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菏泽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5菏泽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B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菏泽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B卷)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生物试题(B)
2024.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组织水肿
B. 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C.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释放组胺增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大
D. 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
2. 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设置如下实验。第一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乙组操作同甲组;第二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乙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物质B;第三步:分别记录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
B. 物质B可以是等量的乳酸
C. 甲组三只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明显下降、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
D. 该实验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3.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代谢变化情况最易于通过血浆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来反映
B. 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
C. 过程③受阻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D. 细胞B都生活在淋巴液中
4. 某科研小组用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实验一:刺激脊蛙右后肢的趾部,观察该后肢的反射活动;实验二: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右后肢的趾部,观察该后肢的反射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
B. 实验二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右后肢肌肉
C. 实验二若刺激传出神经,该后肢不能完成屈腿反射
D. 以上实验说明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5. 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I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对照组小鼠可不做注射处理
B. 实验组小鼠注射CCK抗体
C. 注射各试剂应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D. 检测指标是小鼠的胆汁释放量
6. 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科学家在每次给狗进食的同时给予铃声,铃声与进食多次结合后,狗便会获得对铃声的唾液分泌反应。下列关于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建立时,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
B.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C.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D. 条件反射的消退属于新的学习过程
7. 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声波振动引起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弯曲,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听毛细胞兴奋,并传递给听神经细胞,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听神经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B. 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由内淋巴液进入听毛细胞
C. 电信号经传导触发听毛细胞底部的Ca2+内流
D. 某人听到声音但不能听懂语言,与大脑皮层言语区H区未正常发育有关
8. 突如其来的考试消息可能会使人紧张,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紧张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B. 考生自我调整情绪的过程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紧张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无关
D.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交感神经与脊髓相连
9. 科研人员取健康小鼠若干只,持续电刺激支配胰岛的交感神经,测定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刺激开始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一段时间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基本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开始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是血糖浓度降低的结果
B. 刺激开始后小鼠体内非糖物质转化减慢
C 刺激开始后小鼠胰岛素含量降低
D. 该结果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血糖调节
10. 垂体分泌的肽类激素,受下丘脑产生的激素调节,还受性别、年龄和昼夜节律的影响,睡眠状态下分泌明显增加。人在进入慢波睡眠后,下丘脑释放GHRH(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GHRIH(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对垂体进行双重调控,生长激素还可以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也能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慢波睡眠有利于长高,可能与下丘脑释放GHRH增多和释放GHRIH减少有关
B. 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对青少年身高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 若幼儿患侏儒症,可以适量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D. 下丘脑和垂体的细胞内均有生长激素的受体
11. 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 若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 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D. 依图推知,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短时间多次接种
12. 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重大难题,其部分机制如图。为探究褪黑素(N-乙酰基-5甲基色胺)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科研人员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分别检测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和移植后存活平均天数,对照组结果依次为22.00ng/mL、6.17d;实验组依次为13.09ng/mL、11.83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组对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对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
B. 实验结果表明,褪黑素可能是抑制了图中①过程
C. 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还应增加检测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
D. 进行器官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13. 一般认为,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
B. 细胞免疫过程中,病原体被抗体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C. 辅助性T细胞能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抗原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14. 现有一种用于麦田除草的除草剂刚研制出来,技术人员欲探究该除草剂在使用时的浓度要求,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产品说明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预实验时,其中一组应使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
B. 实验应同时观察小麦和杂草的生长情况
C. 麦田除草原理是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
D. 产品说明书中还需要考虑使用时间、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15.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不同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效果如图。科学家以胚芽鞘进行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B. 拜尔最早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C. 若胚芽鞘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大于f
D. 将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切除尖端胚芽鞘一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机体在神经、激素和免疫的共同调节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图1表示人在口渴状态下的调节模式,细胞甲释放的信息分子是抗利尿激素
B. 若图2表示两个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甲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细胞乙兴奋或抑制
C. 图3不能表示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D. 若图4表示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式,该图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
17.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表示神经冲动传导。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达到阈电位便能促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阈电位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的差值越大,神经元越不容易兴奋
B. 增大细胞外Na+浓度,可降低神经细胞静息电位
C. 图甲曲线测定时,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D. 图乙②、④处,细胞膜内外侧Na+、K+浓度均相等
18. 研究发现,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这是导致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为证明该假说正确,设计如下实验:选取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只健康大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检测大鼠体内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含量。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为避免实验误差,应取多只经过饥饿处理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
B. 注射胰岛素前应先进行胰高血糖素浓度检测,并对比前后数据
C. 该实验缺少对照组,必须增设一组空白对照
D. 该实验结果证明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宿主细胞是肝细胞,现有证据表明仅丙型肝炎病毒就能导致肝炎。巨噬细胞将丙型肝炎病毒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Т细胞,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型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内环境时,一部分能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B. 据图可知,与MHC-Ⅱ蛋白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 巨噬细胞将MHC-II抗原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D. 图示过程只发生于体液免疫过程
20. 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枝条生根可能与小便中含有某种物质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便中与枝条生根有关的这种物质来自人体,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小便中含有该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人体没有分解该物质的酶
C. “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说明该物质在人体小便中含量较多
D. “凡十余次”,说明该物质越多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好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③④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1)图中的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是______(答出2点)。
(2)人体内环境中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生理过程______(填序号)排出体外。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______过程进入内环境,再经过______系统运输到达各个细胞。给病人输入生理盐水时,NaCl进入______(体液组成)的比较少。
(3)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但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其原因________。
22. 神经—肌肉接头是特殊的突触结构。当兴奋传达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结构处,引起终板电位的产生。
(1)当兴奋传递至轴突末梢时,Ca2+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特点),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骨骼肌终板膜,Na+内流引起终板电位的产生,此时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______电位。但Ach会抑制心肌细胞的活动,由此推知,神经递质作用的功能特异性不仅与递质本身有关,还由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所决定。
(3)某些肌无力患者自身产生的抗体与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特异性结合,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障碍。另一些肌无力患者自身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使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受阻,由此分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影响突触传递。药物新斯的明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其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
23.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小球是血管球,参与形成原尿。肾脏与人体水、无机盐等的代谢密切相关,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由此表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______。
(2)排尿反射受到脊髓的控制,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______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______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_分泌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是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
(4)多饮、多尿、多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共同外在表现,其中“多尿”的原因是________;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也会引起尿量增多(即尿崩症),原因是_________。
2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所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侵染机体的过程如图。CD4作为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主要受体,一直是HIV药物研发的重点靶点。
(1)HIV一般很难根除,从图中分析原因是______,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艾滋病患者最终因______而死亡。
(2)血浆中是否存在______,可作为艾滋病检测的重要依据,该免疫诊断的原理是________。
(3)HIV由外壳、病毒包膜、核酸、逆转录酶和表面蛋白构成,其病毒包膜来源于______,通过______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科学家正研究通过用CD4受体修饰红细胞的细胞膜,将HIV引诱到导致其死亡的“陷阱”红细胞中,而使其不能增殖,其原理是__________。
(4)理论上,阻断病毒复制周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抗病毒的目的,据图分析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发治疗艾滋病的药物:__________。
25.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三者关系如下图。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茎表现背地生长,根却表现向地生长。
(1)图中a、b、c依次代表______。体现a对b的影响的实例有______。
(2)对于多细胞植物体而言,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起____________作用。从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植物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是在重力的调节下形成的。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______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若以发芽的玉米粒为材料证明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应对实验组的发芽玉米粒进行______处理,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培养发芽玉米粒的环境最好是______(填“黑暗”或“光照”)环境。
(4)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其意义是____________。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B)
2024.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组织水肿
B. 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C.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释放组胺增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大
D. 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详解】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短时间内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很难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组织液增多,从而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
D、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D正确。
故选C。
2. 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置如下实验。第一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乙组操作同甲组;第二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乙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物质B;第三步:分别记录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
B. 物质B可以是等量的乳酸
C. 甲组三只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明显下降、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
D. 该实验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详解】A、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由于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条件对照组和实验组,可推测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A正确;
B、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碱性溶液),实验中应该遵循等量原则,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等量的乳酸(酸性溶液),B正确;
C、蒸馏水没有缓冲作用,缓冲溶液和血浆中有缓冲物质都能调节pH,所以预测甲组三只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是pH明显上升、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C错误;
D、缓冲溶液和血浆组中pH变化不明显,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3.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代谢变化情况最易于通过血浆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来反映
B. 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
C. 过程③受阻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D. 细胞B都生活在淋巴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2、据图示可知,①③为淋巴循环过程,②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相互渗透,④⑤为血浆、淋巴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⑥为糖进入组织细胞。
【详解】A、血浆处于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机体的代谢变化情况最易于通过血浆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来反映,A正确;
B、在① - ⑥的相互关系中,淋巴液和血浆之间是单向的,即淋巴液只能流向血浆(④指向①);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也是单向的(③表示细胞内液到细胞外液),B正确;
C、过程③受阻时,细胞内液中的液体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外液,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可能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细胞B表示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有的生活在淋巴液中,有的生活在血浆中,D错误。
故选D。
4. 某科研小组用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实验一:刺激脊蛙右后肢的趾部,观察该后肢的反射活动;实验二: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右后肢的趾部,观察该后肢的反射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
B. 实验二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右后肢肌肉
C. 实验二若刺激传出神经,该后肢不能完成屈腿反射
D. 以上实验说明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详解】A、实验一刺激脊蛙右后肢的趾部,观察该后肢的反射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A正确;
B、实验二屈腿反射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B错误;
C、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实验二若刺激传出神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完成屈腿反射,C正确;
D、实验二用针破坏脊髓后,由于屈腿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到破坏,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与实验一对照可说明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
故选B。
5. 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I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对照组小鼠可不做注射处理
B. 实验组小鼠注射CCK抗体
C. 注射各试剂应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D. 检测指标是小鼠的胆汁释放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食物通过促进下丘脑相关通路,增加Ach的释放,同时通过小肠Ⅰ细胞通路,增加CCK的释放,二者均可作用与肝细胞分泌胆汁,后者还能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进一步促进胆囊胆汁的释放。
【详解】ABD、由图可知,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相关的物质是CCK,即自变量是是否注射CCK,因变量是胆囊释放胆汁的量,所以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对照组),另一组小鼠注射CCK抗体(实验组),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胆汁释放量,ABD正确;
C、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CCK,所以注射的试剂中,CCK抗体会与CCK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CCK不能作用于肝细胞,使其分泌胆汁,所以CCK抗体的注射对实验检测指标有影响,C错误。
故选C。
6. 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科学家在每次给狗进食的同时给予铃声,铃声与进食多次结合后,狗便会获得对铃声的唾液分泌反应。下列关于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建立时,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
B.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C.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D. 条件反射的消退属于新的学习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将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铃声与进食多次结合后,狗便会获得对铃声的唾液分泌反应,说明条件反射建立时,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A错误;
B、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数量有限,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数量几乎无限,B正确;
C、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其中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C正确;
D、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新的学习过程,D正确。
故选A。
7. 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声波振动引起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弯曲,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听毛细胞兴奋,并传递给听神经细胞,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听神经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B. 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由内淋巴液进入听毛细胞
C. 电信号经传导触发听毛细胞底部的Ca2+内流
D. 某人听到声音但不能听懂语言,与大脑皮层言语区H区未正常发育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顶端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听神经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传导兴奋,A正确;
B、结合图示可知,K-由内淋巴液进入听毛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通道蛋白协助,方式是协助扩散,因此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由内淋巴液进入听毛细胞,B正确;
C、结合图示可知,K-由内淋巴液进入听毛细胞,由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产生的兴奋经传导进一步触发听毛细胞底部的Ca2+内流,C正确;
D、某人听到声音但不能听懂语言,可能与大脑皮层言语区H区受损有关,D错误。
故选D。
8. 突如其来的考试消息可能会使人紧张,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紧张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B. 考生自我调整情绪的过程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紧张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无关
D.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交感神经与脊髓相连
【答案】D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通常在个体应付紧急情况时发挥作用,副交感神经则在个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发挥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拮抗性质,使个体有张有驰,维持体内生理变化的均衡,保证个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详解】A、当人受到刺激兴奋、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受到抑制,A正确;
B、突如其来的考试消息可能会使人紧张,考生自我调整情绪的过程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受到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
C、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体液(血液循环)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和自主神经系统无关,C正确;
D、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故交感神经与脊髓或脑相连,D错误。
故选D。
9. 科研人员取健康小鼠若干只,持续电刺激支配胰岛的交感神经,测定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刺激开始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一段时间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基本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开始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是血糖浓度降低的结果
B. 刺激开始后小鼠体内非糖物质转化减慢
C. 刺激开始后小鼠胰岛素含量降低
D. 该结果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血糖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
1、体液调节: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另外,一些其他激素也可以影响血糖的含量,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均有提高血糖的功能;
2、神经调节: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详解】A、持续电刺激支配胰岛的交感神经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所以刺激开始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不是血糖浓度降低的结果,而是交感神经刺激的结果,A错误;
B、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会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非糖物质转化加快,B错误;
C、题干未提及胰岛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刺激开始后小鼠胰岛素含量降低的结论,C错误;
D、因为持续电刺激支配胰岛的交感神经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发生变化,这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血糖调节,D正确。
故选D。
10. 垂体分泌的肽类激素,受下丘脑产生的激素调节,还受性别、年龄和昼夜节律的影响,睡眠状态下分泌明显增加。人在进入慢波睡眠后,下丘脑释放GHRH(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GHRIH(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对垂体进行双重调控,生长激素还可以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也能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慢波睡眠有利于长高,可能与下丘脑释放GHRH增多和释放GHRIH减少有关
B. 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对青少年身高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 若幼儿患侏儒症,可以适量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D. 下丘脑和垂体的细胞内均有生长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人在进入慢波睡眠后,下丘脑释放GHRH(促进垂体分泌GH)和GHRIH(抑制垂体分泌GH)对垂体进行双重调控,慢波睡眠有利于长高,则GH分泌应增多,故慢波睡眠有利于长高,可能与下丘脑释放GHRH增多和释放GHRIH减少有关,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也能促进垂体分泌GH,GH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和骨的生长,故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对青少年身高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正确;
C、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若幼儿患侏儒症,可以适量注射生长激素治疗,C正确;
D、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生长激素可以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故下丘脑和垂体的表面(而非细胞内),都有能够识别生长激素并且与之结合的受体,D错误。
故选D。
11. 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 若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 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D. 依图推知,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短时间多次接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
B、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B错误;
C、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正确;
D、根据图示,在首次接种疫苗后,再次接触病原体机体将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将病原体杀灭,因此疫苗的接种措施是在初次接种很长时间以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减少以后接种,D错误。
故选C。
12. 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重大难题,其部分机制如图。为探究褪黑素(N-乙酰基-5甲基色胺)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科研人员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分别检测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和移植后存活平均天数,对照组结果依次为22.00ng/mL、6.17d;实验组依次为13.09ng/mL、11.83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组对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对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
B. 实验结果表明,褪黑素可能是抑制了图中①过程
C. 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还应增加检测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
D. 进行器官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表示外源器官引起免疫排斥的部分机制:外源器官移植后可以活化T细胞功能,导致T细胞合成、分泌IL-2和合成IL-2R受体,IL-2和其受体IL-2R结合后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攻击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褪黑素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实验的自变量是褪黑素,因变量是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及移植心脏后存活的平均天数。实验组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A正确;
B、由于对照组血液中IL-2平均含量高于实验组,结合题图分析,可能是褪黑素抑制了过程①中T细胞合成、分泌IL-2,从而降低了大鼠对外源心脏的免疫排斥,B正确;
C、题图可知,②过程表示T细胞合成IL-2R受体,可与IL-2特异性结合,导致T细胞增殖分化,攻击外源器官,影响外源器官移植后存活天数。所以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中还应增加检测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C正确;
D、进行器官移植前,需要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D错误。
故选D。
13. 一般认为,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
B. 细胞免疫过程中,病原体被抗体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C. 辅助性T细胞能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抗原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其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两者的活化,A正确;
B、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未经处理的抗原,只有经过抗原呈递细胞处理的抗原才能识别,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分泌细胞因子,故抗原能激活辅助性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14. 现有一种用于麦田除草的除草剂刚研制出来,技术人员欲探究该除草剂在使用时的浓度要求,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产品说明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预实验时,其中一组应使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
B. 实验应同时观察小麦和杂草的生长情况
C. 麦田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
D. 产品说明书中还需要考虑使用时间、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除草剂除了浓度以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适用于哪些庄稼的除草,能除哪些杂草,使用时间,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者及其他注意事项等。
【详解】A、进行预实验时,其中一组应使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以排除内源性激素对实验造成的干扰,A正确;
B、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麦田除草的除草剂浓度要求,所以在因变量的设置上,应同时观察小麦和杂草的生长情况,B正确;
C、麦田除草的原理是利用单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的差异,C错误;
D、产品说明书中还需要考虑使用时间、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等,D正确。
故选C。
15.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不同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效果如图。科学家以胚芽鞘进行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B. 拜尔最早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C. 若胚芽鞘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大于f
D. 将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切除尖端胚芽鞘一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在0-g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生长素浓度为g-h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为g时,促进作用最大,因此g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详解】A、植物生长素的本质为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的原料是色氨酸,A错误;
B、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B错误;
C、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C错误;
D、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将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切除尖端胚芽鞘一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机体在神经、激素和免疫的共同调节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图1表示人在口渴状态下的调节模式,细胞甲释放的信息分子是抗利尿激素
B. 若图2表示两个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甲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细胞乙兴奋或抑制
C. 图3不能表示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D. 若图4表示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式,该图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
【答案】ABD
【解析】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A、人在饥渴状态下,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在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图中的甲是垂体,释放的是抗利尿激素,A正确;
B、图2两个神经细胞间通过突触联系在一起,即2中的结构是突触,细胞甲(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若图2表示两个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甲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细胞乙兴奋或抑制,B正确;
C、图3细胞甲分泌的信息分子,反过来又对其自身起作用,也能表示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C错误;
D、寒冷条件下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级调节,调节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反过来又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体现反馈调节,若图4表示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式,该图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BD。
17.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表示神经冲动传导。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达到阈电位便能促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阈电位的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的差值越大,神经元越不容易兴奋
B. 增大细胞外Na+浓度,可降低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
C. 图甲曲线测定时,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D. 图乙②、④处,细胞膜内外侧Na+、K+浓度均相等
【答案】AC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负离子如氯离子的内流会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多。
【详解】A、神经元的阈电位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差值越大,Na+需要内流的更多,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差值越大,越不容易兴奋,A正确;
B、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增大细胞外Na+浓度,对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基本没有影响,B错误;
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表现为内负外正,图甲测定的是静息电位,电表两极一极位于膜内,一极位于膜外,C正确;
D、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Na+主要在细胞外,K+主要在细胞内,图乙②、④处,细胞膜内外侧Na+、K+浓度不相等,D错误。
故选AC。
18. 研究发现,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这是导致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为证明该假说正确,设计如下实验:选取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只健康大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检测大鼠体内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含量。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为避免实验误差,应取多只经过饥饿处理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
B. 注射胰岛素前应先进行胰高血糖素浓度检测,并对比前后数据
C. 该实验缺少对照组,必须增设一组空白对照
D. 该实验结果证明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
【答案】ABD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实验设计应遵循重复原则,为避免实验误差,应取多只经过饥饿处理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取各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A正确;
B、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注射胰岛素前应先进行胰高血糖素浓度检测,并对比前后数据,形成自身前后对照,B正确;
C、本实验可形成自身前后对照,无需增设空白对照组,C错误;
D、本实验选取经过饥饿处理的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先做实验前测试,然后注射适量的胰岛素,通过比较注射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来确认,实验结果证明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D正确。
故选ABD。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宿主细胞是肝细胞,现有证据表明仅丙型肝炎病毒就能导致肝炎。巨噬细胞将丙型肝炎病毒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Т细胞,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型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内环境时,一部分能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B. 据图可知,与MHC-Ⅱ蛋白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 巨噬细胞将MHC-II抗原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D. 图示过程只发生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A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丙型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内环境时,一部分能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
B、由题意可知,MHC-II蛋白是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身份标签,属于膜蛋白,故在核糖体合成后,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B错误;
C、丙型肝炎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会被降解为多肽,然后与MHC-II结合形成MHC-II抗原复合物,据图可知,该复合物移动到细胞的表面,被辅助性T细胞识别,开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即启动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图示为巨噬细胞将丙型肝炎病毒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Т细胞的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可发生,D错误。
故选AC。
20. 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枝条生根可能与小便中含有某种物质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便中与枝条生根有关的这种物质来自人体,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小便中含有该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人体没有分解该物质的酶
C. “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说明该物质在人体小便中含量较多
D. “凡十余次”,说明该物质越多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好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而小便中的这种物质来自人体,但不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
B、小便中含有该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人体没有分解该物质的酶,所以该物质能随小便排出,B正确;
C、“以泥封树枝……则根生”只能说明该物质有促进生根的作用,并不能说明该物质在人体小便中含量较多,C错误;
D、“凡十余次”并不能说明该物质越多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好,可能存在一个最适浓度,超过这个浓度生根效果可能会变差,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③④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1)图中的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是______(答出2点)。
(2)人体内环境中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生理过程______(填序号)排出体外。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______过程进入内环境,再经过______系统运输到达各个细胞。给病人输入生理盐水时,NaCl进入______(体液组成)的比较少。
(3)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但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其原因________。
【答案】(1) ①. 肺 ②. 小肠等消化器官 ③.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或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 ①. ② ②. 消化吸收 ③. 循环 ④. 细胞内液
(3)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其相对分子质量较Na+和C1-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Na+和C1-的数目远多于蛋白质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是肺,可进行气体交换,B是消化系统中的器官,C是肾脏,D是皮肤。
【小问1详解】
人体可通过A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此A是肺,人体可通过B从外界吸收物质,其中小肠是主要的营养物质吸收器官,因此B是小肠等消化器官。由图可知,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问2详解】
图中③表示重吸收,因此C是肾脏,人体内环境中水分主要通过排尿排除,因此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生理过程②,大分子的营养物质需要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形成小分子物质才能吸收,因此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消化吸收过程进入内环境,然后再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达各个细胞。给病人输入的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即输入的NaCl大部分在细胞外液,少量进入细胞内液。
【小问3详解】
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这是因为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其相对分子质量较Na+和C1-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Na+和C1-的数目远多于蛋白质,因此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但形成的渗透压并不比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大。
22. 神经—肌肉接头是特殊的突触结构。当兴奋传达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结构处,引起终板电位的产生。
(1)当兴奋传递至轴突末梢时,Ca2+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特点),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骨骼肌终板膜,Na+内流引起终板电位的产生,此时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______电位。但Ach会抑制心肌细胞的活动,由此推知,神经递质作用的功能特异性不仅与递质本身有关,还由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所决定。
(3)某些肌无力患者自身产生的抗体与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特异性结合,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障碍。另一些肌无力患者自身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使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受阻,由此分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影响突触传递。药物新斯的明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其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流动性 ②. 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2) ①. 负电位 ②. Ach受体
(3) ①. 钙离子是否能正常内流(或神经递质是否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②. 神经递质是否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正常结合(突触后膜受体的活性) ③. 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增加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含量,进而增加其与受体的结合机会
【解析】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当兴奋传递至轴突末梢时,Ca2+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小问2详解】
骨骼肌终板膜相当于突触后膜,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骨骼肌终板膜,Na+内流引起终板膜外侧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但Ach会抑制心肌细胞的活动,由此推知,神经递质作用的功能特异性不仅与递质本身有关,还由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所决定。
【小问3详解】
某些肌无力患者自身产生的抗体与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特异性结合,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障碍,而钙离子通道的开放,会影响突触小泡与前膜的融合,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钙离子的通道的开放与否(或神经递质是否能正常释放)会影响突触传递;
另一些肌无力患者自身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使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受阻,乙酰胆碱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乙酰胆碱的功能,所以当机体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时,乙酰胆碱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因而导致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受阻,说明神经递质是否能与突触后膜上受体正常结合会影响突触传递。
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所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乙酰胆碱被水解,即增加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含量,进而增加其与受体的结合,使肌肉收缩,故药物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机理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增加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含量,进而增加其与受体的结合机会。
23. 肾是形成尿液器官,肾小球是血管球,参与形成原尿。肾脏与人体水、无机盐等的代谢密切相关,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由此表明维持内环境稳态基础是______。
(2)排尿反射受到脊髓的控制,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______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______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_分泌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是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
(4)多饮、多尿、多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共同外在表现,其中“多尿”的原因是________;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也会引起尿量增多(即尿崩症),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 ①. 大脑皮层 ②. 副交感神经
(3) ①. 下丘脑 ②. 神经
(4) ①. 患者原尿中因含有较多葡萄糖,渗透压增大,影响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②.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解析】
【分析】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2、脊髓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中枢、排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它的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
【小问1详解】
尿毒症的出现,表明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小问2详解】
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进行着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小问3详解】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过程通过了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属于神经调节。
【小问4详解】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异常,原尿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渗透压增大,影响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当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时,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2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所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侵染机体的过程如图。CD4作为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主要受体,一直是HIV药物研发的重点靶点。
(1)HIV一般很难根除,从图中分析原因是______,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艾滋病患者最终因______而死亡。
(2)血浆中是否存在______,可作为艾滋病检测的重要依据,该免疫诊断的原理是________。
(3)HIV由外壳、病毒包膜、核酸、逆转录酶和表面蛋白构成,其病毒包膜来源于______,通过______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科学家正研究通过用CD4受体修饰红细胞的细胞膜,将HIV引诱到导致其死亡的“陷阱”红细胞中,而使其不能增殖,其原理是__________。
(4)理论上,阻断病毒复制周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抗病毒的目的,据图分析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发治疗艾滋病的药物:__________。
【答案】(1) ①. HIV的核酸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随宿主细胞DNA复制而复制 ②.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CD4 + 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受损 ③. 多种病原体感染或者发生肿瘤等严重疾病
(2) ①. 抗HIV抗体 ②.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 ①. 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②. 表面蛋白 ③. 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不能为HIV的增殖提供所需物质和条件
(4)抑制HIV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其逆转录过程;抑制HIV核酸的整合过程,使其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抑制HIV核酸的转录或者翻译过程,阻止其合成病毒蛋白等
【解析】
【分析】1、病毒无细胞结构,也没有独立的代谢方式,其表现特征如下:
(1)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2)分类:DNA病毒、RNA病毒;(3)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HIV进入人体后攻击的T淋巴细胞,依靠T细胞内的物质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备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所以无法提供HIV增殖所需要的条件,HIV在红细胞内就无法完成复制增殖。HIV识别T细胞,主要是依靠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HIV的核酸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随着宿主细胞的DNA复制而复制,所以一般很难根除; 从免疫角度分析: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CD4+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受损,难以将HIV完全清除;由于免疫系统被破坏,机体失去了对各种病原体和癌细胞的防御能力,因此艾滋病患者最终会因为多种病原体感染或者发生肿瘤等严重疾病而死亡。
【小问2详解】
血浆中是否存在抗HIV抗体可作为艾滋病检测的重要依据;免疫诊断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如果感染了HIV,人体会产生针对HIV的特异性抗体,通过检测血浆中的抗HIV抗体就可以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
【小问3详解】
HIV病毒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通过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的受体(CD4)结合;将HIV引诱到导致其死亡的“陷阱”红细胞中,而使其不能增殖的原理是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不能为HIV的增殖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条件,HIV进入红细胞后无法进行增殖;
【小问4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还可以从以下角度研发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抑制HIV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其逆转录过程;抑制HIV核酸的整合过程,使其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抑制HIV核酸的转录或者翻译过程,阻止其合成病毒蛋白等。
25.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三者关系如下图。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茎表现背地生长,根却表现向地生长。
(1)图中a、b、c依次代表______。体现a对b的影响的实例有______。
(2)对于多细胞植物体而言,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起____________作用。从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植物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是在重力的调节下形成的。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______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若以发芽的玉米粒为材料证明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应对实验组的发芽玉米粒进行______处理,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培养发芽玉米粒的环境最好是______(填“黑暗”或“光照”)环境。
(4)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其意义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激素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环境因素调节 ②. 赤霉素调控萌发种子α-淀粉酶基因表达
(2) ①. 调节 ②. 植物的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茎
(3) ①. 运输生长素 ②. 切除根冠 ③. 黑暗
(4)根向地生长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背地生长有利于接受更多光照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并且在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两侧有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的生理作用相同。
小问1详解】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受到环境和基因的共同调控,激素和环境作为信号能够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因此图中a、b、c依次代表激素调节、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调节。赤霉素调控萌发种子α-淀粉酶基因表达体现a对b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根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根部比茎部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根为抑制作用,而对茎为促进作用,因此茎表现背地生长,根却表现向地生长。
【小问3详解】
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若想以发芽的玉米粒为材料证明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则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存在根冠,故应对实验组的发芽玉米粒进行切除根冠处理,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培养发芽玉米粒的温度和光照环境最好是适宜的温度和黑暗环境(排除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小问4详解】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根向地生长,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背地生长,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B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00ng/mL、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B卷),文件包含202411高二生物B期中pdf、202411高二生物B期中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南京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