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从“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轻重。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让人类祖先既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类,同时又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狩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但作为“中间经销商”的阿拉伯人非常狡猾,不愿意告诉欧洲人香料的来源,以便长期赚取差价。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洲的船队出发了。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一切,从一颗小小的胡椒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味道的追求也越来越极端。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
美国人热爱吃牛肉,然而生产牛肉所消耗的谷物显著高于生产其他肉类的消耗。这意味着越多的人想吃牛肉,就需要越多的耕地,最终导致耕地对林地的占用。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牛是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大量甲烷。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控制碳排放、节约粮食的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就是不希望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日益变大的胃口破坏。正如现代人遇到的多种“富贵病”,如痛风、胰腺炎等,是饮食更精细、更大量所致,放在人类文明的框架来看,吃得好也是人类文明“富贵病”危机的源头。极端天气增加、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种种挑战因人类过分消耗、破坏植物的生存状态而出现。
这也许是植物的被动“报复”。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
(摘编自Freelee《植物塑造了人类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雷德·戴蒙德认为人类早期“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文明能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关键性因素。
B.人类祖先选择直立行走的目的是“解放双手”,如此则可以方便、快速采摘触手可及的果实,这就提高了获取食物的效率。
C.直立行走不仅给人类祖先带来高能量食物,还促成他们掌握奔跑和投掷技能,进而学会狩猎动物,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
D.今天的现代人类对味道的追求越来越极端,而这种过度追求意味着大量植物被人为破坏,进而给人类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一个小小的“摘果实”动作最终影响了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蝴蝶效应”。
B.“人猿相揖别”的标志和关键是人类祖先通过直立行走而“解放双手”,双手的解放让人类一步步走上文明之路。
C.大规模养牛不仅导致耕地侵占林地,还意味着温室气体甲烷的高强排放,加快气候变暖,最终导致大量植物灭绝。
D.控制现代人日益变大的胃口意味必须控制碳排放和节约粮食,否则不仅“富贵病”越来越多,还会导致影响人类生存的多种环境挑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代埃及在肥沃的尼罗河河谷区发展出农业,使之成为古代非洲著名的粮仓,进而孕育出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B.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人类最早驯养牛,并建立了世上最早的牛、羊、猪等家畜养殖中心,促进了古代两河文明的兴盛。
C.距今约7000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制作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华文明。
D.约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人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而其建筑艺术更堪称一绝。
4.简要概述第七段的论述层次。
5.请根据文本说说“植物”是怎样“塑造了人类历史”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城(节选)
余华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回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
“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态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路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
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有一个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逐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
林祥福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双眼眯缝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
“这里是文城吗?”
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
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的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惊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
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来的包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袱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林祥福的财富在溪镇是无人能比的,主要来自农业和手工业收入,可见其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
B.林祥福操着明显的北方口音,却对别人说自己来自沈店,其目的是为了打消别人对他的好奇心。
C.当溪镇的女人们问起孩子的母亲时,林祥福对她们的问题置之不理,原因在于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D.多数溪镇人和陈永良在回忆林祥福初到溪镇时,都与天灾联系起来,说明了溪镇人普遍较为迷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财产的丰足,然后再交代出财产的主人,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B.选文“像是一头笨拙的熊”的描写,使用了比喻,刻画出林祥福初到溪镇时的孤独与无助的形象。
C.陈永良对林祥福怀中婴儿的感觉,与林祥福为女儿讨要奶水的情节相照应,表现父女间相依为命。
D.“一文钱”“包袱”“织布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物象,暗示故事背景,有利于读者对情节的理解。
8.选文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请以林祥福为例,简要分析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9.在讲述林祥福初来溪镇的故事时,作者选取了溪镇多数人和陈永良的不同角度,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洺州人也。
辛丑,契丹主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贼可乎?”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遣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循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
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战而大胜,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亟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敬瑭甚叹伏。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唐王大惧。
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①虞:戒备,准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军A自凤翔B推戴以来C骄悍D不为用E彦饶恐F其为乱G不敢H束之以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向南进发,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的“南”用法不相同。
B.置,设置,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的“置”字意思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劝学》“故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相同。
D.“文纪但拜谢”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但”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
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曾想却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
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对此十分赞叹佩服。
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
(2)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
14.孙武指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孙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离怀
王观
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箔①绮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注]①珠箔:珠帘。
15.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
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
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
16.“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 , ”这两句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描写了社日的情境,表现了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的忧愤之情。
(3)木叶,即落叶、落木,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落木”“落叶”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1)。《2024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①据有关平台统计,②关注博物馆50%的人群年龄在18~30岁。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高,普遍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加之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长期学习性使用,普遍具有更为宽广的眼界和见识,更倾向于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④青年群体更加渴望欣赏“文化之美”,⑤感悟遗忘或忽略的“历史之美”。他们已不限于翻阅书籍上的照片和观看影像资料,(2)。
博物馆成为青年群体文旅、社交、生活的“爆热”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3)。供需关系失衡、参观言行失范、展览学习失真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人们感悟文化魅力、接受知识滋养。只有系统梳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管理,才是使青年博物馆“热”长居“顶流”的根本之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国庆上映的电影《只此青绿》源于登上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电影和诗剧中,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从整体画面来看,画家采用了大青绿敷色,画面清新,湖山清旷,有春天葱荣之意却无春天的嚣噪,大有清风徐来,(①)之意。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②),细节生动。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即使历经千年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电影解释了舞蹈诗剧的创意——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一段女性群舞是在表达群山(③)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20.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以下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①风平浪静 ②惟妙惟肖 ③连绵起伏B.①水波不兴 ②栩栩如生 ③重峦叠嶂
C.①波澜不惊 ②活灵活现 ③层峦耸翠D.①静影沉璧 ②绘声绘色 ③奇峰罗列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个人形象的塑造,传统儒家主张通过自身的修为和努力,追求精神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今网络发达,社交媒体活跃,人们越来越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观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说过:“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第七段整体采用总分论述结构,先总说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推进了文明的演进。②然后用新月沃地的实例说明“二粒小麦”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③接着用欧洲文明的实例说明胡椒在欧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5.①植物促使人类祖先解放双手、直立行走、进行狩猎,提升了种群智力,最终影响了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②植物促使人类改进收集食物的方式,是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③食用型植物中有巨大的影响力,推进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④植物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当下需要人类处理好与植物的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人类祖先选择直立行走的目的是‘解放双手’”错误,曲解文意。由“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可知,人们选择直立行走,最初是为了“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最终导致大量植物灭绝”错误,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是说会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没有说“大量植物灭绝”。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第六段的观点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A.强调农业的发展,孕育出古埃及文明,能证明“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B.强调畜牧业对文明的作用。
C.强调手工业对文明的作用。
D.强调人类发明的进步。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
“论述层次”可以理解为论证结构、行文脉络等。
第七段先说“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
后面为分说,第二层先说“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证明了“二粒小麦”对于新月沃地的作用,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作用。
由“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可知,第三层重点讲述胡椒在欧洲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它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找到新航线等,“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
可见第七段整体采用总分论述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本文2-5段可知,人类的祖先为了采摘果实,选择直立行走;然后“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接着“高能量食物让人类祖先既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人类开始奔跑、投掷、狩猎等,因此,植物影响了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
由第6段“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可知,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由第7段“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可知,植物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推进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
由最后几段“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可知,植物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当下需要人类处理好与植物的关系,以免人类与植物同归于尽。
6.B 7.A 8.①“北方口音”在选文中共出现三次,凸显了林祥福身世的神秘。②“为女儿讨要奶水”,主要刻画了他的动作、外貌等,凸显了一个落魄谦卑有礼,有责任感和自尊心的男人形象。 ③“庞大的包袱”是林祥福漂泊生涯的家当,更是他生活重压的象征,并与他最后富甲一方形成对照,表明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追求上进之人。 9.①两者都是第三(全知)视角,能客观、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主人公神秘的身世、背景,能迅速地把读者带入情境中。
②两者记忆中林祥福来溪镇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③在溪镇多数人和陈永良印象中,这个落魄男人来时正逢天灾,然终成富甲一方之人,这说明命运还是要靠自己主宰,从而揭示了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见其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理解错误,林祥福最后成为溪镇最富有的人,主要是他自己的努力打拼、执着创造带来的,而不是“精打细算”。
C.“原因在于他不知道怎么回答”理解错误。当溪镇的女人们问起孩子的母亲时,林祥福对她们的问题置之不理,原因在于他不愿意回答、不愿意讲述他的遭遇,而不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D.“说明了溪镇人普遍较为迷信”说法牵强附会。多数溪镇人和陈永良在回忆林祥福初到溪镇时,都与天灾联系起来,只能说明人们的回忆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发生天灾人们的记忆犹新,所以此时来个外乡人容易记得住。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财产的丰足”说法错误,不是“白描”,而是精彩的描写。从“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竹子,还有……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等句可以看出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他富甲一方,不是“白描”。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到文中细节刻画的地方,简单梳理文本可知:选文主要从“北方口音”“为女儿讨要奶水”“庞大的包袱”等几个细节刻画主人公林祥福。
而“北方口音”在全文出现了三处:第一次出现点明林祥福身世;,第二次出现是向人讨要奶水喂养女儿时,显出他的困窘;第三次是他向陈永良打听文城的地名,回扣了小说的题目。三处“北方口音”这个细节使整个事件复杂 化,让林永祥的身世更加神秘。
“为女儿讨要奶水”这个情景,主要是运用动作、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林祥福独特的敲门方式, 总是伸在前面的右手,手掌里的一文铜钱,欲哭无泪的眼睛,沙哑的声音;这些细节一个又一个叠加在一起,刻画出一个深深被生活折磨着,贫穷而有礼,努力维持着自尊的人物形象。
“庞大的包袱”主要在文末,原文是“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来的包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个细节中的“庞大”“已经泛黄” “"满是污渍” 等字眼,进一步暗示了林祥福来自北方的身世;同时,这个细节重点刻画出这个背负巨大“包袱”的男人的顽强坚韧和责任担当。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事视角的能力。
本题主要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给读者的感受、主题揭示等方面分析。
作者从溪镇多数人和陈永良的不同角度叙述他们眼中的林祥福,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能比较客观冷静地描述人物的遭遇、经历等,同时也能让读者很快进入故事的情境中。
其次,两种不同的视角的叙事,相互印证,特别是记忆中不是雪冻就是龙卷风的天灾之际来的,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也能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最后,林祥福最初的落魄潦倒,到最后成为溪镇的首富,充分地说明天灾不能左右人的命运,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这样就揭示了文本的主题。
10.CEG 11.D 12.A 13.(1)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
(2)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你,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 14.①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然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
②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而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
【导语】材料一出自《资治通鉴》,描述了契丹主与石敬瑭的军事策略与对峙,通过细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战局与双方决策者的智慧。材料二选自《孙子兵法》,则从理论层面总结出军事胜利的五大原则,即从整体把握战局、资源识别到领导协调。这两篇材料共同强调了战略预判和信息决策的重要性,并在理论与实践间形成呼应。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诸军”充当前面句子主语,“自……以来”是固定搭配,作句子的状语,因成分较长,可从其后C处断开;
人名“彦饶”处另起一层意思,充当后半句主语,故在其前E处断开;
“其为乱”是“恐”的内容,“不敢束之以法”是“恐”造成的后果,应各自独立成句,故在两句中间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名词作动词,向南进发;/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B.正确。句意: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
C.正确。句意: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D.错误。都是副词,意为“只,只是”。句意:卢文纪只是拜谢。/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已经像落日的余晖一样,即将消失。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开战”错误。根据原文“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可知石敬瑭派去回复的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兵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打了起来。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谓”,以为、认为;“险要”,作名词,险要的地方;“伏兵险要”,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于)险要伏兵”。
(2)“雅闻”,平日听说、向来听说;“首用”,首先任用;“安在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在安乎”。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意思是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和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结合材料一“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可知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确定在险要地方没有伏兵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
②材料二“识众寡之用者胜”意思是,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能够胜利。结合材料一中“契丹遗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可知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契丹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们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作战道理,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材料二“以虞待不虞者胜”意思是,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结合材料一中“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可知石敬瑭率兵设置营地,准备非常充分;“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统领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旌旗连绵不断达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绕城自守,敌人骑兵经过城下,也不诱降挟胁他。丁审琦是洺州人。
辛丑(十五日),契丹主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他事先派人对石敬瑭说:“我打算今天就攻打敌兵可以吗?”石敬瑭派人奔驰告诉他们说:“南军力量很雄厚,不可以轻视,请等到明天商议好如何开战也不晚。”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就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石敬瑭就派刘知远出动军队帮助他们。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把步兵列阵在城西北山下,契丹派遣三千轻骑兵,不披铠甲,直接突击他们队列。后唐士兵看到契丹士兵疲困,争相追逐他们,追到汾水弯曲之处,契丹士兵趟水离开。后唐士兵沿着河岸前进,契丹埋伏的士兵从东北涌起,冲击后唐军队,把后唐军队截为两段,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契丹所杀,在南面的骑兵引退回到晋安营寨。契丹放开兵马乘乱攻击,后唐士兵大败,步兵死亡近万人,骑兵独自保全。张敬达等收集余下的士兵保卫晋安寨,契丹也率领他的军队返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获后唐降兵一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把他们都杀了。
这天晚上,石敬瑭出北门,会见契丹主。契丹主握住石敬瑭的手,遗憾相见晚了。石敬瑭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士兵战马疲倦,急切同后唐军队作战却取得大胜,这是为什么呢?”契丹主说:“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我派人侦察,发现断路和伏险都没有。因此我才得以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然成功了。两军交战以后,我方气势正锐盛,彼方气势正沮丧,如果不乘此时急切攻击他,耽误时间拖延很久,那么谁胜谁负就不可预知了。这就是我急切作战却获取胜利的原因,是不可以用谁劳苦谁安逸的通常的道理来衡量的。”石敬瑭十分赞叹佩服。壬寅(十六日),石敬瑭率领军队与契丹军队会合并包围了晋安寨,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它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多设置带铃索的吠犬,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此时张敬达等率领的士兵尚且有五万人,万匹马,却四面环视没有能够前往的地方。甲辰(十八日),张敬达派出使者向后唐朝廷报告打了败仗,此后便没有再通音讯。唐主极为恐惧。
丁未(二十一日),后唐主颁下诏书,宣布亲征。雍王李重美说:“陛下眼疾还没有好,不能远路跋涉到风沙之地;为臣虽然浅陋幼稚,愿意代替陛下向北方征讨。”后唐皇帝的意念本来就不想北行,听到这些话十分高兴。但是张延朗、刘延皓和宣徽南院使刘延朗都劝说后唐皇帝亲自出征,后唐皇帝无可奈何,在戊申(二十二日)这天从洛阳出发,对卢文纪说:“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你,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卢文纪只是拜谢,不能拿出对策。己酉(二十三日),遣派刘延朗监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的军队开赴潞州,去做前线晋安寨的大军的后援。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材料二: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和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15.A 16.共同点:都借酒消愁,以“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绪。
不同点:①王词直抒胸臆,写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绪,但离别的忧愁却写在了美人的眉间,直接点明“愁”字,并以一个“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
②李词含蓄委婉,以酒“淡”衬愁浓,用反问句式强调内心的愁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别岸草”不是离别意象,“草草”不是名词,是形容词,是匆忙的意思,“别岸相逢何草草”指在离别的岸边仓促相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王词“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意思是,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离别的)忧愁却写在美人的眉间。词人借助“酒”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愁”字直抒胸臆,以“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
李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此词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酒”本为消愁、遣愁之物,自己愁绪深重,本就难以借酒排遣,而着以“淡酒”更是难掩愁情,以酒“淡”衬愁浓,用语更加委婉含蓄。
可见,两首词均以“酒”这一相同的意象来表达愁情,不同的是抒情方式上王词更直接,李词更委婉。
17.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锲、镂、佛狸祠、鸦、萧、袅、澄。
18.(1)而青年群体是博物馆“热”的主力军;(2)更想走进有实物展览的博物馆;(3)越是“热”的现象越需要“冷”的思考 19.②关注博物馆的人(有)50%年龄在18~30岁。⑤感悟被遗忘或被忽略的“历史之美”。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此句与后文有关,后文“《2024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关注博物馆50%的人群年龄在18~30岁”等都表明青年群体热衷于参观博物馆;再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关联,可填:而青年群体是博物馆“热”的主力军;
(2)根据前文“不限于”可知此处应有“更想”“更愿意”之类的词,此处与“翻阅书籍上的照片和观看影像资料”相反,并与博物馆关联,可填:更想走进有实物展览的博物馆。
(3)前文“但是”表转折,前面说博物馆“爆热”,后面说“供需关系失衡、参观言行失范、展览学习失真等现实问题”,可见博物馆热也需要冷静思考,可填:越是“热”的现象越需要“冷”的思考。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应先指出关注博物馆的人,再说明这部分人中有50%的人年龄在18~30岁。同时,“人群”是集合词,表示一群人,而这里强调具体的百分比。其与“18~30岁”搭配不当,故“人群”应改为“人”。
⑤不合逻辑,主体是“青年群体”(施动者),客体是“历史之美”(受动者),应该是“被遗忘或被忽略”。
20.B 21.《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22.构成:本体为舞者头饰、女主双袖下垂的造型,喻体分别为山石和山的纹理、山间瀑布,本体和喻体外形相似。效果:形象生动,使读者生发联想,更易理解舞蹈与《千里江山图》的关系。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水波不兴:指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静影沉璧: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文中的语境是形容画面所表现的情景平静安详,同时根据前文“清风徐来”可知,苏轼《赤壁赋》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所以应填入“水波不兴”。
第②空,栩栩如生:通常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文学、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绘声绘色: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语境形容近看画面的感受,结合“细节生动”,突出画面形象逼真,应填“栩栩如生”。
第③空,重峦叠嶂: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层峦耸翠:形容山势高峻,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奇峰罗列:各种各样的山峰排列着。语境形容舞蹈诗剧女性群舞表达群山的形象,突出其连绵不断的特点,应填“重峦叠嶂”。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就是先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独立成句,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果修饰成分里面还有修饰成分,就依次把它抽取出来独立成句。
本题中,句子的主干是“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可作为其中一个短句。
而“《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即使历经千年”独立成句,可以改写为“《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独立成句,可以改写为“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
然后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调整各个短句的顺序。故可以将句子改写为:《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共用了两组比喻,将“舞者头饰”比喻为 “山石”,将“女主双袖下垂的造型”比喻为“山的纹理、山间瀑布”。其中本体为舞者头饰、女主双袖下垂的造型,喻体分别为山石和山的纹理、山间瀑布。
效果:之所以可以构成比喻句,就是利用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外形相似性。运用了比喻,让句意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舞蹈与绘画本是两种艺术形式,用舞蹈来表现绘画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但正是通过比喻,使读者生发联想,更易理解舞蹈与《千里江山图》的关系。
23.例文:
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鉴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是成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的君子,抑或党而不群,倡而不和的小人,靠得似乎不仅是自身修养,也有赖于外界的品评。推此即彼,关于个人形象的塑造,窃以为须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鉴。
以修身为本,谓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传统的观念中,以自身修为和努力,来追求精神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一直以来为儒士学子所信奉。从孔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答颜子之问到曾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坚毅信念,无一不是受到修身观念的熏染。《从底层滚出来:文盲周立太何以名值千万》一中,他苦难的童年、执拗的性格,以及因之生长出的对应然秩序的渴求,也不断推着他锤炼自身,从社会的底层一路拼到公众的眼前,从很大程度上看,修为和努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正确的使我们走向成功的可能。反省自身,闻过则喜也越来越成为立足世间一种范式,以塑造自己,实现人素养的一次次飞跃。
以外物为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现代的社会里,用外界的评价作为衡量自身形象的工身渐渐流行。正如杰夫·贝索斯说过:“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古之圣贤往往能够得到后人极高的推崇与由衷的赞誉,而奸佞邪臣也往往遭到后之评者的厌恶与唾弃。作家杨本芬最初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故事,得到网友的好评后而有了“继续创作的动力”,以81岁的高龄出版了《我本芬芳》。而以外物为鉴,以外人为师大概就是如此,外界的批评与评价也能够成为我们提升自我、塑造自我的动力,借外物以鉴自身,对于自我提升来说,也未尝不可。
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鉴。人们总为蝇头微利而奔波终生,至绝境才发出“鹤唳华亭,岂可复闻乎”的感叹,以至“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的绝望。若能抬起头来,观世界之大,也不至于日夜逐利不知生死,终其一生碌碌无为,这便是以外物为鉴的意义。与此同时,这个世界的标准本就不一,我们要找准自己的那一根杠杆,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以修身为本,不失本心。
愿我们都能以修身为本,以外物为鉴,以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重在讨论如何塑造(提升)个人形象,材料中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传统的观点,注重自身的修为和努力;一个是现代的视角,要关注别人的评价。
结合材料中的两种视角,本篇作文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比如从塑造(提升)个人形象要苦练内功,加强品德修为,坚定自己的原则立场,不能受环境影响,不能被外界评价带偏。也就是说,在个人形象塑造这个方面,我们需提升个人修养,做好自己。而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塑造(提升)个人形象不能“闭门造车”,应关注外界的评价,用周围人的观点来校准、拨正自己的言行。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未免片面和主观,因此,别人的观点也应该参考或采纳,以此让自己的言行更符合规范或要求。也可把二者结合起来,塑造(提升)个人形象应做到“内外兼修”,既要关注精神涵养,又要关注外界评价,二者不可偏废。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塑造个人形象,应该做到内外兼修。文章主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写作,第一部分写内修,也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第二部分写外修,也就是要采纳别人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第三部分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论述。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提升个人形象,加强自身修养。
2.提升个人形象,要关注别人的评价。
3.塑造个人形象要内外兼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青海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9月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点评以下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