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卵细胞的体积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储存
    B. 神经细胞多突起,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C. 吞噬细胞溶酶体较多,有利于合成水解酶
    D. 浆细胞高尔基体较多,有利于抗体的分泌
    【答案】C
    【分析】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二、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详解】A、卵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多,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储存,A正确;
    B、神经细胞多个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B正确;
    C、吞噬细胞中有较多的溶酶体,但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
    D、浆细胞中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合成和分泌,D正确;
    故选C。
    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RSV已成为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RSV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鼻咽黏膜是RSV接触并侵入的首要途径,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SV侵入人体后,浆细胞接受RSV抗原刺激进而分泌特异性抗体
    B. RSV侵入机体后,利用病毒自身的核糖体将氨基酸合成各种抗原蛋白
    C. 佩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及居家隔离都会切断RSV传播途径,降低感染率
    D. RSV侵入肺部细胞后,可以利用细胞中的原料、模板、能量等条件进行增殖
    【答案】C
    【分析】合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其必须寄生在活细胞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在活细胞内增殖时,其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核糖体、酶、能量等进行增殖,但模板来自病毒中的遗传物质。
    【详解】A、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无法接受抗原刺激产生抗体,A错误;
    BD、RSV侵入肺部细胞后,可以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核糖体、酶、能量等进行增殖,模板来自RSV中的RNA,BD错误;
    C、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所以佩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及居家隔离都会切断RSV传播途径,降低感染率,C正确。
    故选C。
    3. 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系吸收的C、O、N可用来合成蛋白质和脂肪
    B. 糖类都能作为能源物质,也可以参与构建细胞结构
    C. DNA可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
    D. 核酸和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二者合成时互为模板
    【答案】C
    【分析】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C、H、O、N,组成脂肪的主要元素是C、H、O,组成核酸的主要元素是C、H、O、N、P。
    【详解】A、脂肪中不含N元素,A错误;
    B、纤维素是糖类,但不能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
    C、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也可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C正确;
    D、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是核酸,D错误。
    故选C。
    4.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分解产生氧气
    B. 氨基酸脱水缩合时,生成物水中的氧来自羧基
    C. 细胞中的水可与蛋白质结合,维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D. 细胞中的自由水易与非极性分子结合,故为良好溶剂
    【答案】D
    【分析】一、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二、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OOH)反应,脱去1分子水,因此水中的H来自氨基和羧基,O来自羧基。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在光照的作用下被分解产生氧气,同时产生NADPH,A正确;
    B、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产生的H2O,H2O中的H来自氨基和羧基,O来自羧基,B正确;
    C、细胞中的水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结合水,维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正确;
    D、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D错误。
    故选D。
    5. 食盐为五味之首,这是因为食盐可刺激味蕾进而产生鲜味感觉,食盐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补充因出汗和排泄而流失的NaCl。但是,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仅需5g左右,过多的食盐将扰乱水盐平衡,容易引起高血压和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细胞通过细胞膜控制Cl-进出细胞
    B. 人体内Na+浓度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C. 鲜味感觉主要是Na+刺激味蕾直接产生的
    D. 人体内的无机盐需保持一定量,过多会影响健康。
    【答案】C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以下几点:(1)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生命活动;(3)维持细胞酸碱平衡;(4)维持生物体的渗透压平衡。
    【详解】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其也可控制Cl-进出细胞,A正确;
    B、神经细胞的兴奋与Na+内流有关,Na+浓度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B正确;
    C、鲜味感觉是Na+刺激味蕾后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的,C错误;
    D、过多的食盐将扰乱水盐平衡,容易引起高血压和肾病,无机盐必需保持一定量,过多会影响健康,D正确。
    故选C。
    6.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如图为某免疫细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2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中心
    B. 直接参与细胞因子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有1、3、4、6
    C. 结构3与核膜、细胞膜连接,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D. 溶酶体是由结构6断裂生成的,免疫细胞分裂时,结构5会加倍
    【答案】D
    【分析】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所形成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并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膜系统。由于它靠近细胞质的内侧,故称为内质网。
    【详解】A、结构2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中心,而细胞代谢中心是细胞溶胶,A错误;
    B、细胞因子是可溶性糖蛋白,直接参与细胞因子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有、3(内质网)、4(核糖体)、6(高尔基体),1(线粒体)是提供能量,没有直接参与,B错误;
    C、结构3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错误;
    D、溶酶体是由结构6高尔基体断裂生成的,免疫细胞分裂时,结构5中心体会加倍,D正确。
    故选D。
    7. 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镶嵌在内外核膜融合形成的核孔上。亲核蛋白指的是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孔复合体和亲核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亲核蛋白等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自由地进出细胞核
    C. 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RNA聚合酶等属于亲核蛋白
    D. 细胞核中合成的RNA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不能通过核膜进入
    【答案】B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核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和染色质;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
    【详解】A、核孔复合体和亲核蛋白的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只有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的亲核蛋白才能进入细胞核,非亲核蛋白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有选择性,B错误;
    C、染色体的蛋白质、RNA聚合酶都是在细胞核内起作用,属于亲核蛋白,C正确;
    D、细胞核中合成的RNA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穿膜层数为0,D正确。
    故选B。
    8. 细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MT)、微丝(MF)及中间纤维(IF)三种结构组分。由细胞骨架组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骨架系统,其与遗传信息表达系统、生物膜系统并称为“细胞内的三大系统”。研究发现,用秋水仙素处理体外培养的细胞时,细胞内的MT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内MT网络解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些细胞器可能附着在细胞骨架上,MT、MF、IF的化学本质可能都是蛋白质
    B. 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可能与MT结构被破坏有关
    C. 分化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可能与其细胞骨架的分布模式存在差异有关
    D. 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细胞骨架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生物膜系统
    【答案】D
    【分析】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所以,某些细胞器可能附着在细胞骨架上,细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MT)、微丝(MF)及中间纤维(IF)三种结构组分,A正确;
    B、依据题干信息,用秋水仙素处理体外培养的细胞时,细胞内的MT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内MT网络解体,所以可推测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可能与MT结构被破坏有关,B正确;
    C、分化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可能与其细胞骨架的分布模式存在差异有关,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生物膜系统,如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D。
    9. 当外界环境中的Na⁺浓度过高时,会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平衡,使其生长繁殖受阻甚至死亡。耐盐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抗盐胁迫的生理机制:通过离子转运调节Na⁺(如图,以质子电化学梯度为动力,将Na⁺转运到胞外)、K⁺(负责摄入K⁺的蛋白转运系统升高胞内K⁺浓度,其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等离子的外排、输入,以维持胞内各离子浓度的动态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高盐环境中,耐盐微生物的Na⁺外排属于主动运输
    B. 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胞内K⁺浓度可维持耐盐微生物细胞渗透压的平衡
    C. 质子泵转运H⁺需消耗ATP,导致细胞内的ADP含量大量减少
    D. Na⁺-H⁺转运蛋白只运输图中的两种离子,因此该转运蛋白具有特异性
    【答案】C
    【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逆梯度进行;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顺梯度进行。ATP在细胞内能与ADP快速转化,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详解】A、在高盐环境中,耐盐微生物的Na⁺外排是逆态度进行的,需要消耗质子电化学梯度产生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胞内K⁺浓度可提高胞内渗透压,从而维持耐盐微生物细胞渗透压的平衡,B正确;
    C、由图可知,质子泵转运H⁺需消耗ATP,由于ATP在细胞内能与ADP快速转化,所以细胞内的ADP含量不会大量减少,C错误;
    D、Na⁺-H⁺转运蛋白只运输图中的两种离子,而不能运输其他离子,因此该转运蛋白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C。
    10. 关于酶的催化机制,“过渡态理论”认为反应过程中,底物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然后才转化成产物。酶与底物的结合可以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过渡态和酶紧密结合,降低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加快。 以下依据中不支持该理论的有( )
    A. 在酶促反应进程中,确实有高能量的中间状态存在
    B. 用底物类似物作为抗原,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够催化反应的进行
    C. 酶与底物过渡态的亲和力要远大于酶与底物或产物的亲和力
    D. 使用底物过渡态类似物作抑制剂,抑制率小于底物类似物抑制剂
    【答案】D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作用机理是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底物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然后才转化成产物,酶与底物的结合可以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过渡态和酶紧密结合后,能降低反应活化能,因此在酶促反应进程中,确实有高能量的中间状态存在,之后才会降低反应活化能,A正确;
    B、用底物类似物作为抗原,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与底物类似物特异结合,形成过渡态,能够催化反应的进行,支持该理论,B正确;
    C、酶与底物过渡态的亲和力要远大于酶与底物或产物的亲和力,支持过渡态和酶紧密结合,C正确;
    D、过渡态能和酶紧密结合,使用底物过渡态类似物作抑制剂,抑制率应该大于底物类似物抑制剂,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有关实验和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希尔反应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 在对照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C. 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D. 毕希纳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要在细胞死亡裂解后才发挥作用
    【答案】A
    【分析】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
    【详解】A、希尔反应在叶绿体上只进行了水的光解,可以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A正确;
    B、在对照实验中,“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用于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控制一致即可,B错误;
    C、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但18O是无放射性的同位素,C错误;
    D、毕希纳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在活的酵母菌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可以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12. 玉米根细胞缺氧期间,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最初转化为乳酸,导致细胞质基质pH降低。在低pH时,乳酸脱氢酶活性被抑制,丙酮酸脱羧酶被激活,引起酒精含量增加,生成的乳酸含量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乳酸的过程中不能产生ATP
    B. 检测到玉米根细胞中有乳酸时不一定有酒精生成
    C. 玉米根细胞的酒精发酵途径和乳酸发酵途径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D. 酒精发酵能有效延缓酸中毒,使根细胞可以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
    【答案】D
    【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详解】A、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会产生能量,不会产生ATP,A正确;
    B、由题干可知,玉米根细胞在缺氧时先进行乳酸发酵,再进行酒精发酵,检测到乳酸时,不一定有酒精生成,B正确;
    C、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玉米根细胞的酒精发酵途径和乳酸发酵途径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乳酸的生成导致细胞质基质pH降低,低pH时,乳酸发酵被抑制,细胞转为酒精发酵,该过程可减缓细胞酸中毒,但酒精对细胞也有毒害作用,不能使根细胞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D错误。
    故选D。
    13. 下图是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其中a、b表示物质,Ⅰ、Ⅱ表示反应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Mg会影响该植物Ⅰ阶段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
    B. 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a和b可参与叶绿体基质中的Ⅱ阶段
    C. 若光照强度减弱,则短时间内该植物细胞中 C3/C5的值变小
    D. 该植物经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变成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答案】C
    【分析】Ⅰ、Ⅱ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a、b表示物质NADPH和ATP。
    【详解】A、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反应阶段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A正确;
    B、Ⅰ、Ⅱ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a、b表示物质NADPH和ATP,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NADPH和ATP可参与叶绿体基质中的暗阶段,B正确;
    C、若光照强度减弱,则短时间内 NADPH和 ATP 的生成量减少,C₃的还原减弱,导致C3/C5的值变大,C错误;
    D、该植物经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变成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14. 1886年,有媒体报道了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早年衰老综合征。罹患该病的儿童身体衰老速度比正常衰老速度快5~10倍,貌如老人。患者体内的各种器官快速衰老,造成各种生理机能下降。病童一般只能生存7~20年,大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等老年病,目前尚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下列关于早年衰老综合征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晚期患者体内大多数细胞体积大于正常同龄人
    B. 患者成熟的红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大于正常同龄人
    C. 患者体内细胞的死亡与机体的死亡基本同步
    D. 抑制患者细胞中端粒DNA缩短可能延其寿命
    【答案】D
    【分析】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下降。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4、衰老的细胞内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5、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晚期患者体内大多数细胞体积小于正常同龄人,A错误;
    B、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B错误;
    C、人属于多细胞生物,患者体内细胞的死亡与机体的死亡不同步,C错误;
    D、衰老与端粒缩短有关,所以抑制患者细胞中端粒DNA缩短可能延其寿命,D正确。
    故选D
    15. 线粒体拥有自己的DNA,通过DNA复制实现自我增殖。其分裂机制有两种:中间分裂产生两个子线粒体(如图1)。中间分裂前后的线粒体生理状态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当线粒体出现损伤时会发生应激性反应,如膜电位和pH降低,Ca2+和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加,此时进行外周分裂(如图2),外周分裂产生大小不一的子线粒体,其中较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性DNA(mtDNA),最终被自噬体吞噬,即线粒体自噬,而较大的子线粒体得以保全。结合文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逆境胁迫下,外周分裂的生物学意义是消除ROS和Ca2+又对细胞的影响
    B. 中间分裂和外周分裂均需DRP1参与,与自噬相关的细胞器仅有溶酶体
    C. 线粒体通过中间分裂进行遗传物质的均分,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 外周分裂产生的较大的子线粒体中含有mtDNA,较小的子线粒体一侧H+浓度较低
    【答案】A
    【分析】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NADH,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生成少量的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一、二阶段生成的NAD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生成大量的ATP。
    【详解】A、当线粒体出现损伤(如Ca2+和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加)时,会出现外周分裂,产生的较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mtDNA,但是包含了高ROS和高Ca2+,最终被线粒体通过自噬作用降解,所以逆境胁迫下,线粒体可通过外周分裂消除ROS和Ca2+对细胞的损伤,A正确;
    B、图1、2两图可知,中间分裂和外周分裂均需DRP1参与,与线粒体自噬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溶酶体和线粒体(提供能量)等,B错误;
    C、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
    D、外周分裂产生大小不一的子线粒体,其中较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性DNA(mtDNA),较大的子线粒体中含有mtDNA,较小的子线粒体一侧H+浓度较高,D错误。
    故选A。
    16. 下图1表示某生物(2n=8)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条染色体/质的变化过程,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不能表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质形态变化的完整过程
    B. 图2中,a时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
    C. 若图2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
    D. 若图2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数量变化,则图2的ab段可表示图1的③过程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期。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
    【详解】A、图1不能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因为最终染色体还会解螺旋形成染色质,A正确;
    B、图2中,若代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a时可能表示减数分裂II后期,因而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2n→n→2n→n,则n=4,C错误;
    D、若图2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数量变化,则ab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可对应与图甲③过程,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与死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生物膜、DNA和蛋白质,最终导致细胞衰老
    B.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速率加快,导致细胞中水分减少
    C. 细胞凋亡是受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对生物体的发育是有利的
    D. 细胞坏死通常指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细胞因代谢受损或中断而死亡
    【答案】B
    【分析】一、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二、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生物膜.DNA 和蛋白质,最终导致细胞衰老,A正确;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是受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是有利的,C正确;
    D、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D正确。
    故选B。
    18. 某动物(2n=12)精原细胞,其所有DNA双链都用32P进行标记,然后将其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诱导进行减数分裂,检测某个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不考虑染色体的互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2倍
    C. 该细胞含有的放射性染色体数为12条
    D. 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DNA可能全为31P
    【答案】D
    【分析】一、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方式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二、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三、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经过减数分裂Ⅰ,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但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12条,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A错误;
    B、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的核DNA数与体细胞的相同,B错误;
    CD、该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结果2个子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为32P标记,另一条链为31P,)再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为32P,另一条链为31P,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2条链都为31P),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为32P,另一条链为31P,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2条链都含31P,共有6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其中有6条染色体含32P,具有放射性,有6条染色体只含31P,染色体分配到精细胞中时是随机的,因此产生的精细胞的DNA可能全为31P,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玉米籽粒的饱满与皱缩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将饱满玉米(甲)和皱缩玉米(乙)在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结果甲、乙所结籽粒都是既有饱满,也有皱缩。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所结部分籽粒来源于自交
    B. 甲、乙中必然有一个为杂合子
    C. 甲与乙杂交的后代分离比为3:1
    D. 乙所结饱满籽粒自交可推断显隐性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测交和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详解】A、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甲和乙在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所结的部分籽粒来自于自交,A正确;
    B、甲为饱满,乙为皱缩,如果甲乙中都是纯合子,则表现为显性性状的植株上只有一种性状,而实际上甲、乙所结籽粒都是既有饱满,也有皱缩,所以甲、乙中必然有一个为杂合子,B正确;
    C、由于甲乙中有一个为杂合子,当其和另一个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出现的分离比为1:1,C错误;
    D、如果饱满为显性性状,则乙的基因型为aa,其上结的饱满种子基因型是Aa,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而如果饱满为隐性性状,则自交子代全为饱满,所以乙所结饱满籽粒自交可推断显隐性,D正确。
    故选C。
    20. 图1 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8100。科研人员提取了四名女性的DNA,用PCR 扩增了与此病相关的基因片段,并对产物酶切后进行电泳(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结果如图2。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1 与Ⅱ-2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182
    C. 该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或217bp中
    D. 扩增Ⅱ-2与此病相关的基因片段,酶切后电泳将产生4种条带
    【答案】B
    【分析】分析图1,Ⅰ-1和Ⅰ-2表现正常,但生下了Ⅱ-2的患病女性,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控制该病的基因,所以,Ⅰ-1和Ⅰ-2基因型是Aa。从图2中可以看出,Ⅱ-3、Ⅱ-4和Ⅰ-2电泳图相同,所以基因型都是Aa,Ⅱ-5与他们不同,但表现正常,基因型是AA。
    【详解】A、Ⅰ-1和Ⅰ-2表现正常,但生下了Ⅱ-2的患病女性,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8100,则致病基因频率为1/90,正常基因频率为89/90,根据基因平衡定律,Ⅱ-1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的概率=Aa/AA+Aa=(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1/90×89/90)/(1/90×1/90+2×1/90×89/90)=2/91,其与Ⅱ-2Aa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2/91×1/4=1/182,B正确;
    C、结合图2可知,正常基因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310bp和118bp的两种DNA片段,而基因突变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种DNA片段,这说明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长度为310bp(217+93)的DNA片段中,C错误;
    D、基因突变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种DNA片段,Ⅱ-2基因型是aa,只含有突变基因,所以酶切后电泳将产生三种条带,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得0分。
    21. 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成熟的叶肉细胞,观察其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60s时,乙二醇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吸水能力大于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
    B. 120s时,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浓度
    C. 180s时,外界乙二醇溶液浓度与叶肉细胞细胞液浓度大小相同
    D. 240s时,将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置于清水中不一定会发生复原现象
    【答案】BD
    【分析】一、由图可知,某种成熟的叶肉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某种成熟的叶肉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如果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
    【详解】A、60s时,乙二醇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量少于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吸水能力较强,A错误;
    B、120s时,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还在不断失水,原生质体体积缩小,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浓度,B正确;
    C、180s时,乙二醇溶液中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体积较120s时增大,无法判断此时细胞溶液浓度大小,C错误;
    D、240s时,蔗糖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可能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不再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D正确。
    故选BD。
    22. 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及淀粉与蔗糖合成的调节过程,a~d表示物质。酶A是淀粉合成关键酶,其活性受叶绿体基质中磷酸丙糖与Pi的比值调节,比值越大活性越强。磷酸转运体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蛋白质,夜间细胞质基质Pi浓度较高,促进磷酸转运体顺浓度将Pi从细胞质基质运入叶绿体,同时将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分别代表ATP与ADP,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B. 植物从黑暗中转入适宜光照环境后,叶绿体内c含量减少,d含量增多
    C. 磷酸转运体活性高可促进蔗糖合成,从而降低暗反应中CO2固定速率
    D. 白天叶绿体中淀粉合成较活跃,夜晚细胞质基质中蔗糖合成较活跃
    【答案】BD
    【分析】由图可知,a代表ADP和Pi,b代表ATP,c代表C3,d代表C5。
    【详解】A、a在类囊体薄膜上反应,代表ADP和Pi,b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暗反应,代表ATP,A错误;
    B、d接受CO2参与反应,代表C5,生成了c,所以c代表C3,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植物从黑暗中转入适宜光照环境,则叶绿体中NADPH和ATP减少,导致C3含量减少,C5含量增加,B正确;
    C、磷酸转运体活性高,可促进磷酸丙糖转运出叶绿体,用于合成蔗糖,从而提高暗反应中CO2的固定速率,C错误;
    D、夜间细胞质基质Pi浓度较高,促进磷酸转运体顺浓度将Pi从细胞质基质运入叶绿体,同时将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促进蔗糖合成,即夜间细胞质基质中蔗糖合成较活跃,而白天叶绿体中淀粉合成较活跃,D正确。
    故选BD。
    23. 在同种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为了研究细胞分裂,需要使各个细胞处于细胞周期同一时期,即细胞周期同步化。研究发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单层培养细胞,细胞分裂活跃,细胞变圆,与培养皿壁附着力减弱,因此可用于收集M期细胞(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鼠的B淋巴细胞受到双信号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B. 留于培养皿中的细胞DNA分子较M期细胞的螺旋化程度高
    C. 收集处于M期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联会现象
    D. 将分离收集的M期细胞继续培养可能获得同步化细胞
    【答案】AD
    【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详解】A、小鼠的B淋巴细胞受到双信号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分裂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A正确;
    B、留于培养皿中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染色体转变为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于M期细胞,便于DNA复制,B错误;
    C、有丝分裂的细胞不发生联会,C错误;
    D、将分离收集的M期细胞继续培养,可能获得同步化细胞,D正确。
    故选AD。
    24. 某种昆虫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虫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雄虫只有黄色,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各类型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力相同。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继续让F1自由交配,理论上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可能是( )
    A. 1/2B. 3/4C. 15/16D. 1
    【答案】BC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详解】由题意可知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说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代白色雌虫基因型为AA,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或Aa或aa。
    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
    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1/2AA、1/2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9/16AA、6/16Aa、1/16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5/16;
    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1/4AA、1/2Aa、1/4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3/4,BCD正确。
    故选BCD。
    25. 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反之则红色越浅,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让开深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色花的植株杂交,F1全为开中红花植株,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该种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若F2中开朱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则F3中开深红花植株占1/4
    C. F1进行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4种基因型
    D. F2中只有开深红花植株和开白花植株是纯合子
    【答案】AB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植物花色遗传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和F/f)所控制,且显性基因E和F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反之则红色越浅,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让开深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色花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有eeff(白色)、(Eeff、eeFf)(浅红色)、(EEff、eeFF、EeFf)(中红色)、(EEFf、EeFF)(朱红色)、(EEFF)(深红色)五种表现型,比例是1∶4∶6∶4∶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属于9∶3∶3∶1的变式,因此子一代基因型是EeFf,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题意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属于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花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某植物花色遗传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和F/f)所控制,且显性基因E和F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反之则红色越浅,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且控制花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开朱红花植株基因型为2EEFf、2EeFF,若F2中开朱红花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为1/2EF、1/4Ef、1/4eF,则F3中开深红花植株(EEFF)占1/2×1/2=/4,B正确;
    C、由题意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属于9∶3∶3∶1的变式,则F1基因型是EeFf,F1进行测交,即EeFf×eeff,后代基因型和表型有EeFf(中红)、eeFf(浅红)、Eeff(浅红)、eeff(白色),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其中有eeff(白色)、(Eeff、eeFf)(浅红色)、(EEff、eeFF、EeFf)(中红色)、(EEFf、EeFF)(朱红色)、(EEFF)(深红色)五种表现型,则F2中除了开深红花植株和开白花植株是纯合子外,中红花植株中也有纯合子,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5分。
    26. 研究小组利用图1装置,在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番茄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该小组又以某种盆栽番茄为材料,设置“常温+常态CO2浓度”(对照)“常温+高CO2浓度”“高温+常态CO2浓度”“高温+高CO2浓度”共4组进行实验,检测植株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图2为实验25天时测得相关的物质含量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注:CO2缓冲液有吸收和释放CO2的作用,可维持瓶内一定的CO2浓度。
    (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图1装置测定的是番茄幼苗的_____________(填“总光合作用速率”或“净光合作用速率”)。
    (2)若黑暗条件下,每小时液滴左移了3个刻度单位,某一光照强度下,每小时液滴右移了8个刻度单位。假设液滴每移动1个刻度单位,植物幼苗体内的葡萄糖量增加或减少1g,该光照强度条件下,白天光照12h,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为_______g。
    (3)一定的光照强度下,观察到图示装置的液滴右移,若再适当升高温度,则图示装置液滴右移的速率将变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一般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越高,果实的甜度就越高。依据图2实验结果,提高番茄果实甜度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根据图2实验结果分析,在高CO2浓度条件下,高温不利于番茄光合作用的进行,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净光合作用速率
    (2)60
    (3)本实验是在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下进行,适当升高温度,植物幼苗的总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呼吸作用速率可能增大,导致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最终液滴右移速率变慢
    (4)①. 提高温度和CO2浓度 ②. 在高CO2浓度条件下,高温时番茄光合作用合成的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增加,而淀粉含量却明显减少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①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发生的物质变化主要是水的光解以及ATP的形成;②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发生的物质变化是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
    【小问1详解】植物所需CO2由CO2缓冲液提供,可以维持容器内CO2的含量相对稳定,液滴的移动情况反应了瓶内O2的释放或吸收,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图1装置测定的是番茄幼苗的净光合作用速率。
    【小问2详解】若黑暗条件下,每小时液滴左移了3个刻度单位,表示的是呼吸作用速率;某一光照强度下,每小时液滴右移了8个刻度单位,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假设液滴每移动1个刻度单位,植物幼苗体内的葡萄糖量增加或减少1g,则该番茄幼苗的呼吸作用速率为3g/h,该光照强度条件下,白天光照12小时,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为8×12-3×12=60g。
    【小问3详解】由题干可知,上述实验是在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下进行的,适当升高温度,植物幼苗的总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呼吸作用速率可能增大,导致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最终图示装置液滴右移的速率变慢。
    【小问4详解】一般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越高,果实的甜度就越高。根据“常温+高CO2浓度”和“高温+高CO2浓度”组对比可知,在高CO2浓度条件下,高温时番茄光合作用合成的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增加,而淀粉含量却明显减少,因此在高CO2浓度条件下,高温不利于番茄光合作用的进行。
    27. 如图1表示某动物体(2N=4)体内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图2表示该动物体内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3是某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该过程中仅发生一次异常。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段,图1中BC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图2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的细胞是_______(填序号),图2中细胞④位于图1中_______段。
    (3)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精原细胞,如图3所示,其A、a两条染色体分别被标记为红色、黄色;B、b两条染色体分别被标记为蓝色、绿色。图3中细胞Ⅰ和细胞Ⅲ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则细胞Ⅰ中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有______________,细胞Ⅲ中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颜色有______________。
    (4)图3中ABb的精细胞的形成,是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一次异常,则产生该染色体异常精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AB ②. 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2)①. ③、④ ②. CD
    (3)①. A、a、B、b ②. 红、蓝、绿
    (4)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B与b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C段表示减数分裂Ⅰ,CD段表示减数分裂Ⅱ;图2中①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
    【小问1详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对数为N),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对应图1中的AB段,图1中BC段变化(同源染色体从N对变成0)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小问2详解】图2中①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所以图2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的细胞(含有染色单体)是③、④,图2中细胞④(数分裂Ⅱ前期,不含同源染色体)位于图1中CD段。
    【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Ⅰ、Ⅲ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可知,Ⅰ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Ⅲ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相同,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只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但根据图示中精细胞所含染色体可知,形成该精细胞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B和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所以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Ⅰ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染色体是A、a、B、b,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Ⅲ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染色体是A、B、b,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红、蓝、绿。
    【小问4详解】ABb的精细胞(B与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形成是由于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B与b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
    28. 某闭花传粉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基因A、a控制;茎干有刺和无刺,由基因B、b控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1:用红花无刺植株人工传粉给白花有刺植株,F1有红花无刺植株、红花有刺植株两种类型,F1中红花无刺植株自花受粉,F2表型之比为红花无刺∶红花有刺∶白花无刺∶白花有刺=6∶3∶2∶1。
    实验2:从F1两种表型中各选取一株,对它们和两个亲本的两对基因(A、a和B、b)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电泳分离,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谱一为亲本白花有刺植株的电泳图谱。
    回答下列问题。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
    (2)亲本红花无刺植株与F1红花有刺植株的电泳结果分别对应图谱___________。
    (3)对于F2表型出现6∶3∶2∶1的原因,科研人员分析后确定有两种假说可对此进行解释:
    假说1:基因型为BB时导致受精卵不能发育。
    假说2:含有基因B的花粉只有50%可以参与受精。
    现以F2为材料,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对上述假说进行验证:
    让F2中无刺作___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与有刺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则假说1成立;
    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则假说2成立。
    【答案】(1)红花、无刺
    (2)二、四
    (3)①. 父本 ②. 无刺∶有刺=1∶1 ③. 无刺∶有刺=5∶6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实验1中,亲本红花和白花杂交,F1全是红花,则红花是显性性状;F1中无刺植株自交,子代出现有刺,则无刺是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用红花无刺植株人工传粉给白花有刺植株,F1有红花无刺植株、红花有刺植株两种类型,推知亲本红花无刺植株基因型为AABb、白花有刺植株基因型为aabb,F1红花无刺植株基因型为AaBb、红花有刺植株基因型为Aabb。白花有刺植株只有a、b两种基因,F1红花无刺植株含有A、a、B、b四种基因,而亲本红花无刺植株、F1中红花有刺植株各含三种基因。已知图谱一为亲本白花有刺植株的电泳图谱,说明条带1和条带3分别为基因a和b或基因b和a,图谱三含四个条带,说明图谱三对应F1红花无刺植株,亲本红花无刺植株(AABb)和F1红花有刺植株(Aabb)各有三个条带,它们的电泳结果是图谱二或图谱四。F1中红花有刺植株(Aabb)与白花有刺亲本(aabb)相比,两者都有基因a和基因b,前者比后者多基因A,由此可以判定图谱四为F1中红花有刺植株的电泳结果,条带2对应基因A。亲本红花无刺植株(AABb)的电泳结果为图谱二,它与F1中红花无刺植株(AaBb)相比,都有基因A、B、b,前者比后者只少基因a,由此可以判定条带1对应基因a。综合以上分析,亲本红花无刺植株与F1红花有刺植株的电泳结果分别对应图谱二、四。
    【小问3详解】F1红花无刺植株(AaBb)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是红花无刺∶红花有刺∶白花无刺∶白花有刺=6∶3∶2∶1=(3红花∶1白花)(2无刺∶1有刺),因此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为了确定哪种假说成立,可以用F2中无刺作父本,与有刺(bb)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假说1成立,则基因型为BB时导致受精卵不能发育,F2无刺植株的基因型是Bb,Bb×bb→Bb∶bb=1∶1,表型及比例为无刺∶有刺=1∶1;若假说2成立,则含有基因B的花粉只有50%可以参与受精,则F1基因型Bb自交,产生的卵子为B∶b=1∶1,精子为B∶b=1∶2,产生的F2中无刺为1/4BB、3/4Bb,将F2无刺植株(作父本)和有刺植株杂交,父本产生的配子是5/11B、6/11b,母本产生的卵子均为b,则后代无刺∶有刺=5∶6。
    29. 虾青素具有抗氧化和提高免疫力等特点,在医药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酵母,进行虾青素生物合成(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URA3为酵母筛选标记基因,缺失该基因酵母无法合成尿嘧啶;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BglII识别和酶切位点为A↓GATCT,EcRI识别和酶切位点为G↓AATTC;BamHI识别和酶切位点为G↓GATCC,HindIII识别和酶切位点为A↓AGCTT。
    (1)天然虾青素的来源之一是雨生红球藻,但并非其基本生命活动必需的产物,在雨生红球藻体内属于_____________(填“初生代谢物”或“次生代谢物”)。
    (2)科学家欲将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过程中关键酶的基因crtZ通过质粒导入酿酒酵母中表达。为使基因crtZ片段能连接到图中质粒中,应选用限制酶_____________来处理质粒。
    (3)酵母的质粒载体也可以在大肠杆菌中扩增,被称为穿梭载体。一般扩增质粒时,将目的基因片段和质粒的连接产物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缺失限制酶)中,与其他大肠杆菌相比,选用该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转化之前,使用CaCl2等处理大肠杆菌细胞,其目的是使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的生理状态。
    (4)从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导入酵母,若要筛选含有该质粒的酵母细胞,首先需要使用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尿嘧啶合成酶基因缺失型酵母;然后向缺失型酵母转入带有crtZ基因的质粒,涂布在___________(填选项)筛选。
    A. 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B. 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
    C. 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
    【答案】(1)次生代谢物
    (2)EcR I和BamH I
    (3)①. 外源DNA不会被切除,能够提高质粒DNA的产量和质量 ②. 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4)C
    【分析】基因工程包括四个基本程序: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次生代谢物质是生物体产生的一大类并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天然虾青素的来源之一是雨生红球藻,但并非其基本生命活动必需的产物,在雨生红球藻体内属于次生代谢物。
    【小问2详解】目的基因的两端只有EcR Ⅰ和Bgl Ⅱ识别序列,目的基因应该用这两种酶切割,为使基因crtZ片段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应将基因crtZ片段连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他们之间有Bgl Ⅱ、EcR I、BamH I和Hind Ⅲ识别序列,但Bgl Ⅱ有一个识别位点在启动子左边,如果使用此酶,有可能会将启动子切除,不能使用此酶,Bgl Ⅱ和BamH I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为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能连接在一起,应该用EcR I和BamH I切割质粒。
    【小问3详解】大肠杆菌DH5α缺失限制酶,不会降解外源DNA,与其他大肠杆菌相比,选用该菌优点是外源DNA不会被切除,能够提高质粒DNA的产量和质量。使用CaCl2等处理大肠杆菌细胞,其目的是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
    【小问4详解】质粒上含有URA3,缺失该基因酵母菌无法合成尿嘧啶,缺失型酵母在无尿嘧啶的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导入重组质粒的酵母菌(含有尿嘧啶基因)可以长成菌落,因此要想筛选含有该质粒的酵母细胞,首先需要使用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尿嘧啶合成酶基因缺失型酵母;然后向缺失型酵母转入带有crtZ基因的质粒,涂布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上,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的酵母菌说明导入了质粒,C正确,AB错误。
    故选C。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pdf、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生物(含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生物pdf、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PDF版附解析),共2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