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罗江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罗江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道题目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干要求,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
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 D.社会贫富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墓葬随葬品不同,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只有讲究的石棺,没有玉器,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一般无随葬品。可见,不同墓葬主人身份有所差别,属于社会贫富的分化,D项正确;第四等级墓和附属墓没有玉器,所以玉器并不是随葬的必需品,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阶级的分化,并没有体现公共权力机构等因素,因此不能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不同地域的墓葬,排除C项。故选D项。
2.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说明,当时()
A.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B.小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实行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土地属于封建地主私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材料涉及了土地制度,并没有提及赋税制度,且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C 项。
3.春秋时期,王室衰弱,形成春秋争霸的局面。获得霸主身份意味着()A.获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B.成为周王室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当盟主,结合所学可知,各路盟主都是打着尊王旗号,号令天下的,因此获得霸主身份意味着获得号令各国的地位,A项正确;根据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大宗,获得霸主身份并不意味着成为周王室的大宗,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不朝觐纳贡已成常态,这不是盟主独有的特权,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虽式微,分封诸侯在当时理论上仍是周王室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中国)。根据材料“牺尊”“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对牛的驯化使用较为成功,是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的明证,即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牺尊的材质是铁,且普遍使用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判断为何种类型手工业且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在当时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礼乐制度的传播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东周以来,周王室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转而趋向平民化发展,这一转变()
A.加速了政治集权体制的形成 B.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
C.导致了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D.说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周王室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转而趋向平民化发展”及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B项正确;政治集权体制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变化,争霸兼并战争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与私学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井田制逐步瓦解,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变坏,礼乐制度也逐渐瓦解,C项与私学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的标志是分封制到郡县制,与私学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夷夏”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
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 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
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流与疆域扩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除的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8.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 庙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秦朝暴政激化矛盾 D.专制集权阻碍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即实行暴政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专制集权的建立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9.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10.《后汉书》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这()
A.成为东汉衰亡的隐患 B.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
C.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汉代国力强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反映东汉豪强地主控制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财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地主演变成为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成为东汉衰亡的隐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田庄的发展,无法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强调豪强势力的发展和奢靡生活,不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项;汉代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侧面反映了国力衰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图为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及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造成北方流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战乱频繁的现实 B.江南开发的需要
C.民族交融的推动 D.豪强士族的倡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A项正确;江南开发是流民南迁带来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民族交融不是西晋流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豪强士族倡导不是西晋流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 B.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
C.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据题干可知,北魏迁都洛阳所建设的都城“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其目的是彰显其政权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题干强调北魏迁都洛阳所建设的都城“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而不是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排除A项;题干强调北魏政权都城的风格,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北魏都城对中原都城模式的继承,而非凸显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改革成效,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3.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民族/地域
西域
胡
鲜卑
突厥
越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
阗
疏
勒
党
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
丹
安
西
奚
铁勒
安
息
回纥
柳城
胡
沙
陀
日
本
印
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政府任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域外民族人员,这反映出唐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政府用人不拘一格,且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汉族而言的,但材料中还涉及其他国家,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民族,还涉及域外民族,且材料不涉及对边疆地区的社会和制度改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4.《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 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 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可知,北宋政府重文轻武,大兴科举,影响了重学风气和观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重学观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科举虽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宋人汪洙不能代表政府,排除C项;北宋处于理学形成期,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排除D项。故选A项。
15.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
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则负责执行政令,是行政机构。具体来说,中书省拟好的政令送达门下省时,如果门下省对诏书有议,就会“封还”,命令即算作废,皇帝的“画敕”也等于无效,即无法送尚书省执行,这有助于提高中枢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材料中做法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枢决策并没有发生异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民主政治的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他“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因此两税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在两税法实行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已经瓦解,“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史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唐本草》分为本草、药图和图经三部分。本草增补隋唐以来 新药,其中包括来自南洋、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药物。药图和图经为药物的图样及文字说明,记述药物形态、采集和用法。这说明《唐本草》()
A.开创了编纂药物学专著的先河 B.推动了我国药材的选种和培育
C.受助于雕版印刷术的配套使用 D.得益于对外交流路线的新开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了《唐本草》的体例和收录的药物来源。药物有来自南洋等地,是借助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果,D项正确;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A项;《唐本草》丰富了对药物品种的认识,并不用于选种培育,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在唐早期出现,在唐中后期推广开来,但未与《唐本草》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故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故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19.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佛教传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
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 D.佛教注重对传统礼乐制度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国传播中更注重推广孝文化,并用佛教理论为皇权专制套上一层神学色彩,这一改变反映出佛教在传播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儒家孝之思想和佛教思想,未涉及道教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地域性特点,并非时代性,排除C项;作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工具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坏,排除D项。故选B项。
20.宋太祖在宫廷之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宋太祖亲信干将王彦升因骚扰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这表明宋太祖()
A.规范文武官员管理 B.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进一步加强地方治理
【答案】C
【解析】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唐→日本
鉴真
鉴真6次东
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勿杀文臣士大夫”“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行为明显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宋太祖对文臣和武将的不同态度,而非规范文武官员管理,也非加强地方治理,排除A 项、D项;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题干中这些行为主要体现的是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与强化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故选C项。
21.宋神宗时,王安石用“均输法”管制长途贩运和批发行业,由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用“市易法”控制城乡零售行业,“尽收天下之货”由“市易”贩卖,类似于用官办商业公司来替代民间零售业。此类做法()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避免了商人对社会的掠夺
C.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有效维护了经济发展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官办商业公司来替代民间零售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加强国家对社会各领域的干涉和控制,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C项正确;材料中是王安石变法的富国经济行为,与农民的赋税负担无关,排除A项;避免了商人对社会的掠夺中“避免”一词表述错误绝对,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打压商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与维持稳定的经济秩序关联不大,且有效维护了经济发展秩序中“有效”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2.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当时部分家庭成员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且这部分家庭夫妻的民族类别组合比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这说明多个少数民族处于杂居状态,相互通婚比较方便和普遍,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体现以哪个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故材料不能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说明民族习俗是否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3.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宋代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这一情况,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记录。这有利于()
A.增加官田数量 B.规范土地贸易 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 D.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一些官员私下收印地契、私下印卖,朝廷规定人民向官府登记,从而可知B项“规范土地贸易”符合朝廷遏止官员私下收印地契的做法及其影响,B 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土地买卖,不是土地来源,“增加官田数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土地买卖程序,不是土地制度,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买卖程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II卷
二、非选择题(4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川卷整理
材料四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 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西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标准是家世。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小问2详解】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科举制的评价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如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小问3详解】
智慧: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
【点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时期,地方开始出现纯经济型城市。唐五代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成都、杭州、明州、泉州等。中唐后,津渡要口的草市日益发展扩大,一些城市出现夜市。宋首都开封商业街区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传统的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已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要求,铜钱越来越受欢迎,价值较高的贵金属-白银出现在流通领域,发挥着货币的作用。唐后期还出现类似纸币的“便换”“飞钱”。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宋代,大商人的势力比前朝增强,有的富商,每年向官府输钱五万缗。宋代商人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大商人往往具有官僚兼商人的双重身份。巨大的商业利润,诱发了官僚地主的贪欲,他们贩茶、卖酒、运木材无所不为。宋仁宗时,经商成了一般官员的正常副业。对于何为“末业”,宋代已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具体分析,认为制造和贩卖一切日用品不归于“末业”。宋代商人不再是前代的门阀贵族,而成为新兴的有经济实力的贵族,日益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的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
南宋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经济型城市;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商人群体壮大,地位提高。
(2)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地位,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为后世经济发展和货币改革奠定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地方开始出现纯经济型城市。唐五代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成都、杭州、明州、泉州等”可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经济型城市;据材料一“中唐后,津渡要口的草市日益发展扩大,一些城市出现夜市。宋首都开封商业街区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可得出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据材料一“传统的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已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要求,铜钱越来越受欢迎,价值较高的贵金属-白银出现在流通领域,发挥着货币的作用。唐后期还出现类似纸币的便换“飞钱”可得出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据材料二“宋代,大商人的势力比前朝增强宋代商人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大商人往往具有官僚兼商人的双重身份宋代商人不再是前代的门阀贵族,而成为新兴的有经济实力的贵族,日益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可得出商人群体壮大,地位提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二“宋代商人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大商人往往具有官僚兼商人的双重身份宋代商人不再是前代的门阀贵族,而成为新兴的有经济实力的贵族,日益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可知,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地位,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为后世经济发展和货币改革奠定基础。
27.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继续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移民实边措施。一方面将罪人谪往边疆戍守或劳役,这些戍守在黄河边上以及岭南各地的兵士,同当地百姓杂居,进行垦殖事业。另一方面还通过赐爵和免役等优惠政策,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对于招募的百姓,由政府提供生产生活用具,并将他们编入户籍,统一管理,教其战事,形成了紧密的基层组织,成为富有战斗力的团体。汉武帝时期,除了大规模的募民实边外,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军卒屯田,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用以保护商路、供给往来,还是汉朝管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
-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材料二: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在王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
-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移民实边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特点的两个方面,分别结合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措施:谪(罪,罚);招募;军屯。
影响:充实边地劳动力,促进边地经济开发;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拓展了统治区域;保障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往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2)示例:在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力控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汉武帝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推行,隋唐确立和发展了科举制度,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一方面将罪人谪往边疆戍守或劳役”可知,谪(罪,罚);根据材料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可知,招募;根据材料“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军卒屯田”可知,军屯。影响:根据材料“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用以保护商路、供给往来,还是汉朝管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所学可知,可从开发边疆、拓展统治区域、保障中原和西域地区的往来及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和所学可知,可从行政体制(列举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思想领域(列举儒学独尊)、制度建设(列举选官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起源、区系众多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各有特点,但又以中原为核心相互交流与融汇,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互为依存、相互交流的文化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中原华夏文化向周边辐射、扩展,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向中原内聚、融汇的互动,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崔珂琰《民族文教政策建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认同的路径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华夏认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频繁的战争使各民族进一步交融,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战国之后,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主体地位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总之,正是由于周边民族接受了华夏文化,并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过程中,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华夏文明在频繁往来中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示例2:
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增进了华夏文化认同。
阐述: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增进了华夏文化认同,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起源、区系众多的文化。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互为依存、相互交流的文化格局。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认同”,可知材料所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根据题干要求,围绕“华夏认同”拟定一个论题,可从古代中国整个时期拟定,也可选取一个阶段拟定。比如选取春秋战国时期,可拟定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结合“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所学知识,围绕“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频繁的战争使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战国之后,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等例证进行论述。最后作总结:春秋时期周边民族接受了华夏文化,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又比如选取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可拟定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增进了华夏文化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所学知识,从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作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进了华夏文化认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沐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史记·平准书》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武丁卜辞》中有“乙巳卜毂贞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