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
C. 尿素和激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与能量都总能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B错误;
C、内环境中的成分包括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尿素和激素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外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波动相对剧烈,物质和能量不一定保持平衡;而人体通过稳态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处于一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也不一定能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2. 炎炎夏日,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为环卫工人提供盐汽水解渴,使环卫工人()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不断升高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不断下降
C. 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D. 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绝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炎炎夏日,环卫工人大量出汗,失去大量水和无机盐,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为环卫工人提供盐汽水解渴,使环卫工人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故选C。
3. 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作用于靶细胞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B. 血浆→淋巴液→靶细胞
C. 淋巴液→血浆→靶细胞D. 组织液→淋巴液→靶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十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的静脉血管,即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再出血浆,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
【详解】由分析可知,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故选A。
4.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 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C. 脊髓和脊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D. 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A、神经系统是由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A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B错误;
C、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C错误;
D、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D正确。
故选D。
5.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 细胞呼吸中CO2的生成在生物膜上完成
C. 高尔基体膜和内质网膜可通过囊泡建立联系
D. 神经元含有树突和轴突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的统称,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含有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生物膜的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膜上的受体属于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其与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结合,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细胞内所有的膜统称为生物膜;细胞呼吸中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或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B错误;
C、高尔基体膜和内质网膜可通过囊泡建立联系,例如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过程,内质网可出芽形成囊泡,将物质运输到高尔基体,C正确;
D、树突是神经元胞体发出的如树枝状的短突起,是神经元接收信息的结构;轴突是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神经纤维,是神经元传出信息的结构;故神经元含有树突和轴突有利于兴奋的传递,D正确。
故选B
6. 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处理,下列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损伤脑干,不会影响小鼠的呼吸
B. 损伤下丘脑,会影响小鼠体温的控制、破坏身体的平衡
C. 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有相应效应
D. 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刺激感受器,有相应感觉,无相应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A、动物体的脑干中含有呼吸和心跳中枢,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的呼吸,A错误;
B、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损伤下丘脑,会影响小鼠体温的控制,但身体平衡的调节中枢是小脑,B错误;
C、只有反射弧完整才能发生反射活动,若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也无相应效应,C错误;
D、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刺激感受器,有相应感觉,无相应效应,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反射、反应与感觉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直接刺激蛙的腓肠肌,腓肠肌收缩,但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B. 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反射
C. 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生热觉的过程属于反射
D. 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可以引起缩手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指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详解】A、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直接刺激蛙的腓肠肌,腓肠肌收缩,但该过程不属于反射,A正确;
B、刺激某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会传到效应器,但是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冷觉的过程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
8.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详解】A、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
B、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
C、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9.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当效应器是肌肉时,会发生收缩反应,α—银环蛇毒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可推测α—银环蛇毒素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最可能是()
A. 前者持续性收缩,后者持续性舒张
B. 前者持续性舒张,后者持续性收缩
C. 前者、后者均持续性收缩
D. 前者、后者均持续性舒张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根据题意由“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使得乙酰胆碱无法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肌肉松弛,即导致肌肉持续性舒张;由“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中毒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得乙酰胆碱不能被及时清除,从而使乙酰胆碱持续起作用,肌肉持续兴奋而持续性收缩,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脊髓的活动进行调控
B. 躯体的运动只受大脑皮层中躯体运动中枢的调控
C. 脑中的高级中枢能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机体运动能有条不紊且精准地进行,与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可直接或间接的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进行调控,A正确;
B、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小脑、脊髓等的共同调控,B错误;
CD、一般来说,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通过调控使机体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故与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有关,CD正确。
故选B。
11. 科研人员对果蝇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是接触某种气味之前伴随着电击,多次重复一段时间后果蝇能记住并避开这种气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蝇在首次接触该气味时,可能会产生短时记忆
B. 一段时间后果蝇能记住这种气味可能与大脑中形成新突触有关
C. 若以后不再对果蝇进行电击,果蝇仍会一直对该气味进行躲避
D. 果蝇对该气味产生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时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果蝇在首次接触该气味时,可能会产生短时记忆,A正确;
B、一段时间后果蝇产生了长时记忆能记住这种气味,可能是大脑中形成了新的突触,B正确;
C、若以后不再对果蝇进行电击,果蝇可能会对该气味产生遗忘,而不再躲避该气味,C错误;
D、学习和记忆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神经递质的受体)的合成,因此果蝇对该气味产生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2. 某健康高二学生进食早餐后,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M表示基础血糖水平。下列血糖浓度叙述错误的是( )
A. 空腹状态下该同学的M值范围为3.9~6.1mml/L
B. A点时该同学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
C. B点时该同学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作用效果相抗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
【详解】A、正常人空腹血糖含量为3.9~6.1mml/L,则空腹状态下该同学的M值范围为3.9~6.1mml/L,A正确;
B、A点时由于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故该同学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B正确;
C、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该同学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
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由此可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作用效果相抗衡,D正确。
故选C。
13. 下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B. 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只作用于胰腺的胰岛细胞
C. 谈论食物引起胰液分泌,这个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 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但也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胰液分泌的2个调节途径,即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详解】A、胰腺分泌胰液时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胰液)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小肠),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等,参与食物的消化,A正确;
B、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的导管上皮,B错误;
C、谈论食物引起胰液的分泌,由于没有吃到食物,因此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不受人意识的支配,但其自主行为也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B。
14. 小勇从温度22℃的室内突然走到温度为0℃的室外,其体内出现的相关生理变化是()
A. 产热量将高于散热量B.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 皮肤血流量增加D.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通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寒冷环境中,温度感受器接受温度降低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但人体自身会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产热量依旧等于散热量,A错误;
B、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分泌肾上腺素,使细胞新陈代谢增强,增加产热,B正确;
C、寒冷环境中,为使散热量减少,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下降,C错误;
D、在寒冷环境中,新陈代谢增强使消耗的葡萄糖增加,机体为维持血糖稳定,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动物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催化细胞代谢
C.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没有特异性
D.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会上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激素作为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因此动物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催化细胞代谢,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是因为几乎全身所有细胞都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甲状腺激素只能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相结合,所以具有特异性,C错误;
D、切除动物垂体后,促性腺激素不再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会上升,D正确。
故选D。
16. 甲、乙分别是激素发挥作用的两种机制,信号分子A、B、C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细胞是信号分子A的靶细胞
B. 图乙表明雄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
C. 雄激素进入细胞后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 三种激素在机体中含量甚微,但效果显著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内受体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激素分子周游全身,与各种细胞接触,但只能识别它们的靶细胞,这是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不同;
2、分析图甲,激素的靶细胞受体在细胞表面;分析图乙,激素的靶细胞受体在细胞内部。
【详解】A、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分析图甲可知,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信号分子B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A,信号分子B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A正确;
B、分析图乙表明雄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B正确;
C、雄激素进入细胞后起调节作用,而不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错误;
D、激素在机体中含量甚微,但效果显著,这是激素特点之一:微量高效,D正确。
故选C。
17.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化学反应,其中有( )
A.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过氧化氢酶催化底物分解成水和氧气D.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发生在细胞内,A不符合题意;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都发生在细胞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酶催化底物分解成水和氧气,发生在细胞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与内环境中起缓冲作用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减缓对内环境pH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A. 胰岛素、肾上腺素
B. 性激素、甲状腺激素
C. 性激素、生长激素
D.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射法”补充的激素主要是蛋白质类激素,胃里面有分解蛋白质的酶;“饲喂法”补充的激素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如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详解】A、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肾上腺素为多肽,消化道中有能分解蛋白质(肽类)激素的酶,不能用“饲喂法”补充,A错误;
B、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是脂质,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可用“饲喂法”补充,B正确;
C、性激素是脂质,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可用“饲喂法”补充,生长激素为蛋白质,胃里面有分解蛋白质的酶,能分解该激素,不能用“饲喂法”补充,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可用“饲喂法”补充,而胰高血糖素本质为多肽,消化道中有能分解肽类激素的酶,不能用“饲喂法”补充,D错误。
故选B。
19. 根据下面的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的传导
B. 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偏转,且方向相反的
C. ④中的物质释放至⑤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 ④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元主要结构:树突、轴突、细胞体。由图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突触小泡,⑤是突触间隙。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的传导,A错误;
B、若刺激A点,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④中的物质释放至⑤中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
D、④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故选A。
20.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长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辅相成,各具优势
D. 所有动物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通过反射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调节方式。
2、人和高等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两者各具优势,协调配合,使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的进行。
【详解】A、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A正确;
B、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正确;
C、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它们相辅相成,各具优势,C正确;
D、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___________(填“>”“”“ ④. < ⑤. 相同 ⑥. 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或细胞间隙液体增多)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1)内环境主要由③④⑤组成,②细胞内液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液和④组织液。
(2)O2和CO2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的,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正常情况下,液体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液体②细胞内液处,液体①处的CO2浓度<液体⑤处。
(3)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大小相同。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过少,就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增加,血浆的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速率降低,使血浆中大量水分子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组织水肿。
【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 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____,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
(3)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兴奋在图乙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是____。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d ③.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①. 神经递质 ②. 胞吐 ③. 一定的流动性
④.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a、c、d、e
(4)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传入神经、f为感受器,d为突触。
分析图乙:图乙是图甲中d所示的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
分析图丙:①可以代表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 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③处共有3个突触。
【小问1详解】
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的B是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小问2详解】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不能由B传向A。
【小问3详解】
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b点,图中除b点外a、 c、d、e点可产生兴奋。
【小问4详解】
图乙结构为突触,当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将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因此兴奋在图乙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3. 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精准判断、快速奔跑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产生代谢废物。下图是比赛中运动员部分生理活动调节示意图,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Z表示相关激素。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看到对方发球时,运动员精力集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泌____(填激素名称),最后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由此可见,该过程为____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会____(填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生理功能,使其分泌的激素量发生改变。
(2)据图可知,激素Z的名称是____,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激素Z的分泌量____(填增加或减少),促进____从而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②. 神经-体液 ③. 抑制
(2) ①. 抗利尿激素 ②. 增加 ③.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X是促甲状腺激素,Y是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所以Z是抗利尿激素。
【小问1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看到对方发球时,运动员精力集中,该过程即有大脑皮层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参是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生理功能,使其分泌的激素量发生改变,从而使激素含量维持稳定。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激素Z可作用于肾脏,故表示抗利尿激素,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Z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从而维持体内水平衡。
三、实验题
24. 为研究某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科研人员选取了3组小鼠进行实验,实验期间均饲喂高糖高脂食物,6周后检测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注: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能促使机体减少摄食,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使体重减轻):
(1)Ⅰ型糖尿病致病原因往往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而导致_______________分泌不足,该激素的具体生理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型糖尿病致病原因往往是由于靶细胞缺乏相应受体,在肝脏细胞、胰岛B细胞和红细胞中,含胰岛素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该类糖尿病患者能否通过注射相关降血糖激素治疗疾病?__________(能或不能)。
(3)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小鼠产生的瘦素较多但体重显著增加,原因是_______。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此类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的生活保健措施是________。
【答案】 ①. 胰岛素 ②.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只答降血糖不给分) ③. 肝脏细胞、胰岛B细胞和红细胞 ④. 不能 ⑤. 其细胞表面的瘦素受体蛋白含量较少 ⑥. 加强运动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对照组为正常小鼠,甲组为患糖尿病小鼠,乙组为患糖尿病并加强运动的小鼠,三组饲喂高糖高脂食物后,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乙组体重略减少,甲、乙两组的血糖浓度高于对照组,且甲组更高,甲、乙两组的胰岛素浓度、瘦素浓度均远高于对照组。
【详解】(1)Ⅰ型糖尿病致病原因往往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Ⅱ型糖尿病致病原因往往是由于靶细胞缺乏相应受体,由于胰岛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因此肝脏细胞、胰岛B细胞和红细胞膜表面均含胰岛素受体,该类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是缺乏胰岛素,而是胰岛素无法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注射相关降血糖激素治疗疾病。
(3)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能促使机体减少摄食,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使体重减轻。由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小鼠产生的瘦素较多,但其细胞表面的瘦素受体蛋白含量较少,不利于瘦素发挥作用,因此脂肪细胞合成较多,使甲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
(4)表格数据显示,饲喂高糖高脂食物后甲组的体重和血糖浓度等均有一定程度上升,而乙组加强运动可有效地降低体重、血糖浓度等各项指标,使其接近正常水平,可见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的生活保健措施是加强运动,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等。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掌握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以及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并能够准确获取题干及表格实验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25. 引发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产生该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阈刺激,电流表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偏转。
(3)请利用上图所示反射弧设计实验,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电流表用于测定动作电位)。
实验方案:对结构B分别进行____;
实验结果:____。
【答案】(1) ①.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 Na+内流
(2)不发生(3) ①. 对结构B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观察不同刺激时电流表的偏转情况 ②. 对结构B进行阈下刺激时电流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流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分析图示:B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A是效应器。
【小问1详解】
阈刺激引起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示:B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A是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因此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阈刺激,电流表不发生偏转。
【小问3详解】
比较项目
对照组
甲组(患糖尿病)
乙组(患糖尿病、加强运动)
体重/g
361.75
436.60
3487
血糖/mml•L-1
5.06
7.49
5.77
胰岛素/mIU•L-1
13.61
33.57
25.69
瘦素/ng•mL-1
1.28
7.95
4.62
瘦素受体蛋白/OD
0.48
0.10
0.2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