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大都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的精细餐饮。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食品结构的改变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民族交融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导致中国古代餐饮从秦汉时期食素为主、礼仪精细,发展为唐朝时期平民百姓多“食肉”并且日益“粗放”化的主要因素是,民族交融的推动,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是推动中国古代百姓“饮食结构”和“饮食礼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食品结构”改变是材料反映的部分现象,不是变化原因,B项错误;百姓饮食从精细到粗放、礼仪不断简化等,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C项错误。
2.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
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说明蔡伦因为“缣贵而简重”才改进了的造纸术。因此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故D 正确;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说法欠妥“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竹简缣帛依然在使用,故C说法错误。
3.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
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
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
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即门阀政治对皇权的干预、对皇权的制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不存在分权制衡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前代并非“君弱臣强”,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必然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就是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排除;材料只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而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对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答案】A
【解析】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
6.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B.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
C.均田制 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隋唐结束分裂后北方长期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洛阳地区地处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因此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皇家粮仓,用以储存南方运来的粮食,体现了运河开通对南粮北运的重要作用,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对农民的剥削沉重与否,B项不正确。材料内容与均田制无关,C项不正确。北方长期稳定的说法错误,D选项不正确。
7.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8.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9.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此外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材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可知,唐太宗主张要保证农时,不能乱派徭役,增加农民负担,故选C;材料没有说明唐太宗对待谏官的态度,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土地制度的描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工程的修建问题,无法得出不兴土木的结论,排除D。
10.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一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说明地方的官员权力加强,这就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这一变化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排除A项;藩镇割据局限的出现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这一变化主要是导致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并不能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根据题意可知,钱穆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而不是经济原因,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般是秉承中央意志,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没有体现其影响,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故采用分区域选拔的制度,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
1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①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南北朝后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③民族融合形成又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但最终趋向统一,①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南北朝后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形成又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②③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C;ABD不全面,排除。
【点睛】
13.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者所持皆为“马背乐器”,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璎珞,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反映了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 主 B.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云冈石窟主题是佛教,其中的奏者和舞者有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体现了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材料只列举了12窟内容,无法得出整个石窟的艺术形象,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游牧民族文化,而非汉化,排除C;云冈石窟体现的是佛教思想,材料并未反映三教合流,排除D。
14.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 屯田制
B.均田令
C.征役制
D.雇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初年许多农民因为生计问题被迫卖地卖宅,然后迁移成为流民;北魏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人民纷纷返回故乡,故B项正确。屯田制是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征役制是官府征人从事某种徭役,基本不给钱,与材料不符,排除C。雇募制是指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就是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排除;材料只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而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对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6.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而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7.《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8.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 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
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代司马迁记载江南地区人烟稀少,说明当时并末开发,但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在江南地区从两汉到魏晋时期持续不断开发,B正确;曲辕犁是在唐朝发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C与题无关,材料仅仅涉及江南地区,排除C;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9.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A.抑商政策废弃 B.中外交往频繁
C.商业贸易繁荣 D.边疆治理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可知,这描绘了唐朝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策,唐代也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A.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C.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势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收地方财权的措施,不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与商业税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的措施不能保持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故D项错误。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21题~第22题2个大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四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 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所学,指出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
(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可知,其指的现象为百家争鸣。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礼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善论、仁政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主张有,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2)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
(3)道德标准:根据材料三中“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三纲;根据材料四中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知,五常。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等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3点)
(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
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农业生产发展。(2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依据材料一信息“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得出:粮食充足、产量提高;由材料“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得出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土地肥沃;由材料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得出;物产丰盈、手工业进步、商业活跃;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作物品种增加、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角度补充。
【小问2详解】
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
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农业生产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