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大阿尔贝尔山位于德国南部,左图是该山某坡日平均最低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右图是该山坡山麓—半山腰—山顶不同植物新梢长到4厘米时的日期。调查显示,欧洲越桔与山毛榉的新梢生长速度一致。据完成下面小题。
1. 形成右图中物候垂直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拔高度B. 降水分布C. 局地环流D. 大气环流
2. 右图显示,大阿尔贝尔山的山毛榉( )
A. 新梢比越桔更耐寒B. 海拔越高发芽越晚
C. 发芽普遍晚于越桔D. 5月22日开始发芽
3. 栽培喜温、惧寒水果的最佳地段是该山地的( )
A. 山顶B. 半山腰C. 山麓D. 洼地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大阿尔贝尔山该坡度相对高差较小,海拔高度相差并不大,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650米到800米高差气温应下降0.9℃,但该山坡在此高度气温却上升,说明海拔高度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错误;图文信息中没有关于降水量分布信息,无法判断,排除B;大气环流应是影响该山的背景风,德国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若自受其影响,气温应随海拔下降,D错误;图中显示半山腰气温最高,山顶和山麓地区气温都较低,说明影响该山不同地区有多个局地环流,从而导致该山气温不规律分布,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图中显示山毛榉在同一海拔与欧洲越桔相比,新梢长到4厘米时的日期更早,而欧洲越桔与山毛榉的新梢生长速度一致,说明山毛榉较欧洲越桔更早发芽生长,而发芽时气温较低,新梢生长期间更耐寒,A正确,C错误;在650米-750米的空间范围内海拔越高发芽越早,B错误;不同海拔的山毛榉发芽时间不同,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据图示信息显示半山腰地区较山麓和山顶最低气温更高,说明半山腰处气温最高,最适宜栽培喜温、惧寒水果,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局地环流是中、小尺度的区域性环流,由局地的热力和动力因素所引起。这些因素包括下垫面性质的不均匀性、地形起伏、坡向差异等。局地环流的主要类型包括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环流。
下表示意我国某山地北坡从山麓至山顶的植被类型和年降水量的变化。据完成下面小题。
4. 植被M的形态特征是( )
A. 叶片卵状宽阔B. 多生长板状根C. 树体多呈塔型D. 个体矮化弯曲
5. 植被M分布区域降水量较多的主导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B. 纬度C. 海陆位置D. 地形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该山地垂直自然带中,M介于草原与草甸、苔原之间,其年降水量多于两侧的草原、草甸及苔原,是该山体最多的地方,该地海拔高度在2300~3300米,故M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为针叶林,树体多呈塔型,C正确;叶片卵状宽阔的大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误;多生长板状根为热带雨林,B错误;个体矮化弯曲指的是矮曲林,D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M的海拔在2300~3300米,水汽沿山体不断爬升,遇到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D正确;M与其他植被分布区均位于山地北坡,大气环流、纬度、海陆位置差异小,大气环流、纬度、海陆位置不是植被M分布区域降水量较多的主导因素,ABC错误,故选D。
【点睛】垂直地带性:(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呈现“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4)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
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当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分别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完成下面小题。
6. 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降水B. 温度C. 坡度D. 植被
7. 造成该省海拔3000~4000米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人类活动可能是( )
①水电开发②建设自然保护区③砍伐森林④开设工厂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8. 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B. 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 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D. 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答案】6. D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山地上植被的演替受降水、温度和地形影响,降水、温度和地形是间接因素,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86年至2010年该省海拔3000~4000米处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人类活动可能是水电开发和砍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率降低,①③正确;建设自然保护区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②错误;3000~4000米海拔较高、人口较少,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宜开设工厂,④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气候变暖,会导致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A正确;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B错误;冰川退缩,会使土壤失去冰川覆盖,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C错误;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也是其重要的“汇”。土壤有机碳不仅组成成分和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循环转化过程也复杂多样。
冬至日正午12时前后的一段时间,北京乾清宫会出现“金光照匾”的奇特景观,阳光从狭窄的门口射入室内,“金砖”地面强烈反射日光到北墙上,将“正大光明”匾及下面的五条金龙、御座龙椅点亮(左图),散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右图为正午时分阳光照射乾清宫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9. 冬半年,“金光”最先照到( )
A. 御座龙椅B. 东侧的金龙C. 匾额的“明”字D. 匾额的“正”字
10. 金光照匾期间,阳光照射到室内地面上的范围是( )
A. AB. BC. CD. D
【答案】9. C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匾额和金龙以及御座龙椅的朝向是正南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转,使位于地球上的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乾清官"正大光明"匾被金光自左而右、自西向东依次"点"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因此最先被照亮的字是“明”,C正确,D错误。金光是出现在正午12时前后的一段时间,据图示信息可知,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应反射到位置较高的匾额处,位于匾额下方的金龙和御座龙椅没有被光线反射到;冬半年的其他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会比冬至日更大,反射的太阳光线也应在更高处,所以冬半年金光最先照到的不应是位于匾额下方的金龙和御座龙椅,排除AB。故选C。
【10题详解】
北京位于北温带,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光线由南向北进入室内,且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光线进入到室内面积最小,所以朝北的光照面积应最小,AD错误;北京在北温带,年内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室内朝正北位置不可能没有光照,B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太阳方位: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葡萄主根发达、根系较深,黄河三角洲某滨海盐碱地葡萄园在葡萄植株行间种草,提高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当地以自然生草与人工种植本地草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草。据完成下面小题。
11. 种草后土壤盐碱化程度降低,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 )
A. 导致蒸腾加剧B. 减少地下水蒸发C. 改变土壤质地D. 阻止海水侵蚀
12. 盐碱地葡萄园选种草类应具备的特点有( )
①耐盐碱②植株高大
③主根根系较浅、侧根发达④需肥水高峰期与果树一致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3. 当地种草方式比种植单一外来草种更能减少葡萄病虫害,是因为该方式能( )
A. 增加空气湿度B. 增加地下径流C. 侵占生物栖息地D. 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11. B 12. B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盐碱化指土壤盐分随地下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植被覆盖率增加,在植被遮挡作用下,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少,表层土壤盐分累积量减少,盐碱化程度降低,B正确;蒸腾作用加剧,植物根系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导致土壤盐碱度更高,与题意不符,A错误;土壤质地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植被覆盖率对土壤质地影响较小,C错误;海水侵蚀主要发生在海岸线,在滨海地区种草对减少海水侵蚀作用小,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葡萄主根发达、根系较深,黄河三角洲某滨海盐碱地葡萄园在葡萄植株行间种草”可知,该地土壤盐碱化严重,种植的草应耐盐碱,①正确,草种植在葡萄行间,若草的植株高大,会遮挡住太阳光,不利于葡萄光合作用,且高大的草会使得地里郁闭度较差,空气流通性差,影响葡萄生长,因此种植的草选择低矮的,不能选择高大的,②错误,葡萄主根发达、根系较深,所以草的主根应较浅,避免与葡萄争夺水分,侧根发达利于草生长,③正确;若种植的草需肥水高峰期与果树一致,会出现草与葡萄争水争肥的现象,不利于葡萄生长,④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种草方式是自然生草与人工种植本地草种方式相结合,与种植单一外来草种方式相比,两种种植方式只在种植品种上有差异,所种草均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都可以减少增加空气湿度和增加地下径流,AB错误;外来草种可能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大量繁殖后会侵占本土植被生存空间,而当地草种不具有侵入性,不会侵占生物栖息地,C错误;当地种草方式适应本地的生态环境,为其他本地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效应,从而减轻葡萄病虫害,D正确。故选D。
【点睛】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间作套种的好处:改变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减轻自然灾害,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作物种类,调整农业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河口锋是指河口地区不同性质水体或水团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界面,界面附近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水文要素(盐度、温度、浊度、密度等)的最大梯度。下图为某年长江河口锋分布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4. 长江河口锋的剖面形态最接近( )
A. B. C. D.
15. 与冬季相比,夏季的长江河口锋( )
A. 距离海岸近B. 锋面坡度大C. 水体透明度高D. 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河水与海水相比,海水密度较大,应位于河口锋的下层,河水位于上层,A正确;BCD选项图中海水均位于河口锋的上层,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注入水量少,河口锋距海岸较近,A错误;夏季较冬季河流径流量更大,向海水中注入的淡水相对冬季更多,而海水相对稳定,所以位于河口锋上侧的河水应更多,表现为锋面坡度更小,B错误;夏季入海径流量大,同时也携带的大量的河流泥沙入海,河口锋处海水浑浊度更高,泥沙沉积量更大,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锋的形成则是在能量的积聚或衰减中实现的。河口锋的存在对河口地区的悬沙输移、沉积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河口及相邻海域的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百多年前,德国学者首次在阿尔卑斯山观察到与气温相关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和雪线)在山体外侧与内部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其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的同海拔上山体内部与外部的气温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山体效应。该效应对山地气候、区域自然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青藏高原也存在山体效应。下表为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和最冷月等温线分布高度及林线的高度对比。
(1)根据表格概括山体效应的表现。说出与阿尔卑斯山相比,青藏高原山体效应的强弱,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原因。
(3)从山体效应的角度分析全球最高林线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原因。
【答案】(1)表现:山体内部气温高于同海拔的山体外部气温(或同一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海拔更高)。青藏高原山体效应更强。影响因素:山体规模。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与外部相比,山体内部地面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与相同海拔的外部大气相比,内部大气距离地面更近,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
(3)林线高度主要受(最热月)气温影响;青藏高原山体规模远大于其他山地,山体效应更强,高原内部气温更高,较高海拔处仍可生长森林。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和最冷月等温线分布高度及林线的高度对比图为材料设置题目,主要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林线分布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小问1详解】
据图表信息比较可知,青藏高原表现为同一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海拔更高,表现为山体内部气温高于同海拔的山体外部气温更显著,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山体效应更强。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山体规模远大于阿尔卑斯山,山体内部与外部空间更大,能对应的山体内部与外部气温差异更显著,所以山体效应更强。
【小问2详解】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与相同海拔的外部大气相比,内部大气距离地面更近,更靠近地面辐射,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
【小问3详解】
林线高度主要受(最热月)气温影响,气温越高林线海拔越高;据上题分析得知青藏高原山体规模远大于其他山地,所以山体效应更强,这导致青藏高原内部气温相对更高,较高海拔处仍可生长森林,所以全球最高林线位于青藏高原内部。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山地和平原交界处见到的三角形峭壁景观,多是现代活动断层的产物,被称为断层三角面,上图为断层三角面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示意图。研究人员在山西省考察时发现,霍山以破碎的太古代片麻岩为主,沿南北走向的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断层三角面(下图),目前该地区地壳较稳定。
(1)据上图描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2)分析霍山形成断层三角面的自然条件。
【答案】(1)
阶段I:岩层断裂,抬升岩块的断裂面形成断层崖。阶段Ⅱ:断层崖被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分割成多个断层三角面。阶段Ⅲ:断层三角面继续被流水作用侵蚀形成山嘴。
(2)地质条件:构造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容易形成断层崖;片麻岩破碎,容易被风化、 侵蚀。地形条件:山地坡度大,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降水量较多且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断层三角面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单产三角面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据材料“在山地和平原交界处见到的三角形峭壁景观,多是现代活动断层的产物”,所以第一阶段在断层发育初期,岩层断裂抬升形成断层崖,此时断层崖较为稳定且规整;第二阶段,据图片信息可知,由于断层地区地势落差大,后期在断层崖壁上发育了河流,河流多下切和溯源侵蚀为主,在外力侵蚀下,断层崖壁不断破坏,面积不断缩小,形成断层三角面;第三阶段,当断层三角面发展到后期时,还一直收到河流的下蚀和溯源侵蚀,破坏严重,地势从高逐渐变低,山地也会趋于平缓,山脚线也随之向后退却,形成山嘴。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形成霍山三角面的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地质条件:据材料可知,霍山形成断层三角面的自然条件首先是该地构造运动活跃,断层发育,易形成断层崖;破碎的片麻岩,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作用侵蚀。地形条件:山体坡度大,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岩石破碎。水文条件:在岩石破碎处易形成河流,河流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强,断层崖破坏,面积变小,形成断层三角面。
【点睛】地壳运动形成断层的过程中,山体被切割,使断层面呈现出三角形态的陡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年楚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其上游大面积冰川末端发育了众多冰川湖,其中桑旺错为年楚河源头,桑旺错与W冰川相连(如图)。
(1)在下图中,用箭头完善桑旺错附近各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
(2)桑旺错近年来水位逐渐升高,运用水平衡原理推测桑旺错水位升高的原因。
【答案】(1) (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水补给湖水增多;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加;桑旺错水量总收入(入湖径流量与湖面降水量之和)大于水量总支出(湖泊蒸发量、出湖径流量与下渗之和),水位升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桑旺错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陆地水体补给关系、水循环环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冰川水和大气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桑旺错为年楚河源头,所以只有桑旺错补给年楚河,年楚河不能补给桑旺错;冰川水可以补给桑旺错,桑旺错不能补给冰川。所以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区域气温是上升的趋势,受全球变暖影响冰川融水补给湖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来源增加,气候趋于暖湿化,降水量上升;湖泊的水分收入主要依赖入湖径流量与湖面降水量,所以旺错水量总收入增加明显,当水分收入大于支出(蒸发量+出湖径流量+下渗)时,湖泊水位上升。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答案】(1)气候寒冷,蒸发量少,形成冻土层,减少水分下渗,有利于水分积累;寒冷的气候抑制死亡植物的分解,有利于泥炭积累。
(2)典型泥炭湿地水从周边流向湿地,生物量多;雨养型泥炭湿地水自湿地流向周边,生物量少
(3)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流出湿地。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泥炭湿地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寒冷的气候不利于微生物的活跃,其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其死亡植物生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为缓慢,有利于泥炭积累。同时气温低不利于蒸发,会使得在低洼地区更容易产生积水环境,由于水可以隔绝空气,该厌氧环境下不利于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的数量会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
【小问2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泥炭湿地是地势相对较为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小问3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水流不易汇聚,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雨养型泥炭湿地植被覆盖率高,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进入到雨养型泥炭湿地的营养元素较少;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向低处流出湿地。植被类型
海拔高度
年降水量/mm
冰原
4000米以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地理试题docx、重庆主城五区高三期中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