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地质学家常用“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来形容丹霞地貌景观。下图为丹霞地貌及其水系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
A. 喷出型岩浆岩B. 侵入型岩浆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
2. 丹霞地貌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④②①③D. ④②③①
3. 图中曲流最易发生河道改道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砂岩和砾岩属于沉积岩,C对,ABD错。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丹霞地貌主要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其形成过程首先是较平坦的沉积岩层在外力侵蚀下,出现沟壑等崎岖不平;继续侵蚀形成较小规模的山地,随着侵蚀加强,山地规模变大,到后期,一些山脉又被削低,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D正确,ABC错。故选D。
【3题详解】
平原地区的河流,因为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导致河床逐年抬高,且流经区地势平坦,缺乏山脉等自然屏障约束河流的流向,一旦河流决口,容易改道;结合图示可知,①地地势最为开阔平坦,最易发生改道,故A对,BCD错。故选A。
【点睛】平原地区的河流,因为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导致河床逐年抬高,且流经区地势平坦,缺乏山脉等自然屏障约束河流的流向,一旦河流决口,容易改道。
江西婺源有“晒秋”(立秋后利用房前屋顶晾晒农作物)的农俗。2024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立秋,太阳直射16°26'N,下图为该日我国四地太阳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日日出最早的地点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5. 婺源“晒秋”所在地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6. 该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可示意为( )
A. B. C. D.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该日太阳直射16°26'N,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日出越早,同一纬度东边日出比西边早,因此,位于东北方向的地点日出最早。读太阳高度角可知,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依次是丙、甲、丁、乙,该日太阳直射16°26'N,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纬度越高,因此乙地位于最北;读地方时12:00时北京时间可知,当各地地方时12:00时,甲地北京时间约为12:00,乙地北京时间约为11:30,丙地北京时间约为13:00,丁地地方时约为14:00,乙地位于北京时间中央经线的东边,在四地中位于最东,因此与甲、丙、丁相比较,乙地位置东偏北,日出最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婺源纬度约为30°N,经度约为118°E,当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时,是正午,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也接近12:00;该日太阳直射16°26'N,婺源正午太阳高度接近80°,读图可知,甲符合,因此,婺源“晒秋”所在地是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此时为公历8月7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AB错误;此时是农历七月初四,月相为蛾眉月,日、地、月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地球的西侧,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黄河谷地,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环境演化信息,其中古土壤的成土物质来自于黄土风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判断古土壤的成土物质来自于黄土风化,依据是与下伏黄土( )
A. 粒径大小相同B. 有机质含量一致C. 疏松程度相同D. 矿物质成分一致
8. 距今约10-1.35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 冷干—温湿—冷干B. 温湿一冷干—温湿
C. 冷干—温湿—温湿D. 温湿一冷干一冷干
【答案】7. D 8. A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上的黄河谷地土壤剖面为材料,涉及土壤的形成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古土壤的成土物质来自于黄土风化。可知,古土壤形成时期风化作用强烈,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颗粒粒径较粗,而黄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颗粒粒径较细,A错误。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暖湿,植被覆盖率较高,有机质含量较多,两者有机质含量不一,B错误。古土壤颗粒粒径较粗,孔隙大,较疏松,C错误。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两者的矿物质成分一致。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古土壤的成土物质来自于黄土风化,所以古土壤形成在黄土区风化作用强,黄土沉积大量减少的时期。古土壤形成时期风化作用强烈,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所以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特征是暖湿。而黄土为风力堆积地貌,黄土形成时与古土壤形成时相比,气候冷干,风力作用强,A正确。古土壤形成时气候温湿,BD错误。黄土形成时气候冷干,C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自然土壤层次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物覆盖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基岩层几个。
冰间湖是海水冻结的天气条件下,仍然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宽阔水域,也是极地地区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海冰的移动和冰间湖的形成受风场的控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能正确表示所示区域7月份冰间湖及周边海域海冰漂移方向的是( )
A. B.
C. D.
10. 与周边冻结水域相比,冰间湖成为极地地区生物重要栖息地得益于( )
①上升流②寒暖流交汇③海水盐度低④吸收太阳辐射多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9. B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7月份时,南极洲气温较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同时受到偏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此南极附近风向呈现逆时针流动,导致海冰呈现逆时针运动,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上题信息可知,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形成离岸风海域产生上升流易形成冰间湖,冰间湖成为极地地区生物重要栖息地主要得益于上升流(①),因为上升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生物生长。此外,冰间湖吸收太阳辐射多(④),使得水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该地并不存在寒暖流交汇,排除①。在冰间湖存在期间,海水结冰后不断被风力搬离,新冰源源不断的产生,海水结冰时盐分析出,形成高盐海水,排除③。故选B。
【点睛】冰间湖或称海冰穴,是极区的一种中尺度现象,是指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水域,对于野生生物而言极其重要。
我国某山体连绵高大,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体东、西两侧为深切河谷,该山地拥有非常丰富的植被类型,下图示意该山体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山体位于( )
A. 云南B. 新疆C. 陕西D. 浙江
12. 导致河谷发育稀树灌丛的原因是( )
A. 地势低平,降水较少B. 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C. 焚风效应,谷地干热D. 人为干扰,植被破坏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山体1000米以下地区植被主要为人工林、河谷稀树灌丛和干性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排除新疆、陕西;该山地海拔超过2500米,山体高大,最可能位于云南,A正确;浙江以低山丘陵为主,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山体连绵高大,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体东、西两侧为深切河谷,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显著,谷地干热,导致河谷发育稀树灌丛,C正确;地势低平不是导致降水少的原因,A错误;谷地干热,没有发育冻土,B错误;与人为干扰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干热河谷两侧往往都是高耸的山脉,暖湿气流在到达山地时,在迎风面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其所携带的水汽往往以地形雨的形式降落地面。因此当其越过山脉进入河谷时,往往演变成水汽稀少的下沉气流,形成干热风。这种风被称为“焚风”,它会对河谷形成加热减湿的效应,导致当地干热少雨。
G331国道是我国的一条边境国道线,起点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终点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其中吉林段沿线景观丰富,火山台地众多。下图示意吉林段走向及棚洞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吉林段经过地区地名最多的是( )
A 桑、竹、楠B. 岛、礁、滩C. 沟、湾、岗D. 窑、圩、屯
14. 推测棚洞分布地区( )
A. 道路弯曲度大B. 地质灾害频率高C. 横风天气多发D. 野生动物迁徙多
15. G331公路冬季部分路段封路禁行,其原因是( )
A. 洪水频发B. 路面冻融沉降C. 泥石流多发D. 路面积雪严重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地区的地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可知吉林段位于长白山区,地形崎岖,河谷、山岭多见;故可推测其地名最多的应该与山地地形特征相关,C正确;桑、竹、楠应该为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A错;岛、礁、滩沿海地区多见,B错;窑、圩、屯应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D错。故选C。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图片,可推测棚洞段公路两侧地势较陡,多发落石及滑坡等地质灾害,棚洞可起到防御及保护的作用,B对;结合图片可知,棚洞主要在道路上方起到保护作用,对道路弯曲度、横风天气、野生动物迁徙影响较小,ACD错。故选B。
【15题详解】
阅读材料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禁行时段是当地一年中气温较低的时段,路面积雪严重,故D选项正确。该时段积雪冰川难以融化,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因此,洪水频发、泥石流多发不符合当地实际,故 A、C选项错误。该时段当地气温低,不会在此时段出现路面冻融沉降现象,故B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质、水文、等;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首要因素;技术的进步能克服不利地形等因素,提高交通建设的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重庆市探索地票制度,即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由此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交易所转让给用地需求方,农户获得补偿费用。下图为地票制度对城乡影响的框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地票制度产生驱动力是( )
A. 乡村人口减少B. 城市规模扩张C. 农业机械化建设D. 乡村生态恶化
17. 地票制度会( )
①推动耕地保护②缓解城市用地紧张③扩大城乡收入差距④增加农业就业人口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8. 近郊农村闲置建设用地难以推进地票制度是因为( )
A. 产业发展水平低B. 居住空间较紧张C. 土地补偿单价低D. 土地潜在价值高
【答案】16. B 17. A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票制度即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由此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交易所转让给用地需求方,农户获得补偿费用。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的建设用地,但不能随意占用耕地,通过地票制度既满足城市需求,也促进农村发展。因此驱动力是城市规模扩张,B正确;与乡村人口减少是地票制度形成的条件之一,但不是驱动力,A错误;与农业机械化建设关系不大,C错误;无法判断乡村生态是否恶化,且与地票制度的产生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推动耕地保护,①正确;由此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交易所转让给用地需求方,农户获得补偿费用。可缓解城市用地紧张,②正确;增加农民收入,会减小城乡收入差距,③错误;并没有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不会增加农业就业人口,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近郊农村靠近城区,产业发展条件好,土地潜在价值高,农户交易动力较低,因此难以推动,D正确;近郊靠近城区,受到城区产业带动影响,产业发展水平较高,A错误;农村人口密度较城区低,并不是因为居住空间紧张,B错误;近郊土地价值更高,土地补偿单价更高,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有三个重要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
为研究不同雨强和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差异,某科研小组设计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降雨强度为60和90mm/h,在15°和20°坡度上设置覆盖黄土)地表径流含沙量随产流时间的变化过程。下图示意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实验表明侵蚀作用最先发生的坡度和雨强组合是( )
A. 15°,60mm/hB. 15°,90mm/hC. 20°,60mm/hD. 20°,90mm/h
20. 该实验表明( )
A. 径流含沙量增长阶段,坡度相同雨强越大径流含沙量越大
B. 径流含沙量增长阶段,雨强相同坡度越大径流含沙量越大
C. 径流含沙量波动阶段,坡度相同雨强越大径流含沙量越大
D. 径流含沙量波动阶段,雨强相同坡度越大径流含沙量越大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5°,90mm/h产流开始时间为第2-3分钟,20°,60mm/h、20°,90mm/h产流开始时间为第5分钟左右,15°,60mm/h产流开始时间为第6-7分钟左右,该实验表明侵蚀作用最先发生的坡度和雨强组合是15°,90mm/h,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径流含沙量增长阶段,坡度相同时,90mm/h比60mm/h径流含沙量更大,说明坡度相同雨强越大径流含沙量越大,A正确;在径流含沙量增长阶段,雨强相同时,坡度越小径流含沙量越大,B错误;径流含沙量波动阶段,坡度为15°时,60mm/h径流含沙量大于90mm/h,C错误;径流含沙量波动阶段,雨强为60mm/h时,15°径流含沙量大于20°,D错误。故选B。
【点睛】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下图为中国分省份人口增长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流入主增型类型的省份均分布在( )
A. 沿海地区B. 第三阶梯C. 旱作农业区D. 胡焕庸线以东
22. 影响人口增长类型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 经济发展B. 环境质量C. 国家政策D. 人口密度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流入主增型类型的省份有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以及江苏省,以上省份都在胡焕庸线以东,D正确;北京市和重庆市不临海,A错误;重庆市位于第二阶梯,B错误;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等省份降水多,不属于旱作农业,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人口增长类型受到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而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故影响人口增长类型差异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A正确;环境质量、国家政策会影响人口增长类型,但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人口密度对人口增长类型影响小,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对人口分布均有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二、综合题。本部分共3小题,共56分。
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干线又称露点锋,是露点水平梯度变化强烈的狭窄带,为低层大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两侧干湿气团温度接近,湿气团密度小,易被抬升,形成降水。我国河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干线多发,也是中国干线触发对流天气的主要区域之一。
材料二:左图为“我国河套及周边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右图为“我国河套地区干线触发强对流的模型”。
(1)用所给图例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干线位置,并标出干、湿气团。
(2)试从地形地势和地表性质两方面分析河套地区干线多发的原因。
(3)据图描述河套地区干线触发对流天气近地面的大气环流条件。
【答案】(1) (2)河套地区及其西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来自大陆内部气团易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 河套地区及其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多为沙漠,水汽含量低,白天升温快,也易形成暖干气团; 河套地区以东以南地区,海拔高度相对较低,降水较多,近地面水汽条件好,易形成暖湿气团;河套地区易出现温度接近、干湿气团交汇且露点差异大,干线多发。
(3)大陆低压和蒙古低压/蒙古锋面气旋发育,强度大,中心位置偏北,持续时间长; 河套地区干线位于冷锋前暖气团一侧;来自大陆的偏西暖干气流和来自大洋高压的偏南暖湿气流在河套地区交汇。
【解析】
【分析】本题以干线及“我国河套及周边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为情境材料,涉及常见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概念“其两侧干湿气团温度接近”,即干线两侧温度接近,湿度差异较大;结合图中温度及露点温度,据此可作出干线位置。干线西侧气温高露点温度低,为干气团;干线东侧露点温度较高,为湿气团。
【小问2详解】
结合干线概念,可知干线多发的原因为易出现干湿气团交汇。结合材料,河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且其西侧气候干旱,来自大陆内部的气团越过山地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河套地区东侧地势较低,水汽相对充足,易形成暖湿气团;从地表性质来看,结合图示河套地区及以西多沙漠,白天升温快,容易形成暖干气团。故河套地区暖干气团与暖湿气团易交汇,形成干线。
【小问3详解】
结合“我国河套地区干线触发强对流的模型”图可知,形成干线触发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低压中心及在低压系统中其形成的冷锋,暖干空气与暖湿空气形成的干线。结合图示位置,北侧低压为大陆低压,强度大且位于河套地区西北侧,北侧低压带来的冷气团在河套地区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汇,形成对流天气。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柬埔寨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稻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本地品种生育期以160~180天为主,产能较弱。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枯水季节湖面面积2700~3000平方千米,雨季扩大到1万平方千米以上,湖泊周边地区是柬埔寨深水稻主要种植区。深水稻一般生长在1-6米深的水中,茎可长达5-6米,播种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雨季结束、田间落干后,收割机或人工才能下田收获,单产较低。2017年中国杂交粳稻品种在柬埔寨试种成功,在当地的生育期为86~98天,抗病性强。
材料二:2024年8月5日,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将为柬埔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下图为扶南运河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说明洞里萨湖周边地区深水稻广泛种植的原因。
(2)推测洞里萨湖区深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低原因。
(3)分析中国杂交粳稻推广种植对提高柬埔寨农民收入的作用。
(4)简述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对柬埔寨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洞里萨湖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降水丰富,易发生洪涝;深水稻能够耐受洪涝,适应性强;增加种植面积,增加收益。
(2)科技水平低(种子质量低);田间管理少(劳动力投入少)。
(3)杂交水稻生长周期短,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病虫害少,农药施用少,成本低。
(4)雨季排水,减少洪涝:旱季可以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运价格低,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气温日较差、气象灾害等)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劳动力、科技、资金、历史文化、政治政策。结合该地的地理特征,洞里萨湖周边地区深水稻广泛种植的原因: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多,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地势相对较低,雨季时容易积水,易发生洪涝,不利于普通水稻生长;深水稻具有耐水淹的特性,能够在较深的水中生长,因此在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广泛种植;根据材料“柬埔寨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稻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可知,在不适合普通水稻生长的洞里萨湖地区种植深水稻,能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益。
【小问2详解】
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柬埔寨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对深水稻的研发水平较低,种子质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低;根据材料,深水稻播种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雨季结束、田间落干后,收割机或人工才能下田收获,因此在深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由于在深水中,管理不便,田间管理少,劳动力投入少,单位面积产量低。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柬埔寨深水稻本地品种生育期以160~180天为主,产能较弱,单产较低,我国的杂交粳稻品种在柬埔寨的生育期为86~98天,杂交水稻生长周期短,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杂交水稻抗病性强,病虫害少,农药施用少,管理成本低。
【小问4详解】
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多,洪涝灾害频发,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旱季降水少,农作物种植缺水,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可以加强洞里萨湖和湄公河之间的联通,使得灌溉和排水更加便利,雨季排水,减少洪涝,旱季可以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由图可知,德崇扶南运河联通内地和泰国湾,运河项目的建设改善了航运条件,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提高柬埔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5.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羊角村位于荷兰都市圈的外围,该乡村完整地保留了水乡的河道肌理和船运文化。羊角村最大的特色是道路较少,以水运为主,被称为“荷兰威尼斯”。该村传统民居屋顶为覆盖芦苇的锥形结构,经久耐用。1974年该地组建了土地开发委员会,制订并实施了土地开发规划,规划覆盖约5000公顷的土地,包括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旅游用地等,只开放250公顷集中用作旅游景区打造。下图为羊角村部分区域景观图。
(1)分析羊角村被称为“荷兰威尼斯”的自然原因。
(2)羊角村的传统民居屋顶多由芦苇编织而成,分析其原因。
(3)简述羊角村土地规划制订的目的。
(4)说明羊角村开发对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有益启示。
【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地势低洼,易积水;河网纵横,水量平稳。
(2)当地水域面积广,适宜芦苇生长;就地取材,建设成本低;芦苇结实耐用,使用周期长。
(3)保证农业用地规模;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集约发展。
(4)挖掘特色元素,开发旅游资源;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
【解析】
【分析】本题以荷兰羊角村为背景材料,涉及水文特征、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羊角村位于荷兰都市圈的外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降水丰富,河流补给量大。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低洼,利于水的汇聚,易积水;气候湿润,河网纵横,降水季节差异小,水量平稳。
【小问2详解】
芦苇是水生植物,当地气候湿润,河网纵横,水域面积广,适宜芦苇生长;就地取材,造价相对低廉,建设成本低;根据材料“该村传统民居屋顶为覆盖芦苇的锥形结构,经久耐用”可知,芦苇结实耐用,不易变形、磨损,使用周期长。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974年该地组建了土地开发委员会,制订并实施了土地开发规划,规划覆盖约5000公顷的土地,包括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旅游用地等,只开放250公顷集中用作旅游景区打造。羊角村水域面积大,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规划制订可保证农业用地规模;一部分作为生态用地,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开放一部分用作旅游景区打造,促进旅游业的集约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小问4详解】
羊角村最大的特色是道路较少,以水运为主,被称为“荷兰威尼斯”。以此作为旅游特色,挖掘特色元素,开发旅游资源;制订并实施了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旅游用地等,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只开放250公顷集中用作旅游景区打造,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地理试题docx、重庆主城五区高三期中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docx、2025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