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印证了,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下列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范围:1-11课
说明: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蓝田人被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其遗址发现 石器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据此可知,蓝田人()
A.处在旧石器时代 B.学会使用天然火
C.过上了定居生活 D.掌握了农耕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田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时间信息和石器,无法得出使用火的状况,排除B项;人类社会步入新石器时代,才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并未掌握农耕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2.“距今 4000多年,口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应是()
A.中原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知识,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A项正确;东北、西北、东南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未引领中华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排除BCD项。
3.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印证了()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定居生活的开始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镰”可知,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说明当时开始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说明当时进行家畜饲养和陶器制造。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石镰属于生产工具,其余两幅图不是,因此“生产工具的改进”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A项;定居生活的开始与第二幅图反映的农作物种植相关,与第一幅和第二幅图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产生是指夏商西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该遗址是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考古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6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骨针、陶制纺轮等约万件。据此判断该遗址应是下列中的()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该遗址是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骨针、陶制纺轮等约万件”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已经会建造房屋,有窖穴用于存储,有陶窑制作陶器,还出现了圈栏用于养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也较为丰富。题中描述的遗址具备这些特征,所以该遗址应是半坡遗址,D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处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还没有发展出制陶、建造房屋,排除A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其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5.图为故宫《良渚大展》中展出的“琮王”,为良渚玉琮之首。约 1000年以后,在良渚1000多公里以外的古蜀金沙,也有一件与良渚文化“同宗同源”的十节玉琮,无论从料、工、形、纹等,都和良渚文化玉器十分相似。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我国古代()
A.长江文化辐射全国 B.南北文化高度统一
C.中原文化遥遥领先 D.经济文化交流互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良渚1000多公里以外的古蜀金沙,也有一件与良渚文化同宗同源的十节玉琮,无论从料、工、形、纹等,都和良渚文化玉器十分相似”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在长江下游,金沙在长江上游,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且相隔约1000年,却出现了相似的玉琮。这说明两地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交流互鉴,D项正确;“长江文化辐射全国”表述不太准确,良渚文化和金沙文化只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长江文化辐射全国,排除A项;良渚遗址、金沙遗址均属于南方文化,不涉及北方文化,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中原文化遥遥领先”在题干中并没有相关体现,题干强调的是良渚文化和金沙文化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相比之下,良渚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由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A.出现早期文字 B.拥有制瓷工艺 C.有了礼乐制度 D.出现阶级分化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相比之下,良渚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随葬品的数量的多寡,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与出现早期文字无关,排除A项;拥有制瓷工艺,与题干中“玉器”“石器和陶器”等信息不符,且当时并未出现原始的制瓷技术,排除B项;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D 项。
7.下列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远古传说,考古佐证 B.炎黄子孙,华夏一家
C.天地之中,老家河南 D.殷墟甲骨,汉字之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南新郑轩辕故里、湖南株洲炎帝陵庙、陕西黄陵黄帝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是传说中的黄帝,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的炎黄联盟逐渐发展成华夏族,他们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因此这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炎黄子孙,华夏一家,B项正确;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材料没有体现远古传说与考古,排除A项;图片内容涉及河南与湖南、陕西,不单是强调河南,排除C项,“殷墟甲骨”指的是商朝甲骨文,题干没有涉及商朝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8.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这表明()
A.中原地区文化领先 B.远古传说即为真实历史
C.彩陶工艺技术成熟 D.考古发现印证远古传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现印证了远古传说,这说明,远古传说蕴含着真实的历史,C项正确;材料是说传说的历史价值,不能体现中原地区文化领先于其它地区,排除A项;远古传说即为真实历史,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彩陶工艺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9.下图为我国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
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 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蚩尤、涿鹿”可知,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 人文始祖,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战争,不是新石器的运用,排除A项;禅让制的全民推行出现在黄帝之后,排除B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C 项。
10.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一个年代等于10年,大于99年的时间,换算成世纪的方法,是将这个年份的百位(或百千位)上的数字加1,十分位数是几,就是几时年代,因此,将“公元前1046年”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可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B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将“公元前1046年”用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可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而不是公元11世纪40年代、公元10世纪40年代、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位统治者的结局可以有力证明这一观点()
A.盘庚 B.汤 C.纣 D.周武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战,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C 项正确;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统治稳定。排除项;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与“多行不义必自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2.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姓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宋、鲁、韩等氏是什么制度的体现?()
A.世袭制 B.禅让制 C.等级制 D.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宋、鲁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列为诸侯,故宋、鲁、韩等氏都是分封制的体现,D正确;ABC与题干描述的姓氏无关,排除。故选D。
13.下图所示的纪念馆位于山西省,是在战国时期一场大战的遗址上而建,这场大战交战的双方是秦和
长平之战纪念馆
A.燕 B.韩 C.赵 D.魏【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长平之战纪念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发生空前激战,结果赵军大败,40万赵军士兵被坑杀,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蒙恬的升迁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哪一规定的延续?()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承认土地私有 D.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蒙恬是因为破齐有功而被封为内史,即依靠军功授官,这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内容,D项正确;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和承认土地私有都与奖励军功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制的确立是通过变法这一途径实现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新兴地主阶级纷起变法,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大约在前4世纪中期,我国封建制最终确立起来。故选B。
16.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天府之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所以说都江堰的修建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排除A项;秦始皇还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排除B项;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作用于长江流域,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这种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在诸子百家中提倡辩证法的是道家,《老子》是道家的经典,A项正确;《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孟子》是儒家经典,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经典,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置了供各种人才讲学的专门场所-稷下学宫。齐国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创办()
A.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 B.推动了学术思想繁荣
C.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 D.揭示了诸侯争霸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齐国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稷下学宫广纳各种学术观点和不同派别的人才,大家能够自由交流和争辩,必然会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发展,推动学术思想的繁荣,B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诸侯争霸无关,且诸侯争霸的根源为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9.战国时期 名医口□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应是()
A.扁鹊 B.庄子 C.墨子 D.孙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A项正确;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非名医,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也不是医生,排除C项;孙武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并非医学领域的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A项正确;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B项,“贝”不适合用来作食器,排除C项,“贝”不是酒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1.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 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应为()
A.陶寺 B.良渚 C.大汶口 D.三星堆
【答案】D【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干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因此“ ”应为三星堆,D项正确;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A项;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区,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B项;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哪一部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A.《春秋》 B.《黄帝内经》 C.《诗经》 D.《离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楚辞”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D项正确;《春秋》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鲁国编年史,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典籍,排除B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排除C项。故选D 项。
23.它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此役歼灭了秦军主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役是()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符合题意描述,因此,此战役是巨鹿之战,D项正确;阪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并非秦末时期的战役,排除A 项;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进行的决战,时间远在秦末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围魏救赵”打败魏国庞涓的战役,也不是秦末的战争,故选C项。故选D 项。24.《史记·高祖本纪》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该材料反映的史事与下列密切相关的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与楚汉之争有关,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善用人才,C 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题意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文景之治发生在汉高祖之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5.下图中①处是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可知,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朝代是汉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朝,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材料二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主动发起的战争有111次,晋国有90次,齐国有70次,秦国有44次。仅在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齐桓公灭了35个诸侯国,晋献公灭了17个,秦穆公灭了12个,楚庄王灭了26个
-摘编自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材料三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也开始普遍用铁了。铁制兵器代替了青铜兵器,而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则给中国带来一场农业革命。于是华北有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由于采用大规模的灌溉技术和其他水利设施,谷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生产发展而来的是商业的快速发展及财富的惊人增长。
-《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室的势力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简要说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农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并概括“农业革命”的意义。
【答案】(1)变化:周王室所管辖的人口、土地、兵力、财力、物力都在减少;周天子的地位不断下降,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2)原因:周王室衰微,失去对各地诸侯 控制;一些诸侯强势崛起,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进程。
消极影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管辖土地
管辖军队
管辖人口
天子地位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3)原因: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牛耕)的出现。
意义:垦地面积增加;谷物产量大幅提高;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商业快速发展及财富惊人增长。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的“管辖土地、管辖军队、管辖人口”等信息,可得出周王室所管辖的人口、土地、兵力、财力、物力都在减少;根据材料一“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和“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可得出,周天子的地位不断下降,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主动发起的战争有111次,晋国有90次,齐国有70次,秦国有44次”可从王室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战争频繁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周王室衰微,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一些诸侯强势崛起,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进程。但诸侯长期争霸,战争不断,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而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则给中国带来一场农业革命”可得出,“农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牛耕)的出现。
意义:根据材料三“于是华北有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可得出,垦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三“由于采用大规模的灌溉技术和其他水利设施,谷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可得出,谷物产量大幅提高;根据材料三“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可得出,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三“随生产发展而来的是商业的快速发展及财富的惊人增长”可得出,商业快速发展及财富惊人增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长城示意图
材料二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
-摘编自马孟龙《秦汉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长城东、西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
(3)综上,概括秦朝在边疆采取上述举措的意义。
【答案】(1)东:辽东,西:临洮。
目的:抵御匈奴。 (2)背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
措施:开凿“五尺道”;设置县、道。
(3)使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巩固了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起止点、目的:结合所学秦长城的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二“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可得出,背景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根据材料二“为了便利与西南夷 交通,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可得出,背景是交通不便。
措施:根据材料二“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可得出,措施是开凿“五尺道”;根据材料二“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可得出,措施是设置县、道。
【小问3详解】
意义:根据上述材料秦朝修建的长城、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可从管辖范围、巩固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使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巩固了统一。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孔子推广私人讲学,他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孔子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孔子等私学大家培养出了大批的读书人,形成了特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士人队伍。士的崛起,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争鸣,并推动了战国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是哪一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要了解孔子的言行,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孔子创办私学是将哪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概括孔子推广私学对古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3)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语言评价孔子。
【答案】(1)仁”。儒家。《论语》。
(2)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了教育在等级、地域和种族上的界限;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推动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士人队伍的形成和崛起;为思想领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解析】
【小问1详解】
思想核心、学派、著作:结合所学孔子的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此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思想核心是:“仁”;学派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论语》。
【小问2详解】
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孔子推广私人讲学,他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是将“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意义:根据材料二“他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可得出,打破了教育在等级、地域和种族上的界限;根据材料二“在一定程度上说,孔子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可得出,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根据材料二“孔子等私学大家培养出了大批的读书人,形成了特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士人队伍”推动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士人队伍的形成和崛起;根据材料二“士的崛起,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争鸣,并推动了战国社会的变革”可得出,为思想领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小问3详解】
评价: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孔子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可得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秦代,就有较多的石刻、木刻、器皿铸刻等传播官方的新闻性信息。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诏书通告天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现在出土的器皿、木牍等许多文物上,都有各种方式铸、刻或戳印的这四十字诏书,当年几乎家喻户晓。
-摘编自谢金文《中外新闻史概要》
材料二下图为秦采取的两项重要举措示意图。
图一图二
材料三以下为历史遗址。
(1)材料一中,秦代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载体有哪些?秦始皇“诏书”中提到了哪些历史史实?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两项举措的内容及其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三、图四与图五所示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灭亡的原因。
(4)综上,请你提炼出一个探究学习的主题。
【答案】(1)载体:石刻、木刻、器皿、木牍。
历史史实: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创立皇帝制度;设立丞相制度;统一度量衡等。
(2)图一:统一文字,使用小篆。图二: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巩固统一。
(3)秦大兴土木,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或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4)秦朝的兴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载体:根据材料一“中国在秦代,就有较多的石刻、木刻、器皿铸刻等传播官方的新闻性信息”可得出,秦代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载体有石刻、木刻、器皿、木牍。
历史史实:根据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可得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一“立号为皇帝”可得出,创立皇帝制度;根据材料一“乃诏丞相状、绾”可得出,设立丞相制度;根据材料一“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得出,统一度量衡等。
【小问2详解】
图一:根据材料一图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因此可得出图一措施是统一文字,使用小篆。图二:根据材料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因此可得出措施是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用:结合所学文字和货币的统一可知,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因此可得出共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巩固统一。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帝陵”可得出,原因是秦大兴土木,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或秦的暴政;根据材料三“、陈胜、吴广起义遗址”可得出,原因是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小问4详解】
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秦朝的统一、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的灭亡等信息,可提炼出主题为秦朝的兴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docx、九年级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河北邢台七年级上期中历史docx、七年级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威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八年级历史学情评估docx、2024--2025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评估历史人教版答题卡1pdf、八年级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