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命题:南海实验高中 孙洁梅 方盈盈 审核:东阳二中 单瑶琴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集体情绪的变化与社会变迁相关,并非个体心理动态的简单叠加。
    B. 从“躺平”“佛系”到“精神内耗”,青年经历了由消极摆烂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的过程。
    C. 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其成因之一有可能是长时间精神内耗。
    D. 经过引导和培养,消极的反刍思维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
    A.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通过他的个人微博直播在北大的演讲,他的中国直播首秀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B.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广大青年满怀热情地参与各种环保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保护人类共同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C.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D. 脱贫攻坚目标确定后,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珍惜时代机遇、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尽责、在尽责中成长。
    3. 如果你的朋友总是困于“精神内耗”,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对未来感到迷茫,忽视了当下的每一天。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D.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
    5. 高一的虞同学最近很苦恼,各科的周练成绩都不理想,他陷入了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最近又和同学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在晚自习的时候一遍遍复盘,课堂上也很难专心听讲。请你结合材料,给虞同学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淖记事(节选)
    汪曾祺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苏东坡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见之于诗,这大概是第一次。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的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筒冒着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这间木板房子倒没有拆去。现在里面空荡荡,冷清清。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父亲名叫黄海蛟,是黄海龙的堂弟(挑夫里姓黄的多)。原来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因为为人忠诚老实,二十五岁了,还没有成亲。那年在车逻挑粮食,遇到一个姑娘向他问路。这姑娘留着长长的刘海,梳了一个“苏州俏”的发髻,还抹了一点胭脂,眼色张皇,神情焦急,她问路,可是连一个准地名都说不清,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使女。黄海蛟和她攀谈了一会,这姑娘就表示愿意跟着他过。她叫莲子。——这地方丫头、使女多叫莲子。
    莲子和黄海蛟过了一年,给他生了个女儿。七月生的,生下的时候满天都是五色云彩,就取名叫做巧云。
    不多久,巧云的妈跑了,黄海蛟倒没有怎么伤心难过。这种事情在大淖这个地方也值不得大惊小怪。养熟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是一个人!只是她留下的这块肉,黄海蛟实在是疼得不行。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发心不再续娶。他就又当爹又当妈,和女儿巧云在一起过了十几年。他不愿巧云去挑扁担,巧云从十四岁就学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皠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
    巧云十七岁,命运发生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变化。她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起初以为不要紧,养养就好了。不想喝了好多药酒,贴了好多膏药,还不见效。她爹半瘫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他有时下床,扶着一个剃头担子上用的高板凳,咯噔咯噔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窝上。他不能用自己的肩膀为女儿挣几件新衣裳,买两枝花,却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养活自己了。还不到五十岁的男子汉,只能做一点老太婆做的事:绩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儿结网用的麻线。事情很清楚:巧云不会撇下她这个老实可怜的残废爹。谁要愿意,只能上这家来当一个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谁愿意呢?这家的全部家产只有三间草屋(巧云和爹各住一间,当中是一个小小的堂屋)。大淖西头的老大、老二、老三还是会时不时走来走去,拿眼睛瞟着隔着一层渔网或者坐在雪白的芦席上的一个苗条的身子。他们的眼睛依然不缺乏爱慕,但是减少了几分急切。
    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但是十一子还短不了要来。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有时巧云停下活计,帮十一子拉风箱。巧云的手指划破了,十一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巧云从十一子口里知道他家里的事:他是个独子,没有兄弟姐妹。
    有一天晚上,好月亮,巧云到淖边一只空船上去洗衣裳。她正在船头把身子往前倾着,用力涮着一件大衣裳,一个不知轻重的顽皮野孩子轻轻走到她身后,伸出两手咯吱她的腰。她冷不防,一头栽进了水里。她本会一点水,但是一下子懵了。这几天水又大,流很急。她挣扎了两下,喊救人,接连喝了几口水。她被水冲走了!正赶上十一子在炕房门外土坪上打拳,看见一个人冲了过来,头发在水上漂着。他褪下鞋子,一猛子扎到水底,从水里把她托了起来。
    6.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以他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文章多处类似“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都在写大淖的地域特色,暗含了对故乡的喜爱和自豪。
    B. 本文以现代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和古典意趣的艺术化氛围的和谐结合为民间立场争取了一席之地。
    C. “巧云”父亲出事之后,“老大、老二、老三”对巧云态度急转直下,表现了一部分人性的自利和自私。
    D. 文章最后“十一子”在没有看清谁落水的情况,也还是一猛子扎到水底,表现大淖村民的淳朴善良。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古典文学的气韵同民间口语完美结合,语言秀丽、朴实、纯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似淡而实美,表现出深厚的语言功力。
    B. 作者用平淡的口吻描述着这个朴实的小世界,用素淡的基调唱了一曲艰难时代舒缓而抒情的歌,字里行间表现出汪曾祺对美好健康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C. 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追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着力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以情绪、情调为结构线索。
    D. 汪曾祺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特性,而是通过对人物各自的经历、命运或行为的叙述来刻画人物性格。
    8.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这样说的:“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意’。但是如果我们与这些‘随意’拉开距离,认真思索一番,就会发现这些‘随意’效果‘巧妙’之处。”请找出文中的“随意”并分析其“巧妙”。
    9. 《大淖记事》和《哦,香雪》一样,整篇小说都散发着“美”,请说说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可言A木石之雕刻B乃胜C金玉之矿璞哉D不得以E有学之F贫贱G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指符合、合乎,与现在所说的“中规中矩”的“中”意思相同。
    B.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C. 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 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客观条件的好与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坚持不懈。
    B. 材料二中,面对学习无用看法,主人认为不能将无学问的富贵之人与有学问的贫贱之人相提并论。
    C. 材料二中,主人认为如果有天才,不读书而具备了孙武、管仲一样的才能,那么他们也是有学问的人。
    D. 两则材料的主旨都是劝勉学习,论述的角度也高度一致,既有学习的意义,也有学习的方法、态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14. 学习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夜月与李二献吉①饮
    [明]王九思
    万户秋风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来。
    竹间凉露潇潇下,楼上浮烟细细回。
    地僻柴门无过客,家贫樽酒有余杯。
    疏帘碧簟②须同醉,明月青天为尔开。
    【注】①李二献吉:指明代文人李梦阳。②簟:指竹制的凉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万户秋风砧杵哀”起笔,借秋风的萧瑟与捣衣声的哀怨,暗含季节的更迭与时光的流逝。
    B. 颔联通过“竹间凉露”与“楼上浮烟”的景象,细腻描绘了与友人相聚时清冷而又幽静的环境。
    C. 颈联中“地僻柴门无过客”直接反映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偏僻,而“家贫樽酒有余杯”则道出了生活的拮据。
    D. 本诗在写景叙事中寄寓深情,语言明白晓畅,情感真挚深切,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谊。
    16.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殊方今夕故人来”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__________”一句。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认为 A ,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联系。保持住童心,善于思考,才能把单纯的慧心变成成熟的智慧。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 B 。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①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②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请把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处的语句用恰当的成语替换,不影响原文的表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特别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虾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斥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不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的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粘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节选自张爱玲《秋雨》)
    20. 以“雪”本体,仿写一句话,要求比喻贴切,符合逻辑,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例句: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枝头已经与几个嫩蕊,长在叶瓣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3. 矛盾表达法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手法,看似矛盾,实则增强了文学表现力。如文中“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一句,“静悄悄”与“淅沥沥”看似矛盾,实则以声写静,衬托出雨的静悄悄。下面选项中,不符合矛盾表达法的是( )
    A.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B.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C. 要是你们愿意,不妨说我是正义的凶手。(莎士比亚《奥赛罗》)
    D.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52岁的新生、北京一所知名民办学校校长廖中扬考取哲学系全日制博士生,与自己的8名本科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第一课”。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回答很单纯:“等我毕业的时候,也将退休。我只是想完成青年时期进入北大读书的梦想。”廖中扬告诉他的学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第四次战役,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