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衡阳县四中2024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卷docx、高二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火箭点火发射到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期间,时间为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至北京时间7月20日21时40分。此时期太阳直射北半球经过了夏至日,直射点先向北再向南,故北京昼先渐长后渐短,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火箭点火发射时,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此时东十二区为13:31。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31所在时区向东到东十二区,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范围约为13.5:24;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D正确;排除ABC。故选D。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7月20日21时40分,纽约所在时区为西五区中,两地相差13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纽约的区时=21:40-(8+5)=8:40,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①是岩浆岩受外力作用变成沉积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A正确;②环节是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B错误;③是岩石的熔融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④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D 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由所学知识可知“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应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多为花岗岩类岩石。此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即分别对应甲和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景观是由侵入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因此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后形成侵入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岩石裸露,不断遭受风化侵蚀,形成如今的地貌景观,故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A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1中纬度位置及气流运动情况可知,图示甲、乙、丙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结合图2可知,丁为东北信风带,C错误。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A正确;由图2可知,丁为东北信风带,可知甲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B错误;南亚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范围位于北半球。由图1中风带、风向位置可知,甲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为顺时针流动,夏季吹西南风,故自东向西的船只逆风逆水,A错误;夏季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B错误;夏季密西西比河流域降水多,河流进入丰水季节,C错误;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游客可享受阳光沙滩,D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读甲、乙两气候统计示意图可知,该岛甲地1月降水量最大,但乙地2月降水量最大,A错误。图中显示,甲地和乙地2~6月的降水量逐月减少,而不是增加,B错误。图中显示,甲、乙两地7月气温较低,C正确。图中显示,甲、乙两地8~12月气温逐月增加,而不是递减,D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判断,图中甲、乙地位于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当地盛行东南信风,甲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而甲地为来自海洋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两地海拔高度相似,排除B。甲地和乙地均受暖流影响,排除C。图中显示,甲地和乙地都濒临海洋,距海远近差别不大,排除D。故选A。
11.答案:D
解析:1.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不会产生锋面,A、B错误。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北半球低压系统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故丁处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风向的画法。先画出丙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形成东北风,选D。
1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甲对河流的补给出现在3—5月,在4月达到峰值,使河流形成春汛,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①错误;根据材料“该河位于我国某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乙对河流的补给主要分布在6—10月,在七八月份达到峰值,使河流形成夏汛,且流量为一年中最大,可知此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②④正确;丙对河流的补给比较稳定,但补给量不大,应为地下水补给,③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可知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D错误;该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说明该地冬季气温低,积雪越冬,最可能位于东北地区,B正确;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没有春汛,AC错误。故选B。
15.答案: D
解析:
16.答案: B
解析:
17.答案:(1)断块山(地垒)。形成过程: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形成断层,两侧岩块相对下降,中间岩块相对上升而形成。
(2)庐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多次冰期,冰川对山体侵蚀作用强烈;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充沛,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因而形成了奇峰峭壁。
(3)湖区周围多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雨季多暴雨,湖区大量泥沙堆积;枯水期,湖内沙滩裸露,冬季风强劲,将湖盆内裸露的泥沙搬运至沿岸地区堆积,促成甲地沙丘的形成和发育。
解析:(1)从所给的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庐山及其周围岩层在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巨大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岩层断裂后,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从而使得中间岩块形成断块山,即庐山。
(2)文字材料显示,地质史上庐山曾经历过4次冰期,形成了一系列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如今,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系发育,河流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所以,从外力作用角度来看,庐山多奇峰峭壁的原因是冰川侵蚀和流水侵蚀的综合作用,且冰川侵蚀在前,流水侵蚀在后。
(3)“天漠”即沙丘,分析“天漠”的成因即分析沙丘的成因。沙丘是一种风积地貌,从发育过程和成因角度来看,需要找到两方面的要素,一是沙的物质来源,二是风的动力条件。因鄱阳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故其物质来源主要是流水搬运,又因湖区周围多低山、丘陵,且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农业发达,因而水土流失也成为重要的物质来源,再加上夏季多雨且降水集中,湖区地形平坦,水流速度较慢,为泥沙沉积提供了地形条件。从动力条件来看,冬季为枯水期,泥沙裸露,湖区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冬季风强劲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将湖滩裸露的泥沙搬运至沿岸地区堆积,从而形成沙丘。
18.答案:(1)前期海平面上升,原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河口湾形成后,河口处落差变小,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恒河入海口附近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挟带泥沙的能力基本不变;恒河输沙能力降低,说明其径流量变小,降水补给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推测西南季风变弱。
(3)气候变暖,海平面继续上升,会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加上海水搬运作用影响,三角洲沉积速度小于侵蚀速度;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
解析:(1)根据材料“2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20米”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流水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河口湾形成之后,河口与海平面落差变小,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变强,河流流速减慢,表现为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根据材料“距今约0.7万年,恒河入海口附近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2)由材料可知,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稳定,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挟沙能力较稳定;现在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推测是因为恒河径流量减少。恒河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补给,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3)主要从海平面上升导致三角洲被淹没、输沙量减少河流侵蚀、地壳下降等方面分析。
19.答案:(1)甲地: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季节差异明显,5-9月降水少等。或乙地: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差异较小等。主要影响因素:地形
(2)风向:东北风影响:M岛地处等压线密集区,风力大,强风越过山地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气流变得干燥,使火势增大、火灾范围扩大等。
(3)牧场和农田荒废,杂草疏于管理,冬半年降水量较大,杂草生长迅速,杂草量大,杂草分布范围较广,易导致火灾规模扩大,夏半年气候干旱,杂草枯黄干燥,成为易燃物等。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所在M岛地处北半球低纬地区,甲地区全年气温较高,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但甲地位于东北信风背风坡一侧,全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差异较为明显。乙地区全年高温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且乙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一侧,全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差异较小。导致甲乙两地出现降水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因素。
(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等压线数值自北向南依次降低,且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因此该地风向为东北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M岛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强风越过山地之后,在下沉过程中使其温度升高,气流变得干燥,因此,该地干燥的大风会使火势增强,火势范围扩大。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上世纪M岛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的逐渐衰退,外来草种分布范围大大扩展,导致原本的牧场和农田被荒废,大量杂草生长,且冬季时降水量较大,杂草生长迅速,且杂草量较大,分布范围较广,为火灾发生提供了燃料;同时,火灾发生时间为夏半年,该时期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大量杂草枯黄干燥成为易燃物质,成为火灾的燃料库。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A
B
A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C
D
B
D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T1日期该时刻, 北京时间为,岩流天坑的洞口位于洞腔的,该洞穴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甲最可能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T1日期该时刻, 北京时间为,岩流天坑的洞口位于洞腔的,该洞穴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