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x
    • 答案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详解版).docx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1页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2页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详解版)第1页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详解版)第2页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详解版)第3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x、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详解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案】D
    【解析】考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定教材:纲要上第1课P3——4。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说明当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可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说明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私有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 第一课P5夏朝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B、C项。
    2.【答案】C
    【解析】考点:商和西周。定教材:纲要上第 1 课 P6。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故C项为正确选项;P7“历史纵横”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才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排除A项;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而不是周天子的继承制度,排除B项; 分封制下,周天子对地方通过分封的诸侯进行间接管理,P16秦朝郡县制中央对地方形成了垂直管理,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考点:孔子和老子。定教材:纲要上第2课P12。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故A项为正确选项;春秋时诸侯割据混战,儒家“为政以德”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没有得到重用,排除B项;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而且材料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与推动儒学成为显学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不是封建地主阶级,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考点:秦的统一。定教材:纲要上第 3课 P16。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秦始皇”可知,皇帝召集群臣讨论政事,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故C项为正确选项; 众臣讨论,你来我往,争议不断,不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排除B项; 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保障了”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考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定教材:纲要上第4课P21。由材料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故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由此得到恢复,故D为正确选项;P22汉武帝时期重用儒家思想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项; 郡国并行制度是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汉初经济凋敝无关,且汉初分封诸侯导致了地方势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6页)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C
    D
    B
    C
    B
    D
    D
    B
    A
    D
    D
    C
    B
    6.【答案】B
    【解析】考点:东汉的兴衰。定教材:纲要上第 4 课 P24。 东汉中后期,由于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原因,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下降的,故B项为正确选项; 由教材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都是导致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A、C、D项。
    7.【答案】C
    【解析】考点:东晋与南朝。定教材:纲要上第5课P30。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到《晋书·食货志》中“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南迁的北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和文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从而使得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故C项为正确选项;材料中虽然描述了江南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但并未直接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条件是否优越,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气候、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仅凭经济状况的变化来断定,排除A项。材料的描述只是反映了江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全面评估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只是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并未提到北方经济情况,南方经济发展不代表会导致北方经济落后,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考点:隋朝兴亡。定教材:纲要上第6课P34。据材料“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可知,隋代义仓的重要作用是救济灾荒,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故B项为正确选项;义仓的作用是赈灾,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说法与封建社会的现实不符,排除A项;设义仓的直接目的是应对灾荒,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排除C项、D项。
    9.【答案】D
    【解析】考点:赋税制度。定教材:纲要上第7课P42。根据教材42页内容: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故D项为正确选项; 根据教材41、42页内容可知均田制、三省制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和形成,排除A项、B项; 根据教材40页内容可知科举制是隋朝时形成,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定教材:纲要上第8课P48。医学家孙思邈完成了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是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故D 项为正确选项; P25“两汉时期的科技”: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故排除A项;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排除B项; P48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考点: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定教材:纲要上第9课P54。根据教材54页内容:军队不断扩编……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可知财政恶化是宋朝养兵养官导致的结果,是“积贫”的表现,故B项为正确选项; A项、C项、D项均属于导致宋朝“积贫”的原因,故排除。
    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6 页)12.【答案】A
    【解析】考点:辽与西夏。定教材:纲要上第 10 课 P58。契丹服饰设计的变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服饰上,更可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辽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社会特征,故A项为正确选项;服饰设计上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民族交融而非民族歧视压迫,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蕃汉分治的统治思想,且社会服饰的变迁并不能直接反映统治思想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契丹人服饰设计的变迁,不能等同于效仿中原的制度,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考点: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定教材:纲要上第 10 课 P62。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故D 项为正确选项; P23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 A 项; P36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排除B项; P74明朝前期,派人在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考点: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定教材:纲要上第11课P6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灭南宋后,全国实现统一,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粮食及其他物资多由江南供应。江南物资主要依靠运河北运。由于旧运河曲折淤塞,运输过程劳民伤财,极其不便,忽必烈统治时重开运河,并对大运河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故 D 项为正确选项; 元朝定都大都(即今北京)之后,没有再进行迁移,排除 A 项; 明朝张居正改革,赋税折银征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考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定教材:纲要上第 12课P71。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诏令颁行流程涉及皇帝、司礼监、内阁和六部。流程包括皇帝亲笔书写“御札”交司礼监,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誊写后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再由司礼监呈送皇帝批红,最后下发六部执行。整个流程中,皇帝处于核心地位,所有诏令都需经过皇帝的最终批准。这表明皇权在决策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是专制皇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的体现,故C项为正确选项; 明朝后期确实出现了宦官专权,掌控厂卫特务机构,造成阉党乱政,权力恶性膨胀,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里宦官只是负责用朱笔誊写皇帝亲笔书写的“御札”然后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再由宦官呈送皇帝“批红”,排除A项; 根据流程,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负责“票拟”,即起草诏令,排除B项;六部负责执行,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考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定教材:纲要上第 12 课 P73。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初因受到倭寇侵扰而实行海禁,平定倭患后开放海禁政策,这适应了政治形势的变化,故B项为正确选项;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是调整海禁政策的背景不是结果,且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朝海疆危机依然存在,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抑商政策的体现,开放海禁不等于放弃抑商政策,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的国策,不可能放弃,排除C项; 明朝一直实行朝贡体制,排除D项。
    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6 页)17.【参考答案】(20分)
    (1)原因:取信于民; 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商鞅个人的信念、智慧和决心、勇气;吸取他国变法经验并和秦国国情结合; 循序渐进,策略得当; 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秦孝公的支持; 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用人不当; 涉及面广,操之过急,脱离实际;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宋神宗死后,失去皇帝的支持; 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6分,任答3点得6分。)
    (3)启示: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定教材:纲要上第2课P12 商鞅变法、第9课 P55王安石变法。
    (1)第一小问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由材料一“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可知,商鞅变法重视取信于民; 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也体现出商鞅个人的信念、智慧和决心、勇气; 结合纲要上第 2课 P12 商鞅变法所学知识可知,吸取他国变法经验并和秦国国情结合; 循序渐进,策略得当; 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秦孝公的支持; 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等也都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秦国的发展;结合纲要上第2课 P12 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据材料二“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可知,变法用人不当; 据材料二“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结合纲要上第9课P55王安石变法所学知识可知,变法涉及面广,操之过急,脱离实际;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宋神宗死后,失去皇帝的支持; 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3)启示,对比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从改革与人民、 国情、时代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等。
    18.【参考答案】(14分)
    示例:
    论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
    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6 页)得是否得当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着。秦始皇吸取周朝分封制不利于加强统治的教训,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这极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并借鉴秦朝有益经验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以期达到内外相维,但结果是诸侯势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实践证明封国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挽救统治,汉武帝不得不通过“推恩令”来化解矛盾。唐中期,面对日益紧张的边疆形势,唐玄宗企图通过在边境设立军镇来维护统治,但随着其长官节度使的权力的膨胀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鉴于藩镇割据造成地方尾大不吊的弊端,积极采取通过削弱地方行政、财政、军政权力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稳定,但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抹杀了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宋政权也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中消亡。元朝建立后,为治理空前辽阔的疆域,元统治者采用行省制,这既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比较好的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达到了内外相维的目的,巩固了统治。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10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一直在不断实践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期达到内外相维的理想状态,实践证明,中央集权应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能“仅执其一端”,两者关系处理得当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分)
    “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如: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定教材:纲要上《纲要》上第 3 课知识P16秦朝、第4课知识P21—22汉朝、第6课知识 P37唐朝、第9课知识P52宋朝、第10课P61元朝。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如,根据“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可把论题定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关系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着。秦朝,结合所学《纲要》上第3课知识P16,秦始皇吸取周朝分封制不利于加强统治的教训,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这极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结合所学《纲要》上第 4课知识 P21-22,汉初,地方实行郡县、封国并行,造成了王国问题,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结合所学《纲要》上第6课知识P37,唐朝在边境重地设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权力随之扩大,出现“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虽有利于加强边防,但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根据所学《纲要》上第9课知识P52,宋朝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但也存在过于集权的问题,影响了地方行政效率和军队战斗力。元朝,根据所学《纲要》上第10课P61知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地方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
    历史参考答案 第 5 页 (共6页)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主题: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一直在不断实践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期达到内外相维的理想状态,实践证明,中央集权应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能“仅执其一端”,两者关系处理得当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9.【参考答案】(18分)
    (1) 表现:坊市制度崩溃,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市场繁荣; 商品流通数量、规模扩大; 海外贸易繁荣; 出现纸币“交子”; 城市数量剧增,商业城市众多。(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 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城市人口增加; 大众思想解放,减轻对商人和商业的歧视。(6分,任答3点即可。)
    (2)表现: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门第观念淡化,促进阶层流动;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不抑兼并,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科技发达,文化教育兴盛; 理学兴盛。(6分,任答3点即可。)
    (3)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2分)
    【解析】考点:经济的发展。定教材:纲要上第11课P65。
    (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两边皆居民,……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可知,宋朝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市场繁荣; 根据教材P65可知宋朝商品流通数量、规模扩大;出现纸币“交子”;宋代海外贸易繁盛;城市数量剧增,商业城市众多。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主要从经济、政治、政策、思想、人口、交通等方面多角度分析,农业、手工业发展,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经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政策);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交通);城市人口增加(人口);大众思想解放,减轻对商人和商业的歧视(思想)。
    (2)据材料二“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可知,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宋朝时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据教材 P66 可知,门第观念淡化,促进阶层流动; 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不抑兼并,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科技发达,文化教育兴盛; 理学兴盛。
    (3)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
    历史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6 页)

    相关试卷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