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物质都能在内环境中找到的是( )
A. 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神经递质B. 血浆蛋白、葡萄糖、胰岛素
C. 载体蛋白、尿素、抗体D. HCO3-、K+、胃蛋白酶
【答案】B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错误;
B、血浆蛋白、葡萄糖、胰岛素都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正确;
C、载体蛋白属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胃蛋白酶属于消化道内的物质,消化道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2. 如图是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如果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 甲、乙、丙和淋巴液构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C
【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淋巴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
【详解】A、淋巴液汇入血浆、来源于组织液,根据箭头的方向和个数推断,图中甲为细胞内液、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A正确;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向组织液渗透,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液组成,C错误;
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3. “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 pH稳定则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B. 正常人血浆 pH稳定靠缓冲对维持
C. 内环境pH稳态主要依赖神经调节
D. 当摄入一定的碱性食物后pH会明显升高
【答案】A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内环境pH稳定则利于机体维持稳态,使机体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稳定主要靠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密切相关,B错误;
C、内环境pH稳态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因此当摄入一定的碱性食物后pH不会有太大变化,D错误。
故选A。
4.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静脉注射碳酸氢钠不可以纠正代谢酸中毒
C. 静脉点滴的葡萄糖需要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同
D. 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
【详解】A、由图可知,a是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环境,则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
B、乳酸过多超过了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能力,导致酸中毒,酸中毒可以静脉注射碱性物质加以纠正,使之与血浆中的酸性物质中和,比如碳酸氢钠是碱性物质,B错误;
C、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注射进入的溶液渗透压必须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同。否则溶液渗透压太高导致细胞失水,太低导致细胞吸水,甚至细胞因吸水破裂,都影响细胞生命活动,C正确;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细胞外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组织液
B. 血浆中的葡萄糖、血红蛋白等各种成分保持动态平衡
C. 外界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D. 当内环境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时,说明人已经生病
【答案】C
【详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血浆,A错误;
B、血浆中没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B错误;
C、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随外界因素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C正确;
D、内环境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可能发生暂时性的显著变化,这不意味着人已经生病,如健康人一次摄入较多的糖,血糖含量也会显著升高,D错误。
故选C。
6. 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l/L的HCl和0.1m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 图1中的沉淀物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 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答案】D
【分析】缓冲溶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体系的pH不变。在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都是在精确的pH下进行的,受到氢离子浓度的严格调控。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准确地模拟生物体内的天然环境,就必须保持体外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有与体内过程完全相同的pH。利用磷酸缓冲液模拟细胞内的pH环境,保证血红蛋白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便于分离观察和研究。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液经过离心后,红细胞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是血浆,所以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错误;
B、沉淀物中含有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C错误;
D、图2实验结果表明:滴加的盐酸和NaOH在一定范围内,pH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故选D。
7. 突然停电后,人往往数分钟后才能看清物体,这是眼睛的暗适应,其可能的机制是瞳孔直径扩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瞳孔扩大可能与弱光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B. 瞳孔扩大可能与弱光增强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C. 瞳孔扩大有利于视网膜接受更多的光线,使感光细胞产生兴奋
D. 瞳孔扩大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可能会同时增强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B、交感神经兴奋,使瞳孔扩张,副交感神经兴奋,使瞳孔收缩,因此瞳孔扩大可能与弱光增强交感的兴奋性有关,与弱光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AB错误;
C、瞳孔扩大有利于视网膜接受更多的光线,使感光细胞接受更强的刺激进而产生兴奋,C正确;
D、瞳孔扩大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蠕动,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D错误。
故选C。
8. 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各项比赛精彩纷呈。下列关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乒乓球比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热增多
B. 平衡木比赛: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C. 排球比赛: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肌糖原水解以维持血糖平衡
D. 田径比赛:肌肉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内环境pH显著降低
【答案】A
【分析】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
【详解】A、乒乓球比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活动加快,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热增多,A正确;
B、平衡木比赛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小脑维持身体平衡,B错误;
C、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平衡,C错误;
D、无氧呼吸时可以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内环境的pH不会显著降低,D错误。
故选A。
9.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铃声引起睡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
D.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
【答案】B
【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食物引起味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其反射弧不同,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了新的突触结构,D正确。
故选B。
10. 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该时刻,①处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 兴奋传导至该神经的末端可能引起膜面积变化
D. 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A、在体内兴奋传导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
B、该神经元左侧是细胞体,右侧是轴突,兴奋由左向右传导,①处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B错误;
C、兴奋传导至该神经的末端,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膜面积变化,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为某神经纤维局部示意图,其中b、d是灵敏电流计接头,均接在细胞膜外表面,且bc=cd。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为兴奋时的膜电位
B. 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C. 刺激c点,b、d点处不发生电位变化,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D. 刺激d点,可引起c点Na+内流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若将图中的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可反映静息电位大小,A错误;
B、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只能说明兴奋向右侧传导,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错误;
C、刺激c点时,由于bc=cd,电信号同时到达b、d点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但b、d点处会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
D、若刺激d点,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至c点,引起c点产生兴奋,Na+大量内流,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有关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运动的剧烈度有关
B. 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顶部,可以引起同侧上肢的运动
C.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答案】D
【分析】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则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
【详解】A、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运动的剧烈程度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A错误;
B、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顶部,可以引起对侧下肢的运动,B错误;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
D、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D正确。
故选D。
13.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语言等功能衰退。乙酰胆碱是一种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在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石杉碱甲是我国科学家研发的一种药物,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但可以说话,可能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发生障碍
B. 乙酰胆碱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合成加工过程需要多种细胞器的参与
C. 降低患者乙酰胆碱的分泌量也是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良好思路
D. 石杉碱甲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原理,可能是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答案】D
【详解】A、大脑皮层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该区功能发生障碍的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但可以说话,A错误;
B、乙酰胆碱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碱,不属于蛋白质,B错误;
C、阿尔茨海默症的记忆力衰退,乙酰胆碱是一种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因此提升患者乙酰胆碱的分泌量也是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思路,C错误;
D、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量降低,含量增加,有助于记忆,因此“石杉碱甲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原理,可能是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这一说法是合理的,D正确。
故选D。
14. 我国科学家发现,在稳态下胰腺导管细胞和分泌胰液的胰腺腺泡细胞主要来源于自我复制;在胰腺导管结扎后,一部分胰腺腺泡细胞会转分化成胰腺导管细胞;若清除胰腺腺泡细胞,则部分胰腺导管细胞可转分化为胰腺腺泡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腺导管细胞和胰腺腺泡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B.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注入血浆中发挥作用
C. 胰腺导管结扎后,会引起胰腺萎缩,而胰岛却保持完好
D. 通过研磨实验动物的胰腺不可以直接提取胰岛素
【答案】B
【分析】班廷和贝斯特先将狗的胰管结扎,造成胰腺萎缩,再摘除另一只狗的胰腺,造成糖尿病,应用了减法原则,再从结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缩得只剩下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患糖尿病的狗身上,患糖尿病的狗的血糖迅速下降,证实胰岛分泌胰岛素。
【详解】A、题干信息:胰腺导管细胞和分泌胰液的胰腺腺泡细胞主要来源于自我复制,可见胰腺导管细胞和胰腺腺泡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分裂和分化能力,A正确;
B、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注入小肠中,在小肠中发挥作用,B错误;
C、班廷和贝斯特先将狗的胰管结扎,胰腺导管结扎后,会引起胰腺萎缩,而胰岛却保持完好,C正确;
D、胰腺能分泌消化酶,研磨时细胞破碎,胰岛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会被胰蛋白酶水解,导致提取失败,D正确。
故选B。
15. 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下列激素,能产生紫色反应的是( )
A. 性激素B.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 肾上腺素D. 甲状腺激素
【答案】B
【分析】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
故选B。
16. 新时代人体“四高”通常指的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四高”是与身体代谢功能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被戏称为“富贵病”。化血可以检测内环境的相关部分指标。下列与“四高”无关的指标是( )
A 甘油三酯B. 葡萄糖C. 尿酸D. 尿素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BCD、高血脂对应的是体内甘油三酯太高,高血糖对应的是血液中葡萄糖太高,高尿酸指的是体内的尿酸含量太高,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7. 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O2,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 7层B. 11层C. 5层D. 3层
【答案】C
【详解】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其穿过膜的层数为2+2+1=5层,C正确。
故选C。
18. 超声波因超出了人耳听觉的上限而不能被人感知,但能被犬类感知。训导员按下超声波设备的“来”按键,同时牵拉追踪绳使警犬来到身边,直至训导员不论在哪,只要按下超声波设备的“来”按键,警犬就能主动完成前来动作。关于该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警犬建立该反射后,超声波信号已由无关刺激转变为非条件刺激
B. 训导员牵拉追踪绳时,警犬来到训导员身边的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在超声波指令训练成熟后,警犬仍须佩戴追踪绳,否则反射会消退
D. 警犬神经元兴奋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答案】D
【分析】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详解】A、警犬建立该反射后,超声波信号已由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A错误;
B、训导员牵拉追踪绳时,警犬来到训导员身边的行为是后天训练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在超声波指令训练成熟后,警犬是否佩戴追踪绳与该条件反射是否消退无关,C错误;
D、警犬神经元兴奋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D。
19. 脑卒中是由于人体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常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代谢性酸中毒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 若损伤发生在言语区H区,可能患者不能听懂话
C. 脑卒中患者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容易出现组织水肿
D. 代谢性酸中毒是因缺氧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CO2所致
【答案】B
【详解】A、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发生障碍或受损,患者不能听懂话,B正确;
C、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不会导致组织液水分增多,C错误;
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无CO2产生,D错误。
故选B。
20. 人体激素的发现来自相关实验。下列是发现部分激素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盐酸的作用下,胰腺细胞分泌促胰液素,进而促进胰液分泌
B. 利用小狗正常胰腺的提取液可治疗因摘除正常胰腺而患糖尿病的小狗
C. 重新植入睾丸可恢复先前摘除睾丸公鸡求偶等行为,说明睾酮是其性激素
D. 提取有活性的胰岛素之前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是必要的
【答案】D
【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做了如下实验:①稀盐酸→小肠→分泌胰液;②稀盐酸→血液→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去除通往该段的神经)→分泌胰液;④(稀盐酸+离体小肠黏膜)提取液→血液→分泌胰液。
【详解】A、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促胰液素,进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 、小狗正常胰腺的提取液中含有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水解,不可治疗因摘除正常胰腺而患糖尿病的小狗,B错误;
C、重新植入睾丸可恢复先前摘除睾丸公鸡求偶等行为,能说明睾丸与雄性性征有关,不能说明睾酮是其性激素,C错误;
D、由于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水解,提取有活性的胰岛素之前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是必要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的外,每空2分,共50分)
21.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填标号)。图甲和图乙中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__(填标号/字母)。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填名称)。
(3)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血红蛋白②胃蛋白酶③尿素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⑥血浆蛋白⑦溶酶体酶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______。
【答案】(1)①. ②③④ ②. ②、A
(2)组织液、淋巴液 (3)③⑥
(4)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消除细胞肿胀
【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淋巴液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液、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小问1详解】
据图甲可知,①表示组织细胞,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液,②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据图乙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淋巴液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C为组织液,A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因此图甲和图乙中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②、A;
【小问2详解】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为淋巴液,外侧为组织液,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
【小问3详解】
①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③尿素属于代谢废物,需通过内环境运输,最终排出细胞外,属于内环境成分;④ATP合成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的溶酶体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因此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③⑥;
【小问4详解】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可以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消除细胞肿胀。
22. 人的手指不小心触碰到了尖锐的东西,手就会迅速缩回,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A、B、C、D、E分别代表反射弧上不同的位置点(图中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
(1)缩手反射是一种_____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效应器是______。
(2)由于某些原因,图中反射弧在阴影处受损,但损伤的具体程度未知。为了检测损伤的部位,现将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的膜外,用电刺激______(填“C”、“D”或“E”)点,观察指针偏转的次数和骨骼肌的反应情况。若指针偏转______次,骨骼肌______(填“收缩”或“不收缩”),表明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
【答案】(1)①. 非条件反射 ②. 脊髓 ③.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①. C ②. 1 ③. 收缩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缩手反射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或肌肉)。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阴影部分包括了部分传入神经和部分传出神经,要检测阴影处损伤程度,则要判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受损情况。C点在突触前膜侧神经元上,D、E点突触后膜侧神经元上。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单向传递,在A、B两点连接电流计,刺激D或E点时,不管传入神经是否受损,兴奋都无法传向AB,电流计指针都不会偏转,故刺激点要选择C点。若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刺激C点时,则信号可传递至B点,信号无法传递至A点,因此指针偏转1次,由于传出神经未受损,信号可传递至骨骼肌,骨骼肌发生收缩。综上,刺激C点时,若指针偏转1次,骨骼肌收缩,表明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
23.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avidJ。Julius发现了产生痛觉的细胞信号机制。辣椒素受体TRPVI是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可将其激活,并打开其通道,激活机理如图甲,结合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TRPV1结合引起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阳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导致神经纤维膜两侧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神经递质)以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经一系列神经传导过程,最终在_______产生痛觉。
(2)某科研团队研制了TRPVI靶点镇痛药,据图乙分析该药与TRPVI结合后可引起Ca2+通道_______,进而抑制_______以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3)由题分析,吃辣椒产生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痛觉,所以吃辛辣食物时,应该喝_______(填“热饮”或“冷饮”),原因是_______。
【答案】(1)①.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②. 突触小泡 ③. 胞吐 ④. 大脑皮层
(2)①. 关闭 ②. 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过程①)
(3)①. 冷饮 ②. 因为热饮温度较高,而较高温度刺激也能激活TRPVI,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痛觉增强,因此此时喝冷饮可以缓解痛觉
【分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小问1详解】
Na+内流,会形成动作电位,从使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谷氨酸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小问2详解】
由图乙可知,Ca2+进入神经细胞内,会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镇痛药物与TRPV1受体结合后引起Ca2+通道关闭,从而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以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
【小问3详解】
由题意“辣椒素和43 ℃以上的高温都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可知,较高温度刺激能激活TRPV1,且TRPV1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它可以通过开合控制相关离子进出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膜产生快速的电位变化,电信号就会沿着神经细胞传至大脑,所以激活的TRPV1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疼觉增强,所以吃辛辣食物,应该喝冷饮。
24. CORT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研究发现,长期紧张的精神状态会导致人体CORT水平升高,除对代谢有影响外,还能引发抑郁情绪。引发抑郁的相关机制如图所示(5-HT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已知大脑海马细胞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参与CORT的负反馈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处于紧张激动状态时,人体的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由肾上腺的______(填“皮质”或“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
(2)据图可知,5-HT的释放方式应该是______,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与5-HT结合后,产生兴奋,其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3)科研人员欲根据上图中引发抑郁的相关机制,研发抗抑郁的药物,请你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合理的研发思路:______。
【答案】(1)①. 交感 ②. 髓质
(2)①. 胞吐 ②.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增加海马细胞膜上GR的含量,从而减少CORT的数量;降低5-HT的回收速率,进而增加5-HT的数量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小问1详解】
在人体紧张激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代谢增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使得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增多,从而引起身体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为胞吐。突触后膜静息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由静息状态产生兴奋,电位发生逆转,膜外电位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
【小问3详解】
大脑海马细胞膜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参与CORT的负反馈调节,该药物抗抑郁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能够增加海马细胞膜上GR的含量,从而减少CORT的数量,降低5-HT的回收速率,进而增加5-HT的数量,起到抗抑郁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甘肃省张掖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海南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9月份月考高二生物答案pdf、福建省宁德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pdf、9月份月考高二生物答题卷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