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B(“将‘自洽有为’纳入‘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中,作为补充”错误。原文“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相关内涵,但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以‘自洽有为’为意象研究的切入点,或能更好地诠释”可知,“无心自在”是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解读的第三类,而“自洽有为”是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内涵的诠释,并不是“无心自在”精神体现的补充。)
2.D(A.“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更多地体现出孤独寂寞的心境。B.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主要体现出一种退隐的决心,不希望被功名所束缚。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营造的是一种空灵寂寥的氛围。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不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奋发有为的精神,这与“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相符。)
3.文章通过分析“梦”“舟”“幽人”等意象,具体阐述苏轼在黄州诗文中表现出的“自洽有为”精神。(1分)然后,通过与司马迁、陶渊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1分)最后得出在自洽有为的研究视域下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做诠释的意义。(1分)
4. A 表达同情与怜悯,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错误
5. B “白描的方式”错误,应为“议论”
6.C “表现神父的慵懒,对孩子的纵容和不负责任”错误,表现出人们对这种束缚人性的礼教的厌倦,批判了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7.①运用内心独白(或心理描写)(1分),表现“我”对哥哥行为的同情与理解,并自愧不如(2分)(若写出反问,加强语气,也可得2分。第一处总分不超过3分。)
②运用对服饰细节的描写(或外貌描写)(1分),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反衬出柯希莫叛逆的性格(2分)。
8.①采用第一人称,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
②作家模仿一个8岁的男孩语气来叙述故事,通过孩子天真单纯的视角来观察,更富有童趣,反衬出与成人世界的格格不入。(2分)
③通过年幼胆怯的“我”来叙述12岁哥哥的故事,对比突出哥哥倔强执著的性格(2分)。
9、BDH
句意:恰好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卢多逊为学士”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不能从主语“卢多逊”后断开;“祐比己”是“讽”的内容,不能断开,而“祐不从”也是主谓句,在主语“祐”前断开。
10、C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1、B
A.正确。都 “此”“这”。句意: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B.错误。介词,用来;介词,因为;连词,来。句意: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因为有病请求告老。/作了一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C.代词,这件事;代词,他;代词,称呼弟子和老师的人。句意:皇上听到这件事。/侯陟因此起诉王祐。/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D.正确。作为;担任;凝结成为。句意: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12、C
A.“河中府”不是官职名,“史馆修撰”严格说也不是官职名,而是岗位名。
B.“都属于王位纪年法”错,二者都应为“年号纪年法”。
D.“地位依然很低”的推断不正确。说明他至少是大夫。
13、B王祐去治理并非赵普举荐。
14、(1)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
【“坐”,因……而判罪;“贻”,送给;“见志”,表明志向;“称”,称颂。】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15. D “写自己在东郊结庐而居的闲适”错误。尾联写到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间,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所以作者并未在东郊结庐,而是表达自己想要辞官在此地居住的愿望。故选D。
16. ①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诗都不事雕琢,质朴简洁。《东郊》写杨柳青山,微雨春鸣的春日郊游情景。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②从表达技巧上看,两首诗都采用白描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手法。青山旷远,微雨滋润,斑鸠鸣叫,景色描写语言俭省,又综合视觉听觉感官,把郊游闲适心情融入在幽静美好的春景之中。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给分要点:质朴词风加分析(2分);白描加分析(2分),视听加分析(2分)】
17. 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 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8、A.齐心协力 B.披星戴月
A处,根据“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可知,一家老小全部参与劳动过程,各有分工。故可填“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同心合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B处,“晨曦初露”指早晨,“夕阳西下”为傍晚,所填成语要与前文“晨曦初露,夕阳西下”相呼应,强调了劳动者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可填“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19、③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
⑥如《插秧歌》中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劳动画卷。
③“众多诗歌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语序不当,应改为“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
⑥“呈现了一幅……的劳动”搭配不当,应改为“呈现了一幅……的劳动画卷”。
20、甲: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
乙: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处,根据前文“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可知,此处强调劳动者在城市中的重要性,故可填“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
乙处,根据“更在于”可知,补写处连接词应为“不仅仅在于”,表示递进关系;再根据前文“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可知,此处强调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故可填“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21、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修辞是比喻,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作“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A.拟人,把“太平洋”人格化
B.比喻,将官场比作“樊笼”
C.借代,用“管弦”代音乐。
D.用典,引用“廉颇”的典故
故选B。
22、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既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较全面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
23. 作文分析与审题立意
“人工智能”与“劳动幸福”:
写好这个关系话题作文,需要注意“概念辨析”和“辩证说理”。文题中说“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幸福的冲击”,所涉对象是“劳动幸福”,非“幸福”。“幸福”有很多种,而“劳动幸福”指劳动主体在从事体力、脑力劳动时,历经挥汗如雨或劳神苦思后,面对成果时的获得感、成就感以及自我认同感。不厘清二者区别,将难以自圆其说。
关系型话题写作特别讲究思辨,切不可一叶障目。一分为二、正反说理、让步说理等都是科学有力的方法。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多多,所有的科技革命都是为了人们的生活便捷、安全、轻松,而不是相反。人工智能有损“劳动幸福”,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能对其优越性视而不见。忽视其优越性,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违背逻辑严密,自然就降低了论辩说服力。
AI时代的劳动价值:
智能时代对劳动价值的正面影响。一是劳动的目的是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二是劳动者地位不再分为三六九等。三是劳动过程不再被视为一种“苦差事”。
智能时代对劳动价值的负面影响。一是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的控制人的手段。二是社会分工的对抗性可能加剧。 三是劳动的主体性将受到挑战。
作文思路
注意一点:抓住劳动价值和劳动幸福展开。
什么是劳动的价值?
什么是幸福劳动?
把这两个概念说清说透。
认识两个关系:
AI时代,劳动的转型与升华
AI与劳动,互补而非替代
要认识到AI对劳动的积极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北仑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北仑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期中考试卷docx、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