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课件 (含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09 词语解释(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09 词语解释(含解析),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建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知识点二古今异义,题型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课标要求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考查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等。
主要题型1.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填空题;2.文言文阅读比较加点字意思的异同选择题;3.文言文阅读翻译中考查重点实词虚词。
命题趋势 通过分析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整体上看,词语解释基本为必考题目。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命题趋势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2023·江苏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通“鬲”,似鼎炊具。⑥赍:通“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解释文中加划线词语。 ①老弱负土 ②诸侯闻之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④请循其本
【答案】①背负 ②听说 ③ 完全确定 ④按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老弱士兵背土筑坟;负:背负。②句意: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③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确定,肯定。④句意: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循:按照。
考法二 比较加点字的异同
(2023·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A.都意为“向远处看”;B.命名/出名、有名;C.早晨/朝见;D.担任/跟,同;
考法三 文言虚词的解释
(2023·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少孤养母。年二十,为县小吏,喟然叹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①之役!”乃言于母,欲就师问,母对之曰:“无资奈何?”泰曰:“无用资为!”遂辞母而行,至成皋屈伯彦精庐。并日而食,衣不盖形,人不堪其忧,泰不改其乐。三年之后,博通坟籍②。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周游郡国。尝止陈国,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给洒扫。泰曰:“年少当精义书,曷为求近我乎?”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③耳。”泰美其言,听与共止,遂友而善之。叔达客居太原,未有知名。叔达曾至市买甑④,荷甑堕地,径去不顾。时适遇泰,泰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叔达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泰与之言,知其德性,劝使读书。游学十年,知名当世。泰尝止陈留学宫,学生左原犯事斥逐。泰具酒食劳原于路侧,谓之曰:“且蘧伯玉、颜子渊犹有过,谁能无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或曰:“何为礼慰小人?”泰曰:“吾惧其致害,故训之。”(节选自《后汉纪》卷二十三)[注]①斗筲(shā):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朱蓝:纯正之色。④甑(zèng):煮饭用的陶器。
下列句中加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B.遂辞母而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C.曷为求近我乎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D.甑以破矣,视之何益 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表反问,怎能/表陈述的语气词,不译;B.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C.疑问代词,为什么/介词,对、向;D.副词,已经/副词,已经;
知识点一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别的意义。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上下文)一个词一般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中的考点之一,在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因为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而做读书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 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方法提炼——如何应对一词多义试题?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词成句,联句成篇,字、词、句、章,都处在一定的有规律的关系之中。句在篇中和词在句中一样,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要受到整体制约,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又是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可以参照上下文对词义的制约和词在句中对上下文的依存关系来确定词义。
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中考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往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而考点来自课内的,只要沉着冷静,认真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是能够答出来的。
古今异义有哪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某些词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所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形同义异。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
解答古今异义的试题的注意点 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是掌握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因为许多省市中考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是来自课内的。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要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你平时没有注意积累它,到考场上定会束手无策。
2.认真阅读原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原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的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意,寻求隐含的信息,推断出词义。最后,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具体语境辨析确认。 3.解答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知识点三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如何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通假字? 1. 培养语感:多读文言文原著和古诗词等作品,让自己对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语感更加熟悉。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常用短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要注意积累现代汉语中与古代汉语通假字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 注重归纳: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4. 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和实践应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或参加相关的学习课程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识点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挖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斗”与“蛇”。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使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知识点五 文言虚词 结合近年中考题型看,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主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考查,此前考纲中要求掌握的也就是“之”“其”“以”“于”“而”“何”6个,(之后可能会拓展考察更多 哦~)目前题型比较稳定,常见的题型有:(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3)翻译划线句子时虚词占有采分点;(4)词语解释填空题。
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可以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们)、它(们)、这件事”;指示代词常见用“这、这样”。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例句: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问,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芝出淤泥而不染③助词.起补充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例句:称善者久之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3.动词:“去、往、到”。 例句: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而连词: ①表修饰,可不译;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也可不译;例句: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③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例句: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④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不译;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⑤表因果,“因而”。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三、以1.介词:①表所用的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拿……”;例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②介词,把;例句:投以骨(《狼》)③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按照、凭、凭借、因为……”;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宾有鱼》) 以:凭借。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以:因为。
2.连词:①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表修饰,相当于连词“而”;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漳记》)3.动词:认为、以为、觉得。例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四、其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例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例句: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代词,那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代词,其中 的。2.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诘问、揣测、祈使等语气; 例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连词: 表选择。 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其:或者,还是。4.名词: 其中。 例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五、为1.动词: 读(wéi)①可译为“成为、担任、当、修筑、认为、叫作、作为、做、雕刻、接受……”;例句: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动词,做、担任。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动词,雕刻。②判断动词“是”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判断动词,是。
2.介词: 读(wèi)①可译为“替、给、为了、在、因为、对……;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对, 向。②读(wéi) 表被动,有时和“所”连用,可译为“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名词: 心理活动、表现。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名词,这 里指心理活动(两种心情)
六、于介词: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例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介词,从。②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对于……;例句:朱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介词,向。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介词,对,对于。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介词, 比。
七、者1.代词:用在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后,相当……的人(事),---的东西,---的事情,---的样子等等。例句:同予者何人(《爱莲说》)代词, 相当于的人。2.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有时和“也”一起表判断;例句: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助词 ,和“也”一起表判断。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可译为:……的原因,……的条件等。例句: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代词的原因。北山愚公者(《愚公移山》)助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因、解释等。
八、所①名词:处所,地方,位置,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例句:优劣得所 (《出师表》)位置②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代指人、事物或处所;例句: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十二章)代指事物。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代指人。③……的原因。例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023·安徽·一模)阅读选文,完成各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1)沙鸥翔集 集: (2)把酒临风 把: (3)盖亦有为而发盖: (4)诚不能无慨于心 诚: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慰死犒生,边垂以安。3.阅读【甲】【乙】两文,说说【甲】文迁客骚人“喜”、【乙】文滕子京“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此范仲淹持什么态度?
【答案】1. 停息 持、执 大概是 确实 2.(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2)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境得以安定。 3.原因:洞庭湖天气晴朗,景色明丽壮美,迁客骚人登楼赏景,心生喜悦之情;滕子京抗敌被贬,郁郁不得志,心生忧伤苦闷之情而欲“大哭一番”。态度:范仲淹认为应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先忧后乐,积极进取。
(2023·辽宁盘锦·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各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公将鼓之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皆以美于徐公D.贼既至,谓巨伯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1)选文甲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2)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文中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答案】1.B 2.(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喜爱)的,我所想要(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厉害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2)于是撤军回去,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3.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4.(1)准则:舍生取义 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新时代也要见义勇为,用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10 句子翻译(含解析),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建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02 词语理解运用(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建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01 字音字形(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建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