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枣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枣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唾液、气管粘液、原尿均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体积约占体液总体积的1/3比例
B. 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少的是CO2,较多的是O2
C. 尿酸、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均可在细胞外液中找到
D. 淋巴回流形成血浆,所以二者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
【答案】B
【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不是体液,也不是细胞外液,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唾液、气管粘液、原尿等外界相同的官腔中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CO2在细胞产生,经组织液往外运输,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少的是CO2,较多的是O2,B正确;
C、尿酸、氨基酸均可在细胞外液中找到,但胃液中的盐酸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不能在细胞外液中找到,C错误;
D、淋巴回流形成血浆,淋巴和血浆二者成分和含量不完全相同,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2. 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下列关于血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B.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低于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
C. 血浆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D. 葡萄糖、CO2、尿素都可以在血浆中存在
【答案】B
【分析】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中物质:(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液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
【详解】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A正确;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B错误;
C、毛细血管壁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血浆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成为组织液的成分,C正确;
D、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气体和激素等,即葡萄糖、CO2、尿素都可以在血浆中存在,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也可从骨骼肌细胞进入组织液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₂ 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饥饿时,肝糖原从肝细胞进入组织液
D. 运动时,丙酮酸在内环境中转化成的乳酸会使肌肉酸痛
【答案】B
【分析】内环境又称为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骨骼肌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肌肉组织,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形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肝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B正确;
C、肝糖原需要在肝细胞中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才能进入组织液,C错误;
D、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是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不会在内环境中发生,D错误。
故选B。
4.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正常情况下,a少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大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C. 红细胞中的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
D. 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
B、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B错误;
C、红细胞中的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双层膜,共6层细胞膜,C正确;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5. 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能包裹并保护大脑和脊髓,且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双向的
B. 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水和少量蛋白质等
C. 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会使脑脊液的pH明显降低
D. 脑部受外伤引发的脑水肿可能是受伤时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的
【答案】C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此外还有脑脊液等。
【详解】A、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双向的,A正确;
B、脑脊液属于人体内环境,其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水和少量蛋白质,B正确;
C、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的pH明显降低,因为脑脊液中含有缓冲物质,C错误;
D、脑部受外伤引发的脑水肿可能是受伤时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从而导致脑水肿,D正确。
故选C
6. 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
C. 临床上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的病人,其肯定没有受损的部位是脑干
D. 平衡木运动员训练时,调节躯体平衡和协调运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答案】B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
B、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B错误;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临床上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的病人,其肯定没有受损的部位是脑干,C正确;
D、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平衡木运动员训练时,调节躯体平衡和协调运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D正确。
故选B。
7.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下丘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C. 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
D. 交感神经支配躯体运动,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器官运动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是脊神经和脑神经中支配内脏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不受意识控制,D错误。
故选C。
8. 电影《热辣滚烫》中贾玲通过节食和运动减肥瘦身100斤。运动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抑制胃肠蠕动
B. 运动时,产生的CO2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C. 减肥时,下丘脑参与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协调和平衡
D. 减肥时,过度节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会被抑制,A正确;
B、运动时,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内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B正确;
C、小脑参与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协调和平衡,C错误;
D、减肥时,过度节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的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9. 研究发现,当老年人思维活跃时,他们的大脑中有一类蛋白质含量很高,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 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的
C.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比神经元数量多
D.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答案】A
【分析】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不是,A错误;
B、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其中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B正确;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C正确;
D、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可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参与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10. 渐冻症(ALS)是一种慢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可导致包括延髓支配的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已知健康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以保护运动神经元。近期,科学家研究开发了一种联合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疗法,用神经干细胞来合成一种保护运动神经元的蛋白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疗法是利用神经干细胞分化出新的运动神经元替代死亡的运动神经元
B. 神经干细胞在机体内不可能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保护运动神经元
C. 神经干细胞合成GDNF不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推测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答案】D
【分析】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详解】A、科学家开发的新疗法是利用神经干细胞产生的GDNF,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并起保护等作用,而非直接分化出新的运动神经元,A错误;
B、神经干细胞可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故可能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保护运动神经元,B错误;
C、神经干细胞合成GDNF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他细胞虽有控制合成GDNF的基因,但无法表达,C错误;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神经元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11. 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 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
D.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答案】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A正确;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膜外正电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外负电位),膜内则相反,B正确;
C、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属于反射,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纤维一般由两个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另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在神经节中,自主神经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B. 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C. 用针把脊蛙的脊髓破坏,刺激传出神经,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D. 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答案】C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其中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详解】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其组成细胞不仅是神经元,还有神经胶质细胞和其它细胞,如肌肉细胞,A错误;
B、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
C、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用针把脊蛙的脊髓破坏,即破坏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由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刺激传出神经,该后肢能反应,但不属于反射,C正确;
D、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C。
13. 神经—肌肉接头能将兴奋从神经元传递到肌细胞。研究发现,肉毒梭菌毒素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黑寡妇蜘蛛毒素则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最终将导致ACh耗竭;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突触后膜上ACh受体;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黑寡妇蜘蛛毒素和肉毒梭菌毒素持续作用后,最终均可导致肌细胞不能收缩
B. 氧气减少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 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中毒后表现为肌肉抽搐
D. 有机磷农药可以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肉毒梭菌毒素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黑寡妇蜘蛛毒素则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最终将导致ACh耗竭,两者持续作用后最终均可导致肌细胞不能收缩,A正确;
B、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乙酰胆碱,消耗能量,氧气减少会影响这个过程,B正确;
C、美洲箭毒和a-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突触后膜上ACh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不产生兴奋,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导致肌肉松弛,C错误;
D、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4. 一般成年人可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考试前,即使你没有尿意,为避免中途上厕所,你也可能会选择去排一次尿。下列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B. 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区的顶部
C. 大脑皮层直接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收缩,排尿可以更完全
D. 大脑皮层控制脊髓低级神经中枢,使排尿得以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答案】D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当有意识排尿时,大脑皮层控制脊髓,完成排尿反射,与脊髓有关,A错误;
B、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位于大脑皮层感觉中枢,B错误;
C、大脑皮层通过调控脊髓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收缩,进行排尿,C错误;
D、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控制脊髓低级神经中枢,使排尿得以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15. 氢化可的松,又称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其分泌过程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分泌受ACTH和氢化可的松共同调节
B. 垂体细胞中CRH受体基因与氢化可的松受体基因均能正常表达
C. 氢化可的松含量的相对稳定与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D. 人体长期使用氢化可的松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答案】A
【分析】据图所示,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释放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其分泌氢化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
【详解】A、CRH为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下丘脑分泌的CRH作用于垂体细胞的受体,促进垂体释放ACTH,氢化可的松也可以作用于垂体细胞的受体,抑制垂体释放ACTH,因此垂体细胞中CRH受体基因与氢化可的松受体基因均能正常表达,B正确;
C、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分泌氢化可的松属于分级调节,氢化可的松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因此氢化可的松含量的相对稳定与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密切相关,C正确;
D、人体长期使用氢化可的松类药物,该药物会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D正确。
故选A。
16. 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病理和实验治疗等研究。给健康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浓度(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不会出现的生理变化是(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B. 胰岛素分泌增多
C. 肝糖原分解增多D. 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答案】C
【分析】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的分泌,使胰岛素含量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加速;外界溶液浓度比红细胞细胞质浓度高,细胞失水。
【详解】A、注射一定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血浆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B正确;
C、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C错误;
D、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的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C。
17.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的原因也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等。如图为血糖调节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人血糖浓度为3.9~6.1mml·L-1,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可能出现尿糖现象
B. 图中A为E(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B为F(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C. 图中C为交感神经,D为副交感神经,二者功能往往是相反的,G为肾上腺髓质
D. 图中A与B在调节血糖效应时表现为相抗衡作用,但B可促进A的分泌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A表示胰岛素,B表示胰高血糖素,C表示副交感神经,D表示交感神经,E表示胰岛B细胞,F表示胰岛A细胞,G表示肾上腺髓质。
【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为3.9~6.1mml·L-1,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一部分糖可能随尿液排出即尿糖现象,A正确;
B、题图中A会使血糖浓度降低,为E(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B可使血糖升高,为F(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B正确;
C、当血糖浓度高时,位于下丘脑中的相关区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位于下丘脑中的相关区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故题图中C为副交感神经,D为交感神经,二者功能往往是相反的,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故G为肾上腺髓质,C错误;
D、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的效应表现为相抗衡;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血糖升高后又需要胰岛素的作用,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C。
18.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环境温度0℃以下时,细胞代谢速率提高,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B. X代表甲状腺,激素d的主要靶细胞除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外,还包括垂体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C. 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 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B
【详解】A、环境温度0℃以下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以促进细胞的代谢速率,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错误 ;
B、X代表甲状腺,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的肌肉、肝脏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
C、图中e是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
D、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但散热量与产热量仍然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腺体及其分泌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都是蛋白质
B. 凡是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分泌腺,称为外分泌腺
C. 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且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激素调节
D. 肾上腺、胃腺、甲状腺、睾丸等都是内分泌腺
【答案】B
【分析】人体有许多腺体,有的腺体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如汗腺、皮脂腺、唾液腺、肝脏、胃腺等;有的腺体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胰岛、卵巢、睾丸、肾上腺等。激素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是固醇,A错误;
B、有的腺体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凡是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分泌腺,称为外分泌腺,B正确;
C、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C错误;
D、肾上腺、甲状腺、睾丸等都是内分泌腺,胃腺是外分泌腺,D错误。
故选B。
20. 研究发现,情绪压力对肾上腺分泌功能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代表激素,激素b可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a可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激素b可升高血糖浓度
B. 情绪压力导致的短期和长期压力效应增加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激素b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
D. 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均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分析】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激素a表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促进产热,激素b属于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浓度,A正确;
B、据图可知,情绪压力通过传入神经作用于下丘脑,再作用于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相应激素,导致短期和长期压力效应增加,因此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据题可知,激素b可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故推测激素b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C正确;
D、据图可知,激素b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而激素a的分泌不存在,D错误。
故选D。
21. 冬天,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里出来到操场上跑操,由于教室内外温差很大,机体需经过一系列调节活动才能维持体温平衡。以下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安静状态下,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脑,运动时主要靠骨骼肌产热
B. 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以增加散热
C. 某人因感冒持续高烧不退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在寒冷环境中可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此为条件反射
【答案】A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A正确;
B、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以增加散热,B错误;
C、持续高烧不退的过程中,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
D、在寒冷环境中可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属于非条件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A。
2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此时机体可通过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B. 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脑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C.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散热比炎热环境中少,同时产热增加
D. 寒冷的冬季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环境中将会出现的生理反应是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答案】C
【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的温度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的蒸发,此时机体可通过体温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A正确;
B、人体的产热主要是通过肝脏代谢产热和骨骼肌战栗,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B正确;
C、在寒冷环境中,温差较大,人体散热量增加,比炎热环境中多,通过体温调节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同时产热量增加,C错误;
D、寒冷的冬季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环境中,由于环境温度骤降,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23. “热习服”是指在高温环境的反复刺激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心血管功能得到了改善,热应激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热习服”的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比低温环境下散热少
B. “热习服”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血浆渗透压增加的时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进入低温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达到新的平衡
D. “热习服”锻炼之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调节更灵敏,心血管功能得到改善
【答案】B
【分析】受高温炎热刺激,机体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两个途径来增强散热,以适应环境变化。在热习服锻炼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机体的血浆渗透压为了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降低内环境的渗透压。热习服组的热适应能力增强,能更好地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
【详解】A、无论是“热习服”的人还是普通人,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时,由于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蒸发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导致散热量相比低温环境下有所减少,A正确;
B、“热习服”的人之所以能适应高温环境,是因为他们经过训练,调节比较灵敏,调节的结果比较稳定,但 是调节的基本过程跟普通人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血浆渗透压增加的时候,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 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机体采取了一系列生理反应,使得机体在寒冷环境中能够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热习服”是指在高温环境的反复刺激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心血管功能得到了改善,热应激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因此“热习服”锻炼之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调节更灵敏,心血管功能得到改善,D正确。
故选B。
24. 如图表示致热源导致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中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人体持续发热,该过程属于行为性调节
B. ①阶段中,人体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
C. ②阶段中,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人体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 ①和②阶段之间,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此时产热最多的器官可能是肝脏,散热最多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A
【分析】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直接原因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正常状态下,一旦体温变化偏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就会动员起来,通过调节肝脏、骨骼肌等主要产热器官活动、散热器官如皮肤、血管和汗腺的变化,来使体温维持稳定。
【详解】A、体温调定点位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人体持续发热,该过程属于生理性调节,A错误;
B、发热时,致热源可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战栗,从而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因此①阶段中,人体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B正确;
C、②阶段中,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人体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使得产热小于散热,体温下降,C正确;
D、①和②阶段之间体温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人体产热最多的器官是肝脏(安静状态)和骨骼肌(运动状态),皮肤是人体散热最多的器官,D正确。
故选A。
25.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含有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
B. 免疫器官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C. 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D.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特异性的与抗原结合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含有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A正确;
B、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B错误;
C、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正确;
D、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正确。
故选B。
26. 正常人的免疫能力来源于健康的免疫系统,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
D.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了人体完整的免疫系统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A正确;
B、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因此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C错误;
D、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D正确。
故选C。
27.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 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C. 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D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详解】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淋巴液中,A错误;
B、抗体能使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凝集成团或失去毒性,而不是消灭,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B错误;
C、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淋巴细胞也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C错误;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D正确。
故选D。
28.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如图为某免疫细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2是免疫细胞的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中心
B. 直接参与细胞因子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有1、3、4、6
C. 结构3与核膜、细胞膜连接,结构6在细胞因子的分泌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D. 青霉素是一种杀灭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1是线粒体,2是细胞核,3是内质网、4是核糖体、5是中心体,6是高尔基体。
【详解】A、结构2是细胞核,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中心,而细胞代谢中心是细胞溶胶,A错误;
B、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直接参与细胞因子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有3(内质网)、4(核糖体)、6(高尔基体),1(线粒体)是提供能量,没有直接参与,B错误;
C、结构3是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连接,6高尔基体在细胞因子的分泌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青霉素不是细胞产生的,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故选C。
29.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有关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B. 免疫系统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体现了其防御功能,该功能异常,可造成组织损伤或易感染
C.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该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免疫缺陷病
D. 免疫系统还具有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监视作用,老年人易患肿瘤与免疫系统该功能衰退有关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都受影响,易发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A正确;
B、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免疫系统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体现了其防御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可造成过敏反应或易感染,B正确;
C、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
D、免疫系统还具有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老年人易患肿瘤与免疫系统该功能衰退有关,D正确。
故选C。
30. 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针对病毒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清除,部分活动如图所示,细胞1~5表示不同的免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原体被清除过程中一定需要抗体参与
B. 图示免疫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C. 细胞2与B细胞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D. 注射该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细胞5的增殖分化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1~5分别表示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详解】A、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释放出来,抗体与之结合然后被清除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清除,A错误;
B、病毒等异己成分的清除,属于免疫防御,B错误;
C、病毒感染后,也会启动体液免疫,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其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信息后,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会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成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正确;
D、注射该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小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1. 心脏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控制心脏搏动,同时还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研究者测定了健康成年狗在安静状态下、阻断心交感神经和阻断心副交感神经后的心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安静状态下,心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有优势
B. 心交感神经和心副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相同
C. 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大脑
D. 据图中测定结果推测,“X”的值约为160
【答案】AD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有利于通气; 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
【详解】A、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相反,其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B错误;
C、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
D、据图表可知,与安静状态相比,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变为180次/分,说明交感神经能使心率增加90次/分;同理,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变为70次/分,说明副交感神经能使心率减少20次/分,推测同时阻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使心率增加90-20=70次/分,即“X”的值约为90+70=160,D正确。
故选AD。
32. 科学家巴甫洛夫从1901年开始研究狗对食物之外的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建立了条件反射过程:①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②给狗听铃声而不给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③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④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中分泌唾液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具有的
B. ①和②过程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属于无关刺激
C. ③过程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关键,需要条件刺激反复强化
D. ④过程中铃声的条件刺激转化为食物的非条件刺激信号
【答案】ABC
【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①过程中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这是狗生来就有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射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在①过程中食物是引起狗分泌唾液的直接刺激,属于非条件刺激;在②过程中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相对于分泌唾液这个反应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B正确;
C、③过程是不断地将铃声(条件刺激)与食物(非条件刺激)同时呈现,让狗将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这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关键,需要条件刺激(铃声)反复强化,C正确;
D、④过程中铃声原本是条件刺激,它替代了食物成为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信号,而不是转化为食物的非条件刺激信号,D错误。
故选ABC。
33.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血浆中的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浓度明显增高,造成脑内神经元损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是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抑郁症患者糖皮质激素过度增高,可能导致该轴的负反馈功能受损
B. 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存在分级调节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都位于垂体
D. 糖皮质激素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答案】ABD
【分析】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详解】A、抑郁症患者长时间、反复的应激反应导致糖皮质激素过度增高,造成脑内神经元受损,可能导致该轴的负反馈功能受损,A正确;
B、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B正确;
C、垂体是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共同的靶器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靶器官是肾上腺皮质,C错误;
D、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相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D正确。
故选ABD。
34. 如图是某人在参加冬泳时,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为激素,A、B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水刺激后,机体代谢速率会加强,③的含量会增加
B. 冬泳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A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属于反射
C. 冷水刺激后,通过神经调节可促进肌肉、肝脏等器官活动,分解代谢加快
D. 冬泳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散热量减少
【答案】AD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冷水刺激后,冷觉感受器兴奋,机体代谢速率会加强,③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使产热增加,A正确;
B、冬泳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A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冷觉,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冷水刺激后,通过神经调节可促进肝脏的活动,分解代谢加快,C错误;
D、冬泳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散热量减少,D正确。
故选AD。
35. 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 n为辅助性B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 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三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 q为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答案】C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m为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A正确;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错误;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36. 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嗅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了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叮咬部位出现红肿的原因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_____,液体和______(填“血红蛋白”或“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间隙液体增多。
(2)人感觉痒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被叮咬者会不自觉地用手指触摸叮咬部位,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被叮咬者感觉到叮咬部位发痒而主动去挠痒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______(填“双”或“单”)向的。
(3)皮肤痒觉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_____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a、b两个神经元上检测到的膜电位变化的是______。
(4)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谷氨酸)是一种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疼痛信号产生的冲动传递到______(填字母)时,会抑制______(填字母)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
【答案】(1)①. 增加 ②. 血浆蛋白
(2)①. 大脑皮层 ②. 脊髓 ③. 单
(3)①. K+外流 ②.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4)①. 兴奋 ②. c ③. b
【小问1详解】
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部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
【小问2详解】
人体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被叮咬者会不自觉地用手指触摸叮咬部位,说明是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被叮咬者感觉到叮咬部位发痒而主动去挠痒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反射活动,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神经元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K+外流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a、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具体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4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故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之后会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
37. 如图1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下图2是某人的体检化验单;图3是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____(填“相同”或“相反”);图1中临床上因为下丘脑损伤可导致ADH分泌不足,导致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则ADH是______激素。
(2)图1中人在寒冷环境中,乙神经分泌细胞兴奋性提高,其分泌的激素A是________。
(3)若图1中“下丘脑→激素A→腺垂体→激素B”过程调节着人体内性腺分泌性激素。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原因可能是______功能受损,临床上可通过给患者注射_______来进一步诊断病因。
(4)从图2中的化验单可以看出,该个体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_。
(5)据图3分析,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图中激素a是_____,激素a、b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相互间表现为_____作用。
(6)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
【答案】(1)①. 相同 ②. 抗利尿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①. 腺垂体或性腺 ②. 激素B
(4)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5)①. 神经-体液(或神经-激素)②. 胰高血糖素 ③. 拮抗
(6)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分析】抗利尿激素 :合成部位:下丘脑;释放部位:垂体;化学本质:多肽;作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还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
【小问1详解】
人体内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根据信息可知ADH是抗利尿激素,其分泌不足会导致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弱,进而导致尿量增多。
【小问2详解】
人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故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小问3详解】
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原因可能是腺垂体或者性腺功能受损,临床上可通过给患者注射激素B(促性腺激素)来进一步诊断病因,若性激素含量恢复正常,则说明性腺功能正常而腺垂体功能受损,反之腺垂体受损。
【小问4详解】
从图中的化验单各项生理指标测定值与正常参考范围比较,其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肌酐(偏高)、血清葡萄糖(偏高)、甘油三酯(偏高)。
【小问5详解】
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图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b是胰岛素。前者升高血糖,后者降低血糖,所以两种激素呈拮抗作用关系。
【小问6详解】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均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分裂分化,遗传物质相同,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8. 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______,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______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______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______。
(3)图2中,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是小熊猫分泌的______增多,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4)通常通过检测尿液中类固醇类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评估动物园圈养小熊猫的健康情况。皮质醇的分泌是由______轴调节的。
【答案】(1)①. 相对稳定 ②. 神经-体液 ③.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2)①. 冷觉感受器 ②. 下丘脑 ③. 交感神经 ④. 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分析】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处于32℃~33℃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
【小问2详解】
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所以考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小问4详解】
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即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的。
39. 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免疫过程为__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__。细胞B、C、D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_(填字母)。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__(填字母)等。
(3)细胞B是在______发育成熟的。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浆细胞可由____________分化而来。
(4)该肺炎患者痊愈后,在短期内不会再发病或症状轻。请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
【答案】(1)①. 体液 ②. 抗体 ③. B、C
(2)①. 信息交流 ②. A、C
(3)①. 胸腺 ②.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4)初次免疫应答后,记忆细胞仍存在于体内,形成免疫记忆,当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感受信号的刺激后,再次恢复增殖分化能力,清除病原体
【分析】图甲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图乙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并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
【小问1详解】
图甲表示的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过程,物质Ⅱ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C即B淋巴细胞,所以细胞B和细胞C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A即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细胞D即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小问2详解】
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传递抗原信息,此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图中除DC细胞外,还有细胞A(抗原呈递细胞)和细胞C(B细胞)。
【小问3详解】
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的。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
【小问4详解】
肺炎患者痊愈后,在短期内不会再发病或症状轻,原因是初次免疫应答后,记忆细胞仍存在于体内,形成免疫记忆,当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感受信号的刺激后,再次恢复增殖分化能力,清除病原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廊坊第八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_create,共21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廊坊第八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_create,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