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解析版).docx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原卷版)第1页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原卷版)第2页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原卷版)第3页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解析版)第1页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解析版)第2页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文件包含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原卷版docx、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部分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文本关键情节和重要细节的把握能力。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情节和细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对情节和细节的准确理解和概括,是解读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理解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
    一、情节的理解和概括
    (一)情节的概念和作用: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展开过程以及围绕人物活动展开的一系列事件。它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也是展现人物之间关系、推动小说主题发展的动力。
    (二)情节的构成:一般而言,情节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1.开端:交代故事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奠定基础。
    2.发展:故事矛盾冲突逐渐展开,情节向前推进,人物性格逐渐展现。
    3.高潮:故事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激烈的阶段,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往往也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
    4.结局:故事矛盾冲突得到解决,情节发展告一段落,有的结局会留下悬念,引人深思。
    (三)情节的类型:
    1.按照情节发展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主要以时间的推移来划分)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2)倒叙: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制造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突出主题,增强感染力。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作用:补充交代背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情节起衬托作用;丰富小说的内容,使结构更加完整。
    (4)平叙:指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情,分别进行叙述,然后再交汇到一起。也称并列。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增加文章的容量。
    2.按照小说的内容:亲情情节、革命战争情节、社会风俗情节等(主要以事件的内容性质来划分)
    (四)如何理解和概括情节:
    1.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图表、时间轴等工具辅助理解。
    2.概括主要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最重要的几个事件,并说明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可以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串联。
    3.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艺术效果呈现等方面的影响。
    二、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一)细节的概念和作用:细节是指作品中细小而具体的事件、动作、语言、心理、景物描写等。它是刻画人物、展现环境、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感人的力量,它如同水中的盐,小说有了细节描写才能更有韵味。
    (二)细节的类型:
    1.动作细节: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氛围。
    2.语言细节: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文化水平、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
    3.心理细节: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
    4.环境细节:对人物活动场景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有重要的影响。
    5.外貌细节: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等。
    (三)如何理解和分析细节:
    1.找出关键细节:关注那些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有重要作用的细节。
    2.分析细节的含义:挖掘细节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人物的某个动作可能暗示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环境的某个细节可能象征了人物的命运。
    3.概括细节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环境渲染等角度概括细节的作用,可以使用“烘托……渲染……暗示……推动……揭示……”等词语。
    三、情节和细节的关系
    情节是由一系列细节构成的,细节描写依附于具体的情节。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情节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而完整的情节又是细节得以展现的舞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四、答题技巧
    (一)仔细阅读文本,准确把握情节发展和关键细节。
    (二)紧扣题干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和分析。
    (三)结合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避免就情节论情节、就细节论细节。
    (四)注意使用相关的术语,例如,情节、细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长裙过踝半厘米
    丹妮是我同事柯明的女儿,15岁,每天放学跑过一条街来办公室找她妈妈取钥匙。
    我很奇怪,这么费事,为啥不配一把钥匙给她?柯明用不容置疑的目光看了我三秒钟说:“必须这样做啊!她有钥匙,你怎么掌握她?”
    有一天,丹妮来取钥匙时,柯明正好去上课了,钥匙她让我给丹妮。丹妮对我桌上中午逛街时新买的长裙很感兴趣,她说:“你都大人了,干吗还要穿长裙,要穿短裙才好看啊!”
    我笑:“多短?”
    丹妮低头在膝盖下比了一下,不甘心似的,又在膝盖上比了一下,再比,就到大腿根了。她抬头,看着我,露出小虎牙羞涩地笑,说:“反正越短越好啦。”
    我把那条蓝色碎花白底的雪纺长裙拉出来比给丹妮,丹妮个子已经很高了,但是裙子还是落到她的脚面上。
    嗯。她点头,这裙子我穿给我妈看正好,过脚踝半厘米,我妈觉得很安全。
    我哈哈大笑。鬼丫头,你妈真的会这样要求你吗?
    丹妮亮晶晶乌溜溜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一撅:“你还不信?她不让我拿钥匙,还不是害怕我有了钥匙就可以为所欲为。我每天来取钥匙,相当于每天她都在提醒着我:别做坏事,你这孙猴子逃不出我这如来佛的掌心啊!”
    原来这样啊!我打算提前开溜,请小美女吃蛋挞,丹妮听后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坐在KFC里,丹妮大快朵颐,抽空跟我说:“阿姨,你要是当我妈就好了!我烦死我妈了。从小,她就给我灌输,女孩胖了不好看,不能多吃。女孩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张嘴大笑,不能穿短裙……一句话,当我妈的女儿,憋屈死人了!”
    我哈哈大笑,我说:“击个掌吧!我当我妈的女儿也憋屈得要命呢!”
    丹妮“啊”了一声,不会吧,你都这么大了……
    怎么不会呀,女儿多大,老妈都是老妈啊,她恨不得把她的人生经验全部传授给你,希望你少走弯路。比如,我这个年纪还没找男朋友,我妈就跟你的想法一样,干吗要穿长裙啊?要把美腿露出来,男人才会喜欢啊!
    丹妮笑了:“你家奶奶真潮啊,就是啊,你干吗不穿短裙嘛!”
    我小声跟丹妮说:“因为要反抗啊!小时候,我想穿短裙时,她不让,现在,我想穿长裙,她又唠叨,烦死人了!”
    丹妮吸了一口冰可乐,说:“奶奶是为你好啊!小女孩穿短裙,会被人吃豆腐哎!还有啊,现在男人都爱漂亮,你又不老,干吗把自己打扮得老气横秋的啊?赶紧去买条漂亮的短裙,膝盖上半厘米,你这腿又细又长,穿上,肯定美呆了!”
    这回是我撅着嘴意味深长地看着丹妮了。她被我看毛了,摸了摸脸,说:“什么什么嘛!”我大笑:“这道理都懂,怎么还怪你妈烦呢?”
    丹妮恍然大悟的样子,指着我说:“你……是不是我妈让你来劝我的,你快交代。”
    “这个真没有。”我举双手发誓。
    丹妮把整只汉堡消灭掉,也叹了口气:“等我做老妈时,我让我的孩子随便,想干什么干什么!”
    “真的吗?”我追问。
    “或许不会!”丹妮哈哈大笑。她是个聪明且有思想的姑娘。
    那次之后,她仍会每天来办公室取钥匙,不同的是会每天跟我聊几句,说说娱乐八卦或者是哪个男星比较帅之类的话题。这让柯明无比嫉妒,她说:“怎么我也试图跟她说这些,她都爱理不理的,却什么都告诉你?”
    我指了指双腿说:“因为你的目的不纯,你是奔着让丹妮穿过踝半厘米的裙子去的。”
    每个女孩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妈是离我们最近的人,她约束我们,不让这,禁止那,当然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身边“最可恨”的人。
    只是,我跟柯明说:“丹妮是个好女孩,道理她都懂,你要给她个叛逆的机会。或者,你也应该给她一些自由。”
    再一学期,丹妮给我发短信:我妈终于解放我了。我自己拥有了家里的钥匙,还有,我妈说裙子可以穿短一点儿,但要在膝盖以下……哈哈,我现在其实更喜欢牛仔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柯明不让女儿丹妮拥有钥匙,是为了掌握女儿的行踪,防止女儿学坏,这体现了中国式家长对子女控制的教育理念。
    B.丹妮对“我”桌上的短裙很感兴趣,是因为青春期的她爱美,也体现了她渴望像成年人一样拥有自主选择权。
    C.丹妮在KFC里对“我”倾诉对母亲的不满,表明她与母亲的关系不好,内心十分渴望得到像“我”一样的阿姨的理解。
    D.小说结尾丹妮拥有了家里的钥匙,并可以穿短裙,说明柯明最终理解并完全接受了丹妮的想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我”对丹妮每天来办公室取钥匙感到奇怪,由此引出母女二人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小说中丹妮亮晶晶乌溜溜的大眼睛、露出的小虎牙等外貌描写,以及她对长裙的评价,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形象。
    C.“击个掌吧!”“什么什么嘛!”等口语化的表达,使人物语言更具生活气息,也拉近了“我”与丹妮之间的距离。
    D.小说以丹妮与母亲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展现了母女之间互相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结尾又以“我”的短信结尾,给人画龙点睛之感。
    3.文章中丹妮关于穿裙子长度的表述,分别体现了丹妮和柯明怎样的母女关系?请简要分析。
    4.小说多处写到丹妮对母亲的“烦”,也有多处写到与母亲相关的细节,比如每天取钥匙、讨论裙子长度等等。如果删去这些内容,只保留KFC里丹妮的倾诉,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柯明和丹妮的母女关系,与“我”和母亲的关系,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小花
    黄昏时节,女儿悄悄穿过大厅,出门去了。
    妻子走过来,轻声道:“你知道孩子做什么去了?”
    “不知道。”
    “她卖花去了……”
    我愕然:“卖花?”
    女儿去年考上一所著名医学院的“8年制”,即本硕博连读。要在8年内完成别人11年的学业,学校当然不会“便宜”了这些孩子,往往一天上12节课。
    她像读小学、中学时一样,暑假不参加任何补习班,也不读课本,每天只读杂志报纸小说,读英文原版《呼啸山庄》,起劲侍弄门前那小小的花园。我想,也好,她在学校里累坏了。换换生活方式吧。家中那些废弃的一次性塑料杯都被她搜罗起来,装进泥土,上面铺一层白色碎石,栽一棵小小的植物骨朵儿。那是吊兰和紫罗兰两种常见花草,我们家屋前屋后长了很多,前者开白色细碎小花,后者开淡紫红色细碎小花,都很寻常,且均无香气。女儿这是在做什么呢,是不是对比观察植物生长?
    考上“8年制”令很多人钦佩或羡慕,但女儿却不高兴。中学6年,她喜欢跟我们到菜农家去,到菜地里去。她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是学农业,学作物栽培,种草种树种菜种粮食,等等。
    我历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高考时例外了一次,令她必须填报医学院。她照办了,但明显是迫于爸爸的压力,直到大学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怏怏不乐。我觉得有点儿对不起孩子,因此不干预她的暑期活动,不问她为什么栽那么多吊兰、紫罗兰骨朵儿……
    “她在小塑料杯中栽那些东西,”我沉吟道,“原来是想当卖花姑娘啊?”
    “是的。”妻子点点头。
    “卖花,到哪儿卖呢?”
    “比一比。”
    “比一比”是闹市区一家大型超市,离家两三里路。
    一个多小时后女儿回来了,悄悄告诉她妈妈:卖了4杯,赚了8元钱。
    第二天也是黄昏出去。一个多小时后回来,卖了5杯,也是赚8元钱。有个人一次买了4杯,说我买了这么多,你得多给我一杯,于是女儿给他优惠了一杯。
    第三天出门时天色全黑了,一杯也没卖掉。
    于是第四天她早早就去了,那时太阳还挂在地平线上。我对妻子说:“我得去看看。”
    她背朝马路,面朝超市大楼,坐在人行道边滚烫的地面上,微微倾首看着两三米外的地面,没发现我从她面前走过。小竹篮中放着一块硬纸板,写着稚拙的字体:吊兰两元。
    我绕了一圈,从女儿背后的马路上经过,看见她身边有个年轻人正擎起一杯吊兰细看,可能是在考虑买不买。20分钟后我又经过,这次看见一个妇女弯着腰察看,像在跟女儿讨价还价……
    我忽然觉得对不起女儿。她个头不算高,上大学后又瘦了很多,眼前的她坐在地上低着头就缩得更小了。我怎么也是个“著名作家”吧,在很多人心目中算“有头有脸”的人物,怎么就让女儿摆小摊呢?
    我掏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她笑而不答。
    孩子外出摆摊不是缘于我们的无能和家境的清贫,而是出自她自己的选择、她的意愿、她的性格。
    是的,性格。她在另一个城市读小学时,先是班长,后是班干,后是组长,最后什么都不是了。换上别的孩子多半会闹情绪,她却一直乐呵呵的,普通一兵当得很好,考绩一直拔尖。
    清扫学校的大厕所,别人都不愿干,就由她负责。每次她都干得满头大汗,非常认真,厕所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连负责了好几年,直到离开那所小学,随我们来南方。我开玩笑,说她是“弼马温”。
    变换教室,课桌沉重,两个男孩搬一张,她却双手端一张,迈开脚步便走。
    她小时候体育差,比赛时总是轮不上她,就为同学们抱衣服,大家的衣物在她身上摞成一座小山。她仍然兴高采烈,全力投入,跟大家一起鼓掌、欢呼、喊加油。
    迁居这个小城市又是多年了,女儿也从小学生成了大学生。回家度假,她仍常跟中学同学见面,那些同学有的已升入大学,有的复读。女儿常来往的不是官员富商的孩子,而是农民的孩子。女儿说,她们有的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皮肤都晒黑晒脱皮了;有的利用假期打工,有的甚至远赴东莞打工。一个女同学家在市区,无农活可做,也没到外地打工,便帮亲戚摆小摊卖些针头线脑,地点就在“比一比”门外,女儿常去陪她摆摊。这些孩子一般都不是因为家境贫穷才打工或摆摊的,因此,女儿向往的并非她们能“挣钱”,而是别的什么。我知道女儿回家后常对妈妈谈起看同学打工或摆摊的见闻和感受,但没想到她自己也……
    快开学了,她还去卖花,又去晚了,没卖出一杯。翌日上午她试着换到农贸市场去卖,不料刚在卖小鱼虾和小菜的小贩中找了个小小空当,便引来小贩们的排斥,而且市场管理人员也来驱赶了,她只得起身随着小贩们一起打游击。那次只卖出一杯。那些人当然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一位未来的医学博士,到这里来也并非为了抢地盘、做生意……
    然而没法子,还得回“比一比”去。这一次旗开得胜,十几个小塑料杯中的骨朵儿都卖光了,家里也没有存货了。看得出女儿那天非常满意,还进超市去给我买了一袋葵花子,说这是她的利润所得。
    十八九岁被称为花季,这时的女孩最美也最爱美。可是女儿总是短发上别一个卡子,衣服总是黑的、灰的、蓝的、黑灰色的、蓝灰色的,还有军训时发的迷彩服。上次寒假回来跟老同学们聚会,她穿的居然还是中学校服的裤子。一位出身农家的女同学上下打量她:“唉,你也得改变一下了!”
    女儿听后,只是笑笑,至今没有改变。
    我问妻子:“孩子外出卖花时是不是流露过‘硬起头皮’、‘下定决心’、‘体验生活’或‘勇敢跨出这一步’之类情绪?”
    妻子摇头:“不,她做这一切和说起这一切时,都显得平淡无奇,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新学期开始了,女儿回学校去了。家里屋前屋后的吊兰和紫罗兰在初秋微雨的滋润下仿佛越来越茂盛,前者开白色细碎小花,后者开淡紫红色细碎小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儿暑假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而是读课外书、侍弄花园,是因为女儿学业压力大,想放松一下。
    B.女儿中学时就喜欢到菜农家和菜地里去,高考时填报医学院是迫于父亲的压力,这为下文女儿暑假卖花做了铺垫。
    C.女儿卖花的地点从超市门口到农贸市场再回到超市门口,这体现了她对卖花这件事的认真和执着。
    D.出身农家的女同学建议女儿改变一下,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希望她能多注意自己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儿卖花这一事件为线索展开情节,并穿插女儿的成长经历,使女儿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B.小说中对吊兰和紫罗兰的描写,以及女儿在超市门口卖花的场景描写,都体现了环境描写对塑造女儿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主要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女儿卖花的经过,同时穿插妻子和女儿的对话,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
    D.小说结尾写到女儿开学后,家里的吊兰和紫罗兰“越来越茂盛”,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暗示着女儿对未来充满希望。
    3.小说两次写到妻子与“我”的对话。第一次是妻子告诉“我”女儿去卖花,第二次是“我”打电话告诉妻子“我”的感受,妻子却笑而不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妻子在这两次对话中的不同态度。
    4.小说中的女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5.文章在叙述女儿卖花的过程中,穿插了她其他的一些行为细节,比如,迁居后和中学同学见面,迁居前当班长后来当普通学生、打扫厕所、搬课桌、为同学抱衣服等等。如果删掉这些与卖花无关的情节,文章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马裤先生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我倒有点迷了头,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难道由——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很和气的。我希望他说是由汉口或绥远上车,因为果然如此,那么中国火车一定已经是无轨的,可以随便走走,那多么自由!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假如不是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正忙着给客人搬东西,找铺位。可是听见这么紧急的一声喊,就是有天大的事也得放下,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一开车,马上就给您铺好。”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马裤先生大概是已经承认毯子可以迟一下,可是枕头总该先拿来。
    “先生,请等一等,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的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的转身,以免快转又吓个跟头。转好了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的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茶房!”我拿起报纸来。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可恶的茶房,怎么不给你搬行李?”
    我非说话不可了:“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这回该轮着我了,“呕?!”我心里说,“幸而是如此,不然的话,把四只皮箱也搬进来,还有睡觉的地方啊?!”
    我对面的铺位也来了客人,他也没有行李,除了手中提着个扁皮夹。
    “呕?!”马裤先生又出了声,“早知道你们都没行李,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
    我决定了。下次旅行一定带行李,真要陪着棺材睡一夜,谁受得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车开了,他顿时想起买报。“茶房!”
    茶房没有来。我把我的报赠给他,我的耳鼓出的主意。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用我的报纸盖上脸,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茶房拿来两壶热茶。我和对面的客人——一位四十来岁平平无奇的人,脸上的肉还可观——吃茶闲扯。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上面的雷声响亮。
    “这不是两壶?”茶房指着小桌说。
    “上边另要一壶!”
    “好吧!”茶房退出去。
    “茶房!”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茶房!”
    我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
    “拿毯子,拿枕头,打手巾把,拿——”似乎没想起拿什么好。
    “先生,您等一等。天津还上客人呢,过了天津我们一总收拾,也耽误不了您睡觉!”
    茶房一气说完,扭头就走,好像永远不再想回来。
    待了会儿,开水到了,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可是匀调,继续不断,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开水,先生!”
    “茶房!”
    “就在这儿,开水!”
    “拿手纸!”
    “厕所里有。”
    “茶房!厕所在哪边?”
    “哪边都有。”
    “茶房!”
    “回头见。”
    “茶房!茶房!!茶房!!”
    没有应声。
    “呼——呼呼——呼”又睡了。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马裤先生醒了,对着壶嘴喝了一气水。又在我头上击打靴底。穿上靴子,溜下来,食指挖了鼻孔一下,看了看外面。“茶房!”
    恰巧茶房在门前经过。
    “拿毯子!”
    “毯子就来。”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的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看看脚行的号衣,更没作用。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睡不着是当然的,我早已看清,除非有一对“避呼耳套”当然不能睡着。可怜的是别屋的人,他们并没预备来熬夜,可是在这种带钩的呼声下,还只好是白瞪眼一夜。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车在此处停半点钟,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的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裤先生上身穿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这样的穿着打扮体现了马裤先生的精致与讲究。
    B.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喊茶房拿毯子、枕头、茶水,是因为他旅途劳顿,急需休息和补充能量。
    C.马裤先生对“我”没有行李感到惊讶,是因为他认为坐火车不带行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D.马裤先生得知“我”和对面铺的客人没有行李后,说出“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体现了马裤先生说话的刻薄与无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对马裤先生的衣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是为了突出马裤先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中多次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马裤先生喊茶房的场景,以及茶房和周围旅客的反应,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C.小说用“我”的视角来叙述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行为,使读者对马裤先生的印象更加客观真实。
    D.小说结尾写到“我”离开德州一个多礼拜后,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
    3.小说中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
    4.小说中“我”和对面铺客人的存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小说的结尾,如果改为“我”对马裤先生的谴责和批判,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把河岸比作好望角,是因为他没有去过非洲的好望角,误把家乡的河岸当成了好望角。
    B.老人参军打仗,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是因为地图册上标注了好望角的位置,承载着他年少时的梦想。
    C.老人的儿子最终没能把老人接到非洲去看好望角,是因为老人不愿离开家乡,更喜欢家乡的“好望角”。
    D.老人之所以觉得院子时而大时而小,是因为妻子去世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心理也产生了落差。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人与“我”的对话展开情节,“非洲好望角”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中对河岸景象的描写,以及对地图册的细节描写,烘托了老人对好望角的向往之情。
    C.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老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好望角的执着追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结尾描写夕阳映照下的老人,既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赞美。
    3.小说中“地图册”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水鸟的情节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老人两次落泪,一次是在讲述儿子被绑架的经历时,一次是在河边发现“好望角”时,请结合全文,分析老人两次落泪的原因和情感变化。
    芦苇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换上姑娘的深蓝色褂子,是为了方便以后换衣服,体现了“我”的细心和生活经验丰富。
    B.姑娘把“我”的白衬衣换给她自己,是因为她觉得白衬衣比深蓝色的褂子更漂亮。
    C.妇人想换地方躲藏,是因为芦苇地不够安全,而且她担心“我”的出现会给她们带来危险。
    D.小说开头描写敌人轰炸梨树林,以及“我”一路奔跑寻找躲藏之处,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在芦苇地里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我”与两个妇女的短暂相遇,以及姑娘为“我”换衣服的故事。
    B.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妇人的唠叨、姑娘的惨笑,以及“我”的两手交叉垫着头等细节。
    C.“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紧张心理。
    D.小说结尾写到“我”打听伙伴的下落,照应了开头“我”与伙伴走散的情节,使小说结构完整,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3.小说中的妇人和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叙述了“我”在芦苇地里与妇人和姑娘相遇的经历。如果将这两个女性角色去掉,只写“我”一个人的躲藏经历,文章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小说结尾姑娘为“我”换衣服这一情节,有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认为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相关试卷

    小说文本:02.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

    这是一份小说文本:02.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文件包含小说文本02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原卷版docx、小说文本02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阅读训练-202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一 分析小说情节: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一 分析小说情节,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题组,综合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四 分析概括形象: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四 分析概括形象,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题组,综合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