感。立意方向:(1)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立意,通过描述自己在面对学习上的困境,如攻克一道数学难题或在英语演讲比赛中克服紧张心理取得好成绩的过程,展现自己在困难面前的努力与突破,表达通过自我超越而获得的满足感,突出成长与进步的主题。(2)也可从品德修养方面立意,比如讲述在街头帮助迷路的小孩找到家人,或者在社区中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照顾孤寡老人等经历,体现自己的善良和社会责任感,传达在付出爱心后内心的愉悦与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彰显人性之美。
二、思路点拨。本文要求写记叙文。作文构思上,开头引入:以回忆式开头,如“在记忆的相册里,有一张照片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就是‘这一次’的经历,每当想起,心中便涌起满满的自豪与欣慰。”通过回忆引出“这一次”的事件,吸引读者兴趣。或者以抒情式开头,如“生活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而在某一个特别的瞬间,我成为了自己心中的英雄,那一刻,我对自己的表现无比满意。”直接抒发情感,点明主题并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中间内容:详细叙述“这一次”的具体事件。如果是写克服学习困难,可描述遇到难题时自己的困惑、尝试的各种方法,如查阅资料、请教同学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焦虑到逐渐冷静,最后找到解题思路时的兴奋,突出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若是写帮助他人的经历,则要细致刻画当时的场景,比如看到迷路小孩时的情景,小孩的神态、语言,自己是如何安抚小孩并寻找其家人的具体行动,展现自己的善良和细心。要注重细节描写,如“我紧紧握着手中的笔,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眼睛紧紧盯着试卷上那道复杂的数学题,仿佛要把它看穿。突然,一个思路闪过脑海,我迅速在草稿纸上计算起来,每一个数字都像是我走向胜利的脚步。”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能更好地感受事件的发展过程。结尾升华:总结这次经历对自己的意义,如“这一次的经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成长的天空。它让我明白,只要自己勇敢前行、不懈努力,就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也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潜力。”也可以将个人的经历拓展到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如“在生活的长河中,这样的时刻或许不多,但它们却如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会带着这份对自己的满意,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五中学本部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