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海洋中的牛筋菌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细菌类群之一。海洋牛筋菌的体长可达数厘米,外观类似于一条扭曲的牛筋。它们通常寄生在鱼类的肠道中,并利用鱼类排泄物作为营养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洋牛筋菌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有五种
    B. 海洋核污染可能会诱导海洋牛筋菌的染色体发生改变
    C. 海洋牛筋菌利用鱼的小肠细胞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D. 海洋牛筋菌与支原体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答案】A
    【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有细胞壁、细胞膜、拟核、核糖体等结构。
    【详解】A、海洋牛筋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着DNA和RNA两种核酸,所以海洋牛筋菌的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碱基有五种(A、U、G、C、T),A正确;
    B、海洋牛筋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B错误;
    C、海洋牛筋菌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错误;
    D、支原体无细胞壁,D错误。
    故选A。
    2. 下图是生物体内部分有机物组成的概念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端粒是由 DNA 和b组成的复合体
    B. c中的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C. ATP 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组成e的基本单位之一
    D. 图中有机物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
    【答案】B
    【分析】ATP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化学键,特殊化学键中储存大量的能量;ATP由腺苷和三个磷酸组成,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详解】A、由图可知,b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因此b为蛋白质,端粒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A正确;
    B、由图可知,c为多糖,但是多糖中的纤维素不能作为储能物质,B错误;
    C、由图可知,e是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TP 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C正确;
    D、有机化合物都含有C、H、O,D正确。
    故选B。
    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的形成都需要核仁的参与,细胞代谢越旺盛,核仁越大
    B. 细胞骨架能锚定并支撑许多细胞器,与细胞的运动、物质运输和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内质网有两种类型,粗面内质网能合成蛋白质,光面内质网能合成脂质、核酸等物质
    D.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生物大分子可以自由进出
    【答案】B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核膜:双层膜,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4)核孔: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是核糖体的形成不都需要核仁的参与,比如原核细胞有核糖体但是没有核仁,A错误;
    B、细胞骨架能锚定并支撑许多细胞器,与细胞的运动、物质运输和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内质网有两种类型,粗面内质网能合成蛋白质,光面内质网能合成脂质,不能合成核酸, C错误;
    D、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RNA)出入细胞核的通道,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并非自由进出,D错误。
    故选B。
    4. 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如图为溶酶体的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示意图,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来源于细胞器a; e 是包裹着衰老细胞器 d 的小泡,而 e 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是细胞中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 由图示可判断:a是高尔基体,c是内质网,d 是线粒体
    C. a、e的生物膜功能不同,b内含有多种水解酶
    D. e的膜共有两层磷脂分子
    【答案】D
    【分析】分析图可知,a为高尔基体,b为溶酶体,c为内质网,d为线粒体,e为被内质网膜包裹的线粒体,其中e的膜是由两层内质网膜形成,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生物膜是细胞中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A正确;
    B、由图可知,a为高尔基体,b为溶酶体,c为内质网,d为线粒体,e为被内质网膜包裹的线粒体,fg表示溶酶体与c融合并降解其中的线粒体,B正确;
    C、a为高尔基体,e为被内质网膜包裹的线粒体,a、e中生物膜功能不同,b为溶酶体,其内含有多种水解酶,C正确;
    D、分析图可知,e的膜是由两层内质网膜形成,共含有四层磷脂分子层,D错误。
    故选D。
    5. 下面是对几个教材实验提出的改进或创新方案,合理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清稀释液含有蛋白质的实验中,水浴加热会使现象更明显
    B. 通过检测放射性标记物质的位置来确认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场所时,除了用3H标记亮氨酸外,也可以用15N 标记亮氨酸的氨基
    C. 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碘液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D. 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方式时,可在分别含有 NaOH 溶液、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之间再加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答案】D
    【分析】(1)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详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清稀释液含有蛋白质的实验中不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
    B、15N是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
    C、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终产物之一,用碘液染色后,碘液与淀粉反应呈蓝色,影响叶绿体的观察,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在含有NaOH溶液和含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间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吸收完全,D正确。
    故选D。
    6. 图甲为渗透装置,半透膜袋内有 50mL 质量浓度为0.3g/mL 的蔗糖溶液。图乙为放置在某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B. 若将图甲蔗糖溶液换为0.3g/mL 淀粉溶液,则玻璃管液面与清水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C. 图乙中a 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D. 图乙中细胞在 10min内发生质壁分离,b点后开始自动复原
    【答案】C
    【分析】据图甲分析,漏斗内为0.3g/mL的蔗糖溶液,而烧杯内为清水,由于两侧存在浓度差,装置发生渗透作用,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图乙表示放置在溶液M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植物细胞在M溶液中先失水,一定时间后又吸水。
    【详解】A、随着水进入半透膜袋,半透膜袋两侧的浓度差缩小,蔗糖溶液的吸水能力下降,另外,不断高出的液柱也会进一步阻止水进入半透膜袋,因此,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当处于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仍不相等,A错误;
    B、蔗糖是二糖,淀粉是多糖,若将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换为质量浓度为0.3g/mL淀粉溶液,则摩尔浓度下降,会导致漏斗内溶液的渗透压下降,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会下降,即玻璃管液面与清水液面的高度差变小,B错误;
    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正确;
    D、从图乙信息可知,a点后细胞失水量减少,即开始吸水,开始自动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故选C。
    7. 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果B点开始升高温度,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B. 减少酶量再进行该实验,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 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B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详解】A、升高温度后,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降低,达到最大酶促反应的速率应降低,故如果B点开始升高温度,图示反应速率不可用曲线c表示,A错误;
    B、酶量减少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达到最大酶促反应速率较小,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B正确;
    C、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C错误;
    D、减小pH,酶的活性下降,A、B点为位置均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8. 某些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物与酶结合降低酶促反应速率。苏氨酸脱氢酶催化苏氨酸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苏氨酸脱氢酶具有专一性
    B. 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降低了酶的活化能
    C. 及时清除异亮氨酸能逐步恢复该酶促反应的速率
    D. 该机制有利于维持细胞中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可知,当异亮氨酸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从而抑制酶促反应进行,使异亮氨酸浓度不至于太高,此过程为反馈调节,有助于维持异亮氨酸含量的相对稳定,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苏氨酸脱氢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酶在催化化学反应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其自身不提供活化能,因此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不是降低了酶的活化能,而是降低了酶的活性,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当异亮氨酸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从而使得苏氨酸不能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则苏氨酸也不能转化为异亮氨酸,若及时清除异亮氨酸,解除对苏氨酸脱氢酶的抑制,则能逐步恢复该酶促反应的速率,C正确;
    D、图示为反馈调节,当异亮氨酸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从而抑制酶促反应的进行,使异亮氨酸浓度不至于太高,因此有利于维持细胞中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稳定,D正确。
    故选B。
    9. 细菌中的 G 蛋白具双层笼状结构,可作为携带疏水药物的纳米机器。肿瘤微环境中的高浓度 ATP 可以激发G 蛋白改变构象,蛋白构象的变化导致其内部由疏水微环境变成亲水性环境,进而主动释放携带的药物来杀伤肿瘤细胞,实现药物的精准可控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G 蛋白反应,属于吸能反应
    B. ATP 中 A 的含义是腺嘌呤
    C. 高浓度 ATP 激发 G 蛋白构象改变时,肽键大量水解
    D. 肿瘤微环境中的ATP 都来自线粒体
    【答案】A
    【分析】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ATP分子的结构可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P代表磷酸基团;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G 蛋白的反应需要ATP提供能量,属于吸能反应,A正确;
    B、ATP 中 A 的含义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B错误;
    C、高浓度 ATP 激发 G 蛋白构象改变时,肽键不发生水解,C错误;
    D、肿瘤微环境中的ATP 可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10. 高等植物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适应缺氧环境。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能通过阻止病原体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抑制细胞呼吸,但对高等植物无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高等植物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会产生丙酮酸和NADH
    B. 在低氧条件下,绿色植物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进行
    C. 吡唑醚菌酯可能对病原体有氧呼吸第二或第三阶段起抑制作用
    D.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型真菌引起的农作物感染
    【答案】C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都相同,都会产生丙酮酸和[H],A正确;
    B、低氧条件下,绿色植物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不足,需要同时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在低氧条件下,绿色植物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进行,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能通过阻止病原体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抑制细胞呼吸,因此可能对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起到抑制作用,C错误;
    D、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能通过阻止病菌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抑制细胞呼吸,所以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型真菌引起的农作物感染,D正确。
    故选C。
    11. 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骨骼肌利用 O2的能力是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若只考虑以葡萄糖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比赛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
    B. 在比赛中,大量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C. 运动员起跑前细胞中的 ATP 含量远低于奔跑时细胞内 ATP 的含量
    D. 缺氧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能产生少量ATP
    【答案】A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由于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没有CO₂,而有氧呼吸中细胞产生的CO₂量等于消耗的O₂;所以在比赛中,骨骼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产生的CO₂量等于消耗的O₂量,A正确;
    B、葡萄糖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中的ATP含量相对稳定,C错误;
    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是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将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不释放能量,也不会产生ATP,D错误。
    故选A。
    12. 将图甲装置放于自然环境中,测定晴朗的夏天一昼夜密闭透明小室内氧气的变化量,得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植株8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de段和fg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C. 甲装置中红色液滴移到最右侧时,对应乙图曲线中的g点
    D. 如果该植株培养液中缺Mg,c点将向左移动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的实验装置中,二氧化碳缓冲溶液的作用是可以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供应。乙图中可以看出,在图中的c点和g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图中d点在一天中光合速率达到最高。
    【详解】A、据图可知,c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说明该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早于8点,A错误;
    B、de段和fg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de段是由于气温较高,植物部分气孔关闭,进行光合午休现象;而fg段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导致光合速率下降,B错误;
    C、甲装置中红色液滴移到最右侧时,说明该植物一天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氧气到达最大值,即图中g点,C正确;
    D、c点代表的是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如果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的形成,光合作用降低,c点应向右移动,D错误。
    故选C。
    13. 有丝分裂过程中 M 蛋白可提供一个“等待”信号调控后期的开始,当所有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且纺锤丝与染色体正确结合后,M 蛋白消失启动后期进行。药物 A 处理可导致 M蛋白延迟消失,药物B处理可导致M蛋白提前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蛋白是保证细胞正常分裂的重要物质
    B. 药物A可能会导致细胞周期明显变短
    C. 药物B 可能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
    D. M蛋白会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周期性的合成与消失
    【答案】B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完成分裂时为止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M蛋白可以控制细胞周期的进程,故M蛋白是保证细胞正常分裂的重要物质,A正确;
    B、M蛋白提供一个“等待”信号延缓后期的起始,直到所有染色体着丝粒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该蛋白会消失。由于药物A处理可导致M蛋白延迟消失,有丝分裂后期无法正常进行,则可能会导致细胞周期明显变长,B错误;
    C、药物B处理可导致M蛋白提前消失,则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可能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C正确;
    D、根据题意“有丝分裂过程中 M 蛋白可提供一个“等待”信号调控后期的开始,当所有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且纺锤丝与染色体正确结合后,M 蛋白消失启动后期进行”可知,M蛋白会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周期性的合成与消失,D正确。
    故选B。
    14. 已知图甲为某生物的细胞有丝分裂部分时期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因为有中心体无细胞壁,所以该生物是动物
    B. 图乙中 abc分别对应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
    C. 图甲中I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的②
    D. 图甲中II细胞对应图乙中的①,此时赤道板清晰可见
    【答案】D
    【分析】甲图中细胞Ⅰ着丝点(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Ⅱ的着丝点(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乙图中,②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①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所以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详解】A、中心体分布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因为无细胞壁,所以该生物是动物,A正确;
    B、乙图中,②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①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所以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B正确;
    C、甲图中细胞Ⅰ着丝点(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的②(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C正确;
    D、甲图中细胞Ⅱ的着丝点(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乙中的①,赤道板是虚拟的,不能观察到,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及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没有分化,所以没有全能性
    B. 细胞分化使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
    C. 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D. 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答案】D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受精卵没有分化,全能性最高,A错误;
    B、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B错误;
    C、衰老的生物体中,大部分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但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衰老,也有幼嫩的年轻细胞,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 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得0分。
    16. 细胞中物质的相互转化均依赖特定细胞结构完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TP→ADP 与 ADP→ATP 均可以发生在叶绿体内膜上
    B. 氨基酸→蛋白质与蛋白质→氨基酸均可以发生在核糖体中
    C. NADH→NAD⁺与NAD⁺ →NADH均可以发生在线粒体中
    D. H2O→O2与O2→H2O 均可以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ABD
    【分析】生物膜上存在各种蛋白质,有的蛋白质作为主动运输的载体;有的作为酶,例如催化ATP合成和ATP水解的酶;有的作为结构蛋白。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发生ADP→ATP过程,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ATP→ADP 过程,该过程为暗反应,A错误;
    B、氨基酸→蛋白质为脱水缩合,该过程只能发生在核糖体中,蛋白质→氨基酸为蛋白质水解,可发生在细胞内,也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中,而不会发生在核糖体中,B错误;
    C、线粒体基质完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NADH,而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消耗NADH,故NADH→NAD+与NAD+→NADH均可以发生在线粒体中,C正确;
    D、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H2O→O2,但不消耗氧气,不能发生O2→H2O;O2→H2O的过程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D错误。
    故选ABD。
    17. 大豆细胞内液泡pH 低于细胞质基质,盐胁迫环境条件下,大豆细胞质中积累的Na+会抑制细胞质中酶的活性,植物根细胞通过下图所示的 I、II、III途径降低细胞质的 Na+浓度,从而降低盐胁迫的影响,具体的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途径I中载体蛋白 A 运输Na+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 途径Ⅱ中运输Na+的动力直接来自膜两侧 H⁺浓度差形成的化学势能
    C. H⁺进出该细胞的运输方式分别为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
    D. 载体蛋白C的活性减弱会减慢细胞质中Na+的外排过程
    【答案】BD
    【分析】盐胁迫条件下,H+浓度梯度产生的电化学势能可以帮助Na+通过载体蛋白A运出细胞,其方式是主动运输。
    【详解】A、由图可知,途径I中载体蛋白 A 运输Na+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其能量来源于H+的化学势能,A错误;
    B、液泡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途径Ⅱ中运输Na+的动力直接来自膜两侧 H⁺浓度差形成的化学势能,B正确;
    C、由图可知,H⁺出该细胞需要消耗ATP,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则进该细胞为协助扩散,C错误;
    D、载体蛋白C活性减弱,会降低膜内外的H+浓度差,从而影响途径Ⅲ的进行,即减慢细胞质中Na+的外排过程,D正确。
    故选BD。
    18. 如图为测定一叶片光合作用强度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叶室由透明玻璃材料制成。装置运行后,仪器气路管道中的气体流速满足正常测定的需求。一定实验条件下,黑暗时测出叶室内单位时间CO2的变化值为Q,光照下测出叶室内单位时间CO2的变化值为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P表示的是该实验条件下叶片CO2的固定速率
    B. 在光照时,若该叶片单位时间内实际光合作用消耗CO2值为 W,则W=P+Q
    C. 若该实验条件下 24h内光照时间 12h,则只要P>Q,该植物就能正常生长
    D. 在光照时,若叶室突然停止空气供应,则短时间内该叶片叶绿体中C3减少,C5增多
    【答案】AC
    【分析】题意分析,黑暗时测出叶室内的CO2变化值为Q,表示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光照下测出叶室内的CO2变化值为P,表示净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详解】A、在光照时,叶室内的CO2的变化值为P,表示的是净光合量,A错误;
    B、在光照时,叶室内的CO2的变化值为P,表示的是净光合量,黑暗时测定呼吸作用时的CO2的变化值为Q,则在光照时,该叶片单位时间内实际光合作用消耗CO2的值为总光合,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和,即W=P+Q,B正确;
    C、若该实验条件下24h内光照时间12h,若P>Q,则说明该叶片的净光合大于0,但不能说明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因此该植物未必就能正常生长,C错误;
    D、在光照时,若叶室突然停止空气供应,则CO2的固定减慢,但C3的还原正常进行,短时间内该叶片叶绿体中C3减少,C5增多,D正确。
    故选AC。
    19. 研究发现一种与膜转运蛋白 SLC7A11 有关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新机制——“双硫死亡”。SLC7A11将谷氨酸转运到胞外的同时将胱氨酸转运到胞内,胱氨酸被NADH 还原为两个半胱氨酸。葡萄糖饥饿条件下,在过度表达 SLC7A11的细胞内,NADH不足,胱氨酸及其他二硫化物在细胞内异常积累,导致二硫化物应激,引起细胞骨架等结构的功能异常,从而使细胞快速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双硫死亡”是细胞凋亡的一种类型
    B. SLC7A11发挥转运功能时不具有特异性
    C. 二硫化物应激是通过破坏细胞骨架中的纤维素,使其结构异常
    D. 抑制 NADH 的合成可为杀死癌细胞提供新思路
    【答案】BC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双硫死亡”一种与膜转运蛋白SLC7A11有关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新机制,属于细胞凋亡的一种类型,A正确;
    B、SLC7A11将谷氨酸转运到胞外的同时将胱氨酸转运到胞内,说明SLC7A11发挥转运功能时具有特异性,B错误;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C错误 ;
    D、当NADH不足,胱氨酸及其他二硫化物在细胞内异常积累,导致二硫化物应激,引起细胞骨架等结构的功能异常,从而使细胞快速死亡,因此抑制 NADH 的合成可为杀死癌细胞提供新思路,D正确 。
    故选BC。
    20. 生物学实验常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化,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确定某些化学成分或结构的存在,从而达到实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混合,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B. 通过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颜色深浅,判断质壁分离程度
    C. 通过观察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D. 在观察用台盼蓝染液染色的动物细胞装片时,活的动物细胞逐渐被染成蓝色
    【答案】B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III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混合,需要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通过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颜色变化可判断质壁分离程度,细胞液颜色越深,质壁分离程度越大,B正确;
    C、酸性的重铬酸钾可检验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C错误;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在观察用台盼蓝染液染色的动物细胞装片时,死的动物细胞逐渐被染成蓝色,D错误。
    故选B。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小题,共55分。
    21. 图1为某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 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即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功能相关。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所示结构中,参与生物膜系统构成的有____(填序号),洋葱根尖细胞不含有图1中的____(填序号及名称),该细胞器的作用____。
    (2)图1中结构①的基本支架是____。细胞吸水时,①会变薄,体现了其具有____特点。
    (3)图1中参与图2小窝蛋白形成的细胞器有____(填序号)。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主要由____(填“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
    (4)黄曲霉素是毒性很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核糖体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据此推测黄曲霉素可能会导致下列物质中____(填字母)的合成和运输受阻。
    A. 染色体蛋白B. 性激素C. 血红蛋白D. 抗体
    【答案】(1)①. ①②③⑦⑨ ②. ⑤中心体 ③.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一定的)流动性
    (3)①. ②③⑥⑨ ②. 疏水性
    (4)D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细胞膜,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高尔基体,⑤表示中心体,⑥表示核糖体,⑦表示核膜,⑧表示核仁,⑨表示内质网;图2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即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据此答题即可。
    【解析】(1)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则图1所示结构中,参与生物膜系统构成的有①细胞膜,②线粒体膜,③高尔基体膜,⑦核膜和⑨内质网膜。洋葱属于高等植物,所以其根尖细胞不含有图1中⑤中心体,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其功能是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图1中结构①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吸水时,①会变薄,体现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3)小窝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小窝蛋白合成的场所是⑥核糖体,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⑨内质网和③高尔基体进行加工,由囊泡运输到①细胞膜,其中②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图1中参与图2小窝蛋白形成的细胞器有②③⑥⑨。由题图可知,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中间,也就是分布在磷脂分子的疏水尾之间,因此该区段主要由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
    (4)AC、染色体蛋白和血红蛋白都是胞内蛋白,在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所以黄曲霉素不会导致这两种物质的合成和运输受阻,AC错误;
    B、性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中合成,所以黄曲霉素不会导致其合成和运输受阻,B错误;
    D、抗体的本质是分泌蛋白,抗体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所以黄曲霉素会导致其合成和运输受阻,D正确。
    故选D。
    22. 某中学农场里种植了西葫芦,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利用西葫芦开展以下实验:
    (1)同学甲用西葫芦的根为材料,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流程依次为:解离、____、制片。
    (2)同学乙为探究西葫芦的细胞液浓度,将其切成形态、大小一致的西葫芦条(不同西葫芦条的细胞液初始浓度相同),测定了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西葫芦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质量变化百分比(%)=质量变化/初始质量×100%),结果如下图所示,整个过程中细胞始终有活性。

    ①当西葫芦条质量降低时,细胞主要失去的是____水。
    ②当西葫芦条的质量不再变化时,____(填“有”或“没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
    ③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本实验所用西葫芦的细胞液浓度在____之间。西葫芦细胞的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的实验对应第____组。
    ④实验结束后,从第1组到第7组西葫芦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变化趋势是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同学丙增加了一组实验,用浓度为2.0ml·L-1的蔗糖溶液处理西葫芦条一段时间后,再将西葫芦条放在清水中,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西葫芦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答案】(1)漂洗、染色
    (2)①. 自由 ②. 有 ③. 0.4~0.5ml·L-1 ④. 1、2、3、4、5 ⑤. 升高
    (3)蔗糖溶液浓度过大,西葫芦细胞失水过多已死亡
    【分析】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外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
    【解析】(1)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流程依次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①当西葫芦条质量降低时,细胞主要失去的是能够自由流动的自由水。②当西葫芦条的质量不再变化时说明单位时间内进出的水分子水达到动态平衡,因此此时依旧有水分子进入。③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蔗糖溶液浓度为0.4ml·L-1时,西葫芦条细胞吸水;蔗糖溶液浓度为0.5ml·L-1,西葫芦条细胞失水,其细胞液浓度在0.4~0.5ml·L-1之间。第1、2、3、4、5组西葫芦条细胞吸水,第6、7组西葫芦细胞失水,因此西葫芦细胞的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的实验对应第1、2、3、4、5组。④实验结束后,从第1组到第7组西葫芦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变化趋势是第1、2、3、4、5组西葫芦条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减小;第6、7组西葫芦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所以从第1组到第7组西葫芦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变化趋势是升高。
    (3)若增加一组实验,使蔗糖溶液浓度为2.0ml·L-1,西葫芦条细胞可能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将西葫芦条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西葫芦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3. 土豆被切片后,其组织暴露在空气中,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其组织中的酚类物质氧化,最终形成褐色物质。切片中的某种酶能加快该反应,该现象称为酶促褐变。为探索不同条件对酶促褐变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对于烧杯1~5中的3片土豆切片的要求是____(答出2 点即可)。
    (2)由实验方案可知设计者的思路是:通过____以缓解酶促褐变现象。
    (3)烧杯4和烧杯5 设置的条件对酶活性影响的区别是____。生活中为了防止削皮的土豆块褐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答出1点即可)。
    (4)科研人员发现酶抑制剂可以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 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下图甲所示,图乙为探究这两种抑制剂对相同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
    由以上信息可知:图乙曲线____表示对照组(无抑制剂)的实验结果,曲线____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结合后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1)切片大小相同、厚薄相同、来自同一土豆等
    (2)改变温度和pH条件,降低酶的活性
    (3)①. 烧杯4中的低温条件抑制酶的活性,烧杯5中设置的高温条件使酶失去活性 ②. 对削皮的土豆块进行0℃保存、对削皮的土豆块煮熟后待用、将削皮的土豆块浸泡清水中
    (4)①. a ②. c
    【分析】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解析】(1)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对3片土豆切片的要求是切片大小相同、厚薄相同、来自同一土豆等。
    (2)由于切片中的某种酶能加快该反应,该现象称为酶促褐变,由表可知,本实验中降低此现象的操作是改变温度和pH条件,降低酶的活性。
    (3)烧杯④和⑤设置的条件对酶活性影响的区别在于烧杯4中的低温条件抑制酶的活性,烧杯5中设置的高温条件使酶失去活性,实际生活当中为了防止削皮的土豆块褐变可以对削皮的土豆块进行0℃保存、对削皮的土豆块煮熟后待用、将削皮的土豆块浸泡清水中等。
    (4)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由图可知,曲线a反应速度最快,因此其表示无抑制剂的情况,而曲线c反应速度慢且平缓,表示可能失去催化效果,因此其表示添加非竞争抑制剂的效果。
    24. 莲藕是一种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的植物。研究人员发现一株莲藕突变体,其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普通莲藕。图1 表示在25℃时不同光照强度下突变体和普通莲藕的净光合速率。图2中A、B表示某光照强度下突变体与普通莲藕的气孔导度(可表示单位时间进入叶片单位面积的CO2量) 和胞间CO2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藕的气腔孔与叶柄中的气腔孔相通,在藕采收的前几天,向藕田灌水并割去荷叶的叶柄,有利于提高藕的产量,原因是____。
    (2)图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光照强度低于a时,突变体莲藕的净光合速率低于普通莲藕,据题意推测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在2000μml·m-2·s-1的光强下,突变体莲藕的总光合速率为____μml·m-2·s-1。
    (3)据图2分析,____(填“普通”或“突变体”)莲藕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多,判断依据是____。由此可以推测,图2是在图1中____(填“>a”、“=a”或“a
    (4)取等量突变体莲藕和普通莲藕的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比较两组实验滤纸条上蓝绿色条带和黄绿色条带的宽度和颜色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莲藕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普通莲藕。图2中突变体莲藕的气孔导度大于普通莲藕,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两者相当,说明突变体莲藕利用二氧化碳的能力高于普通莲藕。
    【解析】(1)藕的气腔孔与叶柄中的气腔孔相通,为细胞提供氧气,因此藕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藕采收的前几天,向藕田灌水并割去荷叶的叶柄,有利于减少氧气流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损耗,以提高藕的品质。
    (2)图1中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莲藕的种类,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突变体莲藕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普通莲藕,据此可推知:图1中光照强度低于 a 时,突变体莲藕的净光合速率低于普通莲藕的主要原因是:突变体莲藕的叶绿素含量较低,吸收的光能较少,导致光反应减弱。在2000μml·m-2·s-1的光强下,突变体莲藕的总光合速率为20+2=22μml·m-2·s-1。
    (3)图2显示:突变体莲藕的气孔导度较普通莲藕的大,进入叶片的CO2多,而胞间CO2浓度与普通莲藕相近,说明突变体莲藕的光合速率较高,能较快地消耗CO2,所以突变体莲藕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 多。图1显示,在光照强度大于a 时,突变体莲藕的净光合速率高于普通莲藕,据此可推测:图2是在图1中“>a”时的光照强度下测得的结果。
    (4)突变体莲藕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普通莲藕,为证实该结论进行实验,可设计两组实验:分别取普通莲藕和突变体莲藕的等量绿叶,对这两组绿叶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操作;对比两组滤纸条上蓝绿色条带(叶绿素a)和黄绿色(叶绿素b)条带的宽度。
    25. 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用不同类型细胞,开展了大量有关细胞生长发育的研究。图1为某二倍体高等植物细胞(2N=8) 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和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模式图,①→②→③表示不同时期细胞中 a、b位置的依次变化;图2表示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 DNA数目比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②不同时期细胞中a、b位置的变化是____的结果。染色体处于图1中位置③对应时期的该植物细胞内,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分别是____。
    (2)图1中①时期对应图2____段内。图2中DE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
    (3)图2中A~F过程中,参与分裂的细胞器有____。与高等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的特点是____。
    【答案】(1)①. 纺锤丝牵引 ②. 16、0
    (2)①. CD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3)①. 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②. 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1为某二倍体高等植物细胞(2N=8)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和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图,①→②→③表示不同时期细胞中a、b位置的依次变化。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位置发生移动,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图1中①→②不同时期细胞中a、b位置的依次变化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其中位置①时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位置③时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2中,BC表示DNA复制,使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DE表示着丝粒分裂,据此答题即可。
    【解析】(1)分析图1可知,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位置发生移动,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图1中①→②不同时期细胞中a、b位置的依次变化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位置③时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且该细胞体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所以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分别是16、0。
    (2)图1①时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对应图2CD段内;图2中DE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3)由题意可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所以图2中A~F过程中,参与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线粒体供能,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等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的特点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烧杯编号
    1
    2
    3
    4
    5
    实验过程
    土豆切片
    3 片
    3 片
    3 片
    3 片
    3片
    25℃,pH=3的柠檬酸溶液
    +
    -
    -
    -
    -
    25℃,pH=7的蒸馏水
    -
    +
    -
    -
    -
    25℃,pH=11 的NaOH 溶液
    -
    -
    +
    -
    -
    0℃冰水混合物
    -
    -
    -
    +
    ··
    100℃沸水
    -
    -
    -
    +
    实验结果
    10 分钟后观察褐变程度
    轻微
    严重
    无褐变
    轻微
    无褐变
    注:表中“+”表示添加试剂,“-”表示不添加试剂。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8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红苋菜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3g/mL的蔗糖溶液,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