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4年10月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共50道,每道题1.5分,共75分)
1. 2024年10月17日出现了本年度最大“超级月亮”,也是年度最大满月。下列天体系统中,包含“超级月亮”且级别最高的是( )
A. 太阳系B. 地月系C. 河外星系D. 银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超级月亮”是指处于近地点位置附近的满月,太阳系“超级月亮”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同一级别)不包括“超级月亮”, 包含“超级月亮”且级别最高的是银河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年10月20日报道称,太阳在最近4天内发生了三次X级耀斑,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2.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X级耀斑发生于光球层B. X级耀斑爆发期间,CME也格外强烈
C. CME发生于太阳色球层D. CME发生区温度低于X级耀班发生区
3. X级耀班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 )
A. 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极光绚烂B. 部分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 地球两极磁场突然消失D. 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
【答案】2. B 3. B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CME是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X级耀斑爆发生时,CME格外强烈,B对;X级耀斑发生于色球层,A错;CME发生于日冕层,C错;CME发生区温度约200万°C,远高于X级耀斑发生地,D错。故选B。
【3题详解】
X级耀斑太阳爆发的耀斑活动,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使许多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对;我国北方不在极圈范围内,没有极光现象,A错;太阳活动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磁场不会突然消失,C错;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是黑子活动影响,D错。故选B。
【点睛】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风。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下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四块动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B. 丁乙丙甲C. 乙丁甲丙D. 乙丁丙甲
5. 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
A. 蕨类植物B. 裸子植物C. 海生藻类D. 被子植物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图文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古生代中后期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图文信息表明,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主要繁盛于新生代,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裸子植物繁盛时期中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藻类植物繁盛于前寒武纪,排除ABC。故选D。
【点睛】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大洋部分比大陆部分厚
A. ①②B. ②③C. ②③④D. ②④
7.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速度减为0
【答案】6. B 7.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岩石圈的概念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岩石圈不包括整个上地幔,故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故②正确。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属于岩石圈,故③正确。海洋地壳薄于大陆地壳,海洋以下的岩石圈厚度也薄于陆面以下的石圈,④错误。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売、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F为地幔、G为地核。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不包含D,故A错误。D为地売、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F为地幔、G为地核,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四部分组成,故B错误。图中A为大气圏、B为生物圏、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ABCDE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故C正确。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纵波速度减小,横波为0,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而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并非整个地幔。地壳可分为陆壳和洋売,厚度不一,其中陆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构成,厚度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洋壳由单一硅镁层构成,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
2021年4月7日,“海牛11号”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获取可燃冰样品。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物质,属于新能源。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与可燃冰根本能量来源不同的是( )
A. 风能B. 水能C. 生物能D. 地热能
9. “海牛II号”下钻最深处位于( )
A. 地核B. 地幔C. 软流层D. 地壳
10. 钻机从海面下沉至钻井最深处的过程中( )
A. 最深处可能是岩浆发源地B. 海水温度越来越高
C. 穿过的水圈具有连续但不规则的特点D. 穿过的水圈和岩石圈均属于内部圈层
【答案】8. D 9. D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物质”属于化石燃料,其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形成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有关,ABC错误;地热能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海牛Ⅱ号”下钻最深处位于水下2000+231米处,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是5-10千米,故仍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D正确;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最深处位于地壳,岩浆的来源位于软流层,是上地幔的上部,A错误;钻机从海面下沉至钻井最深处的过程中,海水深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B错误; 穿过的水圈具有连续但不规则的特点,C正确;穿过的水圈属于外部圈层,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既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11.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地震波传播特点,横波传播只能通过固态介质,因此根据横波的速度变化可以判断油气资源的分布。①图中横波在一定地壳深度突然消失,由此推测此地极有可能分布有油气资源,A正确。通常横波传播速度较纵波慢,B错误。图②③④中横波一直向下传播,并未消失,因此储有石油的可能性较小,BC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点睛】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
季节性积雪是干旱区和寒冷区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下图是我国东北某地2007年3月1-31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2. 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B. 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C. 积雪释放热量给地面D. 积雪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降低
13. 3月16~19日,地气温差略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积雪消融时吸收热量降低土壤温度B. 积雪消融时大气对流运动增强
C. 土壤湿度增大使地表反射率显著减小D. 地面辐射减弱使地表热量散失减少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当积雪较厚时,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较弱,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所以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较强(根据图示信息也可知,积雪深度较大时,地气温差也较大,表明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B正确;积雪会反射太阳辐射,其结果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较低,不能解释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A错;地面主要通过太阳辐射获得热量,C错;积雪融化会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降低,但这一过程不涉及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排除D。故选B。
【13题详解】
地气温差是指地表温度与气温的差值,地气温差越大,反映地表温度与气温的差值越大。图中显示,3月16-19日,积雪深度接近于0,说明积雪融化了,积雪融化后地表湿度增加,导致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减弱,吸收率增大,导致地表温度偏高,同时积雪融化吸收大气热量,使得地气温差偏大。C正确。积雪消融增加了土壤吸收太阳辐射,升高土壤温度,A错误。大气对流运动增强不会导致地气温差偏大,B错误。图中可知,该时段地表温度略高,地面辐射应该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冬季积雪覆盖对土壤起保温作用主要与雪的导热率小有关。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最强的时段必须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积雪深度较大;气温较低;地气温差大。
读图“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大气中( )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固体杂质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15.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B.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
C. 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减弱D. 全球海洋水汽蒸发量增加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臭氧层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减少,A错误;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B正确;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可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即③减少,C错误;雾霾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从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促进水汽凝结,从而增加云量,云量增多会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从而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以达到缓解全球变暖目的,A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的能量减少,地面辐射也会减少,从而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B错误;云量增加,会导致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可能增加,C错误;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水蒸发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可分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基本过程。地面吸收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增温,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称为大地暖大气;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其中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称为大气还大地。
2021年9月8日,新疆第一座光热发电站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正式进入并网发电期。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到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下图为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与华北平原相比,哈密(93°32′E,42°49′N)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②地势高,空气稀薄
③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④沙漠广布,地面辐射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17. 此光热发电站可能会( )
A. 提升地表温度B. 干扰电子导航C. 误伤途经飞鸟D. 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哈密(93°32E,42°49N)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比华北平原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势比华北平原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②③正确,哈密纬度高,和地面辐射无关,故①④错,本题选D,ABC错。
【17题详解】
该光热发电站利用定日镜反射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故A错,对导航和作物产量没有影响,故BD错,飞鸟误撞定日镜,造成伤害或死亡,故C正确。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近地面从湖泊吹向陆地的风被称作:“湖风”,反之被称作:“陆风”。读“某时刻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据图可知,此时( )
A. ①处此时吹陆风B. 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 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 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19. 图所示状况下湖水面萎缩将导致( )
A. 湖面气压升高B. 湖陆风力增强
C. 湖陆温差增大D. 陆地湿度下降
【答案】18. D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向标可知,①处风向是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A错误。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近地面湖面气压高于陆地,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盛行上升气流;大气上升容易成云致雨,B错误、D正确。③处位于高空,风受到的摩擦力较近地面小,因此比①处风力大;此外还可以根据风向标图来识别大小,③处风力代表8级以上,①处风力代表四级,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湖水面萎缩,蒸发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陆地湿度下降,D正确。湖水面萎缩,湖面升温时更快,气压不一定升高,A错;湖水与周围陆地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减弱,湖陆风减弱,B错误。湖水面萎缩,对陆地的调节作用减小,陆地昼夜温差变大,C错误。故选D。
【点睛】风向标由风向秆和风羽组成,可通过风羽来判定风向和风力大小。风羽指向风的来向,即风羽的朝向代表风向;短直线和上面的小三角形代表风速的大小,比较长的短直线为长划,每一长划代表4米/秒的风,就是我们预报中所说的二级风,短划约为长划的一半,代表2米/秒的风,即一级风。每一个三角旗代表20米/秒的风,风力相当于8级以上。
2022年立冬节气后,北京市迎来了一次大范围降水天气,11月12日最低气温7℃。读“2022年11月12日20:00海平面气压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0. 据图推断,北京此时( )
A. 气温一天中最低B. 吹偏北风C. 城市“热岛”最明显D. 易出现雾霾
21. 渤海海域出现六级以上大风区的原因是( )
A. 此时沿岸吹海风B. 海面结冰摩擦力更小
C. 等压线较为密集D. 位于高压和低压之间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此图为“2022年11月12日20:00海平面气压分布”,一天中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不是20:00,A错误;北京紧邻大陆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偏北风,B正确;立冬节气后,北京市迎来了一次大范围降水天气,气温降低,且城郊之间的温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C错误;北京距六级以上大风区较近,风力较大,不易出现雾霾,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此时大陆形成高压区,海洋形成低压区,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此时沿岸吹陆风,A错误;11月12日最低气温7℃,渤海海域不结冰,B错误;图中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C正确;位于高压和低压之间,可以判断大气流动方向,不能判断风力大小,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等压线图上风向的画法:画出过该 点且垂直于等压线 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面向水平气 压梯度力方向向右 (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45°角 ,画出实线箭头,即经过该点的风向。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城市热岛强度同时也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图示意我国某滨海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2. 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 )
A. 一天中最大风速出现在4时至6时B. 12时以后城市热岛效应持续增强
C. 午后热岛强度最低,风向发生转变D. 16时至次日6时的风速持续增大
23. 该城市发生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较大。关于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 全天热岛强度较高,城区家庭取暖耗能多
B. 全天热岛强度较高,郊区的积雪反射率低
C. 夜晚热岛强度增长较多,郊区留存的积雪少
D. 白天热岛强度增长较少,城区太阳辐射更强
【答案】22. A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则风力越大。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4时至6时热岛强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故一天中最大风速出现在4时至6时,A正确;12时以后城市热岛强度先下降后升高,B错误;风向发生转变应该发生在热岛强度转变后,午后热岛强度较弱,风向不易发生转变,C错误;16时至次日6时热岛强度先增加,之后热岛强度变化不大,故风力没有持续增大,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降雪后温度降低,取暖需求增大,城区人口比郊区更密集,家庭取暖耗能多,全天热岛强度较高,A正确;郊区积雪比城区融化的慢,积雪反射率较高,B错误;郊区温度低于城区,积雪留存时间长,留存的积雪多,C错误;降雪后天气转晴,城区与郊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海陆风、山谷风的风向具有昼夜变化,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风向不具有昼夜变化,始终由郊区吹向城区。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一年中,北京热岛强度( )
A. 夏季白天最强B. 冬季下午最强
C. 秋季强于春季D. 春季日变化最小
25. 下列做法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的是( )
A.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B. 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C. 大量建设城市道路D. 营造绿色通风系统
【答案】24. C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纵坐标热岛强度为中心城区与市城市郊区温度差值,若差值越大,则热岛效应强度越强。由此可见,冬季白天最强,A错误;图中显示冬季上午最强,B错误;图中显示秋季城市热岛强度大于春季,C正确;冬季日变化最小,D错误。故选C项。
【25题详解】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会利用水体比热容减慢城市气温上升幅度,A错误;屋顶绿化和城市垂直绿化可增加绿地,缓解热岛效应,B错误;城市道路比热容小,大量建设城市道路将进一步的加剧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C项。
【点睛】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图(a)所示地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当地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风。北岸山麓形成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名为丹娘沙丘,见图 (b) 。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河谷特征可以描述为( )
A. 四周遍布高大峰丛B. 两侧岸壁较陡峭
C. 相对高差达3000米D. 江心发育三角洲
27. 沙丘所在河谷段冬春季主导风向为( )
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
28. 推测丹娘沙丘面积增长较快的季节及成因是( )
A. 夏秋季,流水堆积作用显著B. 夏秋季,山顶水土流失严重
C. 冬春季,江心洲出露面积大D. 冬春季,风力强烈侵蚀山体
【答案】26. B 27. B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读图联系材料“所示地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可知,河谷位于青藏高原,峰丛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A错误;读图,图示河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呈“V”形,两侧岸壁较陡峭,B正确;图示河谷海拔(2500,3000)米,山峰海拔(4500,5000)米,故相对高度(1500,2500)米,C错误;江心发育沙洲,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由材料“当地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风。北岸山麓形成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名为丹娘沙丘”可知,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丹娘沙丘的沙源来自雅鲁藏布江的河流沿岸。读图可知,丹娘沙丘西北方向是山脉,南侧和东侧是河流,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故沙丘所在河谷段冬春季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丹娘沙丘的东南面为河流的凸岸,又有江心洲分布,雅鲁藏布江冬春季节进入枯水期,江心洲和河床、河漫滩大量裸露,沙源物质多,东南风风力大、进行侵蚀搬运到北岸山麓,受北部山地阻挡,风速减小,泥沙沉积形成沙丘,C正确;夏秋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A错误;若是水土流失所至,沙丘应位于山谷的出口处,与图示信息不符,B错误;冬春季风力大,但风力作用对山体的侵蚀作用比较弱,D错误。故选C。
【点睛】丹娘沙丘的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作用,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也就是每年的冬春两季,这个地方因为处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所以说这两个季节相对干燥,有着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区域时会挟带沙洲和河漫滩_上的沙粒,由于受到的阻碍比较少,直到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的情况下沙粒堆积于山坡,经过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丹娘沙丘。这些沙尘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夏季。
贵州安龙县发现了两座巨大的金字塔山体,山体岩石主要由距今约2亿多年前的沉积岩组成。图为安龙金字塔山体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安龙金字塔山体属于( )
A. 风沙地貌B. 冰川地貌C. 喀斯特地貌D. 火山地貌
30. 该地貌的主要地质形成过程为(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力作用B.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 沉积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D. 风化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答案】29. C 30. B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贵州安龙县发现了两座巨大的金字塔山体”可知,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2亿多年前的沉积岩”为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白云岩),逐渐发育成喀斯特地貌,故安龙金字塔山体属于喀斯特地貌,C正确;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A错误;冰川地貌分布在高寒地区,B错误;火山地貌位于板块交界处,呈锥形且有火山口,与图示信息不符,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由材料“山体岩石主要由距今约2亿多年前的沉积岩组成”联系已学可知,整个山体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的海洋环境,山体岩石由沉积作用形成,之后经过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贵州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为主,故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壳运动的上升和流水垂向侵蚀的结果造成原有的大片地表岩石,被切割成独立的单元,由于岩石软硬强度的差异性,在地壳运动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山体顶部的岩层被大量侵蚀,而底部岩层侵蚀程度相对较轻,因此就形成了顶部尖锐底部宽大的尖顶椎状形态。
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有冰碛碎屑物汇合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标形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堆藏布谷地分布有面积较大 的冰碛丘陵(下图左)。下图右为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示意图。死冰是指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下列排序正确反映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⑥⑤C. ①②④③⑤⑥D. ①②④③⑥⑤
32 图中( )
A. 地貌景观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B. 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
C. 地势起伏大导致死冰消融量差异D. 冰碛丘陵物质由粗到细分异显著
【答案】31. D 32. B
【解析】
【分析】
【31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碛丘陵是发源于死冰之上的冰碛地貌,随着死冰的融化,集中在凹穴中的冰川或冰面湖相沉积,由原先的地势低处一跃而成为地势较高处,即冰碛丘陵,故选项D正确。
【32题详解】
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地貌,不是侵蚀,A错误。随着死冰的融化,冰川搬运的物质会沉积在地势较低处,不管颗粒的大小,因此冰川的堆积作用分选性弱,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因此B正确,D错误。图中冰碛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对死冰消融量影响小,C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冰川地貌,有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本题的冰碛丘陵为冰川堆积地貌。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这里海拔1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下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
A. 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流水沉积
C. 外力风化侵蚀—流水沉积—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 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
34. 郭亮村绝壁岩层( )
A. 都形成于同一时期B. 各地层未曾遭受过侵蚀故保存良好
C. 具有典型层理结构D. 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圈中的软流层
【答案】33. D 34. C
【解析】
【3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郭亮村的岩石砂岩为主,砂岩是河流中砂质沉积物经流水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的;郭亮村位于海拔1700米处,“三面环山,一面临崖”,所以经过了地壳抬升;抬升过程中会受到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的侵蚀。综合上述分析,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D正确,ABC错。故选D。
【3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郭亮村的岩石砂岩为主,砂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特点是具有层理构造,C正确;不同的岩层形成时间通常不同,A错误;地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会遭受各种侵蚀,并非都保存良好,B错误。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表的风化碎屑等,而非软流层,D错误。故选C。
【点睛】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沉积岩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例如砂岩、砾岩等。岩浆岩指地下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形成。例如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例如大理岩。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包括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陷落柱一般是指煤层下覆岩层中的可溶性岩石受到外力影响产生空洞,引起上覆岩层塌陷而形成的柱状塌陷体。下图为我国某地陷落柱形成中某一阶段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陷落柱的形成过程为( )
A. 外力堆积——流水溶蚀——岩层崩塌B. 外力堆积——岩浆侵入——岩层崩塌
C.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岩层崩塌D. 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岩层崩塌
36. 图中( )
A. 甲处岩石形成早于乙处岩石B. 丙处物质经变质作用形成
C. 丁处岩石中可能挖掘出化石D. 煤层发育于沉积岩层当中
【答案】35. A 36. D
【解析】
【35题详解】
据图分析,陷落柱包括石灰岩、泥岩、砂岩、煤层,这些都是沉积岩,因此首先在外力沉积作用下形成岩层;在煤层下的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受流水的侵蚀,底部支撑不住,导致上覆岩层塌陷形成,综上所述,陷落柱的形成过程为:外力堆积——流水溶蚀——岩层崩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6题详解】
甲岩层覆盖在乙岩层之上,说明甲的形成晚于乙,A错误;丙处是岩溶碎屑物,是外力堆积形成的,B错误;丁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因此在丁处看不到化石,C错误;煤炭是古代生物的遗体被掩埋,沉积而成,图中煤层应发育与沉积岩中,D正确。故选D。
【点睛】岩石根据形成原因分成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沉积岩中会出现化石;根据岩层的形成顺序,越先形成的岩石在下面,越晚形成的岩石处于上层。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是开展粒子与核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等领域的暗物质探测研究、中微子物理实验研究等一些重大基础性前沿课题的重要研究场所。该实验室位于四川省锦屏山公路隧道中部侧向开挖的山体中,是目前世界上埋藏最深、规模最大的地下实验室。图为实验室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 推断锦屏地下实验室位于图中( )
A. ①B. ②C. ③D. ④
38. 锦屏地下实验室建在山体深处的主要原因( )
A. 工程技术水平高B. 交通较为便利C. 屏蔽多数宇宙射线D. 水能资源丰富
【答案】37. B 38. C
【解析】
3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实验室位于四川省锦屏山公路隧道中部侧向开挖的山体中,开挖隧道位于背斜构造,图中的②是背斜,B正确;①位于断层,地壳不稳定,A错误;③位于向斜,向斜易积水,不能开挖隧道,C错误;④位于山体的边缘,与材料不符,D错误。故选B。
【38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宇宙射线是高能粒子流,会对极为敏感的中微子探测实验造成严重的背景干扰,深埋于地下的实验室利用厚厚的岩石层作为天然屏障,能够有效阻挡来自宇宙空间的宇宙射线,从而创造出一个极低辐射背景的环境,这对于捕捉极其微弱的中微子信号至关重要,C正确。工程技术水平高、交通较为便利、水能资源丰富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2010年12月12日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
下图为松嫩平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图中( )
A. 铁力处花岗岩形成年代最老B. 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侵入岩
C 通肯河与呼兰河间有向斜构造D. 林甸处第四纪沉积物厚400米
40. 绥化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古生代岩浆侵入——古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
B. 中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古生代岩浆侵入
C. 中生代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
D. 古生代岩浆侵入——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挤压褶皱
【答案】39. A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结合图例信息,铁力处花岗岩形成年代为古生代,在图中年龄最老,A正确;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玄武岩岩层,是岩浆喷出形成的,B错误;通肯河与呼兰河间有背斜构造,C错误;林甸处第四纪沉积物厚约200米,D错误。故选A。
【40题详解】
从图例以及剖面图岩层接触关系可以看出,绥化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中生代沉积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下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后抬升并被外力作用侵蚀,最后地壳再次下沉并接受第四纪沉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问题。
41. 图示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
A. 甲——河流地貌B. 乙——风沙地貌C. 丙——海岸地貌D. 丁——冰川地貌
42. 乙地貌的突出特点是( )
①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②垄脊的高度大致相同
③垄脊的长短比较一致④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43. 与丁地貌特点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 )
A. 土壤、气候与水文B. 植被、岩石与气候
C. 土壤、气候与植被D. 岩石、气候与水文
【答案】41. B 42. C 43. D
【解析】
【41题详解】
甲处地貌位于内蒙古,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乙处为雅丹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沙地貌,B正确;丙处位于青藏高原,属于冰川地貌,C错误;丁处为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D错误。故选B。
【42题详解】
乙地貌为雅丹地貌,该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①正确;由于受外力的不同,垄脊的高度和长短并不相同,②、③错误;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3题详解】
丁地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是可溶性岩石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因此与丁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岩石、气候与水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的综合地貌。
下图为某同学在我国某地区进行野外实习时绘制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4. 图示地区最早发生的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侵入B. 地形倒置C. 岩层弯曲D. 变质作用
45. 图中( )
A. 甲处的溶蚀作用强烈B. 乙岩层有三叶虫化石
C. 丙处河流自西向东流D. 丁处可能有泉水出露
【答案】44. C 45. D
【解析】
【44题详解】
由图可知,岩层沉积后发生岩层弯曲,后有岩浆侵入,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褶皱隆起的岩层,A错;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作用多是在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变质岩的形成应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D错误;地形倒置是在岩层弯曲变形后受侵蚀形成,B错误,C正确。故选C。
【45题详解】
甲处为砂岩,溶蚀作用强烈一般为石灰岩,A错误;乙岩层对应白垩纪,三叶虫形成在寒武纪,B错误;根据图中指向标东方,可判断河流为南北走向,C错误;丁处岩层发生断裂,可能有泉水出露,D正确。故选D。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6. 图中①岩石( )
A. 属于岩浆岩B. 较②岩石老C. 可能含化石D. 可能砂岩
47. 图中甲、乙、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甲乙丙丁B. 乙甲丙丁C. 乙丙甲丁D. 乙丙丁甲
48. 丙地层在甲构造右侧比左侧薄,原因是右侧( )
A. 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堆积效果较微弱B. 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侵蚀效果更显著
C. 受岩浆活动影响较左侧小,火山喷发物少D. 下层岩层背斜较左侧多,岩层容易被侵蚀
【答案】46. A 47. C 48. B
【解析】
【46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岩石从地下向上入侵应为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A正确。②岩石未切穿丙及以上岩层,①岩石切穿所有岩层并喷出地表,①岩石较②岩石新,B错误。岩浆岩中不可能含化石,C错误。砂岩是沉积岩,D错误。故选A。
【47题详解】
甲断层使得丙乙断裂,甲比丙乙新,沉积岩层下老上新,丙在乙上面,丙比乙新,而丁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①岩浆活动切穿所有岩层,侵入岩比被侵入岩层新,所以丁是最晚的,故图中甲、乙、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丁,C正确,故选C。
【48题详解】
丙地层在甲构造右侧比左侧薄,说明被侵蚀作用强,可能是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侵蚀效果更显著,B正确。地势较左侧高,外力应为侵蚀作用,而非堆积,A错误。火山喷发物在丙之后,不会影响丙历史的堆积,C错误。下层岩层背斜较左侧多,岩层容易被侵蚀,但背斜上方已有沉积岩层覆盖,不再接受侵蚀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切割层序律:断层割断老的地层,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
根据下列地貌景观(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9. 图中地貌景观特征( )
A. ①、⑤规模大小基本相同B. ②、③自然环境大体相似
C. ③相比④海拔高度较高D. ③、⑤地形起伏大体相同
50. 图中地貌( )
A. ①、④同属海岸地貌B. ②、⑤同属河流地貌
C. ②、③同属风沙地貌D. ③、⑥同属喀斯特地貌
【答案】49. C 50. A
【解析】
【49题详解】
台湾沿海野柳地质公园与尼罗河三角洲相比,尼罗河三角洲规模和面积更大,A错误;高山冰斗形成于寒冷的高山气候,陕西黄土梁形成于温带气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大,B错误;③陕西黄土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海拔较高,④秦皇岛海滩位于海滨海拔很低,③相比④海拔高度较高,C正确;陕西黄土梁地貌沟壑纵横,地表起伏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冲积平原,地表起伏较小,D错误。故选C。
【50题详解】
①台湾沿海野柳地质公园和④秦皇岛海滩都属于海岸地貌,A正确;高山冰斗属于冰川地貌,尼罗河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陕西黄土梁是风力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后,又被流水侵蚀而成,故黄土梁并非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或是喀斯特地貌;北京房山石花洞是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由此可知,BC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其中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石芽、溶沟、落水洞、溶蚀洼地、峰林、峰丛、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综合题(共2道大题,合计25分)
5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于2000年,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到2025年,台湾省将完成20GW的光伏装机量。图1为我国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描述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材料二:近年来,常年积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高海拔地区,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图2),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神秘和浪漫。经科学研究,有一种存在于积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它们含有虾青素(类胡萝卜素),能抵抗紫外线辐射,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在低温下它们一般保持“休眠”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就会迅速生长,让雪呈现红色。
(2)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说明“西瓜雪”对冰雪融化的影响。
【答案】(1)特征:总体上西南多,东北少;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
(2)“西瓜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吸收增强,地面增温导致冰雪融化;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加速冰雪融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台湾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示意图和阿尔卑斯山的“西瓜雪”为材料,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 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台湾省太阳辐射分布图来看,台湾省太阳辐射量总体上西多东少,且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递增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西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年均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而东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年均正午太阳高度相对较小,所以总体上看,台湾省太阳辐射量西南多,东北少;另一方面,台湾省西南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东北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晴天较少;所以天气状况和纬度位置是影响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小问2详解】
“西瓜雪”与冰面相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吸收作用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增温,导致冰雪融化;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加速冰雪融化。
5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中学生赴河北省白石山进行野外实习。
任务一:观察地貌析成因。某同学在观察日记中写到:“白石山因岩石呈白色而得名,因大面积的大理岩峰林而著称”,图1是某同学拍摄的白石山景观照片,图2是某小组查询文献后绘制的白石山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示意图。
(1)描述白石山地貌景观特点,并推测形成过程。
任务二:选择路线说理由。图3为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2)说出考察路线的选线理由。
任务三:绘制地图促联系。阅读考察路线图,图中A、B地分别是两个小组所在位置。
(3)绘制地形剖面图,说明A、B两地的同学是否互相可见。
【答案】(1)特征: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层理明显,岩石呈白色。形成过程:侵入岩体使白云岩(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经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受风化、流水侵蚀等作用形成峰林景观。
(2)为了省时省力,尽量与等高线走向一致:为了观看更多景点,沿景点分布:为了观察植被景观的差异性,选择了阴坡和阳坡。
(3)可以互相看到。理由:视线范围内是山谷地形,无阻挡。剖面图如下: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校中学生赴河北省白石山进行野外实习为背景材料,涉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考察路线的选择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任务一中的景观图显示,该地区群峰竞秀,地势起伏大;分析任务一中的文字信息可知,该地岩石呈白色,其中白云岩属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分析任务三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区海拔高。一般地貌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首先应知道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而岩浆活动会提供高温条件使沉积岩变质形成变质岩,后由外力作用形成峰林景观。根据图示可知,岩浆活动导致沉积岩受高温影响变质为大理岩,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隆起,在风化崩塌与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景观。
【小问2详解】
考察路线选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安全省力,景点内容最丰富,最有价值。图中线路基本与等高线走向一致,这样可以降低坡度,省时省力。线路沿景点分布,可以使考察者观看更多景点。线路既包括阴坡和阳坡;任务二显示考察的任务之一是调研植被找差异;材料显示,白石山的植被繁茂,种类多样,生态环境优美。但也发现阴坡植被种类不同于阳坡。因而线路选择了阴坡和阳坡是为了观察植被景观的差异性。
【小问3详解】
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1、确定需要了解的剖面方向,并画出剖面基线(题目要求是AB线)。2、找点:找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3、取尺:根据要求,选取确定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般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4. 投影:依据AB线与等高线的交点的海拔高度(如图所示1650米、1600米、1550米……)将各点投影到下方的网格图中。5、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即得AB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依据所绘地形剖面图或等高线特征“凸高为谷”可判断,AB之间有山谷,无阻挡,因而A、B两地的同学可互相看见。剖面图如下:
2025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