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9613/1-17317120747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9613/1-17317120748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9613/0-17317120740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海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海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八年语文试卷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 (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雕镂(lòu) 橘黄(jú) 踌躇(chú) 巧妙绝纶(lún)
B.菌子(jùn) 翰林(hàn) 狼藉(jí) 潜滋暗长(qián)
C.旌旗(jīng) 推崇(chóng) 慑取(shè) 张目结舌(jiē)
D.洗涤(dí) 残损(chán) 城敦(guō) 重峦叠嶂 (zhàng)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旅游宣传口号是一个地区独具 的文旅标志。辽宁省旅游宣传口号是——“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山海有情”既精准地概括了辽宁依山傍海、山海相映的自然景观特征,又 了辽宁人重情重义、真诚热情的性格特征。 “天辽地宁”将辽宁省名嵌入其中,指向清晰,意象开阔。 一个辨识度高、认同感强的辽宁文旅标识, 定位辽宁旅游形象,有利于更好地展示辽宁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品格。
A.魅力 包含 打造 精准 B.魅力 囊括 创造 精细
C.特色 囊括 制造 精准 D.特色 包含 打造 精细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一切伟大都孕育在平凡之中,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深刻认清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埋头苦干,踔厉奋发,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力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A. “每”是代词,“平凡”是形容词,“胸怀”是名词。
B. “脚踏实地” “敢想敢为”“激扬青春”都是动宾短语。
C. “一切伟大都孕育在平凡之中”这句话中“伟大”是主语,“孕育”是谓语,“在平凡之中”是宾语。
D. “我们要深刻认清自身所肩负的时代”是病句,应该在“时代”后面加上“使命”。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
(1)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 (2分)
A.《蝉》的作者是昆虫学家法布尔,这篇文章读起来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B. “始龀”指七八岁; “孀妻”指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叟”指老年男子。
C.《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为了和林冲比试,他倒拔垂杨柳; 为了救林冲,他大闹野猪林。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
(2) 英雄指本领高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指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请从以下几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并选择其中一个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他成为你心目中英雄的原因。(2分)
《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海底两万里》
5.古诗文默写(6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5)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雁门太守行 【乙】白帝①
李贺 杜甫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戎马不如归马⑦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哀哀寡妇诛求③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白帝:即白帝城。②归马:从事耕种的马。③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甲诗前两句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借日光显示敌军的阵营和气势。
B.乙诗前四句写景,为后四句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铺垫。
C.甲诗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战地气氛,乙诗五、六句用对比手法突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
D.两首诗都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但甲诗表现的是感人至深的报国之情,乙诗则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厌恶。
(二)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7~10题。(11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信①拜礼毕; 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 “不如也。”信再拜贺曰: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③,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④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⑤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信:淮阴侯韩信、西汉开国功臣。②东乡:亦作“东向”,意为向东。③喑(yīn)恐叱咤:形容厉声怒喝。④特:只是。⑥劫:胁迫。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顺之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委而去之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然臣尝事之 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D.项王所过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 (2分)
今 大 王 诚 能 反 其 道 任 天 下 武 勇 何 所 不 诛
10.孟子和韩信都敏锐地看到了 (1) 在战争局势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韩信看来,“勇悍仁强”的项羽“其强易弱”的主要原因一是 (2) ,二是“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这恰好印证了孟子“ (3) ”的观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 (40分)
(一)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1——13题。(7分)
材料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节选自《苏州园林》)
材料二:
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批评苏州园林说:“吾苏虎丘之胜,余取后山之千顷云一处,次则剑池而已。余皆半藉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妙。”过分的人工化与脂粉气,正是苏州园林的缺失所在。
山石为中国园林之骨架,最忌以石乱砌。在《园冶》的自序中,计成就提到不了解世人何以不做些真山,而要用石堆积,令人发笑。然而在现存的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式的假山处处皆是,似乎有意让人感到假山之假,体会到取得石块的困难与花费,而无意创造一真山之幻境。参观者除了感到园主的财富与人工之堆积外,心灵世界的高超境界显然被忽视了。
(摘编自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材料三:
根据文献研究的初步结论,洛阳时代(注:南北朝到北宋) 园林其园景为碎锦式组合。亦即一园之内,各具特色的景观多处,加以适当之拼凑,游园者乃穿过这些景观,逐个欣赏,各景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水池成为诸景之一,与花圃之景、古木之景、苍林之景、竹丛之景是相并列的。因此早期的园林,因规模较大,并没有一个艺术上统一的手段。
在园子中做一个大水池,把各个景色统一起来,水池成为园林之重心,可以说是江南时代(注:南宋到明末) 园林最重要的贡献。在明代的文献中,对园林的描写,开始明显地看出园之空间组合,为自入园处之小景,辗转进入豁然开朗的池面之大景。然后池之四周,以不同之岸边关系,与园景相结合,或有支水深入腹地,创造不同之景观。
(摘编自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11.对三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材料一为总分结构,先总说假山和池沼,接着分说假山,再介绍池沼,脉络清晰。
B. 材料二以“狮子林”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处处皆是,忽视了心灵世界的高超境界。
C. 材料三以时间为顺序,介绍“洛阳时代”至“江南时代”的“水池”在园林中的特征及地位。
D.材料二中沈复和计成对假山的一些批评,可以用来印证材料一中关于苏州园林假山的评价。
12.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介绍了“江南时代”园林的三个特点:① ;② ;③ 。(3分)
材料一中,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哪两类? 这两类池沼在布置上有什么区别?(2分)
(二)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4—18 题。(19分)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累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䞴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 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里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3分)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15.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多重含义。(3分)
16.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6分)
17. 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3分)
18.选文第①段结尾作者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而正是这样的母亲,给了她前行的力量。《背影》中年轻的朱自清也暗笑过父亲的“迂”。请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自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选自《背影》
(1) 链接材料中的我认为父亲“迂”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 “聪明”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三)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8~21题。(14分)
披着彩虹的树
①目前全世界已知的700多种桉树中,只有剥桉的原产地是在北半球,其余品种的原产地都在南半球。不过,剥桉真正引起人类注意的并不是它的孤独,而是它拥有其他桉树所没有的彩色树皮。这些彩色树皮让剥桉远远望去就好像是披了“彩虹”一样,因此剥桉有了“彩虹桉树”的美称。那么,剥桉如此美丽的彩色树皮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②其实,剥桉身上每一种颜色的树皮都是在不同的时间脱落下来的,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年龄段都不同。最初的时候,剥桉拥有一层深棕色的树皮,只是这层树皮非常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剥落,剥桉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③剥桉树皮的剥落先从那些较“老”的树皮开始,“老”树皮会逐渐变成条状,从而将隐藏在里面的新鲜而湿润的绿色树皮露出来。新树皮的颜色在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变暗。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栗色等不同颜色。当新树皮完成整个生长周期后,就会变成深棕色,然后又出现新一轮的剥落现象。树皮剥落的现象伴随剥桉一生。由于每棵剥桉的树皮脱落位置和顺序都会有些差异,因此,你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两棵树皮颜色完全一样的剥桉树。其实,这种剥落现象对于剥桉而言并不是坏事,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落在剥桉的树皮上生长。
④在适宜的环境下,剥桉的生长速度十分快。总的来说,剥桉适合在高温多雨同时又没有明显干旱季的环境里生长。特别是在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生长的剥按,生长速度更为迅猛。通常情况下,剥桉可以长到35米,在环境适宜的地方甚至能长到75米。据说,有个地方种植的剥桉,仅用了18个月就长到了10米。
⑤剥桉的树干特别挺拔,约占整棵树木高度的一半还多。在河流冲击地生长的剥桉,会长出三四米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会让整棵剥桉的外形充满了艺术气息,给摄影家们提供了良好的拍摄素材。
⑥剥桉的木材呈红棕色,纹理较粗,强度适中,是生产细木工板等板材的原料。不过,世界各国栽种剥桉主要是为了获得木浆(木浆是造纸最常用的原料)。除此之外,剥桉还是非常理想的薪炭材,树龄在15年以上的剥桉木材可以用来生产优质的木炭。
⑦近年来,随着剥桉名声大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种,其中也包括中国。真希望这种“彩虹桉树”可以早一点儿栽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样一来,喜欢彩虹的人就可以随时欣赏到它的美丽了。
(选自《自然密码》,有删改)
19.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20.结合语境,分析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黑色等不同颜色。
21.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种剥桉,其中也包括中国。你认为辽宁适合大规模野外引种吗?根据选文简要说明。(3分)
四、写作。(5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3 .(一) 成长的旅途中,少不了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关怀,但这关怀不一定是轻声细语,不一定温柔慈爱,也可能藏在疾风骤雨后,隐在电闪雷鸣中……
请以“别样的关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二) “喝彩”是动词,在字典里被解释为“大声叫好”。在生活中,“喝彩”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阵掌声……总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瞬间、一个地方让你忍不住为之喝彩,在你生命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请以“这一次,我为 喝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注意:本次考试设作文卷面书写5分,请同学们努力做到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字迹美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pdf、八年级期中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西部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25.作文评分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