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郑州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
    • 原卷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无答案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无答案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郑州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郑州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王亚琴审题人:王丽娟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Ⅰ卷共(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约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杏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银河系C. 太阳系D. 河外星系
    2. 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 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B. 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C. 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D. 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远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的直径约2光年,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一个支臂猎户臂上,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根据题意,该类地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10光年,该距离超越了太阳系的范围,但没有超越银河系,属于银河系,B正确,CD错误。地月系属于太阳系,A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题中“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因此“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该类地行星的温度太高,行星温度高低主要和绕转恒星距离有关,所以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C正确,D错误。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诞生在海洋,因此陆地面积大小与生命是否存在关系不大,A错误。由材料可知,“水世界”类地行星拥有大气层,B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展;②体积质量适中:适中的引力形成大气层;③存在液态水。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图为某校叶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
    A. 光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B. 色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C. 光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
    D. 色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
    4. 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 )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②部分地区的有线电通信受到影响③引发钱塘江大潮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A. ①③B. ①②C. ②③D. ①④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黑子位于太阳的光球层,且光球层亮度最大,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我们平常所见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所以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仅在日全食能够看到,A正确,BCD错,故选A。
    【4题详解】
    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①正确;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有线电通讯影响不大,②错误;钱塘江大潮主要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力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③错误;太阳活动发射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两极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现象,④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地质时期(冥古宙-显生宙),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海陆变迁B. 频繁的火山爆发C. 生物的呼吸作用D. 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6. 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 海生藻B. 裸子植物C. 被子植物D. 蕨类植物
    【答案】5. D 6. D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符合题意;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排除A;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排除B、C。故选D。
    【6题详解】
    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包括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由此判断,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7. 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附近池塘中的游鱼会感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波,上下颠簸D. S波,左右摇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地震的能量通过地震波向外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引起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引起左右摇晃。地震发生后,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水体传播,因此池塘里的游鱼只能受到纵波(P波)影响,只会感到上下的颠簸,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8.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题意表明,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 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游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D正确;“黄金12秒”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联度小,A错误;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等无关,BC错误。故选D。
    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如下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 )
    A. 对流层中部B. 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 平流层中部D. 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
    10. 2018年5月23日,上海城区的天空出现横贯东西且长时间停留的航迹云,颇为壮观。据此推测上海当日( )
    ①天气晴朗少云
    ②有较大的风
    ③空气质量优良
    ④相对湿度较小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②③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一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说明飞机在平流层,且距离对流层很近,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的气温为一60℃~-40℃ 。故选D项。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蔚蓝色的天空,能够观赏到壮观的航迹云,说明当时天气晴朗少云,利于观赏,①正确;据“长时间停留”可知大气运动微弱,②错误;当日天气晴朗少云,空气质量优良,③正确;据材料,形成航迹云要具备“空气湿度较大”,④错误。故选A。
    【点睛】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其实,这是飞机排出来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航迹云。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主要是因为地膜( )
    A. 增加了①辐射B. 增加了②作用
    C. 减少了③的散失D. 减弱了④的补偿
    12. 夏季午后,农民在菜地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 )
    A. 减弱①辐射B. 减弱②作用
    C. 增强③辐射D. 增强④辐射
    13. 秋季,果农在日出前给果园熏烟可以减轻霜冻灾害,主要是为了增强( )
    A. ①辐射B. ②作用C. ③辐射D. ④辐射
    【答案】11. C 12. A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①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可有效地提高地温,C正确;覆盖地膜不能改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夏季午后,农民在菜地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阻挡了太阳辐射,主要减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防止太阳辐射灼伤蔬菜,A正确;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不是减弱②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强③地面辐辐射、增强④大气逆辐射,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秋季,果农在日出前给果园熏烟可以减轻霜冻灾害,主要是为了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表的保温作用,防止霜冻,D正确;熏烟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对防止霜冻影响较小,B错误、③地面辐射增强可能导致地面冷却过快,加剧霜冻,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透明薄膜让地面增温,但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却不能透过透明薄膜。也就是说,透明薄膜阻挡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大气逆辐射需要有大气的作用,但地膜内大气含量极少,因而没有明显的大气逆辐射。
    2019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实力强大的冷空气)影响我国。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时风力最大的是( )
    A. 成都B. 北京C. 昆明D. 上海
    15. 此时三亚盛行的风向是( )
    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
    16. 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 )
    A. 气温差异B. 气压差异C. 地形差异D. 湿度差异
    【答案】14. C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根据图示材料可得,昆明附近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排除ABD,故选C。
    【15题详解】
    首先作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三亚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北(偏北)指向东南(偏南),图示为北半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实际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锐角,可以判断三亚吹东北风。故选A。
    【16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则会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这个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正确。故选B。
    【点睛】风力的判定方法:风力大小需要看等压线图,距离相同气压差值越大(等压线越密集) 风力越大。风的速度的大小,用风级表示的风的强度。
    第Ⅱ卷共(综合题,共52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图1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判断依据为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界面,C表示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态,F面是____界面。
    (4)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层;一般认为其为____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____层(填字母)和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
    (5)若模式图(图2)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当时____动物大量盛行。
    【答案】(1) ①. 横 ②. 纵 ③. 纵波传播速度快(或者横波传播速度慢)
    (2) ①. 莫霍 ②. 地壳
    (3) ①. 消失 ②. 突然下降 ③. 固体 ④. 古登堡
    (4) ①. 软流 ②. 岩浆 ③. C ④. 上地幔
    (5) ①. 中生代 ②. 爬行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地理模式图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地球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速度慢)和纵波(速度快)。读图1,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
    【小问2详解】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读图1可知,D处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故D为莫霍界面,莫霍面以上的C层为地壳。
    【小问3详解】
    读图1可知,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纵波速度减弱并继续向深处传播,故F为古登堡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由此可推出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
    【小问4详解】
    读图1,E层为地幔,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我们把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岩石圈,包括了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小问5详解】
    读图2,根据地质年代表及对应的生物关系,大量裸子植物生长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即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形成于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格尔木市(36°25′N,94°53′E)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大陆高原气候,年太阳总辐射量在6618~7356 MJ/m2,年均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年平均气温4.3 ℃,年平均降水总量43 mm,年平均降水天数27天。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 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下面两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左图)”和“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右图)”。
    (1)根据材料一,阐释格尔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的原因。
    (2)近年来,政府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格尔木拥有大量的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你是否赞成在该地大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请根据材料信息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填图中序号),黑子发生在________层(填图中序号),据图可以判断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________,根据图中最早的一次黑子高峰值推断其上一次高峰值出现的时间约是________年。
    (4)耀斑爆发之后的数天,是观看和拍摄极光的最佳时机,家住济南的张先生想去拍摄极光,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忙提供几条地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纬度较低;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2)赞同;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太阳光伏发电站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
    不赞同;格尔木为经济落后地区,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交通条件通达度不高)光伏发电基础设施落后;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遥远;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3) ①. ② ②. ① ③. 11 ④. 1894年或1895年
    (4)地点选择在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选择在夜间进行拍摄;注意保暖。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辐射为材料,涉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一“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所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穿大气层路径短,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在地表集中,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太阳辐射量大;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年均日照时数为3200~3600小时,年平均降水总量少”,降水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强)。
    【小问2详解】
    本题意在考查格尔木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条件,评价开发条件一般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去评价,有利条件即是赞同的理由,不利条件即是不同意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条件是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格尔木拥有大量的国有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格尔木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光伏发电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开发光伏发电建设土地成本低,又使荒地得到了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光伏发电集热板下,强光照射小,蒸发减少,土地保持较湿润状态,利于小草的生长;太阳能光伏发电,清洁可再生,有利于推进碳减排的计划,因此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利条件有: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不发达,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线路少,(交通通达度不高)光伏发电基础设施落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少;而又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遥远,远距离超高压输电会产生电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②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①;据图可以判断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图中最早一次高峰出现在1905-1906年,因此其上一次高峰值出现的时间约是1894年或1895年。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光现象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的现象,所以观测地点选择在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由于极光的光辉比太阳光暗的多,因此观测时间选择在夜间进行拍摄,两极地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又大,因此夜晚温度会很低,要注意保暖。
    19.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某地风的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 唐代诗人李白七言绝句《横江词》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一般来说,海上风力往往比陆上大,俗语云“无风三尺浪”,就是形容海上风浪大的。
    (1)根据材料一,判断图中a、c、d分别为影响风的哪个力?
    (2)此图为哪个半球风的形成示意图?此图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的风向图?说明判断理由。
    (3)比较图中A、B两地中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4)分析海上风力一般比陆地上大的原因。
    【答案】(1)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
    (2)此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的形成示意图。判断理由:风向右偏,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3)B地风力较A地大。因为B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海上摩擦力较陆地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某地风的形成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的形成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垂直于风向,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风向偏右,说明地转偏向力向右,为北半球风的形成示意图;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说明为近地面的风。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B地等压线密集程度大于A,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A。故B地风力较A地大。
    【小问4详解】
    海面平静,光滑,陆地地表有各种建筑物,较为粗糙,海上摩擦力较陆地小,风力较大。
    20.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左图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说明屋前铺装石质地面对“穿堂风”的影响。
    (2)请分析右图中所示地区冬季人们紧闭屋后窗户的主要目的。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试分析其原因。
    (4)该同学研究发现,白天晴天时“穿堂风”的风力比阴天大得多,简析其原因。
    【答案】(1)增加房屋前后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
    (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
    (3)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
    (4)屋前石质地面晴天比阴天增温更快,气温更高,和屋后山林的温差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更大,故风力更大(或者屋前石质地面阴天比晴天增温慢,气温较晴天偏低,和屋后山林的温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较小,故风力较小)。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二可知,穿堂风由屋后的山林吹向屋前的石质路面,我国的房屋大都朝南,可知穿堂风的风向为由北向南。穿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屋前石质路面增强了与屋后山林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的风力。
    小问2详解】
    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干燥,后窗朝北,冬季紧闭屋后窗户,有助于阻挡冬季冷空气,切断穿堂风,从而起到防寒的作用。
    【小问3详解】
    空调风不是自然风,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不利于人体健康;穿堂风是自然风,对人体危害小,体感舒适,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
    【小问4详解】
    穿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屋前石质路面比热容小,白天晴天时比阴天时增温更快,和屋后的山林温差更大,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穿堂风风力更大;阴天时太阳辐射较弱,屋前石质路面比晴天时增温慢,气温偏低,和屋后山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穿堂风风力小。

    相关试卷

    2025沧州四县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沧州四县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沧州市四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河北省沧州市四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亳州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亳州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