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A. 河姆渡文化B. 龙山文化C. 红山文化D. 二里头文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A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 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 )
A.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C. 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D.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项正确;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宗教神权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并不能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 有学者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 奖励军功
C. 普遍推行县制D. 授田于百姓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血缘优势,使得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军功进入统治阶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主要作用是富国强兵,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C项;授田于百姓,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A. 构建官僚政治B. 重建政治秩序
C. 加强中央集权D. 变革选官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与材料表述内容不符,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属于大的时代主题,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 分封制B. 郡国并行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推行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初期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 重农抑商B. 统一度量衡C. 盐铁官营D. 清查全国垦田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控制方面的创新举措,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汉武帝时期的创新举措,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就已推行,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采取的举措,排除B项;“清查全国垦田”虽然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之一,但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地情况,而非直接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A. 是突发的农民起义B. 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D. 源于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中“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末由于统治者施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事不断,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引发了黄巾起义。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不是由英雄创造的,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没有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 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中出土了一块画像石。下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 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 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 农户家庭比较富裕D. 存在地方势力坐大隐患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对东汉田庄经济的描述,说明的是地方经济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大,未体现国家政治相对清明,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期实行的政策,与东汉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经济实力强大,而非农民生活的富裕,排除C项。故选D项。
9. 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A. 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B. 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C.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 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九章算术》内容可以看出,该部数学著作以应用型为主,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实用,非理论推导,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 西晋B. 东晋C. 前秦D. 北魏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西晋,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晋( )
A. 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B. 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
C. 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D. 人才辈出推动国力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晋建立后,先后由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等家族相继掌权,这说明东晋门阀士族权势强大,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晋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没有体现东晋地方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世家大族相继掌权,未涉及到宗室争夺权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晋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才辈出推动国力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C.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D.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故改革能取得成功,A项正确;“易行”不符合史实,例如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排除B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3. 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 供应朝廷B. 平抑市场物价C. 赈灾救济D. 地方政府开支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义仓的本质上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A.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 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主要目的是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是内部矛盾,排除B;内外朝制度是汉代已经出现,排除C。
15. 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设立意在
A. 缓和君相矛盾B. 实现分权制衡
C. 提高行政效率D. 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
根据“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可知唐太宗认为人做决策难免会出现失误,所以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是为了防止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不是为了缓和君相矛盾和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C项;分权制衡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故选D项。
16. 唐代是书法全面成熟的阶段,颜真卿等书法家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颜真卿的代表作品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D项正确;《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排除A项;《金刚经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排除B项;《自叙帖》是怀素的代表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
A. 武力征服B. 实行和亲C. 册封吐蕃首领D. 设机构直接管理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唐政府通过实行和亲以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手握重兵,直接领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和管理军需的支度使等。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 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 必然导致皇权旁落局面出现D. 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这种地方权力的增大会使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彻底废除,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会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不是皇权旁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 )
A. 一条鞭法B. 两税法
C. 租庸调制D. 均田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以资产为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朝实施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且以人丁为征税依据,排除C项;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 项。
20. 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 佛教渐趋本土化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D.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学者以儒道学说来翻译和讲解佛经,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强调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1.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
A. 中央集权的发展B. 农耕经济的式微
C. 海外贸易的兴起D. 民族政权的对峙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草原)”“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与北方民族政权对峙,特殊的国情,促使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对外贸易,D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强调两宋立国态势变化,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宋代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排除B项;早在汉代,海外贸易已经兴起,不符合材料限定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参知政事
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
D. 由文臣出任知州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中央集权;宋初由文臣出任知州,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B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
23.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救济广大流民B. 增加政府收入
C. 提升军事实力D. 强化保甲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的内容是在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青苗法是在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并不是专门针对流民,排除A项;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能提升军事实力,排除C项;保甲制度是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与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 宋代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宋代( )
A. 工商业市镇的兴盛B.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 农民生活富足安稳D. 政府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可知,宋代南方部分地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说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特点,但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市镇的兴盛。工商业市镇的兴盛主要是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到有限的几个地区,并不能代表宋代的普遍情况,无法得出农民生活富足安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些作物的种植是政府推广的结果,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 项。
25. 宋代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交游权贵,“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常发生榜下择婿之事,富商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的女婿。由此可知,当时( )
A. 传统义利观念已被摒弃B. 士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C. 科举制社会影响力增强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来,历朝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这一政策在宋朝有所松动,而且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些都应归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传统义利观念并没有被摒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的主体并非是士人,也没有涉及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与科举制社会影响力增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 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经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从中可知,宋代( )
A. 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 产业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尽管国家有一些禁令,但实际上男耕女织、经商、豪强兼并等都不受限制,这表明国家对于某些社会活动的控制相对宽松;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这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进一步体现了社会的变动性。综上可知,北宋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但这仅是政府对商业的禁令,不能得出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结论,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商业和土地买卖,没有反映农业、手工业等,不能说明产业结构发生剧变,排除D项。故选C项。
27. 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下列属于朱熹的思想主张是
A. “君权神授”
B. “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 “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主张,答案为B;A是董仲舒思想,排除;C是陆九渊的思想,排除;D是顾炎武思想,排除。
28. 南宋画家夏圭以山水画著称,其画中的主体景物往往偏离画面正中,形成边角式构图,被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反映了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一改北宋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的特点。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 )
A. 文人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B. 理学兴起制约了绘画的发展
C. 艺术创作呈现世俗化的倾向D. 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了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一改北宋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的特点”可知,这种风格与南宋建立,偏安江南有关,因此是受到政治的影响,D项正确;文人画追求写意,排除A项;理学兴起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属于文人画,不属于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故选D项。
29. 这是一个在“草”的世界中导入“禾”的系统的创举。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 )
A. 宋B. 辽C. 金D. 元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辽代创立的南北面官制度,它是辽朝的中央官制。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中央官制,不属于宋朝、金朝、元朝,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A.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B.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C.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D.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答案】C
【解析】
根据"外廷"、"政府"和"外宰相"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机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职能变化,排除A;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排除B;行省不是临时的巡查机构,排除D。
31.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
A. 猛安谋克制B. “四等人制”C. 因俗而治D. “改土归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并认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中原王朝管理少数民族常用的方式,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2. 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赋予了宦官很多权力。下列关于内阁和宦官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大学士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称为“批红”B. 内阁直接领导六部导致其权势日渐增大
C. 明太祖时期内阁成为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D.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代,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因此D正确,A排除;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B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确立的,C排除。故选D。
33. 如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B. 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D.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明朝,面临海防新问题。一方面,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政府组织抗倭斗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并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另一方面,西方海洋大国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道而来,对中国海防构成威胁,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D项正确;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项;材料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项;倭患严重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4.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C. 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5.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农学成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氾胜之书》 ②《农书》 ③《齐民要术》 ④《农政全书》
A. ①③②④B. ②①③④C. ④③②①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 ②《农书》是元朝王祯编写的,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 ③《齐民要术》是魏晋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④《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为①③②④,A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排序错误。故选A项。
【点睛】
36. 下列所示为中国古代西藏地区的形势图,按其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③②①④B. ②④①③C. ③②④①D. 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乌思藏都司”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形势,根据“宣政院辖地”可知这是元朝时期的形势,根据“吐蕃”可知这是唐朝时期的形势,根据“喇萨”可知这是清朝时期的形势。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③②①④,A项正确;BCD项的排序有误,排除。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37.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Ⅲ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答案】(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
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或“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1)西汉:根据材料“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知,察举制。魏晋: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九品中正制。相同点:从选拔的标准看,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从选拔途径看,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积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注重才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科举制不看重门第血缘,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在程序上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科举制重视才学,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或“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将读书和做官结合,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根据材料“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可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凌晨五更,酒家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活动了。市场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100多年时间内中国保持相对的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性农业促使经济作物扩种;在手工业方面,北宋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都超过以往。佃农的封建依附性减弱,“和雇”“招募”为官方手工业普遍采用,手工业者所受的封建束缚亦有所放松。商业的发展,正是以此为发展前提。
——摘编自任继愈《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析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表现:夜市活跃,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界限;市场商品种类繁多;娱乐场所瓦子勾栏等的出现。
(2)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减弱; 农业重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手工业技术规模进一步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交子的推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选择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表现:由材料“凌晨五更,酒家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活动了。”可知夜市活跃,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界限;由材料“市场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可知市场商品种类繁多;由材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可知娱乐场所瓦子勾栏等的出现。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选择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原因:由材料“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100多年时间内中国保持相对的稳定。”可知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由材料“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性农业促使经济作物扩种;在手工业方面,北宋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都超过以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重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手工业技术规模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减弱、统治者的支持、交子的推广。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时间
史实
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米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李攸《宋朝事实》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陕西省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陕西省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