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枣庄滕州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5枣庄滕州高三上学期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枣庄滕州高三上学期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细胞结构和功能正常情况下,溶酶体内的pH约为5,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会在离开细胞之前被溶酶体摧毁。最新研究发现,β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溶酶体会被去酸化,因此,这些冠状病毒进入溶酶体后仍然完好无损,且能借助溶酶体离开受感染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是由双层磷脂双分子层包被的小泡
B. β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C. β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去酸化的溶酶体中快速繁殖
D. 溶酶体内水解酶是胞内酶,不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消化车间”。
【详解】A、溶酶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只有一层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β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溶酶体会被去酸化,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的活性会降低,甚至失活,B正确;
C、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没有核糖体等结构,无法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病毒无法在溶酶体内繁殖,C错误;
D、溶酶体内酸性水解酶的合成与加工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错误。
故选B。
2. 研究表明,在盐胁迫下大量Na+进入植物根部细胞会抑制K+进入细胞,导致细胞中Na+、K+的比值异常,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合成。某耐盐植物的根细胞会借助Ca2+调节Na+、K+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而调节细胞中Na+、K+的比例,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恢复正常。如图是该耐盐植物根细胞参与抵抗盐胁迫有关的结构示意图(HKT1、AKT1、SOS1和NHX均为转运蛋白),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H+—ATP泵可将H+运入液泡,同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
B. 转运蛋白SOS1和NHX均为主动运输H+的载体蛋白
C. 耐盐植物液泡吸收无机盐增多会使细胞液浓度上升,吸水能力增强
D. 由题意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Ca2+可能具有激活AKT1、抑制HKT1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pH为7.5,而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pH均为5.5,细胞质基质中H+含量比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低,H+运输到细胞膜外和液泡内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SOS1将H+运进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排出细胞。NHX将H+运入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运输到液泡内。
【详解】A、H+-ATP泵可将H+运入液泡,同时将ATP水解,具有ATP水解酶活性,A正确;
B、细胞外和液泡内的pH低于细胞质基质(细胞外和液泡内的H+浓度更高),所以转运蛋白SOS1将H+运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为协助扩散),NHX将H+运入液泡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方式不同,B错误;
C、耐盐植物液泡吸收无机盐增多,会使细胞液浓度上升,渗透压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正确;
D、据题意知:在盐胁迫下大量Na+进入植物根部细胞会抑制K+进入细胞,根细胞会借助Ca2+调节Na+、K+转运蛋白的功能,故细胞质基质中的Ca2+可能具有激活AKT1、抑制HKT1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3. 生物学实验是检验和探究生物学结论与定律等的重要手段,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两次使用酒精的浓度相同,但目的不同
B.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0对,减数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5对
C. 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利用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色素
D. 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差速离心技术揭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奥秘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两次使用酒精的目的不一致,分别为使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卡诺氏液和配制解离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A、两次使用酒精的目的不一致,分别为使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卡诺氏液和配制解离液,A正确;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0对,减数分裂后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利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色素,C错误;
D、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离心技术揭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奥秘,D错误。
故选A。
4. 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衰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科研人员研究中药党参对某种衰老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中酶活性的影响,以此了解其对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注:a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二者均与细胞呼吸相关。)
A. 给党参植物浇灌含18O的H2O,一段时间后可在O2、CO2和糖类中检测到18O
B. 本实验中的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均为对照组
C. 细胞呼吸中a酶和b酶催化的反应均会产生还原型辅酶Ⅰ
D. 实验表明一定剂量党参提取物可通过增强酶活性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党参提取物中剂量组与党参提取物低剂量组、模型小鼠组相比,a酶和b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党参提取物可显著提高线粒体中a、b酶活性进而延缓小鼠衰老。
【详解】A、给党参植物浇灌含18O的H2O,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会释放出含18O的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在CO2中检测到18O,带有18O的C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会在糖类中检测到18O,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党参提取物剂量,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酶和b酶都是线粒体中的酶,a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因此两种酶催化的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酶a催化的第二阶段会产生还原型辅酶Ⅰ,而酶b催化的第三阶段会消耗还原型辅酶Ⅰ,C错误;
D、与模型小鼠组相比,党参提取物中剂量组两种酶的活性相对最高,所以一定剂量党参提取物可通过增强a酶和b酶的活性来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D正确。
故选C。
5. 辣椒根细胞无氧呼吸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ADH和LDH是无氧呼吸所需的两种关键酶,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Ca2+可以增强辣椒根细胞中ADH的活性,降低NAD的活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不能利用丙酮酸和NADH的能量合成ATP
B. 辣椒幼苗在水淹条件下,其根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乙醇和CO2
C. 辣椒根细胞中的ADH和LDH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
D. 适宜浓度的Ca2+处理辣椒植株,会使酒精积累,对辣椒根细胞造成伤害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ATP。
【详解】A、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A正确;
B、根据题意,辣椒根细胞中ADH和LDH都有,所以其根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乙醇和CO2,B错误;
C、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辣椒根细胞中的ADH和LDH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C正确;
D、Ca2+可以增强辣椒根细胞中ADH的活性,使使酒精积累,对辣椒根细胞造成伤害,D正确。
故选B。
6. 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端粒长度与端粒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可以逆转录修复端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放线菌细胞中,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端粒酶会修复缩短的部位
B. 在正常的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明显抑制,在癌症患者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明显激活
C. 端粒酶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原料X是4种核糖核苷酸
D. 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会引发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代谢和增殖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变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及题图∶ 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一条链,可见端粒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详解】A、放线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存在端粒,A错误;
B、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明显抑制,细胞分裂后端粒会逐渐缩短;而在癌症患者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明显激活,使得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B正确;
C、端粒酶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根据逆转录过程可知原料X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会引发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代谢和增殖速率减慢,但细胞膜通透性增大,D错误。
故选B。
7. 为探究酶的特性,一同学利用透析袋设计以下装置进行实验。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A组透析袋加入淀粉溶液和蔗糖酶,B组等大的透析袋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A组和B组透析袋均未装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的透析袋具有选择透过性
B. 实验结束后,两组透析袋的重量均增加,且A组增加的重量等于B组
C. 当透析袋呈最大体积时,此时仍在发生渗透作用
D. 若探究温度对过氧气氢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因为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本实验中的透析袋不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B、因为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当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吸水,所以实验结束透析袋均增重,但由于B组中淀粉被水解成小分子,半透膜两侧浓度差更大,所以吸水更多,即 A 组增加的重量少于 B组,B错误;
C、当透析袋呈最大体积时,此时达到渗透平衡,但仍在发生渗透作用,即依然会发生水分子的进出,C正确;
D、斐林试剂使用需要水浴加热,若探究温度对过氧气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D错误。
故选C。
8. p53蛋白是一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其调控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外线照射导致DNA损伤时,P53蛋白将引起细胞内基因一系列的选择性表达
B. p53蛋白功能长期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C. 编码p53蛋白的p53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
D. 活化的p53蛋白可通过途径Ⅱ将细胞周期阻滞在前期,帮助修复损伤的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是机体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且至少5~6基因突变才会形成细胞癌变,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紫外线照射导致DNA损伤时,会促进p53蛋白活化,活化的p53蛋白可促进修复酶基因表达(途径I)、P21基因表达(途径Ⅱ)和PUMA基因表达(途径Ⅲ),这说明会引起细胞内基因一系列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p53蛋白功能如果长期异常,那么它对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就会被打乱,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殖,就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B正确;
C、因为p53蛋白可以促进细胞凋亡(途径Ⅲ),阻止异常细胞增殖,所以编码p53蛋白的p53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C正确;
D、活化的p53蛋白通过途径Ⅱ促进P21基因表达来阻止DNA复制,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间期,而不是前期,因为DNA复制发生在间期,D错误。
故选D。
9. 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基因型为AaXBY果蝇(2n=8)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再检测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的荧光标记。已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异常分裂,分别检测分裂进行至T1、T2、T3时期的三个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T1时期的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8个荧光位点
B. T3时期的该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或2条Y染色体
C. 检测的T1、T2、T3时期的三个细胞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
D. 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一半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细胞中;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该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T1时期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经过了DNA的复制,因此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A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10、10,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产生了染色体数为3和5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T3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0、5,所以T3应为T2时期染色体数为5的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精细胞,该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Y染色体,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所以T1、T2、T3时期均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果蝇(2N=8)即正常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但由于T2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10、10,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产生了染色体数为3和5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它们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染色体数分别是3、3、5、5,没有一个精子的染色体数是正常的,D错误。
故选C。
10. 油菜花有黄花、乳白花和白花三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F1,全部开乳白花,F1植株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故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 根据F1油菜植株的花色可知,A基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
C. F1自交,F2油菜植株中,黄花:乳白花:白花=2:3:1
D. 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其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3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详解】A、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但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 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乳白花Aa,说明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全显性,B错误;
C、F1自交,根据题干,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则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A:a=2:1,雌配子A:a=1:1,后代黄花AA:乳白花Aa:白花aa=2:3:1,C正确;
D、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产生的雄配子A:a=2:1,与aa个体测交,后代产生乳白花Aa:白花aa=2:1,乳白花占2/3,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为某家族甲病(A/a)和乙病(B/b)的部分遗传系谱图,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已知Ⅰ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该家族所在地区人群中大约每10000人中有1个甲病患者。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1需经基因诊断才能确定是否携带甲病基因
B. Ⅱ2与I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6
C. 若Ⅲ1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则是II2初级卵母细胞中X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
D. II2和Ⅱ3生出一个两病都患的男孩的概率为1/2424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Ⅰ1和Ⅰ2均表现正常,他们生了一个两病皆患的儿子,两种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Ⅰ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可推出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
【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两种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Ⅰ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可推出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因此Ⅰ1为甲病的携带者,无需基因诊断,A错误;
B、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因此Ⅱ2与Ⅰ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2=1/3,B错误;
C、Ⅱ2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Ⅱ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Ⅲ1为XbXbY,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应该是Ⅱ2产生配子时次级卵母细胞中X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C错误;
D、该地区人群中约每100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aa=1/10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A的基因频率为99/100,故该地区AA的基因型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9/100×99/100、2×99/100×1/100,又因Ⅱ3正常,所以其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为2/101Aa,Ⅱ2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II2对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II3对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因此II2和Ⅱ3生出一个两病都患的男孩的概率为2/101×2/3×1/4×1/2×1/4=1/2424,D正确。
故选D。
12. 研究发现,X染色体上的TLR7基因的编码序列发生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后,其编码的TLR7蛋白会更加活跃且更容易与鸟苷结合,使得免疫细胞将健康组织识别为外来组织或受损组织并对其发起攻击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引起疾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LR7基因某个碱基对替换前后,基因中的(A+C)/(G+T)值不发生改变
B. TLR7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且所需原料也不同
C. TLR7基因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从链的3'端向5'端移动
D. 携带TLR7突变基因的男性的该突变基因可能来自他的外祖父或外祖母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中A=T,G=C,某个碱基对替换前后基因中(A+C)/(G+T)的值不发生改变,A正确;
B、转录的产物是RNA,可见,该过程所需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碱基配对方式是A—U、C—G、G—C、T—A,翻译过程的产物是多肽链,因此所需原料是氨基酸,碱基配对发生在RNA之间,因此,配对方式是A—U、C—G、G—C、U—A,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所需原料不同,碱基配对方式也不完全相同,B正确;
C、TLR7基因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从链的5'端向3'端移动,C错误;
D、携带TLR7突变基因的男性的该突变基因一定来自他的母亲,其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因此该男孩的突变基因可能来自该男性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
故选C。
13. 小鼠缺乏胰岛素生长因子-2时体型瘦小。胰岛素生长因子-2由小鼠常染色体上的Igf-2基因编码,它的等位基因Igf-2'无此功能。小鼠胚胎发育中,来自卵细胞的Igf-2/Igf-2′基因的启动子被甲基化,而来自精子的这对基因的启动子没有甲基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合子小鼠相互交配,F1小鼠表型比为体型正常:体型矮小=1:1
B. 小鼠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再分裂,但细胞中的DNA也存在甲基化
C. 体型正常的雌雄小鼠随机交配,若F1体型正常的占3/5,则亲代雄鼠中杂合子占1/5
D. Igf-2/Igf-2'基因的启动子在随配子传递过程中可以甲基化,也可以去甲基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如胞嘧啶在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
【详解】A、杂合子小鼠相互交配,来自精子的Igf-2/Igf-2′基因都能表达,含有Igf-2和Igf-2′基因的精子比例为1:1,因此F1小鼠表型比为体型正常:体型矮小=1:1,A正确;
B、小鼠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再分裂,但DNA甲基化与细胞是否分裂无关,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也可能发生DNA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B正确;
C、体型正常的雌雄小鼠随机交配,若F1体型正常的占3/5,说明含有Igf-2基因的精子占3/5,含1gf-2′基因的精子占2/5,设亲代中体型正常杂合子占比为X,那么X/2=2/5,X=4/5,C错误;
D、Igf-2/Igf-2′基因来自卵细胞时启动子被甲基化,这些启动子甲基化的基因在雄鼠体内不表达,在它们随精子向后代传递时启动子的甲基化又会被去掉,D正确。
故选C。
14.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染色体DNA中由2—6个碱基串联重复的结构。STR序列中A-T碱基对占比均大于C-G碱基对。将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上某一位点基因的STR进行扩增,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M为标准DNA片段,n1、n2、n3、n4为STR的不同重复次数。
A. 与等长DNA相比,含STR的DNA稳定性往往更强
B. 该患儿可能是母亲减数分裂Ⅰ时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
C. 该患儿发育成熟后无法产生正常生殖细胞
D.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用光学显微镜检测,但是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不可以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是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2、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详解】A、A-T碱基对含有两个氢键,C-G碱基对含有三个氢键,STR的A-T碱基对占比较大,与等长DNA相比,含STR的DNA的稳定性可能较差,A错误;
B、由图可知,患儿的一条21号染色体STR重复次数与父亲相同,两条21号染色体STR重复次数分别与母亲的两条相同,表明该患儿可能是母亲减数分裂Ⅰ时,一对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B正确;
C、该患儿含有3条21号染色体,发育成熟后也有可能产生正常生殖细胞,C错误;
D、有些单基因遗传病也可用显微镜观察,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可直接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D错误。
故选B。
1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下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稳定选择不易产生新物种,环境发生改变时最易被淘汰,最容易形成新物种的是分裂选择前
B. 每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
C. 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
D. 环境压力促使形成不同的表型,本质是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4)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图中稳定选择的表型范围最窄,最容易被淘汰,分裂选择的表型范围最宽,最容易形成新物种,A正确;
B、表现性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种群中个体间存在的表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B正确;
C、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选择的方向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C正确;
D、协同进化是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能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苯丙酮尿症患者早期确诊后,可及时采取严格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的饮食策略辅助治疗。为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下表为研究过程中患者体内几种矿质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表中检测的5种微量元素中,铁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
B. 维生素D属于胆固醇类物质,可以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C. 表中结果说明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会使患者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降低
D. 人体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但Ca2+的含量过高会引起肌肉无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详解】A、钙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A错误;
B、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B错误;
C、对患者进行严格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后,据表中数据可知,患者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说明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会影响患者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但是含量不一定降低,如锰元素含量反而比对照增多了,C错误;
D、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但是Ca2+的含量过高会引起肌肉无力,D正确。
故选D。
17. CO2浓度增加会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μml·ml-1),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环境(750μml·ml-1),丙组先在CO2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养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整个生长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突然倍增CO2浓度,ATP和NADPH含量短时内会降低
B. 化石燃料的使用升高了大气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因此没有必要签署碳减排协议
C. 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的CO2环境中而降低了固定CO2的酶的数量或活性
D. 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水分、色素含量等
【答案】BD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光合作用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当CO2浓度倍增时,形成的三碳化合物量增加,ATP和NADPH的消耗量增加,ATP和NADPH含量短时内会降低,A正确;
B、化石燃料的使用升高了大气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也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因此签署碳减排协议是很有必要的,B错误;
C、丙组的光合作用比甲组低,可能是植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条件下,降低了固定CO2的酶活性降低或数量,当恢复到375μml·ml-1时,固定CO2的酶活性或数量未能恢复,因此导致丙组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低于甲组,C正确;
D、当环境中CO2浓度增大至两倍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增加到两倍,很可能是因为暗反应所需的ATP和NADPH有限,与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整个过程水分供应充足,不可能是限制因素,D错误。
故选BD。
18. 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形成如图所示的1个细胞,图中仅标明部分基因。不考虑图示以外的其它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仅发生了基因重组
B. 该细胞的核DNA分子数为8个,含2套核遗传信息
C. 该细胞的核DNA分子含32P的有4个或5个
D. 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型为4种:Aac、Abc、aBC、BbC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说明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基因位置可判断,细胞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8个核DNA分子,B正确;
C、细胞中的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细胞中的DNA都是一条链被标记,经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后,该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染色单体的核DNA分子中含有32P标记,共4个;图中细胞发生了易位,易位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一条为32P标记的,一条未被标记,则易位后,两条染色单体都被32P标记,故该细胞的核DNA分子中含32P的有4个或5个,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产生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ccab和abCCBB,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ca、Acb、aCB、bCB,D正确。
故选BCD。
19.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和遗传学的计算,错误的是( )
A. 某学校(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约为2.8%
B. 自然人群中红绿色盲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白化病男女患病概率大约相等
C. 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但是遗传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D.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A、某学校(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XbY),色盲携带者XBXb占5%,男生只有一个X,女生有2个X,设男女生各100人,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约为(3.5+5)/(100+200)=2.8%,A正确;
B、自然人群中红绿色盲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女性需要同时拿到两个色盲基因才患色盲XbXb,男性只需拿到一个色盲基因即患色盲XbY),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大约相等,B正确;
C、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如隐性遗传病中的杂合子,遗传病患者也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
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正确。
故选C。
20. 鸡爪与鸭掌的最大不同在于,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但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为了探究蹼状结构的形成和消失是如何进行的,科学家进行了甲图所示实验:①将鸭胚胎中预定形成鸭掌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鸡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鸡爪长成了鸭掌;②将鸡胚胎中预定形成鸡爪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鸭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鸭掌长成了鸡爪。乙图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图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 甲图两组实验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为对比实验,分析可得鸡爪与鸭掌的形成过程是由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结论
C. 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亡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得出该结论的必要条件是所有鸡爪的形成都经历这样的过程
D. 鸡鸭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趾间都有蹼状结构,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结合,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从本实验没有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做自变量进行对照,无法得出鸡爪与鸭掌的形成过程是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的结论,B错误;
C、要得出“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亡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这一结论,必须是所有鸡爪的形成都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不是个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的,C正确;
D、鸡和鸭在胚胎发育时期中趾间都有蹼状结构,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D正确。
故选A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21. 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在植物叶片表皮。研究者对气孔开闭的条件和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可见光被光合色素吸收,通过光反应光能转化为______中的化学能。可见光还能刺激豌豆叶片的气孔开放,在此过程中,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并进一步转化为苹果酸进入液泡。据此推测:光照介导叶片细胞______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通过扩散进入细胞,促进气孔开度的增加。
(2)研究者分别用豌豆淀粉酶基因BAM1和BAM2的突变体进行实验,通过显微拍照检测保卫细胞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总面积以及气孔开度,结果见图。
由图结果可知,______(填“BAM1”或“BAM2”)基因控制的淀粉酶是保卫细胞中催化淀粉水解的主要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为研究亚高温高光强对豌豆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将豌豆植株在CK条件(25℃的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下和HH条件(35℃亚高温和高光强)下各培养5天后测定相关指标如下表(Rubisc酶催化RuBP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的因素包括气孔限制因素(CO2供应不足)和非气孔限制因素(CO2得不到充分利用)。亚高温强光处理,导致豌豆植株光合速率降低的因素属于______(填“气孔”或“非气孔”)限制因素。结合表中数据分析,亚高温强光条件下豌豆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ATP、NADPH ②. 液泡
(2) ①. BAM1 ②. BAM1突变体的淀粉粒总面积比BAM2突变体的淀粉粒总面积大很多,而气孔开度BAM1突变体比BAM2突变体小很多
(3) ①. 非气孔 ②. Rubisc酶活性大幅下降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小问1详解】
在光合作用中,可见光被光合色素吸收后,通过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ATP 和 NADPH中的化学能。光反应中,色素吸收光能,使水光解,产生氧气、H+ 和电子,H+与NADP+ 结合形成NADPH ,同时在光下ADP 和Pi 合成 ATP,这两者都储存了化学能。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并进一步转化为苹果酸进入液泡。溶质的增加会导致液泡的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通过扩散进入细胞,促进气孔开度的增加。
【小问2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BAM1突变体的淀粉粒总面积比BAM2突变体的淀粉粒总面积大很多,而气孔开度BAM1突变体比BAM2突变体小很多。这意味着BAM1基因发生突变时,淀粉水解受到的影响更大,所以BAM1基因控制的淀粉酶是保卫细胞中催化淀粉水解的主要酶。
【小问3详解】
从表中数据看,亚高温高光强(HH)条件下,气孔导度降低(从114.2降低到31.2),胞间 浓度升高(从308升高到448)。如果是气孔限制因素,气孔导度降低会使胞间 浓度降低,但现在胞间 浓度升高,说明不是 供应不足的问题,而是 得不到充分利用,属于非气孔限制因素。亚高温强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下降。从表中数据看,此时Rubisc酶活性大幅下降(从189降低到61),而Rubisc酶催化RuBP和二氧化碳 的反应,酶活性下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22. 某种昆虫的长翅(A)对截翅(a)为显性,体色灰体(B)对黑檀体(b)为显性,眼色(C/c和D/d基因控制)有红眼、朱砂眼、猩红眼。已知与体色及眼色相关的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且性染色体上相关基因遗传不在同源区段。现将某一对长翅灰体红眼雌虫与截翅黑檀体猩红眼雄虫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的F1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灰体红眼:截翅黑檀体红眼=1:1,且各表型雌、雄比例也为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翅长的基因A和a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2)若只考虑眼色,F1随机交配,F2中红眼:朱砂眼:猩红眼=12:3:1,则红眼昆虫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只考虑翅型,亲本中长翅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
(3)若已确定控制该昆虫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F1中长翅灰体雌虫与截翅黑檀体雄虫交配,子代中长翅灰体:长翅黑檀体:截翅灰体:截翅黑檀体=47:3:3:47。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该昆虫的体色和翅形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的______定律。F1雌虫产生的非重组类型配子共占比例______。F1雌虫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为______。②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雄性昆虫在产生配子时不发生互换,则应选用的实验方案是:______;预测实验结果:______。
【答案】(1)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 ①. 6 ②. Aa或XAXa
(3) ①. 分离 ②. 47/50 ③. 12% ④. 选用F1中的长翅灰体雄性与截翅黑檀体雌性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⑤. 子代只有长翅灰体:截翅黑檀体=1:1
【解析】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小问1详解】
A与a属于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知,亲本为红眼和猩红眼,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猩红眼为显性。F2中红眼:朱砂眼:猩红眼=12:3:1,为9:3:3:1的变式,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基因型为CcDd,则红眼昆虫的基因型有双显的和其中一种单显的,共有4+2=6种基因型。长翅(A)对截翅(a)为显性,F1出现了截翅个体,说明亲本中的长翅昆虫是杂合子,但基因位置不确定,所以其基因型为Aa或XAXa。
【小问3详解】
昆虫的体色和翅形都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都分别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根据子代中长翅灰体:长翅黑檀体:截翅灰体:截翅黑檀体=47:3:3:47比例可知,A和B基因连锁,a和b基因连锁, 重组型的配子为Ab、aB,非重组型配子AB和ab所占的比例为47/50,发生互换产生的Ab和aB配子共占3/50,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会产生Ab或aB配子,未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产生AB或ab配子,假设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为x,则产生Ab和aB配子的比例为 x/2,可列出方程:x/2=3/50,解得x=6/50=12%。要雄性昆虫在产生配子时不发生互换,则F1中长翅灰体雄虫(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截翅黑檀体雌虫(aabb)产生的配子为ab,杂交后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应为长翅灰体:截翅黑檀体=1:1。
23. 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如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最终微RNA(lin—4)与mRNA形成双链,从而使翻译被抑制。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真核细胞中,lin—4基因转录、加工为miRNA的场所是______。
(2)过程B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该过程由少量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最终形成的②③上氨基酸序列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由图可知,miRNA基因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研究发现,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中miRNA种类及合成的蛋白质有显著差异,根本原因是______。
(4)已知lin-14蛋白编码基因某片段的碱基序列为: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中含有“—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AAG;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GGC、GGA、GGG)。
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______(填“a”或“b”)链转录的。若该基因片段指导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变成“一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则该基因片段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的变化是______(用碱基缩写和箭头表示)。
【答案】(1)细胞核和细胞质基质
(2) ①. 从右到左 ②. 相同
(3) ①. miRNA可以和目的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沿mRNA移动,从而抑制翻译过程 ②.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 ① b ②. T→C
【解析】
【分析】1、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 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题图分析: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①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和③都是翻译形成的肽链。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lin-4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所以其转录发生在细胞核,转录产物从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完成加工过程。
【小问2详解】
翻译同一条mRNA的不同核糖体都是从起始密码开始阅读信息,所以先进行翻译的核糖体形成的肽链更长,由此推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据图可知,过程B是翻译过程,不同核糖体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对其遗传信息进行翻译,所以最终形成的肽链②③相同。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miRNA可以和目的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形成的核酸杂交分子可阻止核糖体沿mRNA移动,从而抑制翻译过程进行,达到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基因是相同,但不同的细胞会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所形成的miRNA种类及合成的蛋白质有显著差异。
【小问4详解】
根据已知lin-14蛋白编码基因某片段的碱基序列,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中含有“—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所以mRNA序列是-CCUGAAGAGAAG-,mRNA和DNA的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所以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b链转录的。
若该基因片段指导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变成“一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其中第三个氨基酸谷氨酸变成甘氨酸,由密码子GAG变成密码子GGG,则该基因片段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的变化是T→C。
24. 蝗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即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雌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记为雄性XO,雌性XX。科研人员利用某蝗虫种群中的一只绿体雌性个体和一只褐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雌性全为褐体,雄性全为绿体,与体色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
(1)控制蝗虫体色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体色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作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观察一只褐体雄性蝗虫的染色体时,发现褐体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异常,猜测该基因所在的相应染色体区段可能发生了易位(易位不影响配子、个体的存活和基因的表达)。请设计实验确定研究人员的猜测是否正确。
①选择该褐体蝗虫与______进行交配;
②若子代______,则褐体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没有发生易位;若子代______,则褐体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了易位。
(3)若控制蝗虫复眼正常基因(A)和异常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某一蝗虫种群中只有XAXA、XAXa、XA、Xa四种基因型,无XaXa个体,出现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X ②. 褐体 ③. 亲本绿体雌性个体和褐体雄性个体杂交,子代雌性全为褐体,雄性全为绿体,雌性和雄性表型不同,与性别有关
(2) ①. 绿体雌性蝗虫 ②. 褐体雌蝗虫∶绿体雄蝗虫=1∶1 ③. 褐体雌蝗虫∶绿体雌蝗虫∶褐体雄蝗虫∶绿体雄蝗虫=1∶1∶1∶1
(3)Xa雄配子致死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蝗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即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雌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记为雄性XO,雌性XX。某蝗虫种群中的一只绿体雌性个体和一只褐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雌性全为褐体,雄性全为绿体,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体色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代蝗虫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O。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蝗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雄性XO,雌性XX。亲本绿体雌性个体和褐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雌性全为褐体,雄性全为绿体,雌性和雄性表型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体色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代蝗虫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O,体色性状中显性性状为褐体。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一只褐体雄性蝗虫的染色体时,发现褐体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异常,猜测该基因所在的相应染色体区段可能发生了易位,因此实验目的是确定褐体基因所在的相应染色体区段可能发生了易位,因此采用测交的方法,即选择该褐体蝗虫与绿体雌性蝗虫进行交配;若褐体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没有发生易位,那么该褐体蝗虫基因型为XBO,绿体雌性蝗虫基因型为XbXb,交配后代为XBXb褐体雌蝗虫∶XbO绿体雄蝗虫=1∶1;若褐体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了易位,那么该褐体蝗虫基因型为BOXO,绿体雌性蝗虫基因型为OOXbXb,交配后代为BOXbX褐体雌蝗虫∶OOXbX绿体雌蝗虫∶BOXbO褐体雄蝗虫∶OOXbO绿体雄蝗虫=1∶1∶1∶1。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控制蝗虫复眼正常基因(A)和异常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某一蝗虫种群中只有XAXA(雌雄配子均为XA)、XAXa、XA即XAO(由雌配子发育而来)、Xa即XaO(由雌配子发育而来)四种基因型,但是种群中无XaXa个体,说明Xa雄配子致死。
25. 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大熊猫则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更近。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椒花蛾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______。
(2)大熊猫属于哺乳纲中的食肉动物,可其食物中99%都是竹子,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是可以通过______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
(3)有同学认为捕食椒花蛾的鸟类对于椒花蛾种群的发展是不利的,你认为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_____。
(4)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土壤特性对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大熊猫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组从土壤收集了大肠杆菌,采用预加菌液法探究氨苄青霉素(Amp)和卡那霉素(Kan)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即将菌液直接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倒平板,冷却后在相应区域放置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直径并从抑菌圈周边挑取菌落继续实验,Ⅰ、Ⅱ、Ⅲ代筛选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Kan较Amp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更______(填“强”或“弱”)且随培养代数增多两者抑菌效果均______(填“增强”或“减弱”)。随着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化石 (3)不正确。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4) ①. 强 ②. 减弱 ③. 抗生素对细菌种群进行了选择,使得具有耐药性的突变菌得以存活和繁殖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小问1详解】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小问2详解】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科学家是可以通过化石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
小问3详解】
捕食椒花蛾的鸟类与椒花蛾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所以有同学认为捕食椒花蛾的鸟类对于椒花蛾种群的发展是不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小问4详解】组别
a酶活性相对值
b酶活性相对值
正常小鼠组
11.76
55.44
模型小鼠组
7.75
38.57
党参提取物低剂量组
7.66
38.93
党参提取物中剂量组
9.81
43.15
组别
锌(μml/L)
铁(μml/L)
钙(mml/L)
锰(mml/L)
铜(μm/L)
实验组
70.58±1.53
7.38±1.20
1.68±0.17
1.65±0.17
18.77±3.97
对照组
78.61±0.90
7.75±0.95
1.72±0.17
1.48±0.20
20.04±5.29
组别
光照强度
(μml·m-2.S-1)
净光合速率(Pn)
(μml·m-2·s-1)
气孔导度
(mml·m-2·s-1)
胞间CO2浓
(ppm)
Rubisc酶活性
(U·ML-1)
CK
500
12.1
114.2
308
189
HH
1000
18
31.2
448
6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5届高三(上)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枣庄滕州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