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考历史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这说明当时北京人会()
A. 使用火B. 种植粟C. 烧制陶器D. 建造房屋
2. 根据如下图图片,指出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是( )
A. 黄河、长江流域B. 长江、珠江流域C. 黄河、辽河流域D. 黄河、珠江流域
3. 观察以下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A. AB. BC. CD. D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下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都
A. 发现于黄河流域B. 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
C. 会制作工具D. 都懂得人工取火
5. 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A. 稻、粟和黍的栽培,最早发现于中国
B. 原始农业最初主要是“刀耕火种”
C. 打制石器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6.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将如图所示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③①②④C. ③①④②D. ①③②④
7.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
8. 下图反映史实是,中国
A. 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 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山顶洞人
C. 古人类是由古猿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D古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工具并会使用火
9. 下列选项生动地描述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①饲养猪狗等动物 ②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③种植水稻
④种植粟 ⑤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⑥居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⑥D. ③⑤⑥
10.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如图③处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古人类遗址,在遗址处,发现有碳化稻谷、耒耜、猪纹陶器、木结构水井等。据此判断,这一遗址的居民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
11. 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 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 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 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12. 王婷同学学完《夏商周更替》这一课后得出一个结论: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其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 夏朝的国王都压榨百姓
C. 夏朝是一个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 夏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
13. 按先后顺序给下列历史事件重新排序,正确的是( )
①盘庚迁殷 ②武王伐纣 ③阪泉之战 ④大禹治水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②④①③D. ③④①②
14. 据考证,在西周时期,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
A. 经济的繁荣B. 文明的多样性C. 文化的昌盛D. 社会的等级性
15. 春秋时期,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A.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B.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C. 社会安定、民族团结D.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二、辨析改错题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号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项羽骁勇善战,在桂陵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2)使用磨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夏朝。
(4)禹是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位首领,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位国君。
三、材料解析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结合材料一两幅图片,概括远古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中国南北方农耕聚落的代表分别处于什么流域?分别种植什么粮食作物?
(3)结合材料三,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写出对华夏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个人物。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材料一中图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2)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巩固疆土,图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据材料,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2023-2024学年七年级月考(10月)历史
一、单选题
1.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这说明当时北京人会()
A. 使用火B. 种植粟C. 烧制陶器D. 建造房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说明北京人能够使用火,“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烧烤食物和保存火种,A项正确;原始农耕生活时代的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粮食粟和水稻,北京人不会种植粮食,排除B项;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北京人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不会建造房屋,排除D项。故选A项。
2. 根据如下图图片,指出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是( )
A黄河、长江流域B. 长江、珠江流域C. 黄河、辽河流域D. 黄河、珠江流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看出,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是黄河、长江流域,A项正确;珠江流域、辽河流域也有古人类遗址分布,但不是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BCD项包含珠江流域或辽河流域,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观察以下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D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元谋人,排除A项;距今约5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B项;距今约10万年的原始人类代表是丁村人,排除C项。故选D项。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下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都
A. 发现于黄河流域B. 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
C. 会制作工具D. 都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会制作工具,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发现于长江流域,故A选项排除;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头盖骨化石,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故BD选项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原始人类,逐一分析各选项。
5. 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A. 稻、粟和黍的栽培,最早发现于中国
B. 原始农业最初主要是“刀耕火种”
C. 打制石器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磨制石器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C项符合题意;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原始农业最初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6.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将如图所示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③①②④C. ③①④②D. ①③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在旧石器时代出现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出现骨耜,夏商西周用青铜工具,春秋出现铁制农具,故正确顺序是③①②④,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因此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经分析ABC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依据课本所学,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手脚分工明显;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开始种植水稻,出现了原始农耕;比建筑技术进步,开始建造干栏式的房子,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8.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中国
A. 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 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山顶洞人
C. 古人类是由古猿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D. 古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工具并会使用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发现的古代原始人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A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排除;CD项题干图片不能显示,排除;故选A。
9. 下列选项生动地描述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的是( )
①饲养猪狗等动物 ②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③种植水稻
④种植粟 ⑤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⑥居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⑥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和磨光的石器耕地,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打猎捕鱼。在陶器上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③⑤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特点,所以此题选C。
10.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如图③处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古人类遗址,在遗址处,发现有碳化稻谷、耒耜、猪纹陶器、木结构水井等。据此判断,这一遗址的居民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懂得种植水稻、制作陶器(黑陶),住干栏式房屋等,故D项符合题意;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半坡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故AB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11. 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 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 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 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和“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故A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项。故选A。
12. 王婷同学学完《夏商周的更替》这一课后得出一个结论: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其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 夏朝的国王都压榨百姓
C. 夏朝是一个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 夏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部落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不符合史实,可排除;选项C与题干内容“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不符,可排除。故选D。
13. 按先后顺序给下列历史事件重新排序,正确的是( )
①盘庚迁殷 ②武王伐纣 ③阪泉之战 ④大禹治水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②④①③D. ③④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后来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③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④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禹的父亲鯀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③④①②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 据考证,在西周时期,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
A. 经济的繁荣B. 文明的多样性C. 文化的昌盛D. 社会的等级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时期,“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说明西周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使用三鼎二簋,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文明多样性和文化昌盛的信息,排除ABC。故选D项。
15. 春秋时期,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A.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B.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C. 社会安定、民族团结D.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得益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尚未广泛使用,排除B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排除C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二、辨析改错题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号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项羽骁勇善战,在桂陵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2)使用磨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夏朝。
(4)禹是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位首领,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位国君。
【答案】16. 错误;改正:将“桂陵之战”改为“巨鹿之战”。
17. 错误;改正:将“磨制”改为“打制”。或将“旧石器时代”改为“新石器时代”。
18. 错误;改正:将“夏朝”改为“秦朝”。
19. 正确;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故原题错误,将桂陵之战改为巨鹿之战。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新被为新石器时代。故原题错误,将磨制改为打制;或将旧石器时代改为新石器时代。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故原题错误,将夏朝改为秦朝。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是继尧舜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是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位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位国君。故原题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结合材料一两幅图片,概括远古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中国南北方农耕聚落的代表分别处于什么流域?分别种植什么粮食作物?
(3)结合材料三,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写出对华夏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个人物。
【答案】(1)变化:由猎取动物到种植农作物(由狩猎到农作)
(2)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北方,黄河流域。粮食作物:南方,水稻;北方,粟、黍。
(3)特点:由多族融合而成。战役:涿鹿之战。人物:黄帝、炎帝。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观察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北京人猎取动物,图二反映的是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说明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由猎取动物到种植农作物(由狩猎到农作)。
【小问2详解】
流域:根据题干信息“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距今约6 000年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的半坡居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粮食作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方,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在北方,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黍。
小问3详解】
特点:材料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说明华夏族是由多族融合而成。战役及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该战役是涿鹿之战,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现象: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建筑。
(3)居民:半坡居民。依据:彩陶。
(4)启示: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一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信息“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可知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小问2详解】
居民及建筑:根据材料二信息及图片可知,这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建筑。
【小问3详解】
居民及依据:根据材料三信息“彩陶精美”,可知这是半坡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因此郭沫若评价的是半坡居民。
【小问4详解】
启示: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关于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中得到的正确启示即可。如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材料一中图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2)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巩固疆土,图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据材料,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答案】(1)禹;王位世袭制。
(2)地域扩大;分封制。
(3)春秋战国时期;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一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夏朝的疆域图,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图一到图二国家版图变化,可以得出,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扩大。
制度:根据材料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王朝是西周,为巩固疆土,西周实行了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小问3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
影响:根据材料三“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可知,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根据材料三“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知,“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小问4详解】
地位:根据上述材料夏商周国家的发展可以得出,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图2空白方框处应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