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卷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
    A. 神话传说B. 考古发现C. 史籍记录D. 学者论著
    【答案】B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B项正确;神话传说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可信度低,排除A项;史籍记录和学者论著均为文献史料,有一定主观性,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D项。故选B项。
    2.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 )
    A. 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B. 已经学会使用火
    C. 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D. 会制作各类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北京人尚未“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未掌握天文历法知识,且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等,也与天文历法知识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会制作简单的打制石器,但题干并未对北京人的工具制作情况进行叙述,排除D项。故选B项。
    3. 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 )
    A. 能人工栽培农作物B. 具备了审美观念C. 会狩猎和家畜饲养D. 能制作磨制石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使用赤铁矿对饰品进行染色,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具备了审美观念,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染色材料是一种天然的原料,与是否能够人工栽培农作物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该时期的原始人类会使用染料且用在饰品中,与是否会狩猎和家畜饲养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该时期的原始人类会使用染料且用在饰品中,与是否能够磨制石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 已经学会保存火种B.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 农业、畜牧业初步发展D. 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贾湖居民已经学会水稻种植和家畜饲养,表明农业、畜牧业初步发展,C项正确;北京人已经学会保存火种,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贾湖居民用火的信息,排除A项;半坡居民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人们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与题干所处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原始人类是( )
    A. 北京人B. 元谋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原始人类是河姆渡人,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打制石器的时代,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夏商周时期D. 封建社会早期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河姆渡遗址,种植水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还未开始农业生产,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青铜器,排除C项;封建社会早期已经使用铁器,排除D项。故选B项。
    7. 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华夏儿女纷纷相聚陕西,举行祭祖活动,以寄托念祖之情。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尧和舜B. 炎帝和黄帝C. 黄帝和贵尤D. 舞和禹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炎黄联盟的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华夏族逐渐形成,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自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B项正确,排除C项;尧舜禹都是炎黄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AD项。故选B项。
    8.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立的制度是( )
    A. 奴隶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制的制度是世袭制,B项正确;奴隶制是夏朝的社会制度,与“传子”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皇帝制是从秦始皇开始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着力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空白处依次应为( )
    A. 商、春秋B. 商、秦C. 秦、汉D. 春秋、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所以夏朝之后是商朝,周表示西周,西周之后春秋和战国,故填春秋,A项正确;B项第二空错误,应填商、春秋,排除B项;C项秦、汉都错误,应填商、春秋,排除C项;D项都错误,应填商、春秋,排除D项。故填A项。
    10.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的历史给你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 )
    A. 开创禅让制B. 实行郡县制C. 开创世袭制D. 实行分封制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西周的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D项正确;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排除A项;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排除B项;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该事件反映了( )
    A. 王室衰微B. 尊王攘夷C. 分封建国D. 诸侯争霸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和所学可知,楚庄王问鼎事件,反映了当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大衰落,诸侯国开始不再尊重周天子的权威,甚至敢于挑战天子的象征——九鼎。这表明了王室的衰微,A项正确;“尊王攘夷”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强调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反映王室的衰微,分封建国是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反映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1)→政治变革变法图强→招揽人才百家争鸣→华夏认同相互交融
    A. 诸侯争霸兼并不断B. 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C. 私学兴起人才辈出D. 地主阶层壮大崛起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民族交融,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确立,B项正确;ACD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A. 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B. 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
    C. 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D. 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D项正确;从诸侯国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排除A项;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说法错误,分封制逐步瓦解是由于一些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说法错误,诸侯国的减少,是因为诸侯国的争霸战争导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 )
    A. 经济发展B. 战争频繁C. 文化繁荣D. 重大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成语都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事件的,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B项正确;经济发展指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排除A项;文化繁荣是指百家争鸣,排除C项;重大变革是指各国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商鞅变法时建立了一套军功爵位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这提高了秦国的( )
    A. 政治地位B. 官员素质C. 治国能力D. 军事实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商鞅变法时建立了一套军功爵位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题干是军事措施,与政治地位、官员素质、治国能力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 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 奖励军功B. 统一度量衡C. 奖励生产D. 推行县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17. 有一水利工程,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岷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有一水利工程,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氓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A项正确;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与题干中的成都平原不符,排除B项;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题干中的成都平原不符,排除C项;D项中的岷江不属于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8.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
    A. 法家的“法治”思想B.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道家的“无为”思想D. 墨家的“非攻”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因此C项说法正确。材料体现思想是“无为而治”,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故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主张是“仁政”,故排除B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故排除D项。故选C。
    19. 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并结合所学可知,仲尼是孔子的字,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万世师表”无关,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上述思想学说的主张者是( )
    A. 荀子B. 孟子C. 老子D. 孔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提倡仁政,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荀子、老子、孔子都不是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高尚道德观念的人物,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 某学者认为,它们提出的不同精神方向并不因为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而消失,反而融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这里的“它们”出现在( )
    A. 夏朝时期B. 商朝时期C. 春秋战国D. 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它们提出的不同精神方向并不因为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而消失,反而融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后来融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即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C项正确;夏朝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尚未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商朝时期,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发展,但并未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等工艺制成不同用途的器具。材料反映的是( )
    A.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B. 铁农具的制造流程
    C. 造纸术的改进方法D. 印刷术的排版工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等工艺制成不同用途的器具。”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A项正确;我国在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的制造流程”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B项;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改进方法”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C项;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排版工序”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 下列文物的共同之处是( )
    A. 承载历史信息B. 见证商汤灭夏C. 象征身份地位D. 用于娱乐休闲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记录了武王伐纣的经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毛公鼎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因此可知共同之处是承载历史信息,A项正确;见证商汤灭夏是殷墟遗址,排除B项;青铜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排除C项;三个文物都不是用于休闲娱乐,排除D项。故选A项。
    24.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象征。以下是“龙”字不同的写法,其中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是( )
    A. 甲骨文B. 小篆C. 楷书D. 草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了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A项正确;秦始皇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在甲骨文之后,排除B项;曹魏时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在甲骨文之后,排除C项;草书产生于汉代,在甲骨文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
    A. 夏朝开始B. 商朝开始C. 西周开始D. 东周开始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因为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B项正确;夏朝目前尚未发现成熟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虽然有文字,但并非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起点,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26.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首诗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
    A. 长平之战B. 楚汉之争C. 秦的统一D. 巨鹿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指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抗秦,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指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排除B项;巨鹿之战秦朝再也无力挽救败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7.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其中掌管军事的是( )
    A. 丞相B. 转运使C. 太尉D. 御史大夫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项正确;丞相负责行政事务,排除A项;转运使是宋代的官职,排除B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
    28. 为便于国家政令发布和贯彻执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货币B. 修筑长城C. 统一文字D. 统一度量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这一措施便于国家政令发布和贯彻执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C项正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与政令发布和沟通无关,排除A和D项;修筑长城是军事上表现,排除B项。故选C项。
    29. 秦始皇统一货币用的是下面哪一种(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一形势,秦始皇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项;唐高祖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排除C项;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种纸币,一定程度上代替铜钱流通,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排除D项。故选A项。
    30. 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最可靠史料”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陵兵马俑B. 《资治通鉴》的记载
    C.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D. 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A
    【解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考古发掘的秦朝一手实物史料,对于研究秦朝最有价值,A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距离秦朝较远,可以作为研究资料,但不一定可靠,排除B项;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经过人为加工夸张过后的结果,不能作为研究秦朝的最可靠史料,排除C项;电视剧《大秦帝国》是影视剧,有经过改编和虚构的情节,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道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请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①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国都及周边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④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摘编自《中国史纲》
    史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不避忌)强大,赏不私(不偏袒)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史料三 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家日益强盛……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
    (1)以上文字主要介绍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请将语句对应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该制度的“目的”在于______
    该制度的“作用”是______
    该制度的“局限”是______
    (2)上文中“商君”是指谁?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商君治秦”有什么特点?
    (3)依据史料三,概括指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史料的划分类型有多种,除上述文献史料外,你还知道哪些其它史料类型?
    【答案】(1)分封制;目的③局限④作用①。
    (2)商鞅;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3)人民渴望安定;社会经济发展;变法成功国力强盛。实物史料、图音像史料、口述史料、数字化史料等。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私人藏书的集中地,是聚书、读书的好地方,因而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天下贤士近千人,其中代表人物有邹衍、慎到、尹文、荀子等,成为一个学者荟萃的文化中心,许多学术著作在这里问世。各学派在此讲学、辩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为促进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图书流通与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二 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以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为政以德”。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摘编自《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除荀子外,战国时期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谁?依据材料一,列举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学术繁荣起了哪些作用?
    (2)材料二中的“以法治国”“为政以德”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战国末期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谁?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谈谈当下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
    【答案】(1)代表人物:孟子;
    作用:稷下学宫藏书丰富,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延揽天下贤士成为文化中心;各学派在此讲学、辩论,形成争鸣的局面。
    (2)学派:法家;儒家。
    思想家:韩非。
    (3)影响:增强了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做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大力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试卷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布克哈特认为,梁启超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