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
A.呈显出内外分治特征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2.西周初期,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归周天子,土地禁止私下交易。西周中后期,在诸侯与贵族中出现了有关土地的赔偿、赠送、交换,乃至抵押、典当关系。这一变化( )
A.源于生产力的发展B.反映出井田制濒临崩溃
C.保证了赋税的稳定D.表明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3.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皇帝集权、追功逐利的时代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时代
C.思想上获得空前统一的时代D.国家强盛、边疆安定的时代
4.汉兴之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5.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在广大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由此可知当时( )
A.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B.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C.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D.汉代制度受到追捧
6.隋灭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源于南方经济实力的增长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7.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8.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恩则孝养父母”( )
A.主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B.冲击了封建政府的统治
C.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D.不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
9.北宋王朝一改汉、唐地方治理的做法,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
C.强化地方管控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10.汉初郡国并行、唐朝节度使制度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而元朝行省制却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元朝( )
A.中枢机构权力扩大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行省长官权力有限D.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11.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2.从汉朝以至明朝,宰相多由皇帝私臣演变而来,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职,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 )
A.封建制度愈加成熟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选官制度的不断改进D.政府监察机构的不断健全
13.明朝嘉靖以前唱的主要是北曲,嘉靖以后南曲流行,且多为爱情主题;戏曲行业出现了女戏(女性表演者)。元朝时戏曲作者几乎都是社会下层的人,而明朝时大部分是举人、进士,甚至有高级官员。以上变化可以佐证明朝后期( )
A.社会逐渐接受市民审美情趣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等级秩序D.程朱理学受到严重冲击
14.16世纪,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成为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B.自然经济仍有较强生命力
C.外贸入超局面有所改变D.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瓦解
15.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16.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17.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8.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 )
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
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19.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而中书省官员则负责起草对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唐代翰林院的设立( )
A.提高了三省的工作效率B.实现了行政权的合理分工
C.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20.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2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
A.打击了地方诸侯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D.健全了货币体系
22.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一历史观( )
A.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B.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D.为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作了铺垫
23.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这些管理举措( )
A.体现了怀柔远夷政策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D.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
24.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旨在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5.《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材料分析题(50分)
26.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而且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的历史意义。(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清王朝在中央专门建立了理藩院统摄全国民族事务。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适应当地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边疆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拓国家北方疆域的主要做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总结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特点。(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西晋以来,选官标准特重人才出身门第……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宫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1)指出材料一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太祖改革科举制度的原因(2分),并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创新之处。(6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文件包含高一历史pdf、高一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