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5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经纬网、地图、地球运动、大气、水、地貌、植被、土壤、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a、b、c、d四地的经纬度位置。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d地飞往b地,其飞行方向是( )
A.先向正东,再向正北 B.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D.先向正北,再向东南
2.图示a、c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A.1110km B.1650km
C.2220km D.3330km
3.一般情况下,图中昼长相同的两地是( )
A.a和b B.a和c
C.b和d D.b和c
大量研究表明,深厚大气边界层与天气、气候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极端干旱地区存在的沙尘滞空现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残余层是大气边界层的类型之一,多见于晴好天气下日落后陆地夜间边界层的上部,阻碍了边界层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图2示意对流边界层与残余层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增长形成的深厚大气边界层。据此完成4—6题。
图2
4.据图推测这种循环增长机制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大气的导热作用 B.地球的地热作用
C.太阳的辐射作用 D.地表的加热作用
5.极端干旱地区深厚大气边界层频发的季节是( )
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独特的沙尘滞空特征,其主要原因是( )
①特殊的地形驱动 ②纬度较高,高空风力偏大 ③气候暖湿,植被较多 ④多为流沙地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祁连山野牛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各异。在高寒地区,高寒草甸区植物地上生物量较高,土壤有机碳库受草地类型、温度、土壤质地、含水量、植物凋落物以及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影响。图3为不同草地类型区土壤有机碳比重变化图。据此完成7—8题。
图3
7.高寒沼泽草甸区有机碳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为( )
A.呈阶梯式上升 B.先下降,后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保持相对稳定
8.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高寒草甸区有机碳比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条件的变化 B.土壤质地的变化
C.植被根系分布的变化 D.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变化
高位滑坡一般发生在斜坡的中上部,滑坡体运移位置远高于坡脚。高位滑坡的滑坡体重心高、势能大、速度快,往往造成极大的危害。四川盆地西部的熊耳山高位碑石土滑坡是内外综合地质作用的产物。图4示意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全貌。据此完成9—10题。
图4
9.促使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形成的山体特征是( )
A.高陡斜坡 B.岩层坚硬
C.低矮凸坡 D.植被众多
10.导致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有( )
①流水堆积 ②风化作用 ③断裂下陷 ④地面震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3日17:00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义于9月5日上午升级为超强台风级别。研究表明,像“摩羯”这样庞大、猛烈而又结构严整的台风,本来应该出现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却出现在南海海域,并且几乎是在南海海域生成并发展壮大的,这种情况几乎前所未有。据此完成11—13题。
11.台风“摩羯"得以在南海海面上加强为超强台风的根本条件是( )
A.南海水温偏高 B.南海水深加大
C.上升气流较强 D.地转偏向力强
12.与台风“摩羯”的走向路线表现为偏西关联性最密切的因素可能是( )
A.副极地低压 B.西北季风
C.副热带高压 D.南赤道暖流
13.推测与夏季台风相比,我国秋季台风的路径不确定性会更大,主要是因为秋季( )
A.天气系统更复杂 B.大风天气较多
C.季节温差增大 D.气压变化较大
溶解性无机碳(DIC,即溶液中无机碳水种的总和,包含二氧化碳、碳酸等物质)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输移,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团队在青海湖流域对不同时期地下水、河水、湖水的DIC含量展开调研。图5示意青海湖流域融化期和冻结期不同水体DIC含量的差异,其中冻结期湖水的数据缺失。据此完成14—16题。
图5
14.与河水相比,地下水DIC含量更高,这主要取决于二者的( )
A.水温差异 B.流速差异
C.补给方式差异 D.径流总量差异
15.湖水的DIC含量远高于河水,主要是因为湖泊( )
A.浮游生物量大 B.水体深度较大
C.平均盐度较高 D.集水面积更广
16.推测冻结期湖水DIC含量( )
A.因冰层阻隔水—气交换而低于融化期
B.因湖浪侵蚀能力减弱而低于融化期
C.因主要接受地下水补给而高于融化期
D.因水体停留时间延长而高于融化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四川盆地区域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全国雾露天气的频发区域之一。四川盆地周边多高山、高原,盆地内部多丘陵、平原、河流。四川盆地雾霾天气的频发与其地形、水汽、逆温、大气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2014年12月19日至2015年1月27日四川盆地出现长达40天的雾霾过程。图6示意2015年1月1日—5日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单位:hPa)。
图6
(1)简述四川盆地易发生雾霾天气的自然条件。(6分)
(2)从气象的角度,说明此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雾霾天气对四川盆地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盛行风遇到地形阻挡会发生偏转。每年6—9月,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印度西海岸出现强度适中的上升流,有利于鱼类集聚,形成渔场。研究发现,在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减弱的年份,该渔场会减产。图7示意6—9月印度西海岸的风和洋流。
图7
(1)分析印度西海岸上升流的形成过程。(6分)
(2)印度西海岸上升流强度适中对鱼类集聚有重要意义,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3)简述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减弱的年份印度西海岸鱼类减少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马岭河流域位于黔西南注陷的南部,因其河道在兴义市马岭镇北部急转向东南,形似马鼻而得名。其中,马岭河峡谷的岩石主要由碳酸盐岩构成,长期的水文地质作用和化学侵蚀过程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如锥形和塔形石峰、岩溶裂隙和钙华瀑布群等。图8为马岭河峡谷形成与演化示意图(图a—地下岩溶洞穴与地表岩溶漏斗形成,图b—地下洞穴崩塌与扩大,图c—暗河塌顶与系列天窗形成,图d—箱形峡谷与钙华瀑布形成)。钙华又称石灰华,是由含碳酸氢钙的岩溶泉,河水、湖水等沉积环境中,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的碳酸钙(白色晶体)沉积而成,这些碳酸钙经长期积累便形成了钙华堆积物。
图8
(1)说明图c中落水洞发育后的M地貌的主要特征。(4分)
(2)分析马岭河峡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8分)
(3)分析马岭河峡谷中的水生植物对钙华堆积物形成与溶解的影响。(6分)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d地飞往b地的飞行方向,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图可知,b地与d地位于北半球同一纬度,且两地经度差为30°,相距较近。故从d地飞往b地的最短飞行路径应向北极点的方向靠近,故飞机应先向东北飞,再向东南飞。故B选项正确。
2.C【解析】本题考查图示a、c两地的实际距离,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图可知,a地与c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都在165°W,且a、c两地纬度差为20°,故a、c两地实际距离等于20°×111=2220km。故C选项正确。
3.C【解析】本题考查一般情况下,图中昼长相同的两地,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昼长相同的地点应在同一条纬线上,图中b地与d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都在50°N。故C选项正确。
4.D【解析】本题考查图示循环增长机制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这种循环增长机制的主要驱动力是地表强烈的加热作用。故D选项正确。
5.A【解析】本题考查极端干旱地区深厚大气边界层频发的季节,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极端干旱地区春季和夏季沙尘活动频繁,同时升温较快,热力作用强烈,深厚大气边界层频发。故A选项正确。
6.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独特的沙尘滞空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三面环山,其南部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相接,是亚洲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源区。特殊的地形驱动和流沙地表特性,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独特的持续沙尘滞空特征。故B选项正确。
7.D【解析】本题考查高寒沼泽草甸区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高寒沼泽草甸区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较为缓慢。据图可知,高寒草甸区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相对较小,保持相对稳定。故D选项正确。
8.C【解析】本题考查高寒草甸区有机碳比重变化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植被根系分布随土壤深度变化明显,一般表层土壤根系分布较多,随着深度增加,根系减少。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地表植被输人和根系活动,所以植被根系分布的变化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变化。故C选项正确。
9.A【解析】本题考查促使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形成的山体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图可知,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区域海拔较高,且坡度较大,是高位滑坡的形成条件;岩层坚硬,不易被风化,缺少滑坡物质来源;低矮凸坡不易形成滑坡;植被众多对高位滑坡形成的影响较小。故A选项正确。
10.D【解析】本题考查导致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从动力因素的角度来看,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地震多发,地面震动可能会使得高坡出现裂痕,在自然环境中,尤其受风化影响,土体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发生高位滑坡,②④正确;流水堆积非影响滑坡形成的外力因素,①错误;图中无明显断裂下陷,③错误。故D选项正确。
11.A【解析】本题考查台风“摩羯”得以在南海海面上加强为超强台风的根本条件,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南海的海域不大,且纬度偏高,暖水一般来说不够暖,很难孕育大型超强台风,故台风“摩羯”得以在南海海面上加强为超强台风的根本条件应为南海水温偏高。故A选项正确。
12.C【解析】本题考查与台风“摩羯”的行径路线偏西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压是一个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它的位置、强度对太平洋西北台风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此时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并向南移动,副热带高压偏北则代表其强度偏大,副热带高压得以深人内陆,使台风难以北上移动,只能往偏西方向移动。故C选项正确。
13.A【解析】本题考查与夏季台风相比,我国秋季台风的路径不确定性会更大的主要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相较于夏季,我国秋季台风会受到更多的天气系统影响,如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南亚高压等,其路径不确定性会更大。故A选项正确。
14.B【解析】本题考查与河水相比,地下水DIC含量更高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地下水流速慢,水岩交互作用时间长,溶解了更多的无机碳;地下水水温年变化小,夏季融化期水温比地表水(包括河水)低,冬季冻结期水温比地表水高,无论水温高低,其DIC含量都比河水高;两者的补给方式根本上都来自降水和冰雪融水,只是地下水运移的时间更长:径流总量对单位体积水的DIC含量影响不大。故B选项正确。
15.D【解析】本题考查湖水的DIC含量远高于河水的主要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湖泊集水面积更广,能获得整个流域河流、地下水、坡面径流带来的DIC,是流域DIC的汇集。故D选项正确。
16.C【解析】本题考查冻结期湖水DIC含量的特征及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图可知,冻结期地下水DIC含量高于地表水(包括河水)。冻结期河流封冻,湖泊更多依靠地下水补给,湖水DIC含量升高,且地表水、地下水在冻结期 DIC含量均高于融化期,推测该流域水体均具有冻结期 DIC含量高于融化期的特征。故C选项正确。
17.(1)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主要由盆地周边的山地、盆中丘陵及盆内平原组成(2分),与盆地四周接壤的高原、高山形成自然阻隔,致使盆地内外低层大气难以交换(2分);四川盆地常有逆温天气出现,大气运动弱,具备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等(2分)。
(2)2015年1月1日—5日,在海平面气压场上,地面冷高压位于西北到华南区域,而四川位于冷高压后部,对流、大风等天气系统较弱,降水较少,不利于雾霾的扩散;冬季四川盆地内多云雾,空气湿度较大:风力较弱,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利于形成持续的雾霾天气等。(6分)
(3)各种细颗粒物聚集在近地层,难以向外输出(2分),致使大气能见度低,污染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不佳(2分)。
【解析】本题以四川盆地雾霾天气为命题情境,考查四川盆地易发生雾霾天气的自然条件、此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雾霾天气对四川盆地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四川雾霾天气的形成机制可以从四川盆地地形的特殊性和四川盆地的逆温现象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在2015年1月1—5日期间,四川地区处于冷高压后部,对流等天气系统较弱,降水较少;同时,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助长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如冬季四川盆地内多云雾,空气湿度较大:风力较弱,导致大气层结稳定等因素都使得污染物难以被稀释和扩散。第(3)问,雾霾天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会集聚在近地层,难以向外输出,使得近地层的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
18.(1)西南季风受西高止山脉阻挡,(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2分);表层海水受风力驱动,在风向基础上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继续向右偏转,形成离岸流(2分);深层海水上泛补偿,形成上升流(2分)。
(2)强度适中,有一定的上升流从深层带来养分,丰富营养饵料(2分);避开了上升流过强导致的深层缺氧海水上泛,有利于维持表层海水含氧量(2分);水流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平静的栖息环境(2分)。
(3)副热带高压减弱,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减小,东南信风减弱(2分);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减弱(2分):上升流减弱,饵料不足,导致渔场减产(2分)。
【解析】本题以印度西海岸洋流环境为命题情境,考查印度西海岸上升流的形成过程、印度西海岸上升流强度适中对鱼类集聚有重要意义的原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减弱的年份印度西海岸鱼类减少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问,上升流的形成过程可以从西南季风受山地阻挡发生偏转,表层海水在风向基础上再发生偏转的角度分析。第(2)问,如果上升流太强,表层海水缺氧,且水流不稳定;如果上升流太弱,缺乏足够的从底层上泛的饵料。第(3)问,可从西南季风减弱的根本原因的角度进行分析。
19.(1)落水洞洞壁塌顶,导致谷壁上部迅速变宽,进而逐渐使落水洞扩大形成天窗;谷壁近于直立,谷底堆积大量近原地崩塌物。(4分)
(2)地表水通过岩石裂缝下渗,引发水—岩反应,从而形成岩溶洞穴;随后,地下水流的侧蚀与溶蚀作用导致岩层失稳和崩塌,洞穴因此扩大;崩塌的岩层在洞穴顶部形成天窗,进一步扩宽了谷壁;通过持续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峡谷形态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岩溶裂隙和瀑布群。(8分)
(3)白天,水生植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水生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6分)
【解析】本题以马岭河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为命题情境,考查落水洞发育的M地貌的主要特征、马岭河峡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马岭河峡谷中的水生植物对钙华堆积物形成与溶解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落水洞洞壁塌顶使谷壁上部迅速变宽,逐渐使落水洞扩大形成天窗;谷壁近于直立,谷底堆积大量近原地崩塌物。第(2)问,地表水通过岩隙下渗,引发水—岩反应,促进了地下大型岩溶洞穴的发展;暗河侧蚀及差异溶蚀作用于水平岩层,造成洞壁基部压力变化,引发白云岩层失稳和岩层崩塌,崩塌物通过溶解及河流侵蚀作用促使洞穴不断扩大;洞壁塌顶使谷壁上部迅速变宽,逐渐使落水洞扩大形成天窗,谷壁近于直立,谷底堆积大量近原地崩塌物;通过长期不断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峡谷形态发育加快,最终形成了岩溶裂隙和瀑布群。第(3)问,在生态系统方面,马岭河峡谷中的水生植物在钙华堆积物的形成与溶解中起着关键作用。白天,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导致水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而促进钙华的沉积。夜间,当水生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促使钙华溶解。日夜交替的生物化学过程,对峡谷中钙华的周期性沉积与溶解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宜昌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船形”厝最可能布局在左图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PDF版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