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文件包含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1pdf、解析版和县三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答案docx、七年级历史答题卷1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8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能打制旧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能够制作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学会使用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B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同学们要了解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最可信的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化石 C.文学作品 D.影像记录
【答案】B因为考古化石是一手史料,最可靠
3.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B.我国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
C.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D.原始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东胡林遗址碳化粟”等考古发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地上的各地区在距今一万到八千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发展的印记,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B项正确;题干中除了有粟之外还有黍和稻,说明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有粟、黍和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东胡林种植粟,兴隆洼种植粟和黍,贾湖种植稻,但不能反映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排除C项;贾湖遗址发源于淮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4.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良渚遗址D.大汶口遗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 “半坡遗址”,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因此,半坡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不属于仰韶文化的范围,排除A项;良渚遗址在浙江杭州,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大汶口文化是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吸收的关系,但大汶口文化本身并非仰韶文化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5.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答案】D 根据材料,两地出土的玉器文物具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两地文明有一定的相通性,存在交流。AD显然不对,B经济差距无法体现。
6.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如此规模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说明当时统治者有能力组织很多的人并能集中大量的物力,因此选B。其它看不出了材料未体现。
7.“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关于夏、商、周诸朝君王与其执政期间发生大事的对应,正确的是( )
A.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B.桀——有所作为,国力强大
C.盘庚——牧野之战,灭商建周D.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这使商强大,A项正确;夏桀是夏朝亡国之君,昏庸残暴,排除B项;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最后建立周朝,不是盘庚,排除C项;与民争利,“国人暴动”的是周厉王,而不是周幽王,排除D项。故选A项。
8.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巩固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巩固和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以同性贵族为主体,这有利于巩固西周“家天下”的统治,有利于巩固西周疆土和统治,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级制度,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经瓦解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动荡不安D.井田制已经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变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B项正确;分封制已经瓦解,与春秋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社会动荡不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春秋时期井田制被破坏,还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0.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B.禁止私斗C.奖励耕战D.编制户口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奖励耕战,即鼓励农业生产和军事功绩。通过这种激励机制,秦国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使得国家变得强大,最终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悍的“虎狼之国”,C项正确;确立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它并不是导致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禁止私斗和编制户口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都不是导致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11.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B.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和平
C.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D.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大意为:西周时,一个人用耒耜耕地,所能耕种的土地最多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个家庭则可以耕种百亩田地,说明农业生产力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D项正确;儒家仁政思想的践行主要是在政治领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不和平,是个动荡时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涉及各国地方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墨子的思想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仁”和“礼”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D.实行“仁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体现了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C项正确;“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墨子的思想,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而不是墨子,排除B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3.《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器和牛耕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完成统一
【答案】B
【解析】李冰修建都江堰。
14.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股契粹编》的序言中写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序言描述的是( )
A.甲骨文B.铭文C.小篆D.司母戊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A项正确;铭文是刻写在青铜器上的,而非龟骨,排除B项;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实行的文字,主要刻写在竹简上,而非龟骨,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年,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
A.地域文化特征B.草原文明基因
C.外来文化元素D.农耕文明内涵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2024年5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可知,四川三星堆文物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说明这些文物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古蜀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四川三星堆文物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古蜀文化的独特性,无法体现草原文明的特点,排除B项;三星堆文物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题干材料并无法表明三星堆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题干反映的是四川三星堆文物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古蜀文化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6.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请同学们辨别下列史实正误,在该题目前的【 】打“√”或者“×”,并加以改正。
(1)【 】公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改正: ;
(1)【×】把“公有制”改为“私有制”;
【解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把公有制改为私有制。
(2)【 】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商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改正: ;
(2)【×】把“商朝”改为“夏朝”;
【解析】二里头遗址是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遗址中有出土的文物和墓葬、宫殿,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因此把商朝改为夏朝。
(3)【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改正: ;
(3)【√】;
(4)【 】战国时期,楚国的吴起等人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改正: ;
(4)【×】把“吴起”改为“屈原”。
【解析】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吴起是战国时期在楚国主持变法的改革家。因此把吴起改为屈原。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共27分)
17.改革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是激发千万大众的动力。(14分)
材料一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6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4分)
(2)支持。(2分)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4分)
(3)经过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面貌,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或使秦国国富兵强),一跃成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28.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各种思想互相砥砺,共同前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16分)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2分)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2分)请列举一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2分)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材料二具体体现了老子什么思想?(3分)
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2分)
【答案】
(1)孔子 ;《论语》;孟子或荀子(6分)
(2)道,(2分)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3分)
(3)百家争鸣(2分)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下图1为山顶洞人的骨针
(1)骨针的出土,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2分)
材料二 下图2为我国远古居民分布示意图
(2)__________处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__________处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3、图4反映的房屋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从中选择一例说明当地居民为什么建造这样的房屋。(3分)
(4)远古居民因地制宜进行生产、生活,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概括说明原始农耕时期,南北方在农业种植房屋样式上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1)磨光和钻孔技术。(2分)
(2) B A(4分)
(3)图3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4是干栏式房屋。(4分)半坡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或河姆渡在今天的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较多,所以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3分)。
(4)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3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和县第三中学2023_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