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别: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__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据观测,火星大气密度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火星上是否拥有生命,一直是火星探测的焦点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时,已经脱离了(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可观测宇宙
2. 与“嫦娥奔月”相比,“天问一号”探测火星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火星( )
A. 自转周期较短B. 公转速度更慢C. 距离地球更远D. 表面温度更高
3. 与火星相比,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最有利条件是( )
①体积质量适中②与太阳距离适宜③具有稳定的太阳光照④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火星和地球都属于太阳系中的行星,“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时,已经脱离了地月系,成为火星的卫星,但仍处于太阳系、银河系及可观测的宇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较近;火星和地球都属于太阳系中的行星,火星距地球远,因此探测火星的难度更大,与火星的自转周期、公转速度、表面温度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与火星相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大气层更厚,①正确;与太阳的距离适宜,温度更适合生命生存,②正确;火星和地球都具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地球温度三大因素
(1)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适宜;
(2)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可以起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适中,可以避免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过大。
2024年5月9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磁暴预警,受到高能带电粒子抛射过程(太阳风)的影响,5月10日、11日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5月11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持续到5月11日甚至5月12日。地磁暴是一种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简称磁暴。完成下面小题。
4. “高能带电粒子抛射(太阳风)”出现在太阳的( )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日核层
5. 此次磁暴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泰国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 ②冰岛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
③滑坡或泥石流出现概率大为提高 ④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和信号传输
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能带电粒子抛射(太阳风)”出现在太阳的日冕层,C正确;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A错误;耀斑、日珥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B错误;日核层为太阳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极光现象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夜晚可见,泰国低纬热带地区,观察不到极光现象,①错误;冰岛纬度较高,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②正确;“磁暴”只会影响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和磁场,并不会直接影响地球内部的滑坡或泥石流的出现,③错误;“磁暴”发生时,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物质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和信号传输,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2年6月19日,长相奇特的三眼恐龙虾又在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稻池里被发现。据专家介绍,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2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因为和恐龙共同度过一个地质年代而得名。图左为被发现的三眼恐龙虾照片,图右是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恐龙时代”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造煤时期,当时的主要成煤植物种类是( )
A. 海生藻类B. 蕨类植物C. 裸子植物D. 被子植物
7. 下列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生命最早出现于元古宙中后期B.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在太古宙形成雏形
C. 三眼恐龙虾生活的时代是中生代D. 新生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答案】6. C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时代属于中生代。海生藻类和蕨类植物大量繁盛于古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出现,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出现。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
【7题详解】
地球生命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时期,故A错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在古生代中后期形成雏形,故B错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时期是: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②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上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故C正确;铁矿主要形成在太古代,故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
【点睛】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
2024年3月4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的深地塔科1井成功突破万米大关,穿透了包括白垩系在内的10多个地层,目前正稳步迈向11100米的最终目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深地塔科1井钻穿白垩系地层时,最可能发现的化石是( )
A. 恐龙B. 珊瑚C. 三叶虫D. 鱼类
9. 地震波通过深地塔科1井井底继续向深处传播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最先开始的变化是( )
A. 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减慢B. 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加快
C.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D.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加快
10. 深地探井项目从地球深部获取的地下岩石样本,可用于( )
A. 科学分配地下水利用B. 揭秘地球的演化历史
C. 研究塔里木盆地沉积演化D. 准确预报地质灾害发生
【答案】8. A 9. B 10. C
【解析】
【8题详解】
白垩系是白垩纪形成的地层,白垩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故地层中可能含有恐龙化石,A正确;珊瑚、三叶虫、鱼类均不是白垩纪的生物主体,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深地塔科1井井底位于地壳中,地震波通过深地塔科1井井底向深处传播,先在地壳中传播,波速变化不大,经过莫霍界面后,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依据深地探井项目从地球深部获取的地下岩石样本,可以绘制出万米深层地质剖面图,为深入研究塔里木盆地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提供资料,C正确;中国石油主要是研究油气资源分布,其探井获得的地下岩石样本与地下水、地质灾害、地球演化关系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在经过地球内部一定深度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叫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叫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经过古登堡界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 从震源深度看,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B. 上地幔C. 软流层D. 下地幔
12. 地震发生时,在花莲海域行驶的船只感受的震动是( )
A.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B.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C. 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D. 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2千米,此次地震虽然位于海域,但该海域属于大陆架海域,地壳较厚,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发生后,在通过到海水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同时纵波在液态中传播速度也下降,纵波能到达海域作业船只,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消失,不会感觉到水平摇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跳伞运动是指跳伞员乘飞机、气球等航空器或其他器械升至高空后跳下,并利用降落伞减缓下降速度在指定区域安全着陆的一项体育运动。跳伞跳下的高度一般是 700m到3000m之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运动员在 2800m 打开机舱门跳下,从打开机舱跳下到着陆地面,运动员感受到的温度变化是( )
A. 逐渐下降B. 先下降再上升C. 逐渐上升D. 先上升再下降
14. 降落过程中,运动员看到身边“翻腾云海”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 无线电通讯中断B. 对流运动显著C. 能见度高D. 粉尘较少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运动员从2800米跳下,位于对流层,对流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从打开机舱跳下到着陆地面,运动员感受到的温度变化是逐渐上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降落过程中,运动员看到身边“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其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正确。无线电通讯中断主要发生在高层大气,A 错误;能见度高是平流层的特点,C错误;粉尘较少一般是平流层的特点,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北京2022年11月21日、22日天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北京秋冬季节相较于其他季节平均温度较低的根本原因是( )
A. ④较弱B. ③较弱C. ①较弱D. ⑤较强
16. 影响21~22日北京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天气状况B. 地表覆被C. 太阳辐射D. 纬度位置
17. 图左中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③→②→④D. ②→③→④
【答案】15. C 16. A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秋冬季节气温较低的根本原因是秋冬季节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即①较弱,C选项正确; 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这些都不是导致北京秋冬季节相较于其他季节平均温度较低的根本原因,ABD选项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21日昼夜温差小于22日。图中显示21日是小雪和多云天气,22日是晴朗天气,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A选项正确;21~22日地表覆被、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和纬度位置并没有明显区别,不是影响21~22日北京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后,地面升温,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选项正确,大气逆辐射是大气把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属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AC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
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 )
A. 空气受热上升B. 空气遇冷下沉C. 空气遇冷上升D. 空气受热下沉
19. 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 )
A. B.
C. D.
【答案】18. B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流下沉,可以减少气流上升带来的洋葱气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题1的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点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蜡烛处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两侧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压,底层气流由两侧流向蜡烛,高空由蜡烛流向两侧。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能理解其形成的基本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更望湖位于广西隆安县,是个季节性湖泊,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是近期南宁旅游新热点。四联村旧望屯位于更望湖畔,村民发现附近风向有明显昼夜反向的特征。下图为旧望屯某时刻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关于图中四点此刻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气压:①>②>③>④B. 温度:①>②
C. 阴雨天概率:①>②D. 日温差:②>①
21. 湖区附近的山脉可以使( )
A. 夜晚湖风增强B. 白天湖风增强C. 夜晚陆风减弱D. 白天陆风减弱
【答案】20. A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分析,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在①③处向上凸,在②④处向下凹,再结合等压面“凸高(压)凹低(压)”的知识可知:①③为同一水平面上高压,②④低压。对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应为:①>②>③>④,A正确;近地面①为高压,温度较低,②为低压,温度较高,温度:②>①,B错误;垂直方向上①为下沉气流,降水较少,②为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降水概率:②>①,C错误;②位于湖面上,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差较小,日温差:①>②,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结合热力环流的应用的知识,对于湖陆风来说,白天应当吹湖风,晚上吹陆风,A、D错误;湖区附近的山脉使白天产生谷风,夜晚降温形成山风。故白天的谷风与湖风叠加,白天湖风增强,夜晚的山风与陆风叠加,夜晚陆风也增强,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冷热不均使得大气上升或下沉,进一步加剧了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最终导致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风。
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为西安城区7月份某日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图示热岛强度( )
A. 日出最弱B. 中午最强
C. 夜强于昼D. 傍晚减弱
23. 夜间西安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区白天储存热量多B. 郊区夜间储存热量多
C. 城区风速大,散热快D. 郊区风速小,散热慢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夜间城市热岛强度大于白天,C正确;热岛强度中午最弱,日出前后强,A、B错误;傍晚热岛强度增强,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在白天,城市人类活动排放的热量比郊区多,储存的热量也多,夜间由于建筑物密集,风力小,散热慢,降温慢,所以城区夜间温度高于郊区,A正确;郊区人口少,白天人类活动排放热量少,夜间储存热量少,气温较低,B错误;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可降低风速,热量不易散失,C错误;郊区风速大,散热快,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形成砂田农业,左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右图为宁夏砂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砂田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
A. ①减少B. ②加剧C. ③增多D. ⑤增多
25. 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修建水库可以减少②环节的水量B. 跨流域调水明显增加环节①的水量
C. 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D.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答案】24. C 25. D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根据水循环的相关知识,①从大气水变为地表水和海洋水,①为降水;②从地表水和海洋水变为大气水,②为蒸发;③从地表水变为地下水,表示下渗;④从地下水变为海洋水,④为地下径流;⑤从地表水变为海洋水,⑤为地表径流。①为降水,降水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铺设砂石不会对其产生影响,A错误;②为蒸发,由于地表铺设砂石,太阳辐射无法直接被底下土壤吸收,砂石下面土壤温度较低,蒸发减少,B错误;砂石相较一般土壤颗粒较粗,颗粒之间缝隙较大,利于地表水下渗,下渗增加,随着下渗(③)增加,地下径流(④)也会增加,而地表径流(⑤)减少,D错误,C正确。故选C。
【25题详解】
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地表水的蒸发量即②环节的水量,A错误;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对降水影响不大,故不可以增加环节①的水量,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与下渗环节,故可增加环节③的水量,D正确;目前人类对环节⑤(地表径流)施加的影响最大,C错误。故选D。
【点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的影响较小,但对其他环节均有影响,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龙脊梯田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梯田周边及以上海拔的森林均保存较完好,并呈垂直分布,植被对梯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龙脊梯田所在地区雨量充沛,有地表“隐形水库”(主要由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山塘组成),还有地下“隐形水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森林对梯田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 减少大气降水,减缓水土流失B. 增加大气降水,加大地表径流
C. 增加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D. 加大植物蒸腾,加快水汽输送
27. 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有( )
①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②减小梯田坡度
③有效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④保证旱季梯田用水补给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26. C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森林植被增加蒸腾,可以增加年降水量;森林植被能够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的汇聚速度和流速,增强地表水下渗,缓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又能保水保土,减缓水土流失,C正确,AB错误;水汽输送受大气环流影响,森林对其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山地暴雨时,“隐形水库”能储存大量的地表水,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①正确;梯田坡度与梯田所处的地形有关,不受“隐形水库”影响,②错误;暴雨、干旱发生的频次受大气环流影响,与“隐形水库”关系不大,③错误;“隐形水库”储存了大量的水,可以保证旱季时梯田的用水补给,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桂林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的龙脊山,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这就是龙脊梯田。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下图为农田地膜覆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主要是因为地膜( )
A. 增加了太阳辐射B. 增加了地面反射C. 减弱了地面辐射D. 减弱了大气辐射
29. 下列现象与华北地区地膜覆盖原理相似的是( )
A. 冬季农田熏烟以防冻害B. 冬季积雪厚利于作物越冬
C. 夏季葡萄园挂黑色尼龙网D. 白兰瓜土地上增铺砂砾层
30. 大规模使用农用薄膜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大气降水B. 水汽输送C. 蒸发D. 地下径流
【答案】28. C 29. B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地膜在华北春季的使用主要为了有效提高地温;结合所学知识,地膜对太阳短波辐射的作用有限,但是却对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阻断作用较强,所以地膜保温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地膜对长短波辐射的物理特性来实现的,C正确;太阳辐射增强会导致地表温度增高,但是太阳辐射强弱和地膜关系不大,A错误;地面反射增加会导致地面温度降低,B错误;大气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大气温度,和本题地膜对提高地温的原因分析关联不大,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华北地膜覆盖保温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地膜对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阻断作用来实现的;冬季农田熏烟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不会削弱地面辐射,A错误;冬季厚厚的积雪,会减少地面辐射的流失,起到对农作物的保温作用,B正确;夏季葡萄园挂尼龙网主要是减少太阳辐射对葡萄的晒伤的,C错误;白兰瓜土地上增铺砂砾层主要目的是利用砂砾石比热容较小的特点,增加昼夜温差,提升白兰瓜品质的,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地膜的大规模使用会减少下渗和蒸发,C正确;下渗减少,地下径流也会减少,D错误;水汽输送主要和风力条件相关,B错误;大气降水一般和气候条件相关,A错误。故选C。
【点睛】地膜的物理特点:地膜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对长波辐射削弱作用较强;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1)图中序号所表示的辐射名称是:⑦______,⑧______,冬季华北平原的农民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人工烟雾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2)材料二的天气最有可能发生在______(季节)。并分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
【答案】(1) ①. 地面辐射 ②. 大气逆辐射 ③. 增强大气逆辐射
(2) ①. 冬季或深秋 ②. 天气晴朗,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易形成霜。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部分记述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位置和指向判断,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分别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⑦为地面辐射,⑧为大气逆辐射,均为长波辐射;冬季华北平原的农民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人工烟雾中烟尘和水汽可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⑧),起到保温作用,从而预防霜冻。
【小问2详解】
材料二文字描述的天气是冷锋过境转晴、地面出现霜。冬季或深秋时,冷气团势力强劲,近地面气温低,容易出现“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的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损失能量的速度和幅度大,加上冷气团气温低,地面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易出现凝而产生霜。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简要分析造成甲乙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异的原因。
(2)对比分析海南文昌和甘肃酒泉两大航天发射中心的突出优势。
【答案】(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2)文昌: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安全。酒泉:深入沙漠腹地,安全性高;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
【解析】
【分析】本题组以我国西北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地区年日照时数差异成因、布局航天中心的优势等地理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该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大致由东南的2200向西北逐渐递增到3600。两地纬度相同,昼长差异较小,主要从天气状况分析日照时数。甲地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该地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有高大山系阻挡,受海洋湿润水汽影响较小,降水较少,以晴朗天气为主,日照时间长。乙地位于祁连山东南端,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晴朗天气少,日照时间少,且云量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较短。
【小问2详解】
海南文昌地处热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航天器发射时,可以节省燃料;海南文昌临海,海上运输方便,海运运量大,可以运输大型火箭;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四周临海,一旦发射安全事故,坠落的火箭残骸落入海洋中,较为安全。甘肃酒泉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地形平坦,利于航天站的建设;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利于火箭卫星发射和观测;河西走廊有陇海—兰新等铁路,交通便利,铁路便于运输卫星、火箭等大型设备;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发射和回收时,有利于保障发射安全,安全性较高。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2020年测得其水域面积1646km2,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处达17m。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左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右图)。
(1)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试分析此举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3)湖区附近有大片农业区,试分析农业生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的环节造成的影响。
【答案】(1)冬季。原因:冬季气温低,使得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湖陆风弱;冬季气温低,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湖陆风弱;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低,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差异小;该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实力强劲,冬季风干扰大,湖陆风不显著。
(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湖陆热力差异增大,使湖风加强;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弱了晚上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晚上的湖陆热力差异减小,使陆风减弱。
(3)引水灌溉,减少了河流径流;增大了植物蒸腾作用;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博斯腾湖湖陆风的季节变化和原因、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农业生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的环节造成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在11月到1月,为冬季。原因分析可以从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进行分析,湖陆风弱则湖陆冷热差异小。博斯腾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以上因素共同造成湖陆风不显著。
【小问2详解】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受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小问3详解】
农业区的引水灌溉,减少了河流径流;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大了植物蒸腾作用;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15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地理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