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8份)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宜侯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1页至第6页,第II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中的两颗铲形门齿化石所属的古人类大约生活在()
元谋人门齿化石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三皇时代 D.龙山文化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题干“元谋人门齿化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所以这两颗铲形门齿化石所属的古人类大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排除B项。三皇时代、龙山文化时代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种植水稻 B.已学会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至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用火,B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原始农业,排除A项;烧制彩陶也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铸造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A.手工技艺落后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落后 D.阶级分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国)。据题干“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显著差别,这反映出社会成员在财富和地位上的不平等,意味着当时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D项正确。从随葬品的种类来看,有陶器、玉石器等,这表明当时具备一定的手工制作能力,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随葬品数量和种类的巨大差异,而非文化礼制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据题干“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说明有一定的经济生产能力,不能简单地就判定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4.玉璧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礼器,呈扁平圆形,中间穿孔,在松花江、西辽河、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等地都有发现。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分布广泛 B.源远流长 C.多元一体 D.独立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在我国多个地方都发现了具有相似性的玉璧,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分布广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5.良渚古城的城市结构包括城址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郊区聚落,遗址共发现各类台地300余处。其中城址区、水利系统均为人工营建而成,土石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由此可知,良渚古城()
A.社会分工出现细化 B.展现出较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C.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D.已具备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包括城址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郊区聚落,共发现各类台地300余处“和材料”土石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可知,良渚古城的规模相当宏大,需要动用大量的劳动力才能完成,显示出当时已经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和运作能力,B项正确;社会分工出现细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良渚时期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6.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
【答案】C
【解析】
【详解】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据说,尧舜再时代选贤与能,“天下为公”。但是,从夏朝开始,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这是因为夏朝实行()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夏朝开始,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天下为公”发展为“天下为家”,其主要原因就是王位世袭制的实行,B项正确;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
8.《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这说明商朝()
A.祭祀活动频繁 B.贵族等级森严 C.皇权高度集中 D.神权色彩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卜辞是商朝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了商朝时期带有浓郁的神权色彩,D项正确;材料并未对祭祀活动的次数展开论述,无法得出祭祀活动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是 分封制的特点,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商周时期未实现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没有确立皇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如图是哪个朝代曾经实行的管理制度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在商朝时期推行的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0.宜侯大(cè)簋(guǐ)(如图)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器内铭文记述了周康王改封大于宜地为宜侯,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之事。以上记述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器内铭文记述了周康王改封矢于宜地为宜侯,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之事”及所学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符合对分封制内容的表述,因此材料所述内容可用于研究分封制,C项正确;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的方式传承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 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时期,郡县制全面推行,并且郡县制与土地的赏赐与封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国古代一直奉行宗法制 B.宗法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有共同血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于”体现了以家族为核心的理念,是西周宗法制的体现,B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排除A项;不同时期官员考核的标准不同,C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官民不一定有共同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周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周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民族关系出现新变化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王位世袭制受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周(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但题干中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发生军事冲突且周桓王被打败,这体现了分封制度遭到破坏,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民族关系,排除B项;两周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表述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关于王位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特征的描述准确的是()
A.封邦建国,同养公田 B.列国纷争,民族交融
C.井田瓦解,经济衰退 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列国形势图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B 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特征,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井田瓦解,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是秦朝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
14.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A.中央集权形成 B.华夏认同加强 C.楚国疆域扩大 D.夷夏差异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的先祖本以蛮夷自居,但伴随着楚国的崛起,其国君自称是华夏族黄帝的后裔,反映了楚国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楚国的华夏认同,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楚国的疆域,排除C项;楚国的华夏认同有利于推动民族间的交融,但民族间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15.有诗云;“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诗中的“成都坝”是指战国时期的()
A.三峡大坝 B.郑国渠 C.黄河大坝 D.都江堰【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成都坝仰离堆水...李冰父子功劳大”信息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D项正确;三峡大坝是2006年5月20日竣工,与此题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郑国渠修建在关中地区,使得关中地区成为沃野,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项;黄河大坝是现代水利工程,与此题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说明
A.货币趋向统一 B.冶炼工艺精湛
C.商业得到发展 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商业得到发展的体现,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展示各国货币形状各异,不代表货币趋向统一,故排除A项;根据展示的图片可知,货币多数是金属货币,可推断当时冶铸业的发展,但不代表冶炼工艺精湛,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货币不统一,这不利于各国间的商业交流,故排除D项。
17.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主要得益于下列哪项举措()
A.“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废井田,开阡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奖励军功的规定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C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一个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财别居,自立门户,各自耕种生产,否则要加倍征收其赋税,其目的在于划小生产规模,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排除A项;商鞅在秦国实行什伍连坐法,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察,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同罪,目的是加强基层管理,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目的是发展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8.孔子认为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出身地位如何,“自行束脩(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为政以德 B.克己复礼 C.有教无类 D.隆礼重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孔子认为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出身地位如何,都可以接受教育,反映了有教无类的主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 项。故选C项。
1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这与中国古代哪家思想流派主张一致()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法家主张用法律治理国家,排除B项;儒家主张德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尚力、尚贤、兼爱、非攻,不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20.有学派提出了如图的思想主张,符合该学派理论的是
A.相生相胜 B.天人合一 C.隆礼重法 D.对立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的是阴阳家的主张,强调五行相生相克,A项正确;BCD项与阴阳家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庄子主张“道通为一”;韩非子提出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些主张()
A.表明了封建制度已经建立 B.体现出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C.说明中央集权制全面确立 D.反映了百家思想发展趋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诸子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主张反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 项正确;封建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制度在秦朝确立,排除C项;百家思想发展趋同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 开发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B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权力高度集中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详解
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别黑白而定一尊”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征,A项正确;B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
24.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 便于发布命令 B.突出皇帝独尊 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了一系列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称谓和物品,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是最高监察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是最高监察官,结合所学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此职位为御史大夫,D项正确;丞相掌握行政权,排除A项;太尉掌握军权,排除B项;郡守是地方长官,排除C项。故选D项。
26.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如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A.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B.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中秦朝中央设置三公九卿,部分九卿的职能包括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皇室事务、皇室财政等,同时也有国家层面的职能如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国家财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秦朝的中央官制中,部分官员既负责皇室事务,又负责国家事务,将家与国的管理融合在一起,C项正确;秦朝中央官制以皇权为中心,皇权并未受到严重制约,排除A项;中央官制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通过地方行政制度等实现,排除B项;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官制的特点,而非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27.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施行”可知,朝议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皇帝决策,减少失误,B项正确;朝议制度的设立无法确保秦朝的长治久安,也无法确保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A、C项;朝议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8.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图园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素朝()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摇手触禁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低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可得出秦朝以法家治国,主张严刑峻法,因此很多人成为囚犯,B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社会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法制观念程度,排除C项;材料与国民素质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9.《史记》记载陈胜、吴广起义原因是失期当斩,但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徭律》则规定如因天气原因而失期至多罚款,与《史记》记载相去甚远。由此可知()
A.秦的暴政并不存在 B.历史研究要对使用的材料辨析、考证
C.《史记》相关记载没有研究价值 D.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秦法规定失期当斩,而考古发现的《徭律》却规定如因天气原因而失期至多罚款”,由此可知,在历史研究中,可能出现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需要对使用的材料辨析、考证,B项正确;秦朝的暴政是客观存在的,排除A项;《史记》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但是其距离编修时间是在汉代,距离秦朝很近,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考古成果相对有限,因此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成果去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
30.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武王伐纣 B.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C.楚汉战争 D.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中“咸阳”“鸿门”“彭城”“垓下”等关键信息可知,该地图楚汉战争示意图,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地图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第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1)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出现土地私有制。
(2)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统治者对于人才的需求。
(3)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专制。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可知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根据材料“私田出现”可知出现土地私有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根据材料“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可得出,各国统治者对于人才的需求。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法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影响:根据材料“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称,称置守、尉、监。更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 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称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沼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称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材料一出自史书,属于文献史料;根据材料二“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可知,材料二中的铜诏版铁权和里耶秦简都属于文物,因此属于实物史料。据材料“称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及材料二中的铁权和里耶秦简中对于郡的记录可知,
《史记》中记载的秦称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沼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说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下有三公九卿等,建立了一套中央至地方的官僚体制,为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蓝天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