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展开时间:90分钟 2024.11
本试卷共5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0題每小題1分,11~20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C.颈椎受损可能造成受损部位以下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D.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2.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优异成绩,卫冕了世界冠军。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维持血糖平衡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形成尿液减少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汗液分泌增加
D.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pH显著降低
3.人体在接种流脑灭活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下列细胞中,不参与此过程的是( )
A.树突状细胞B.辅助性T细胞
C.B淋巴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
4.GLUT4是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者测定了5名志愿者进行6周骑行运动训练前后骨骼肌中GLUT4的含量(如图).由此可知,训练使骨骼肌细胞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合成的GLUT4增多
B.消耗的葡萄糖减少
C.分泌到细胞外的GLUT4增多
D.GLUT4基因的数量增多
5.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6.1885年,巴斯德将患有狂犬病的病犬脑组织提取液注入兔脑中,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减毒狂犬病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
B.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
C.减毒狂犬病疫苗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即可临床使用
7.2020年9月21日,中国科学家杨璐菡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C.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8.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
B.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C.初次接触青霉素就会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D.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会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9.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10.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 B.b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红细胞膜上无抗原物质 D.c物质化学本质是多糖
11.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1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会产生抗体作用于自身甲状腺,引起炎症,其中某些患者的甲状腺细胞被破坏,释放甲状腺激素,也称为甲亢性甲状腺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导管运输至靶细胞
C.甲亢性甲状腺炎患者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
D.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水平即可诊断甲亢性甲状腺炎
13.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现有药物甲、乙、丙,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图中M是可催化分解NE的酶,N作为转运蛋白可回收NE,当NE较多时,还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a受体,抑制NE继续释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B.通过M酶分解以及NE的回收可避免NE持续发挥作用
C.NE作用于突触前膜的a受体影响递质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D.药物甲、丙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与药物乙的不同
14.如图为人体两神经元A、B在结构上的联系,A为兴奋性神经元,分泌兴奋性递质,B为抑制性神经元,分泌抑制性递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C、D所示结构为突触
C.刺激A后D处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
D.刺激A后C处突触前膜分泌兴奋性递质
15.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免疫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16.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
A.免疫防御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免疫自稳D.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17.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混合接力项目上获得中国队首金。比赛中,运动员身体会发生许多生理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听到枪响完成出发反应,需要通过反射弧传递信号
B.比赛时,运动员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都会增强
C.完成动作需要大脑发出动作指令,再通过脊髓传到效应器
D.弯道处快速滑行时,运动员需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18.冬奥会赛场的环境温度通常在﹣5~8℃之间,尽管越野滑雪等项目比赛时间长达2h,但运动员仍能维持正常体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冷觉感受器接受低温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冷觉感觉中枢
C.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参与体温调节
D.冷空气流经运动员体表会使散热量增加
19.研究人员检测尿液渗透压与人体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
B.图中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尿液渗透压增加
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D.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20.研究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获得显示屏所示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置①和②先后产生动作电位,因而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
B.位置①和②的峰值由K+内流导致,此时膜外电位低于膜内
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
二.实验题(共3小题)
1.辣椒素受体(TRPV1)广泛分布于感觉神经元等多种细胞的膜上,与人类感知疼痛、热有关。它的发现者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在食用辣椒时,辣椒素与TRPV1结合,导致感觉神经元产生 电位,最终传至 产生热、痛感,即辣觉。
(2)在TRPV1的发现历程中,研究者利用大鼠能够感知疼痛的神经元为材料,提取细胞中的总RNA,通过 得到DNA,将该DAN片段分别导入辣椒素 (选填“敏感”或“不敏感”)细胞,再经辣椒素处理后,通过特定技术手段,确定了可被辣椒素激活的TRPV1。
(3)骨关节炎(OA)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分泌过量的细胞因子引起(如图左),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等。上述细胞表面存在大量TRPV1,进一步研究发现,TRPV1在缓解OA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下图右)。
①请在相应位置上补充由辣椒素激活TRPV1后,减轻OA症状的作用机制。
②请从a~f中挑选最合适组合,以验证阻断N蛋白入核会引起IL﹣6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
a.加入辣椒素
b.不加辣椒素
c.阻断N蛋白与K蛋白分离的药物X
d.阻断N蛋白入核的药物Y
e.检测细胞核内N蛋白的含量
f.检测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
2.吸烟有害健康,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主要的有害物质。研究发现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糖尿病发病率更高。
为研究相关生理机制,科学家们利用大鼠开展了下列研究。
(1)胰岛细胞通过分泌 调节人体血糖平衡,这些激素的分泌除了受到血糖浓度的调节之外,还会受到脑中多种转录因子如TCF7L2的调节。
(2)研究者将不同剂量的尼古丁试剂注入大鼠体内,检测其血糖的变化,结果见图1,此结果说明 。
(3)大鼠大脑的mHb区是负责调控尼古丁摄入的主要区域。研究人员发现接受尼古丁注射的大鼠此脑区中TCF7L2基因表达量较高。于是利用野生型大鼠和TCF7L2基因敲除的突变型大鼠进行实验,注射不同浓度尼古丁后,测定其对尼古丁的主动摄入量,实验结果见图2。
①图2结果表明TCF7L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 。
②尼古丁可与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从而引起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愉悦感。长期大量吸烟的人,nAChR的敏感度降低,结合图2推测TCF7L2基因可以 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理由是 。
③在尼古丁大量摄入的突变体大鼠体内,研究者并没有检测到血糖升高的现象,推测由尼古丁摄入引发的血糖升高依赖于 的正常表达。
(4)综合上述研究,吸烟会提高TCF7L2基因表达量,一方面通过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对尼古丁的成瘾性;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胰岛细胞功能来提高血糖含量,而血糖升高又会 (选择填写“升高”或“降低”)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度,从而增加了尼古丁摄入,导致尼古丁与高血糖效应形成恶性循环。
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4)题。
20世纪70年代,哈维•阿尔特发现了一种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新型慢性肝炎﹣丙肝,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分离出相应病原体。十几年后迈克尔•霍顿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HCV)的RNA片段。查理斯•莱斯比较了大量从丙肝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CV﹣RNA,找到了HCV的“共有序列”,将其注入到黑猩猩体内后引起了丙肝感染,建立了目前唯一能模拟HCV感染的动物模型,最终确认HCV就是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
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过去10年内,全球HCV感染人数高达2亿,其中约15%~35%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自发清除病毒,但大多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迄今为止,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没有用于预防的特异性疫苗。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
(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 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 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免疫应答。
(2)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多选)
A.HCV抗体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C.HCV RNA
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
(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 。
(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两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
4.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 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 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 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 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如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 ,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 、 。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 。
5..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并发症,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其处于晚期的标志。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加可能介导肾病的发生。
(1)醛固酮是 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促进 对钠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2)利用植入皮下的微量泵连续6周给糖尿病小鼠泵入醛固酮,检测小鼠尿液中UACR(反映肾脏损伤情况)的水平,如图1。结果表明 。
(3)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的堆积。用醛固酮处理体外培养的肾脏组织,检测发现处理组ECM堆积程度显著 ,且这种作用可被 缓解,这在组织水平证明了(2)的结论。肾脏组织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直接导致了ECM的堆积。研究者用醛固酮分别处理单独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检测前者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和后者ECM堆积程度,推测醛固酮可能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间接激活成纤维细胞,依据是 。
(4)进一步研究发现,用醛固酮处理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其分泌的囊泡中某种小RNA(miRNA)含量增加,且这类囊泡可被成纤维细胞吞噬。该miRNA可与S基因的转录产物结合,S蛋白可通过下游信号分子T蛋白调控细胞的增殖与活化。研究者在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该miRNA,得到结果如图2。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解释醛固酮介导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5)本研究为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的潜在药物靶点,如 。
6.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1)将小鼠置于如图1的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如老鹰)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图2)发现 ,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研究人员将光敏感的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静息电位为 ,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 ,应用此技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TA 区GABA能神经元激活是诱发小鼠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请从A~H中选择字母填入下表,将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补充完整。
A.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B.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
C.阴影刺激 D.无阴影刺激 E.黄光 F.蓝光 G.未见逃跑行为 H.迅速逃跑躲避
(4)科研人员对单次上视野阴影刺激诱发本能恐惧反应的小鼠展开进一步研究。对小鼠给予了连续性重复视觉危险刺激后,发现一部分小鼠逐渐“适应”,其本能恐惧反应被削弱;而另一部分小鼠则始终表现为“非适应”行为,表现出逃跑反应。针对上述“二态型”行为表征,请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30分)
1.【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解答】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错误;
B、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
C、颈椎受损可能造成受损部位以下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因为颈椎受损使得躯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出现障碍,进而出现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C正确;
D、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改变,进而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在比赛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大,葡萄糖大量分解,则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
B、在比赛过程中,排汗量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形成尿液减少,B正确;
C、在比赛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汗液分泌增加,进而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
D、人体产生大量乳酸,但缓冲对使得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比赛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分析】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到目前为止,疫苗仍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一件有效的武器,而且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改进,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而且已经出现了治疗性制剂。
2、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解答】A、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注射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需要树突状细胞的参与,A不符合题意;
B、辅助性T细胞属于T细胞的一种,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来呈递抗原,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相应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B不符合题意;
C、B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活化后,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并产生抗体,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不参与抗体的产生,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区分不同的免疫细胞分别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答题。
4.【分析】据图分析,训练后比训练前GLUT4数量增加,而GLUT4是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说明消耗葡萄糖增加.
【解答】解:A、据图分析,训练后比训练前GLUT4数量增加,说明训练使骨骼肌细胞合成的GLUT4增多,A正确;
B、GLUT4是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则葡萄糖消耗增加,B错误;
C、GLUT4是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不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
D、GLUT4基因的数量不变,但表达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物质运输方式、基因表达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5.【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解答】解:A、T淋巴细胞的功能之一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长分化,A正确;
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正确;
C、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C错误;
D、抗体具有特异性,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相同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掌握和归纳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分析】疫苗从研发到使用主要可以分为五大阶段:研发阶段、注册阶段、生产阶段、流通阶段、使用阶段。从拿到病毒开始研制疫苗,到完成Ⅲ期临床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研发阶段。主要为以下几部分:实验室研制、临床前研究、Ⅰ、Ⅱ、Ⅲ期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例如豚鼠、兔子、甚至于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
【解答】解:A、以兔作为宿主,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A正确;
B、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故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能引起免疫系统反应,产生抗体,B正确;
C、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能引起免疫系统反应,产生抗体,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不可马上临床使用,还需进行I、II、III期临床研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7.【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A正确;
B、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B错误;
C、T细胞在免疫排斥中起主要作用,因此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分析】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解答】解:A、过敏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比如青霉素不属于蛋白质,A错误;
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B错误;
C、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初次接触青霉素不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
D、当青霉素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青霉素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9.【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解答】解: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
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C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c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
【解答】解:A、a细胞表示浆细胞,A错误;
B、b细胞为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B正确;
C、红细胞能与抗体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C错误;
D、c物质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图解,考查人类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识记人类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种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解答】解: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而抗体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A错误;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C错误;
D、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酶、抗体及神经递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激素的作用特点;识记酶的概念及特性;识记抗体的作用;识记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①自身免疫病:只要是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的类型,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例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③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会产生抗体作用于自身甲状腺,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的类型,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激素产生后通过弥散作用进入内环境,不需要导管运输,随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B错误;
C、甲亢性甲状腺炎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负反馈作用于垂体,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C错误;
D、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水平只能明确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是否正常,不能诊断是甲亢性甲状腺炎,也可能其他原因引起,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免疫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3.【分析】据图可知,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解除抑制作用;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解答】解:A、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NE﹣β受体复合物,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NE发挥作用后与受体分开,通过M酶分解或通过突触前膜(通过载体蛋白)回收,避免NE持续起作用,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当NE较多时,NE作用于突触前膜α受体,抑制NE继续释放,避免NE进一步增多,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
D、药物甲可抑制酶降解NE,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解除抑制作用,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三者都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浓度升高,作用效果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各选项。
14.【分析】分析题图:图中C、D为突触,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B→A→B→A。
【解答】解:A、由图可知:刺激B后,B通过C使A兴奋,A再通过D使B兴奋,促使B分泌抑制性递质,再通过C使A的兴奋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图中C、D所示结构为突触,B正确;
C、刺激A后D处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促使B兴奋,C正确;
D、在C突触中,A为突触后膜,故刺激A后,A通过D使B兴奋,促使C处突触前膜分泌抑制性递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图解,主要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判断图中兴奋的传递方法,然后结合题干信息综合分析各选项,难度中等。
15.【分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解答】解:A、抗原呈递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因此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A正确;
B、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吞噬泡会与溶酶体结合,从而使该类受体出现在溶酶体膜上,B正确;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正确;
D、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评】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根据选项正确作答。
16.【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3、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免疫系统针对这一外来病原菌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防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免疫学原理的应用,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17.【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解答】解:A、运动员听到枪响完成出发反应,其反射弧为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A正确;
B、比赛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副交感神经受抑制,B错误;
C、大脑皮层属于高级中枢,而脊髓是躯体的运动中枢,所以高级中枢支配低级中枢,低级中枢传到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C正确;
D、小脑的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冷觉感受器接受低温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以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冷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B错误;
C、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参与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甲状腺和肾上腺分别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增多,C正确;
D、冷空气流经运动员体表会使体表温度下降,散热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答】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A正确;
B、图中尿液渗透压增加的原因是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
20.【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
2、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由于刺激点在位置①的左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时间,故位置①和②先后产生动作电位,并不能据此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A错误;
B、位置①和②的峰值与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膜外电位低于膜内,B错误;
C、由于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故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对于钠离子或钾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实验题(共3小题)
21.【分析】题图分析:图1曲线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尼古丁含量越高,血糖就越高,说明尼古丁可以升高血糖;
图2曲线表示随着尼古丁注射量的升高,野生大鼠和突变型大鼠的尼古丁摄入量都升高,并且突变型大鼠尼古丁摄入量高于野生型大鼠。
【解答】解:(1)胰岛细胞通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人体血糖平衡。
(2)由图1曲线分析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尼古丁注射含量越高,血糖就越高,说明尼古丁可使血糖升高,且血糖升高的幅度与尼古丁注射量呈正相关。
(3)①据图2曲线分析可知,突变型大鼠尼古丁摄入量高于野生型大鼠,由于突变型大鼠的TCF7L2基因被敲除,说明TCF7L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尼古丁摄入。
②尼古丁可与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从而引起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愉悦感。长期大量吸烟的人,nAChR的敏感度降低,结合图2推测TCF7L2基因可以提高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理由是突变型大鼠对尼古丁的主动摄入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即TCF7L2基因敲除后,要引起足够的兴奋,需要更多的尼古丁。证明TCF7L2基因敲除后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降低。
③在尼古丁大量摄入的突变体大鼠体内,并没有检测到血糖升高的现象,说明由尼古丁摄入引发的血糖升高与TCF7L2基因的正常表达有关。
(4)由于吸烟会提高TCF7L2基因表达量,一方面通过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对尼古丁的成瘾性;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胰岛细胞功能来提高血糖含量,而血糖升高又会降低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度,从而增加了尼古丁摄入,导致尼古丁与高血糖效应形成恶性循环。
故答案为: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尼古丁可使血糖升高,且血糖升高的幅度与尼古丁注射量呈正相关
(3)①抑制尼古丁摄入
②提高
突变型大鼠对尼古丁的主动摄入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即TCF7L2基因敲除后,要引起足够的兴奋,需要更多的尼古丁。证明TCF7L2基因敲除后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降低
③TCF7L2基因
(4)降低
【点评】本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主要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从图形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基础性较强,难度较小。
22.【分析】由题分析醛固酮含量升高则肾脏损伤程度升高,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导致醛固酮无法发挥作用则肾脏损伤程度下降。由图二分析醛固酮使得T蛋白活化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从而造成ECM堆积导致肾病。
【解答】解:(1)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钠离子含量和渗透压平衡。
(2)由图分析,醛固酮处理组要比对照组UACR高,但加入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时,这种作用被明显减弱,证明醛固酮发挥作用提高了肾脏损伤程度,且是通过醛固酮受体实现的。
(3)醛固酮可以增加肾脏的损伤程度,表现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即ECM的堆积,因此处理组的ECM堆积程度显著提高;图1中显示加入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明显减弱ECM的堆积,因此这种作用可被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减弱;题干中表示实验结论为:推测醛固酮可能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间接激活成纤维细胞,因此单独用醛固酮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时,处理组的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应该高于未处理组,但单独处理成纤维细胞时,由于缺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成纤维细胞并未被明显激活造成ECM的堆积,因此处理组成纤维细胞ECM堆积程度与未处理组无明显差异。
(4)由图2分析,导入miRNA表达载体,使得miRNA 升高,S蛋白含量下降,磷酸化的T蛋白含量升高,由此推测醛固酮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某miRNA,该miRNA进入成纤维细胞后,通过抑制S基因表达使T蛋白磷酸化,促进细胞活化与增殖,使ECM堆积造成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5)综上分析,S蛋白基因被抑制从而导致T蛋白磷酸化,进而使得ECM堆积,因此可以从S蛋白基因入手,选择激活S基因表达的药物。
故答案为:
(1)肾上腺皮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
(2)醛固酮可引起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该作用可通过醛固酮受体实现
(3)增加 处理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高于未处理组,处理组成纤维细胞ECM堆积程度与未处理组无明显差异
(4)醛固酮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某miRNA,该miRNA进入成纤维细胞后,通过抑制S基因表达使T蛋白磷酸化,促进细胞活化与增殖,使ECM堆积造成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5)激活S基因表达的药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3.【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1)图1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如老鹰)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感受器,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对比图2中两曲线可知,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抑制。
据表格可知,实验组二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则实验组一应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两组处理分别是蓝光刺激、黄光刺激和无阴影刺激、有阴影刺激,最终结果分别为迅速逃跑躲避、未见逃跑行为。如下表格所示:
(4)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引发“二态型”行为表征的生理学机制或研究“适应”和“非适应”小鼠的GABA能神经元活性的差异。
故答案为:
(1)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2)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阴影刺激后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
(3)内负外正 抑制
(4)研究引发“二态型”行为表征的生理学机制;研究“适应”和“非适应”小鼠的GABA能神经元活性的差异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对大脑的功能的理解与实验设计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4小题)
24.【分析】1、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2、cDNA是指具有与某RNA链呈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即逆转录得到的DNA。
【解答】解:(1)感受神经元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且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在食用辣椒时,辣椒素与TRPV1结合,导致感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最终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热、痛感,即辣觉。
(2)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得到的DNA称为cDNA,因此提取细胞中的总RNA,通过逆转录得到cDNA。
基因表达载体要导入辣椒素不敏感细胞而不是敏感细胞,因为导入到辣椒素的不敏感细胞可以降低大鼠的免疫排斥反应。
(3)左图表示辣椒没有激活TRPV1,右图表示椒素激活TRPV1,即右图表明了辣椒素激活TRPV1后减轻OA症状的作用机制。根据图示可知,辣椒素与其受体TRPV1结合后,引起Ca2+内流,细胞内Ca2+升高,之后引起C蛋白磷酸化,解除K蛋白与N蛋白的结合,N蛋白进入细胞核,抑制编码IL﹣6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了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从而缓解OA症状。
(4)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阻断N蛋白入核会引起IL﹣6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因此设计的实验步骤应该阻断N蛋白入核,且需要检测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和细胞核内N蛋白的含量。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辣椒素能解除K蛋白与N蛋白的结合,即辣椒素的存在会阻断N蛋白入核,同时还需要阻断N蛋白入核的药物对N蛋白进行处理。故选adef。
故答案为:
(1)动作 大脑皮层
(2)cDNA 不敏感
(3)①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引起Ca2+内流,细胞内Ca2+升高后引起C蛋白磷酸化,解除K蛋白与N蛋白的结合,N蛋白进入细胞核,抑制编码IL﹣6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
②adef
【点评】本题以辣椒素受体为素材,考查神经调节和基因工程,要求考生理解动作电位的产生,识记大脑皮层的作用,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具有一定的识图和实验设计能力。
25.【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解答】解:(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免疫应答。
(2)A,能检测体内含有HCV抗体说明患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检测出来不能说明是否感染该病毒,B错误;
C、HCV RNA的存在意味着患者体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C正确;
D、机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也会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因此检测出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不能说明患者感染该病毒,D错误。
故选AC。
(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编码结构蛋白(E1)的基因变异率高,导致抗病毒药物有效性不能持久,因此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
(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具体的做法有加速研制有效疫苗(做到有效预防),并早期诊断,切断血液制品的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研究清楚侵染的全部机理;抑制HCV﹣RNA在肝细胞内复制等。
故答案为:
(1)体液 辅助性T 抗体 细胞毒性T
(2)AC
(3)编码结构蛋白(E1)的基因变异率高
(4)研制有效疫苗;早期诊断,切断血液制品的传播途径;进一步研究清楚侵染的全部机理;抑制HCV﹣RNA在肝细胞内复制
【点评】熟知病毒的特性以及 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并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开放性思维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26.【分析】1、实验一:免疫组的DB7和iPSC细胞与抗体结合率明显高于正常细胞,说明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同样对DB7细胞起作用,说明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结合。
2、实验二:由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可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从而清除肿瘤细胞。
【解答】解:(1)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2)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两组的变量是:是否注射了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免疫组就会产生针对iPSC的抗体,该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结合。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免疫组的DB7和iPSC细胞和抗体结合率都比较高,而正常细胞和抗体结合率比较低,实验结果表明说明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对抗肿瘤,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3)要验证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实验过程中,一组小鼠注射DB7(标记为1组),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另一组(标记为2组)注射iPSC,4周后,取其T细胞(这里边包含已经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注射到1组,由于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则2组产生的免疫细胞也能对抗1组小鼠的肿瘤,则1组小鼠的肿瘤会变小。故④处填B,①~③处分别填F、D、C。
(4)根据实验结果,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抑制或治疗肿瘤生长。
故答案为:
(1)免疫 免疫监视
(2)高于 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结合 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 细胞
(3)B F D C
(4)抑制或治疗肿瘤生长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细胞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
血清
iPSC
DB7
MEF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
激光、②
③
实验组二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④ 、⑤
⑥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B
②C
③G
实验组二
④F、⑤D
⑥H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B
②C
③G
实验组二
④F、⑤D
⑥H
北京市日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日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共11页。
2024北京广渠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真题生物(教师版)试卷: 这是一份2024北京广渠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真题生物(教师版)试卷,共22页。
北京市第159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159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