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如图)。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报,它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可能遭受破坏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地震发生时,平原县的地方时约为( )
    A. 1时33分B. 2时18分
    C. 2时33分D. 2时48分
    2. 地震预警利用的地震波特点是:相比横波,纵波( )
    A. 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较大B. 传播速度慢且破坏性较小
    C. 传播速度快且破坏性较大D. 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较小
    3. 地震预警( )
    A. 在震中附近可能存在预警盲区B. 减灾的效果不明显
    C. 可在地震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D. 不同地区预警的烈度相同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平原县发生地震时,北京时间为2时33分。北京时间与120°E经线的地方时相同,平原县(116.34°E)的经度与120°E相差约3.26°,经度每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可知平原县的地方时约为2时18分,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其先传播到地面上,对地面产生的破坏较小;横波传播速度较纵波慢,但产生的破坏较大。利用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进行地震顶警,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地震预警利用的是纵波相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较小的特点。震中附近横波和纵波到达的时间差可能非常小,难以预报,所以存在预警盲区,A正确,C错误。地震预警可提前发布警告,对于震中较远地区减灾效果较为明显,B错误。一次地震的震级是确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感受到的烈度不同,D错误。故选A。
    夏威夷群岛(位置见如图1)是一系列火山岛,岛屿东北部一般山岭崎岖,风景秀丽;而西南部则较为平坦,树木矮小,以灌木为主。2023年8月8日(见图2)发生严重火灾,著名旅游城镇拉海纳几乎被彻底焚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导致夏威夷群岛岛屿东、西部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降水量
    C. 太阳辐射D. 岩石类型
    5. 夏威夷群岛岛屿西部( )
    A. 季节性河流较多B. 地表土层深厚肥沃
    C. 全年高温多雨D. 海拔越高,植被密度越小
    6. 此次毛伊岛火灾最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其原因是( )
    A. 西坡天气炎热干燥B. 西坡迎风坡风力较强
    C. 东坡植被密度较大D. 东坡火山活动产生火源
    【答案】4. B 5. A 6.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威夷群岛的东部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为森林景观,夏威夷群岛岛屿的西部为背风坡,降水少,为灌丛景观,所以岛屿东,西部植被类型差别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量,B正确;海陆位置、太阳辐射不是影响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两地岩石类型几乎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威夷群岛岛屿西部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A正确,C错误。岛屿西部植被稀疏,土层并不深厚肥沃,B错误。海拔越高,受下沉气流影响越小,气候越趋于湿润,植被密度越大,D错误。所以选A。
    【6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毛伊岛西坡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夏季炎热干燥,容易发生火灾,A正确,B错误;东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不易发生火灾,CD错误。所以选A。
    叶亦克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极端干旱,沙尘天气频发。曝辐量是指单位面积一段时间内接收的辐射能量(8月仪器损坏)。向下短波辐射主要为太阳辐射,当其受地表反射作用重新回到大气;由地表向上传输到大气中的辐射受到大气作用重新向下回到地表,即转换为向下长波辐射,促使地表吸收并向上释放能量,则形成向上长波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4月向下短波辐射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高度B. 昼夜长短
    C. 天气状况D. 空气质量
    8. 地表反射率=向上短波辐射/向下短波辐射,该年3月地表反射率最高可能是由于3月( )
    A. 有降雨事件B. 有降雪事件
    C. 植物蒸腾最强D. 土壤湿度最大
    9. 向上长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均夏季最大,是由于其分别取决于( )
    A. 地面温度、大气温度B. 大气温度、地面温度
    C. 土壤湿度、大气湿度D. 大气湿度、土壤湿度
    【答案】7. C 8. B 9. A
    【解析】
    【7题详解】
    该地4月向下短被辐射最大,这主要是由于4月该地天气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量大,C正确。该地太阳高度和昼长在6月达到最大,4月不是最大,AB错误。图文信息中不能看出空气质量影响情况,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3月气温较低,仍有降雪事件发生,可以削弱太阳辐射,使向下短波辐射减小;同时由于有积雪的地表反射率较高,可以增强向上短波辐射,所以3月地面反射率最高,B正确。该地纬度高,3月降雨少,而且降雨对地表反射率最高影响小,A错误。3月植物蒸腾弱,C错误。土壤湿度大时地表反射率应小,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与地面温度、大气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越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雪崩灾害活跃指数是指区域内特定时间段雪崩灾害的发生频次。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如图示意该区域雪崩灾害活跃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因素诱发的雪崩灾害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活跃程度随时间呈现双峰波状分布,是因为一年中( )
    A. 降雪期有两个B. 温度剧增的时段有两个
    C. 寒冷期有两个D. 积雪易融的时段有两个
    11. 相比10月,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主要原因有( )
    ①降雪量更大②积雪厚度更大③雪崩频次更多④人类活动更频繁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12. 相比海洋性气候区,亚洲高山大陆性气候区不易出现大规模雪崩,这是由于其( )
    A. 积雪密度较大,积雪较稳定B. 积雪含水率较高,积雪较稳定
    C. 积雪较松散,雪崩频次较高D. 积雪分布海拔较低,不易滑动
    【答案】10. D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上信息可知降雪期和寒冷期各只有一个,AC错误。读图可知,亚洲高山区雪崩主要是由降雪和温度剧增诱发的。11月前后和2月前后,地面有积雪,但是气温较高,积雪易融化,故雪崩灾害活跃程度随时间呈现双峰波状分布,D正确,B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是由于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2月积雪厚度大,更易发生雪崩,雪崩频次更多,危害更大,②③正确。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与人类活动无关,④错误。2月降雪量比10月降雪量较少,①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相比海洋性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少,积雪累积较少,且积雪更加疏松,雪崩频次较高,不易积累成为大规模雪崩,C正确。大陆性气候区的降雪密度小于海洋性气候区,A错误。海洋性气候区的降雪含水率高,受海洋影响,降雪稳定,B错误。海洋性气候区的积雪分布海拔较低,D错误。故选C。
    珠江口海陆相互作用明显,各种动力现象复杂,受海洋、陆地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影响珠江口河口外沿岸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潮汐运动B. 盛行风向
    C. 海底地形D. 河流流量
    14. 珠江口夏季存在上升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表层海水温度较高B. 表层海水盐度较低
    C. 表层海水离岸运动D. 入海河流流量较小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潮汐运动会导致海水在向岸和离岸方向上的往复运动,A错;由图可知,珠江口河口外沿岸流夏季流向东北,冬季流向西南,这主要是由于盛行风的影响,B对;海底地形不具备季节变化,C错;河流流量的变化主要引起海水在向岸和离岸方向上的变化,D错。故选:B。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珠江口夏季存在上升流,这是由于夏季珠江口沿岸流自西南流向东北,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表层海水存在离岸运动,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流,C对。上升流的海水表层温度较低,盐度高,AB错。入海河流流量较小与上升流的关系不大,D错。故选:C。
    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及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性,天山山脉可分为四个分区:西天山(以境外天山为主)、北天山、东天山和中天山。如图示意2018年天山四个分区云杉林带下的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和下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西天山基带即为山地草原带,而天山其他区域的基带为( )
    A. 荒漠带B. 灌丛草甸带
    C. 落叶阔叶林带D. 针叶林带
    16. 东天山西部山地草原带下限要远低于东天山东部,主要是由于西部( )
    A. 气温较高B. 降水较多
    C. 光照较强D. 土壤较肥沃
    17. 2010年后中天山区域气温较为稳定,降水呈增加趋势,其山地草原带( )
    A. 上限上升,下限上升B. 上限下降,下限上升
    C. 上限上升,下限下降D. 上限下降,下限下降
    【答案】15 A 16. B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西天山位于天山的西端,受西风影响显著,降水量较大,基带为山地草原带,而天山其他区域的基带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为温带荒漠带,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6题详解】
    受西风影响,东天山西部降水较多(总量较大,且较低海拔处抬升即可形成降水),东部降水较少,故西部山地草原带下限分布较低,B正确;气温、光照、土壤东西两侧差异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
    【17题详解】
    读2018年天山四个分区云杉林带下的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和下限图,在气温稳定的情况下,西天山和北天山降水较多,气候趋于湿润,草原带会向下部荒漠带扩展,下限下降;降水增加,草原带上部水分条件变得更好,会向森林演变,草原带上限下降,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0世纪90年代,互花米草被作为固滩植物引入黄河三角洲,后来它快速扩张,黄河三角洲开展了大规模的互花米草治理和本地物种碱蓬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碱蓬修复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上潮间带,某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组理想情景:a代表互花米草整治前的情景,b代表互花米草完全去除、碱蓬完全覆盖适生范围(即泥沙沉积量),c代表潮间带完全为光滩的情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研究结果总体来看,( )
    A. 碱蓬的泥沙捕集能力优于互花米草
    B. 上潮间带在风暴中面临的侵蚀风险较小
    C. 互花米草去除对下潮间带泥沙沉积影响较大
    D. 风暴持续时间对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影响不大
    19. 与情景c相比,情景b中下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减少是因为( )
    A. 风暴对泥沙侵蚀增强B. 部分泥沙沉积在上潮间带
    C. 海水的运动速度加快D. 湿地表面粗糙度降低
    20. 该研究说明在互花米草整治过程中要注意( )
    A. 加快互花米草的去除速度B. 加快在中低潮滩种植碱蓬
    C. 结合地貌有序去除互花米草D. 引入可代替互花米草的植物
    【答案】18. C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a代表互花米草整治前的情景,b代表互花米草完全去除、碱蓬完全覆盖适生范围(即泥沙沉积量),c代表潮间带完全为光滩的情景”,由图可知,互花米草的泥沙捕捉能力优于碱蓬(互花米草整治前比互花米草完全去除、碱蓬完全覆盖泥沙沉积量大或泥沙捕集量大),A错;若成为光滩,上潮间带在风暴中泥沙捕集量为负值,上潮间带被侵蚀即上潮间带在风暴中面临的侵蚀风险较大,B错;互花米草去除后,下潮间带的泥沙捕集量变化较大,而上潮间带变化不大,C对;风暴持续时间对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影响大,D错。故选C。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与情景c相比,情景b中下潮间带泥沙沉积量较少,这是由于情景b中有碱蓬存在,上潮间带沉积了一部分泥沙,导致下潮间带泥沙沉积减少,B对;图文材料中没有风暴对泥沙侵蚀增强、海水的运动速度加快、湿地表面粗糙度降低信息,ACD错。故选B。
    【20题详解】
    互花米草虽属外来入侵物种,但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若快速将其去除,可能会导致湿地萎缩,所以应结合地貌有序去除互花米草,不能加快互花米草的去除速度,C对,A错;碱蓬修复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上潮间带,互花米草区主要分布在下潮间带,不能加快在中低潮滩种植碱蓬,应结合实际合理调节,B错;互花米草就是被作为固滩植物引入黄河三角洲,后来它快速扩张,严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不能盲目引入外来的植物,D错。故选C。
    溶丘即喀斯特丘陵,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相对高差一般100~150米,与非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常态山相比,坡面较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与溶丘相比,常态山地表冲沟更加发育,主要是因为其地表( )
    A. 径流量更大B. 下渗量更大
    C. 坡度更大D. 植被更稀疏
    22. 与常态山相比,溶丘坡度较陡可能是由于( )
    A. 岩性较强,外力侵蚀速度更快B. 海拔高,顶部物理风化更强
    C. 地表水渗漏,致下部溶蚀更快D. 垂直节理发育,上部发生崩塌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溶丘是岩溶作用形成的,溶丘分布区可溶性岩石较多,与溶丘相比,非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常态山地表水渗漏较少,地表径流更加发育,侵蚀作用强,更易形成冲沟,A正确,B错误;与溶丘相比,常态山的坡度更缓,C错误;在可溶性岩石广布的地区,下渗较强,地表水较为缺乏,植被较常态山稀疏,常态山植被更茂密,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与常态山相比,溶丘表层岩溶带和可溶性岩石中存在大量裂隙,地表水顺着这些裂隙下渗到坡麓,导致坡麓侵蚀加快,溶丘变陡,C正确;可溶性岩石的岩性较弱,A错误;溶丘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垂直节理发育,地表水渗漏,下部溶蚀更快是主要原因,而不是上部发生崩塌或顶部物理风化,BD错误。故选C。
    2023年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科考队行至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进行冰站调查作业时发现,之后科考队继续北上在89°N以北海域寻找合适海冰,并在北京时间9月5日13:55抵达北极点。9月27日科考队返回上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科考队继续北上寻冰,是因为87°N至89°N的海冰( )
    A. 厚度较大,强度较高B. 厚度较大,强度较低
    C. 厚度较小,强度较高D. 厚度较小,强度较低
    24. 科考队抵达北极点时,当地的太阳高度约为( )
    A. 0°B. 4°
    C. 15°D. 23.5°
    25. 从科考队出发到返航期间,上海( )
    A. 昼长始终短于科考船所在地昼长B. 太阳高度始终大于科考船所在地
    C. 日出日落方位均向南偏移D. 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23. D 24. B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科考队员北上寻冰,是由于他们发现87°N至89°N的海冰无法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长期正常运转,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87°N至89°N的海冰厚度变小,强度变低,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9月23日前后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于太阳直射点每月大约移动7.8°,科考队到达北极点时的日期为9月5日,该日太阳直射点大约位于北纬4°附近;由于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此时北极点的太阳高度约为4°,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科考队出发到返航期间的日期是从7月12日至9月27日,由于科考船所在纬度高,秋分之后北半球进入冬半年,上海的昼长长于科考船所在地,故A错误。由于考查期间科考船所在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当上海日日出或日落时,科考船所在地区太阳在地平线以上,大于上海的太阳高度,故B错误。此次科考的时间段是在夏至之后,所以科考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上海的日出日落方位均向南偏移,故C正确。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所以正午日影持续变长,故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见图1)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属于黄河流域),年降水量113毫米,解放初期面积7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末完全干涸,2021年底水域面积26.7平方千米。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至2006年年底,民勤县共有机井1万多眼,政府出台文件,关闭机井,利用黄河水并采取滴箭(见图2,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箭等滴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的灌水形式)等节水灌溉设施发展农业生产
    (1)说出青土湖直接接纳的水体类型,并推测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的主要原因。
    (2)简述民勤县大量打机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3)从水循环角度说出与大田漫灌相比,滴箭灌溉具有的优势。
    【答案】(1)水体类型:大气降水,地表水(河流水)。原因:石羊河流域人口增加,种植规模扩大,使石羊河下游水量锐减。
    (2)超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依靠地下水生长的天然植被萎缩。
    (3)灌溉精准,水分蒸发量少,避免冲刷土壤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该地地处我国温带大陆气候区,所以青土湖直接接纳的水体类型主要有少量大气降水,据图可知,多条河流汇入青土河,还有河水补给。根据材料“青土湖位于石羊河尽头,20世纪50年代末完全干涸,2021年底水域面积26.7平方千米”可知,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的主要原因与石羊河有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灌溉用水增加,流入湖泊水量较少,所以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
    【小问2详解】
    从气候来看,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距海遥远,降水少,植被稀疏;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人口快速增加,能源需求增加,由于缺水、人畜饮水的困难,大量打机井引发若,会导致土壤干旱程度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当地天然生态系统退化。
    【小问3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滴箭灌溉节水,效率高,减少了下渗,滴灌还避免了水跟土壤接触溶解矿物质,减弱土地盐碱化程度。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化是指草原生态系统中出现灌木或木本物种密度、覆盖率和生物量增加而导致草本植物盖度减少的现象。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容重越小。
    红原县(33°N,102°E)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某研究团队通过对红原县不同灌丛化程度的土壤进行采样(没有灌丛生长的原生草甸)、轻度灌丛化(盖度20%~40%)、中度灌丛化(盖度40%~60%)(盖度>60%)阶段的土壤容重(见图1)。图2示意红原县地形及采样点的位置。
    (1)简述高寒草甸生长区的气候环境。
    (2)分析从未灌丛化到轻中度灌丛化阶段土壤容重减小的原因。
    (3)推断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生长状况的变化。
    【答案】(1)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湿度大。
    (2)随着灌从化程度的增大,灌木根系穿插增多;枯枝落叶增多;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和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减轻。
    (3)灌从化前期,土壤性状改良;重度灌丛化阶段、养分,导致草地覆盖度降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红原县(33°N,102°E)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气候寒冷;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较高,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较大,该地纬度较低,日照时间长,有利于高寒草甸的生长。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未灌从化是没有灌丛生长的原生草甸,轻度灌从化是灌丛盖度20%~40%,结合“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土壤中有机质越丰富,容重越小”可知,随着灌从化程度的增大,灌木根系穿插增多,土壤变得疏松,容重变小;灌丛盖度增加,灌丛的枯枝落叶增多,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容重变小;轻中度灌丛降低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和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容重减少。
    【小问3详解】
    随着灌丛化的增大,前期,灌丛盖度增加,灌丛的枯枝落叶增多,土壤性状改良,有利于草地的生长,但重度灌丛化阶段,灌丛盖度增加,灌丛对光照、养分、水分的需求增加,竞争积累,导致灌丛生长状况下降,覆盖度降低。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潮(日本暖流)源于太平洋的北赤道暖流,是世界上第二大暖流,并发生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使沿黑潮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热带气旋中有90%出现了增强趋势。如图示意黑潮及其分支流经区域。
    (1)指出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2)分析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强度增大的原因。
    【答案】(1)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2)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升高;同时将底层的水汽输送到高处,促使对流运动进一步发展,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黑潮(日本暖流)源于太平洋的北赤道暖流”可知,黑潮是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故热带气旋底部的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小问2详解】
    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升高,蒸发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大量放热,促使对流运动进一步增强,气压降低,热带气旋强度不断增大。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什库尔干谷地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可能形成于冰盛期,由山谷河流出口被滑坡体堵塞形成。如图为曲曼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东西向及南北向剖面图。
    (1)简述塔什库尔干河流域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
    (2)说明图示沉积物被判断为残留湖相沉积物的依据。
    (3)滑坡及堰塞湖的发育导致曲曼古堰塞湖下游河道陡峭程度升高,分析其原因。
    【答案】(1)流域内地震多发,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
    (2)沉积物顶部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水平层理结构;下游沉积物厚度大。
    (3)滑坡体的堵塞,增大了堰塞湖与下游河道的落差、堵塞时间较长,产生的洪水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塔什库尔干谷地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构造运动活跃”,沿塔什库尔干河分布有众多大型滑坡,说明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活动断层多,坡体稳定性差,岩石破碎,山高谷深坡陡,导致滑坡多发。
    【小问2详解】
    本小题主要通过沉积物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图示东西向剖面图可知,沉积物顶部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岩层为水平层理结构,说明沉积时,流速较慢,应为湖泊环境;由南北向剖面图中的湖床海拔可知,古湖所在的河流大致由南向北,下游( 北部)沉积物较厚,且与上游(南部)沉积物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说明该时期沉积环境稳定,即流速较慢,应为湖泊环境。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的曲曼村发育有一套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可能形成于冰盛期,该地发生滑坡,是堰塞湖深度增大,增大了堰塞湖与下游河道的落差,堵塞时间较长,产生的洪水规模较大,蓄水量增大,水量喷涌而出;因落差变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2页。

    2024~2025学年湖北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高中名校联盟)[原题+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北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高中名校联盟)[原题+解析],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