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诗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浙江诗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浙江诗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浙江诗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诗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诗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机图卡与答题卷上,机图卡按顺序填涂,中间不空。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②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③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衰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④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莱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①。”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当时的真实背景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
    B. 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而是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 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它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 在阅读诗歌时切忌犯“决定论”毛病,将诗歌降格为历史的附庸,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从而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C. “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D. 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 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 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 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 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4. 作为学长,请结合本文内容,给即将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的高一新生以合理的建议。
    【答案】1. A2. B3. D
    4. 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而是因为……”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只能表明经典抒情诗歌不需背景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意义,而不能直接得出经典抒情诗歌传唱不绝的原因就是“拥有完足意义”,作者并无此意。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原文是说“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D.“但它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应该说“往往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从而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错误。原文是说“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选项中的“从而”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C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
    D.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建议: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结合“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可建议: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结合“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可建议: 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 怎样地可以自傲! 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 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 樵夫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 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映衬,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 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6.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你日日锱铢为利”流露了内心对子贡的不满,暗示子贡的追求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
    B.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前者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有埋怨之意。
    C. “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说明子贡不了解孔子心情骤变的真正原因。
    D. 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7. 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8. 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
    【答案】5. C6. D
    7. 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8. 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互为映衬”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探究文章审美特点的能力。
    首先,说是“历史小说”在于:这篇小说是从《论语》和《孔子世家》中选取部分情节而写成,如“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写孔子在外奔波十四年追求理想,这个内容取材于《孔子世家》。因此小说具有历史韵味,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其次,说是“抒情诗”在于:这篇小说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却使用了大量篇幅,如“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等,这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首先,文章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两种情况:泰山的巍峨和泰山的倾颓。孔子年轻时执着于理想,在外奔波十四年,有着万人敬仰的“圣人”尊称;而周游列国传播思想而处处碰壁的情形又体现出孔子身处低谷的无奈,尤其是到了晚年,孔子有颓废的倾向。文中反复出现泰山,正是以泰山的巍峨表现孔子年轻时的形象,以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
    其次,依据原文“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孔子年轻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高度自信,而孔子本人也有着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而孔子一直担心泰山会倾颓,“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其实是预感到自己人生将尽,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没有实现,弟子们死的死,没有死的也在走自己的道路,“泰山其颓”暗示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难以得以贯彻执行。而文章结尾“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蒙上云霭”则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由此可见,“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节选自《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盂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衷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廉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繁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9.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10.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B. “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C. 《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1.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 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 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 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2. 翻译划线句子。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善草木之名。”
    (2)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13. 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9. C10. B11. C
    12. (1)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2)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
    13. ①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②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③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
    “其秋”是时间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B;
    “因囚桓子”的主语是“阳虎”,应在“阳虎”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实践/侍奉。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B.错误。恢复/补救。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力排众议”错。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兴”,激发情志;“群”,通过情感的交流达到和同,彼此感染,互相提高;“迩”,近;“事”,侍奉。
    (2)“不欲”,没有贪心;“赏”,鼓励;“约”,简练;“指”,通“旨”,义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政在选臣”意思是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由此可概括为: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
    ②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由此可概括为: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
    ③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的意思是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子罕》)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颜渊》)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阳货》)(节选自《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枢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盂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
    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衷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 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羊踯躅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 “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D. 诗人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15. 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14. B15. 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错在“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本诗的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花,是近景描绘。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感情的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描绘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本诗颈联是说“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他克制、理性的表现。同时,“莫令炎瘴送生涯”,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也有对未来“报恩波”的憧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五、情景默写(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从正面表达了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人对富有和显贵的追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诗人乐观豪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千里之行 ④. 始于足下 ⑤. 富与贵 ⑥. 是人之所欲也 ⑦.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⑧.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⑨.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⑩. 海上明月共潮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材”“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六、选择 简答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十二章》)敏:敏感。
    B. 静而后能安(《大学之道》)安:性情安和。
    C.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四章》)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五石之瓠》)鬻: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敏:勤勉。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B.句意: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
    C.句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
    D.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故选A。
    18. 下列各项中与“自知者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十二章》)
    B. 当察乱何自起(《兼爱》)
    C.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
    D. 治之于未乱(《四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自知者明”是宾语前置句,“自知”应为“知自”。句意: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
    A.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言乎”。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B.宾语前置句,应“起自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起源于何处。
    C.状语后置句,应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乎江湖浮”。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乱治之”。句意: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故选B。
    19. 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送,赠送
    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导
    ③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④故有道者不处 处:与……相处
    ⑤何不虑以为大樽 虑:考虑
    ⑥智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⑦迩之事父 迩:近
    ⑧《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⑩自贼者也 贼:伤害
    A. ②⑤⑨⑩B. ①⑥⑦⑧C. ④⑦⑧⑩D. ②③⑥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②劝:鼓励。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④处:为,做。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⑤虑: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用绳结缀(系在身上)把它作为腰舟呢?
    故选B。
    (一)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曳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勇敢”这个对一种品性的褒奖词,可能最早出现于此。
    B.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C.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 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用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引号的作用是强调指出。
    A.是强调指出。
    B.是引用。
    C.是反语、讽刺。
    D.是特殊含义。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① ,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②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③ ,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意义重大,常引发人们讨论。
    B. 幸福观对先秦诸子的重要程度,如同水对鱼儿一样。
    C.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D. 幸福观对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案】21. C22. ①但相比较而言
    ②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
    ③只有这样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文“先秦诸子认为”推知,括号应填先秦诸子幸福观对后人的影响,故排除BD;
    从衔接连贯和前后文语境来看,语段强调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当下的影响和启示,故排除A。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与后句“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的关系可知,在物质财富与精神快乐的比较中,精神快乐获胜,故而衔接句子要点出二者相比较,可以填写“但相比较而言”或“但与精神财富相比”之类的话。
    第二空,根据段意,这段话是阐述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理念,故而前句“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是他们认为获得幸福的正确方式,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幸福,故而填写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之类的话。
    第三空,要与后文的“才有”搭配,前文要用“只有”,条件在前一句“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中提取,可填写为“只有这样(惟其如此)”之类的话。
    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格言常以指导人生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等。这些格言凝结着人生智慧,但由于对象、情境、逻辑、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误导的成分,请从下列格言中任选两句分析其不合理处。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退一步海阔天空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答案】(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存在逻辑问题,强加因果,忽略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
    (2)“退一步海阔天空”不适用于所有情境,比如面对民族危亡、道德原则、法律规范,就不能一味退缩。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适用于所有对象,对于君子,我们自然要真诚相对,但面对陌生人甚至小人,“知无不言”不见坦荡反见浅薄。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存在概念不明的问题,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书籍具有不同的价值,比如通俗的网络小说,其休闲娱乐的价值要远大于其启迪智慧的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本身存在逻辑问题,如果干旱或是洪涝灾害,瓜、豆不一定有果。句子强加因果,忽略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
    (2)“退一步海阔天空”忽略了使用的范围。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我们应挺身而出,在遇到道德原则被践踏时,我们应挺身捍卫,在法律规范受损时,就不能一味退缩。“退一步海阔天空”不适用于所有情境。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忽略了使用的范围。对于君子,我们自然要真诚相对,但面对陌生人甚至小人,或是对于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有危害时,“知无不言”不见坦荡反见浅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适用于所有对象。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存在概念不明的问题。经典的书籍可以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并非所有。通俗的仙侠小说、玄幻小说,它的休闲娱乐的价值要远大于其启迪智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书籍具有不同的价值。
    七、材料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火爆海内外,仅一个月的时间,播放量据说已达到百亿次。不少的人翻唱这首歌,并拍成短视频播放出来,想借此蹭流量,聚人气;很多人猎奇心很盛,对歌星之间的的恩恩怨怨捕风捉影,津津乐道;那英、杨坤等人的微博的留言达到几百万条,评论一边倒,基本都是对他们的指责;围观者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臧否人物,似乎只是为了宣泄一下……然而,时间才过去一个月,该热点事件迅速降温,人们又在等待着下一个热点的到来。当今社会,这样的热点事件不断,大家在热点的漩涡中沉浮,看上去很充实,存在感满满。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了人们对待社会热点事件的不同态度。材料首先讲述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走红这一热点事件,再列举了不同的人在这个事件上的表现。有人借此蹭流量,有人借此满足猎奇心,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从列举的现象看,不同的人对这一事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但其都从这个事件上获得自我存在感。材料进一步指出,这个事件在火爆之后又迅速降温,这些热门事件只是人们无聊生活中的饭后谈资,在经人咀嚼之后,变得索然无味,人们就会转而期待下一个热点,想借此为无趣的生活增添几分趣味。材料最后总结,在热点不断的社会,人们在热点漩涡中沉浮,“看上去很充实,存在感满满”,但实质是生活的索然无味,人生的没有意义,所以才想要在这些热点事件上找寻生活调味剂。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应当对社会热点事件、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采取怎样的态度,我们不能把生活的充实感、自我的存在感寄托于网络热门上,向外去寻找生命的丰盈,而是应当充实自我的内心,不过度关注外界倏忽而过的热点。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接下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介绍存在感的含义,存在感是自我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是外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存在感不是靠参与热点事件的评论就能实现的,内心的空虚和孤寂,无法依靠刷热点事件来填满。再从正面进行论述,以家国情怀充实着自己的人生,用理想和实践丰盈内心,才能结出人生的累累硕果。
    立意:
    1.“社会热点”要冷观。
    2.丰盈内心,充实人生。
    3.切莫陷入热点漩涡。

    相关试卷

    浙江省江山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江山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