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高一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析】1.图中黑色长条代表该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范围,由图知,甲、乙、丁这三种三叶虫都在寒武纪出现,而丙从奥陶纪才开始出现,因此对此地层的推论最合理的是:在寒武纪时不会有丙种的三叶虫化石,有可能有甲、乙、丁这三种三叶虫的化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分析材料“足迹化石虽然不能像实体化石那样保存生物完整的形态,但是从足迹化石中,我们可以分出生物大概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特征”可知:实体化石更具有研究价值,但是在实体化石十分稀少的前提下,从足迹化石中,我们也可以分出生物大概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特征,也就是说,当直接证据----实体化石缺失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足迹化石来研究。题中说在前寒武纪到寒武纪的转折时期,足迹化石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实体化石十分稀少,直接证据不足,只能需要大量的足迹化石做补充研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C 4.D
【解析】3.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又分内地核和外地核,地核与地幔之间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又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有一处理论上的岩浆发源地为软流层,地幔与地壳之间为莫霍界面。故从外地核向外依次经过古登堡界面-软流层-莫霍界面, C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C。
4.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此次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陶器碎片,陶器碎片是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器物,与人类有关。前寒武纪多为真核细胞生物,古生代多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中生代多为爬行类动物,新生代哺乳动物开始大量出现,人类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开始出现。跟陶器碎片有关的应为新生代沉积物, D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D。
5.B 6.A 7.D
【解析】5.根据图片分析可知,甲、乙位于近地面,丙、丁位于高空,而丙处等压面下凹,丁处等压面上凸,根据等压面下凹为低压,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说明丙处气压较低,丁处气压较高。由此可知,垂直方向上气流由丙下沉至甲,由乙上升至丁,因此在近地面甲气压高,乙气压低。再结合同一地点,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图中四地气压排序为甲>乙>丁>丙,B正确,ACD错误。本题应选B。
6.根据上题判断可知,近地面处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故气流应由甲流向乙;且甲位置偏西,乙位置偏东,由题目可知,此地位于40°N属于北半球,故气流在从甲流向乙的过程中,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形成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7.若此时,图中甲处为陆地,乙处为海洋,近地面处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气流由甲流向乙,吹陆风,原因是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征,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为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为低压,因此是夜间的陆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A 9.B 10.A
【分析】8.根据题意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年均温高,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高的是①,排除C、D选项。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年均温最低,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低的是③,排除B选项。中纬度地区年均温介于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对应图中的②地区,A正确。故选A。
8.结合图示可知,0~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大气对流运动较强,平流运动较弱,A、C错误。图中各纬度对流层顶的海拔高度均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B正确。高层大气的海拔范围是在平流层顶部(50-55km)以上,图中没有反映出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B。
10.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离地面越高,受地球的引力越小,大气越稀薄。进入高空的探空气球,球内气压过低、球外气压过大,导致发生爆炸,难以上升到更高高度。A正确。温度、湿度、风速对探空气球上升高度的影响不大,排除B、C、D选项。故选A。
11.C 12.B
【解析】11.根据材料,科研工作者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狼鳍鱼化石和同一时期的恐龙足迹化石。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所以该地区大量狼鳍鱼化石形成于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升高,蒸发加剧,湖水盐度升高,最终导致狼鳍鱼死亡,B正确;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会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增强,也不会导致太阳辐射增强,AC错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被的光合作用增强,植被不会减少,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及河流三角洲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地球变温还会使部分地区水灾严重,部分地区又高热干旱,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森林草原退化,物种濒临灭绝。此外,温室效应还会加剧飓风的形成,使风暴天气更加频繁。
13.A 14.C
【解析】1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图中显示甲处等压线比乙处密集,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甲>乙,也就是F甲大于F乙,故排除CD;摩擦力的大小,与所经过的物质有关,海洋表面阻力小,而甲所在风向要穿过东南丘陵地带,地势有所起伏,阻力较大,所以f甲>f乙,故A正确,B错误。答案选择A。
14.阅读图文材料可知,12日08时图中显示丙地气压梯度力由西北向东南,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变为偏北风,故BD排除;材料讲到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按时间推移,13日8时,台风大致位于丙地正南方,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向南,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的影响,偏转为东北风,故A错误,C正确。答案选择C。
15.B 16.C
【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莫霍界面波速增大,在古登堡界面波速减小,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当地震波传播在甲处时波速明显加快,可推断甲处为莫霍界面,B正确,C错误;地壳上界为地表,岩石圈下界为软流层,位于地幔当中,波速都未明显加快,AD错误。故选B。
16.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在该凹陷盆地的沉积岩层中发现大量煤炭说明古地理环境植被茂盛,C正确,AB错误;煤炭不是珊瑚形成,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发生改变;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里传播,纵波可在固、液、气体里传播。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就可知道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形态等。所以说研究地球内部知识的主要方法是地震波。
【答案】17.B 18.A 19.C
【解析】17.根据材料可知,航空的理想空域要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低,阴雨少,能见度高,而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满足以上要求,较为适合航空飞行,B正确;对流层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水汽和杂质含量大,不适合航空飞行,A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高层大气中氧气量少,大气较为稀薄,不适合航空飞行,CD错误。故选B。
18.航线Ⅱ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航线Ⅲ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的热量比中纬度地区更丰富,空气的对流运动更强,使对流层高度更高,故飞行需要飞到更高的高度来减少对流对飞机造成的影响,故两者最大飞行高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航线Ⅱ航程纬度低,A正确;与地球自转方向、沿途空域的气压和高空风向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9.由题可知,Ⅳ航线起点为(31°N,121°E),终点为(61°N,149°E),起止点距离远,飞行时间长,所以相比于其他航线,更需要稳定的飞行环境,因此会选择理想的空域环境,而Ⅰ、Ⅱ、Ⅲ三条航线路程明显较短,飞行时间只有2小时左右,不在理想空域飞行,方便起落,同时也减少飞行成本,C说法正确;四条航线都是在高空飞行,起止点温差对飞机的起落、飞行影响都很小,高空气流对飞机影响比较大,而近地面风力对高空飞行的飞机影响小,AB说法错误;与Ⅰ、Ⅱ、Ⅲ航线航线相比,Ⅳ航线向高纬度地区飞行,沿途空气的对流上升运动减弱,D错误。故选C。
【点睛】平流层有利于机飞行的原因有:1、气温上热下冷,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2、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不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答案】20.C 21.A 22.D
【解析】20.由图和材料可知,16日12时~17日0时污染程度减轻,说明此时正吹海风,由于该市东南面海,海风以偏南风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由图可知,18日0时前污染程度加重,0时后,污染程度减轻,风由陆风转变为海风,A正确;18日12时前后污染程度一直在减轻,应该一直在吹海风,B错误;19日6时前后,污染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趋势,风向没有变化,C错误;19日18时前后污染一直加重,说明在吹陆风,D错误,故选A。
22.与19日12时相比,21日12时的污染程度较重,原因与地面的气温低,海风风力弱,污染物难以扩散有关,D正确,与太阳辐射强弱、大气逆辐射强弱、地面辐射强弱无关,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海陆风在夏季的信号强于冬季,在夏季的日间能够缓解沿海地区的高温并输送水汽,形成雾或降水,但通常仅在晴好天气下主导局地的风场和温度场变化。
【答案】23.B 24.A 25.D
【解析】23.与阶段Ⅰ相比,J湖在阶段Ⅱ水量明显减少,说明水量支出-水量收入所得数值增大。图中Q₁表示年均湖面蒸发量,是J湖水量支出,Q2表示年均入湖径流量、Q3表示年均湖面降水量,是J湖水量收入,读图可知ⅠQ1-ⅠQ2-ⅠQ3<ⅡQ1-ⅡQ2-ⅡQ3,阶段Ⅱ水量支出-水量收入数值大于阶段Ⅰ,因此,与阶段Ⅰ相比,J湖在阶段Ⅱ水量明显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据图可知,阶段Ⅰ年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而年湖面蒸发量和年湖面降水量迅速下降,说明气候暖干,降水减少,蒸发增强导致湖面萎缩,与灌溉农业关系不大;阶段Ⅱ年湖面蒸发量和年湖面降水量变化不大,说明气候变化不大,但年入湖径流量迅速下降,灌溉农业发展大量引用入湖河水和地下水,导致年入湖径流量减少,J湖在阶段Ⅰ和阶段Ⅱ面积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气候暖干化和灌溉农业发展,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实施退耕还草后,J湖流域内下渗增多,涵养水源能力加强,入湖径流量增多,湖面增大,蒸发增多,BC错误,D正确,退耕还草对降水影响小,A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水位的因素:①补给类型;②流域内的气候类型;③下垫面性质(植被、土壤);④湖沼调节;⑤人类活动(修水利工程、植树种草—改造下垫面性质)。
答案】26.B 27.C
【解析】26. 由图可知,9月27日20时台风中心在台湾西部,选项四地中德化等压线最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风力最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读图,四地的纬度差异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变化越大风向变化越明显。9月27日20时和28日02时,金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变化最大,风向差异最大,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8.B 29.A
【解析】28.平均高潮位与平均低潮位之间的区域为潮间带,根据材料,中国北方的养殖户在潮间带投放花蛤苗种进行养殖。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9.根据材料,花蛤适宜生长于海水温度23~28℃、海水盐度3~3.5%的环境。台风过境会带来大量降水,稀释海水盐度,导致海水盐度异常降低,A正确,台风影响不会导致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错误;台风过境,降水增加,风力大,海水流动性增强,不会导致水质急剧恶化,C错误;风浪增强不会导致花蛤死亡,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水面,之间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
30.(1)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2) 蒸发 增大 增大 地表径流量 小
(3)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向里海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
31\
【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白天谷地气流下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地面受热面积广,地面辐射强;夜晚谷地气流上升,大气保温作用强。
(2)
东北风。
(3)夏季白天水塘温度较低,湖风对村落到散热、降温作用。
【分析】本大题以村落布局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Z村地处湘南山区,纬度较低,夏季太阳辐射强;白天谷地升温较慢,谷地盛行下沉气流,谷地附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使谷地地面受热面积较广,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使其较为炎热;夜晚谷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将谷地水汽带到高空,使谷地上方云量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使其夏季较为炎热。
(2)夏季晴朗微风的午后水塘处升温较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使水塘水面附近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山丘处升温较快,气温高,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故近地面风向由水塘经过Z村吹向山丘,高空风向由山丘上方吹向水塘上方。如下图所示:
由于近地面风由水塘处吹来,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向右偏转,结合指向标来看,Z村应盛行东北风。
(3)夏季水塘升温较慢,其温度较低;由于Z村靠近水塘,受水塘的调节作用较强;同时根据上题可知,夏季白天Z村盛行湖风,湖风温度较低,且携带了水汽,能够对村落起到散热和降温的作用,使其比周边地区凉爽。
(1)作图(4分)
(2)分布规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2分)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
降低。((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高二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