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Mn-55,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胶体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Mn-55
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雁似火攻”,中五彩缤纷的烟花是某些金属的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没有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是的同素异形体
B.的结构示意图:
C.纯碱的化学式:
D.的电离方程式: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正确,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硫酸钡难溶于水,在医疗上可用于射线检查消化系统
B.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作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C.纯碱具有碱性,可用于洗涤油污
D.明矾溶于水可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4.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否仅含有一种元素
B.溶液与胶体的本质: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电解质:本身能够导电的物质
D.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5.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B.
C.D.
6.下列生活中的物质与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用途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7.胶体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大小大于
B.在制备胶体实验中,不能加热时间过长,以免聚沉
C.牛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
D.三角洲一般形成于河流入海口,这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8.在指定条件下,下列关于离子共存正确的一组是( )
A.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
B.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
C.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无色溶液中存在:、、
D.在澄清溶液中大量存在:、、
9.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向溶液中滴入溶液:
B.将投入溶液中:
C.将铁粉加入稀盐酸中:
D.向溶液中滴入少量溶液:
10.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B.
C.D.
11.关于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钠易与氧气、水反应,可保存在煤油中
B.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是
C.碳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碳酸氢钠,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氢钠
D.质量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前者产生气体多
12.下列关于氯气和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无色、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
B.红热的铁丝在中剧烈燃烧生成
C.新制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有漂白性
D.氯水放置数天后酸性减弱
13.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
B.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是
C.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
D.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许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呈黄色,则一定有,肯定没有
14.下列实验目的、现象与结论匹配的是( )
A.AB.BC.CD.D
15.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中含有的少量
B.用图2所示装置利用溶液制备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胶体中的
D.用图4所示装置验证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好
16.实验室制取氯气通常采用与浓盐酸反应制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二氧化锰是氧化剂
B.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的
C.通过该反应可直接得到纯净的氯气
D.表现还原性和酸性
17.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氯化铜并探究氯气的某些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之前应通入干燥的氯气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B.空试管没有用处,可以去掉
C.持续通入氯气后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为防止氯气污染环境,实验装置末端处应连接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18.常温下,在溶液中可以发生以下反应: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A.铁元素在反应③中被氧化
B.反应②中被还原被氧化
C.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D.还原性强弱顺序为
19.高铁酸钾()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净水剂,具有净水和消毒双重功能。某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所示方案制备高铁酸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具有强氧化性
B.由该流程发生的反应可推测:的氧化性强于
C.由制备高铁酸钾的原理,推测高铁酸钠的溶解度大于高铁酸钾的溶解度
D.反应中,生成2个时,转移6个电子
20.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反应原理如图。关于该反应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是、是
B.在反应中仅作氧化剂
C.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做催化剂
D.由反应①可知,的氧化性比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1.(12分)Ⅰ.回答下列问题:
(1)化工生产中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从物质的分类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现有以下物质:① ②固体 ③乙醇 ④稀硫酸 ⑤溶液 ⑥。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有同学认为所有强酸与强碱中和反应均可表示为,请举出一个例子反驳上述观点(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在生活、生产、科研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以下问题:
(4)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含有,若误食亚硝酸盐会导致血红蛋白中的转化为而中毒,服用维生素可解毒。以上过程中体现了维生素的什么性质: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5)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体,因此某种飞船以联氨()和为动力源。
①使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②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
22.(14分)生活处处有化学,制作馒头、面包等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由、和固体有机酸混合而成的,某同学猜想:发酵粉加热或加水时都能产生,并进行如下实验:
(1)将和分别加热,能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力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发酵粉加水能否产生,并探究过氧化钠是否可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请回答:
①装置中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②观察到装置产生白色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证实发酵粉加水也能产生,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中过氧化钠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4分)某小组同学用与浓盐酸反应制备的过程中(装置如下图所示),观察到氯气不再逸出时,固液混合物中仍存在盐酸和。
(1)发生装置中制取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根据离子方程式,分析固液混合物中仍存在盐酸和的原因。
ⅰ.随降低或升高,氧化性减弱。
ⅱ.随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补充实验证实了①中的分析。
是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
(2)除杂装置①中的试剂是_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B.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D.溶液
(3)虚线框中的收集装置导管应________(填“长进短出”或“短进长出”)。
(4)如果制取出 ,被氧化的的质量是________。
选项
A
B
C
D
生活中的物质
食盐
小苏打
84消毒液
漂白粉
有效成分的化学式
用途
调味品
做发酵粉
做消毒剂
做消毒剂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与现象
A
证明具有氧化性
将红热的铜丝伸入氯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
B
测定消毒液的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少量消毒液滴在试纸上
C
除去,提纯
将含有少量的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淡黄色粉末变为白色
D
验证氯水是否具有酸性
向含有酚酞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序号
实验
加入试剂
现象
Ⅰ
较浓硫酸
有氯气
Ⅱ
有氯气
Ⅲ
和
无氯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g氯气含有个氯气分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无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 39,4L,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5g某金属氯化物中含有 0,8ml、为1,9℃,热稳定性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