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奉贤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将上述材料按时序排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完卷时间:40分钟总分:30分)
考生注意:
1.本卷为开卷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班级。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题卷号对应的位置,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一、玉润中华(8分)
2023年南京博物院90周年院庆之际,推出《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某班同学在线上进行参观。
第一板块:“玉生华夏”
1. 下图所示龙山文化兽面纹圭的介绍词这样写道:“上方为抽象人面纹……下半部分以方折的回纹……围绕出兽的双目,整体组成神人兽面纹,神似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这种表述意在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 )的特征。
A. 来源单一B. 相对封闭C. 起源较晚D. 多元一体
第二板块:“玉成中国”
2. 序言提示参观者,通过这一时期的玉器可以获取关于早期国家( )、宗教信仰等信息。
A. 等级制度B. 地理环境C. 农业生产D. 人口状况
第三板块:“玉美神州”
3. 下图所示的玉梁金宝钿带虽主体以华夏民族所珍视的白玉为质,但其金筐宝钿的装饰技法,所用宝石的产地,甚至带具上忍冬样式的尾部,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请结合玉带制作的时代背景,推测这种“异域风情”产生的原因?
玉粱金宝钿带(北朝-唐早期)
4. 本次展览名为“玉润中华”,润有滋润、浸润之意。请你结合材料与所学,在官网留言板写下你的观展感言。
【答案】1. D 2. A
3. 北朝到唐早期的民族交融、对外交往
4. 玉器源远流长,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从简单装饰的用途到代表身份、等级的礼器,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国家特征、社会规范与精神共识;从玉料、工艺等方面,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审美趣味,见证了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的过程,凸显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描述,“上方为抽象人面纹……下半部分以方折的回纹……围绕出兽的双目,整体组成神人兽面纹,神似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这表明龙山文化兽面纹圭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有相似之处,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中华文明来源并不单一,排除A项;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并不封闭,排除B项;中华文明起源较早,排除C项。故选D项。
【2题详解】序言中提到“礼仪,是社会分化、阶层出现的重要标志”,而玉器在夏商周时期被用作礼器,通过玉器的形制、数量、纹饰等可以了解当时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玉器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地理环境信息,排除B项;玉器与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玉器也不能直接反映人口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这种“异域风情”产生的原因是北朝到唐早期的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强,唐朝时期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在这种背景下,玉器的制作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金筐宝钿的装饰技法、宝石的使用以及忍冬样式等异域元素。
【4题详解】认识:本次展览名为“玉润中华”,润有滋润、浸润之意。玉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从玉器的用途可以看出,它们从简单的装饰用品逐渐发展成为代表身份和等级的礼器,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国家特征、社会规范和精神共识。此外,从玉器的材料、工艺等方面,也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同时,玉器的发展也见证了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点。
二、当东方遇见西方(10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当东方遇见西方,文明的交流就此开启。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唐朝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5.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张骞从_______(地名)出发,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路联系日益活跃。明朝初年的________(人名)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材料一:唐代中前期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北宋的西部疆域限于西夏,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对海舶的抽分收入也成为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姚大力《重铸河山一统的洪业——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6. 根据上述示意图和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贸易路线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7. 为进一步探究汉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同学们找到敦煌莫高窟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以及该壁画的简单介绍:“绘于唐朝初年,是一幅历史题材的佛教故事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壁画史料价值的认识。
材料二:当时外商把松江一带生产的棉布,都叫作“南京棉布”。1786—1833年的48年中,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共计4400万匹。
——樊树志《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
8. 根据材料二得知,1757年开始,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所以外商不去松江而要去广州购买棉布,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政府实施的什么政策有关?
9. 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双选)
A. 促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B.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C. 掀起了洋务运动D. 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答案】5. ①. 长安 ②. 郑和
6. 变化:陆上对外贸易向海上对外贸易转移。
7. 认识:壁画反映张骞出使西域,体现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壁画为唐代艺术家人为凸显佛教地位而进行的虚构场景,对研究初唐时期时代风貌(艺术、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 政策:闭关锁国。 9. BD
【解析】
【5题详解】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张骞从长安出发,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6题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唐代中前期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而陷于衰落”“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对海舶的抽分收入也成为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及《唐朝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分析可知当时出现陆上对外贸易向海上对外贸易转移。
【7题详解】认识:可以从壁画的内容和简单介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壁画反映张骞出使西域,体现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壁画为唐代艺术家人为凸显佛教地位而进行的虚构场景,对研究初唐时期时代风貌(艺术、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题详解】政策:根据题干“1757年开始,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BD正确;英法联军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启洋务运动,排除C项。故选BD项。
三、从“王朝”到“民国”(12分)
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此后历经二十多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才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材料一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
军机处外景
材料四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0. 将上述材料按时序排列。(填写数字)
11. 根据材料三和四,国家从中央机构设置的视角,指向军机处、三省六部制对加强皇权,维护中央权威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国家从地方管理机构设置的视角,指向_________制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国家从对边疆地区机构的设置的视角,指向_________辖地的设置对加强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材料五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孙中山)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谨以此誓于国民。
——《大总统誓词》
材料六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 根据材料五、六,“倾覆满洲专制政府”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其后建立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谁?
1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从“王朝”到“民国”变化的认识。
【答案】10. 顺序:材料一、材料四、材料二、材料三
11. ①. 郡县 ②. 宣政院
12. 事件:辛亥革命。谁:全体国民。
13. 认识: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权在民。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板块序言:礼仪,是社会分化、阶层出现的重要标志。……以牙璋为代表的夏文明玉礼器……让中华文明巨大的吸引力灿然显现。商与西周,玉礼制一脉相承,东周至秦汉……玉器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
细部
全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初二二模历史试卷,共3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