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提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2-17314072740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研室提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2-17314072741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研室提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2-17314072741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语文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0-173140727251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语文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0-17314072725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语文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0-17314072725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语文样题答题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1-17314072731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语文样题答题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70117/1-17314072731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九年级语文答案docx、九年级语文样题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B(2分)
2.示例: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2分)
3.示例一: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是否努力学习。
示例二:纷纷表示要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
4.A(2分)(不仅:不但。因为: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知心”和“多情”的关系,可知应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因此第1空应选“不仅”,第2空应选“而且”。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干旱:(气候、土壤)因降水不足而干燥。第3空表示没有诗歌的滋养,心灵会像河水一样干枯,所以第3空应选“干涸”。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第4空表示诗歌对每一代人的思想无形的影响,所以第4空应选“潜移默化”。故选A项。)
5.(8分)(1)B(2分)
(2)(2分)《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凸显幽静。
(3)(2分) 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4)(2分)示例一:这首诗尽情地呼告“大堰河”,肆意地铺叙,表露出诗人对“大堰河”真挚深切的怀念,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示例二: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呈现出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每点1分)
6.(4分)(1)示例:我认为“太阳”最合适。“太阳”在艾青诗歌中代表光明与未来,象征着通过革命,终将迎来胜利与美好的明天。比如《太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热情和信念,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这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相匹配。在艾青的诗歌中,“太阳”的意象表达诗人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因此,“太阳”最适合作为“宣传墙”的墙面图案。(如果答“鸟”,理由恰当,也可以得分)(2分)
(2)略,言之有理即可。(2分)
7.(6分,每空1分)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凫雁满回塘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8. A (3分)
9. 示例: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10.B(3分)(A项第一个“为—所”结构,“为”表被动,第二个“为”是“做”;B项两个“以”均作目的连词;C项第一句的“之”作代词,代“太监从子” ,第二个“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第一个“乃”作“于是,就”,第二个“乃”作“竟然”。)
11.D(3分)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它不像“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
12.(2分)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13.(3分)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恐怕)不免苦于贫困(被贫苦所困)吧?”
14.(3分)略
【参考译文】
王翱是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仲孙靠王翱的关系向秋试主管官要答卷,命题人告诉了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妄求达到你所不能的目的呢?”便撕毁他的答卷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坚决不让她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坐)车到朝房去住宿了,十多天以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些珠宝不是纳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15.(3分)B
16.(3分)围绕“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表意文字”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图表中呈现的文字和数据,结合图表的主题作)
17.(2分)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的景象: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的景象: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解答此题时注意审题,对两个甲骨文文字进行描述)
18.(3分)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例如:我学习……字……(阅读材料,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19.(3分) 首先,这棵树是贺大姐文章中提到的大树,作者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其次,这棵树经历了雷击后奇迹复活,展现了伟力和坚强,让作者感到震撼;此外,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最后,这棵树象征着樟树村的美好未来,带给作者希望和憧憬。
20.(3分)示例:作者特别记住了村民“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这一行为,是因为这体现了村民对古樟树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同时也传承了樟树村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能够感知到这棵树的千年沧桑和红色文化。
21.(3分) 示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将士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豪迈;同时,通过想象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氛围和红军将士的坚定信念。
22. (4分)C E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可知,这棵树是贺大姐文章中提到的大树,树身上所凝聚着的挚爱亲情让人感触至深,所以作者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
根据第⑦段“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可知,多年前,大树因为雷击被烧焦了一半,但是两年后它奇迹般地复活了,从它身上我看到了伟力和坚强的根源,据此可知,这棵树经历了雷击后奇迹复活,展现了伟力和坚强,让作者感到震撼;
根据第⑨段“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可知,贺龙他们曾在此建立革命政权,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作者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气;
根据第⑩段“如今的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可知,这个树饱经沧桑,见证了樟树村的发展变化,几天的樟树村山清水秀,清新怡人,这里的人们也会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奔向未来,由此可知,这棵树象征着樟树村的美好未来,带给作者希望和憧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⑦段“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第⑧段“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可知,这棵树在多年前遭受雷电的袭击已经烧焦了一半,但是两年后却奇迹般复活,对于古树的复活,让大家看到了它饱经沧桑却依然顽强坚韧的精神,村民们捡石头、围栅栏、裹红布的行为是对大树的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敬仰;
根据第⑨段“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可知,树的旁边有一间老屋,那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贺龙他们曾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村民们的这一行为也是能够让前来瞻仰这棵树的人能够感受到树的沧桑变化以及红色文化。所以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古樟树千年沧桑历史的尊重和对它蕴含的厚重红色文化底蕴的珍视。同时,这一行为也反映出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这种深深的眷恋和敬畏之情,让作者印象深刻,因此特别记住了这一细节。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连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属于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出了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们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时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场景,体现出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洒脱豪迈。根据第⑨段“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我放下画笔,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可知,画线句也是作者想象的画面,当他看到这个古树,看到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不禁想到当时红军战士在此地英勇奋战的情景,心中的浩然之气油然而生。作者这一主观感受的描写也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当时的革命氛围,感受红军的坚定信念。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怀念和对红军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根据第③段“放眼山川,阳光明媚,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可知,第③段描写沿途风光主要是展现自然美景,与后文写老乡来看“我”为树画像和描绘乡村新貌无直接关联,不能视为埋伏笔;
E.根据第⑦段“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可知,作者并未在文中表现出“自得”的情感,他只是对大树的伟力和坚强感到欣慰,并未因此自得;
故选CE。
写作(50分)
23.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说明:
1.错别字每字扣1分,最多扣3分;重复的不计。
2.阅卷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写作作品。
项目
分值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内容
20分
20—16分
15—10分
9—5分
4—0分
表达
25分
25—20分
19—15分
14—10分
9—0分
文面
5分
5分
4分
3分
2—0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七年级语文答案docx、七年级期中语文样题答题卡doc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八年级语文样题答题卡pdf、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7,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