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各地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3份)
河北省唐山志嵘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志嵘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I卷两部分,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商人非常迷信、对上帝和祖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写在答题卡上:
2.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地区,是辽河流域一处非常重要 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下图是查海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石磨盘、磨棒 石铲 石斧 之字纹陶罐
A.属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
C.已经出现定居的状态 D.大量种植粟等农作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查海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石磨盘、磨棒和石铲等工具,这些工具通常与农业活动相关联,尤其是石磨盘和磨棒用于处理谷物,而石铲则可能用于翻土或耕作。这表明该遗址的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很可能有了一定程度的定居生活,C项正确;查海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但仅凭这些农具无法直接确定其社会结构是父系还是母系,排除A项;题目中的文物并没有提供关于社会分化或财富分配的信息,因此不能据此得出结论,排除B项;虽然石磨盘和磨棒的存在暗示了对谷物的加工,但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具体种植的是哪种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2.有学者把中华文明 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相对独立 B.满天星斗 C.中原核心 D.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可知,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化组成一朵花,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项正确;中华文明内部文化存在相互联系的特征,排除A项;满天星斗是指中国各地的文化独立发展,排除B项;中原核心只是概括了部分特点,概括不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各附属国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反映出商朝()
A.国家机构趋于完善 B.政治势力范围广阔
C.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D.商族军事实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内服控制力较强,而外服的方国独立性很强,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说明商代中央的权力尚未高度集中,G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商朝国家机构建设,排除A项;商朝对外服的控制力较弱,这说明其政治势力范围较为有限,排除B项;附属国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并不意味着商族军事实力较弱,排除D项。故选C项。
4.商人非常迷信、对上帝和祖先(主要是商王的祖先)极度崇拜,祭祀盛大而频繁。与此相联系,商朝盛行占卜,大小事几乎无不求神村卜。这表明商朝()
A.封建迷信盛行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等级色彩浓厚 D.神灵主宰商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人迷信、崇拜上帝和祖先(主要是商王的祖先),且盛行占卜,大小事几乎都要进行神卜,可知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项正确;因“封建迷信盛行”表述中“封建”一词错误,且材料主要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而非单纯强调封建迷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人迷信、崇拜上帝和祖先,且盛行占卜,没有强调等级色彩浓厚,排除C项,“神灵主宰商朝统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督因,政治、军事经验非常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齐国。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奖赏开国功臣 B.维护周王朝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的诸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初年(中国)。西周初年,把重臣分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地区,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室统治,B项正确;奖赏开国功臣与封地设置在反周势力强大地区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项;分封地区在新征服地区,因此其不是防止外族入侵,排除C项;姜尚不是同姓贵族,排除D项。故选B项。
6.“天子之地方千里,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据此可以推断出()
A.西周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诸侯势力强大 D.西周分封制等级分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等级的诸侯所获得的封地大小有严格的规定,这充分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等级分明的特点,D项正确。仅从题干所给的各级诸侯封地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得出西周疆域极为广阔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各级诸侯封地的规模差异,没有涉及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具体方式和严密程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虽然诸侯有各自的封地,但不能从封地大小判断诸侯势力是否强大,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军事力量、政治权力等,排除C项。故选D项。
7.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这就意味着,当时的农业()
A.实行个体劳动 B.对生态环境破坏大
C.采用集体耕作 D.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可知,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力极其落后,这就只能采用平民和奴隶的集体耕作方式,C项正确;个体劳动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对生态环境破坏大以及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D项。故选C项。
8.周平正死后,桓王叩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这反映出()
A.兼并战争影响了稳定 B.原有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郑国成为新的霸主 D.宗法制度开始走向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据材料“周平正死后,桓王叩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诸侯国不服从周天子号令,甚至与周王室兵戎相见,反映了原有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项正确;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郑国成为新的霸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春秋时期,中原诸侯从内心里看不起南方的楚国,认为楚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夷夏矛盾未得到解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逐加剧,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0.春秋时期较之西周,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以至公田荒芜不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管理松弛 B.井田制度瓦解 C.铁犁牛耕出现 D.生产关系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讲述的是井田制瓦解的过程,农民在“私田”上兴趣增加,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究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项正确;公田管理松弛是表现,非原因,排除A项;井田制瓦解和生产关系变化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11.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原来的贵族和平民一起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B项正确;废除井田制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奖励耕织不能触及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2.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征战不断,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为此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
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施行仁政 D.变法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恢复周礼,克己复礼,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
A.无为而治 B.施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这种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因而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纷乱的局面,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不适合治乱世,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也不适合诸侯争霸的时代,排除C 项。故选D项。
14.《汉书卷十九上》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有学者推测:终秦一朝,未曾选任担当太尉职务的官员,皇帝才是全国真正的军队统帅。这种做法旨在()
A.降低军队战斗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增强宰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终秦一朝,未曾选任担当太尉职务的官员”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始皇对军权的牢牢控制,因此没有任命太尉,因此,这种做法旨在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这种做法使得皇帝对军权牢牢控制,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未涉及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排除A项;这种做法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皇帝才是全国真正的军队统帅,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并不会增强宰相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特点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中央政府官员相互制约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其中又有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项正确;体现皇权至上的是三公九卿制而非九卿中的部分官员的职责规定,排除A项;官员职责虽然明确,但不存在互相制约,排除C项;很多官员为皇室服务,而非为政府服务,因此无法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6.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连接咸阳与北部边陲的“直道”。此时,秦王朝刚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不久,将匈奴势力驱逐回阴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区重新设置九原郡,移民戍边。据此可知,修筑该“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南北交流 B.巩固北方边防 C.推广郡县制度 D.缓和民族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秦王朝刚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不久,将匈奴势力驱逐回阴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区重新设置九原郡,移民戍边”,可知秦朝修直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军事防御,巩固北方边防,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在北方地方管理上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为了便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而修筑直道,说明民族关系比较紧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7.秦代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是为了()
A.实施轻徭薄赋 B.确保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践行仁政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代《司空律》“(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和《戍律》“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可知,秦朝的律令会尽量避免造成农户家中劳动力缺少的情况出现,以免耽误了农业生产,这说明秦朝非常注重农业生产,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施轻徭薄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暴政,因此秦朝从未废除严刑峻法,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仁政思想来源于儒家学派,而秦朝时期主要使用的是法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8.秦朝的徒刑实施范围广泛,而且对刑期并无规定。百姓一旦沦为刑徒,就可以无休止和更加随意地被国家役使,以致出现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局面。这一局面()
A.说明秦朝民众不守法律 B.体现出法家顺应了社会发展
C.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结合所学可知,大量百姓沦为刑徒,被无休止和随意役使,这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因为秦朝的徒刑实施范围广泛且无规定,导致百姓大量沦为刑徒,而不是因为民众自身不守法律,排除A项;从题干中呈现的这种大量百姓沦为刑徒的情况来看,激化了社会矛盾,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说明法家并没有顺应社会发展,也没有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BC项。故选D项。
19.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 庙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秦朝暴政激化矛盾 D.专制集权阻碍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即实行暴政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专制集权的建立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
A.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 B.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C.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熟知民间疾苦,吸取秦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教训,采取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排除D项;西汉初期在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还有所改变,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与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如图是西汉某一时期的一幅政治形势图。图示事件发生在()
A.汉高祖时 B.汉文帝时 C.汉景帝时 D.汉武帝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材料中看出是七国之乱,而七国之乱是在汉景帝时期,C项正确;汉高祖时期西汉刚刚建立,并未出现诸侯叛乱,排除A项;汉文帝时期并未出现七国之乱,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七国之乱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22.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专门下令设置上林三官进行货币改革,改革将各地铜矿收归国有,垄断铸币权,甄选优秀工匠提升铸币工艺,杜绝私铸。其结果()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手工业铸造水平
C.解决了边患问题 D.扩大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这些经济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甄选优秀工匠提升的是铸币工艺,但无法据此说明提高了整个手工业的铸造水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经济的措施,和解决边患以及扩大中枢机构的权力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3.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朝()
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 B.儒家容纳了道家
C.察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 D.治国思想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表可知,高祖一武帝初年,官员主要出身法家,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儒家出身的官员占比提高,结合所学,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治国思想的变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B项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官员素质,排除C项。故选D项。
24.延光四年(125年),东汉安帝卒,阎皇后无子,与其兄阎显合谋,不立此前曾被立为太子的安帝庶子刘保,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但刘懿在位不满一年又卒,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诛杀阎显,拥立刘保继位,19名宦官皆封为侯,势力日盛。这表明,东汉时期()
A.宦官专权 B.外戚干政 C.政治黑暗 D.豪强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东汉(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阎皇后与其兄阎显合谋立刘懿为君,这体现了外戚干预朝政的情况;随后宦官孙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阎显并拥立刘保继位,这些宦官因此被封侯,显示出宦官势力的增强。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黑暗,C项正确;虽然最终宦官势力增强,但题目描述了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并非单纯强调宦官专权,排除A项;阎皇后及其兄阎显的行为是外戚干政的具体表现,但是未涉及到宦官专政,表述不全,排除B 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地方割据或分裂势力的问题,而是集中在中央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上,排除D项。故选C项。
25.汉代大量文人下乡采风,创作出《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病妇行》等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艰苦的乐府诗,对统治者反思战乱、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有积极作用。这表明,汉乐府诗()
A.真实地反映民间疾苦 B.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C.具有民情收集的功能 D.体现了汉代文学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代大量文人下乡采风,创作出《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病妇行》等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艰苦的乐府诗,对统治者反思战乱、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有积极作用。”可知,汉代的乐府诗反映了当时下层的民众生活,说明汉乐府诗具有民间收集的功能,C项正确;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夸大性,真实性需要严格的考证,排除A项;乐府诗分为三类,主要有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军乐和民间的歌辞,而材料仅反映的是民间的歌辞,因此不能就此把它推断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B 项;汉乐府诗体现了汉代文学成就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骨文中常有“卜黍受年”“其雨”等字样,今发现问卜是否有雨的甲骨文约有160片。
材料二除了铁器的发明和牛耕的使用外,农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为水利灌溉。如郑国渠之开发,使秦国亩收达到六石四升。文战国时魏人西门豹将潭河水引到河北南部的魏邑郖,增加了当地的农产量。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云:“僭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共身,事末刚及点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全汉晃《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商代相比,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 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答案】(1)依赖自然条件;常通过占卜预测收成;重视农业发展。
(2)生产工具改进;水利灌溉发展;农业产量增加。
(3)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秦国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一甲骨文中常有“卜黍受年”其雨“等字样”可得出,商朝农业依赖自然条件,商人常通过占卜预测收成;据材料一“今发现问卜是否有雨的甲骨文约有160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重视农业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从商代到战国(中国)。据材料二除了铁器的发明和牛耕的使用外,农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为水利灌溉增加了当地的农产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商代相比,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灌溉的发展上。据材料二增加了当地的农产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农业产量增加。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国)。
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云:僭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共身,事末刚及点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第二小问经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影响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秦国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最开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逍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总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
-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答案】(1)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制产生。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出于争霸需要招揽人才;战争局面下,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文化: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2)特点: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神化君权;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大一统”;强化伦理道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上处在社会大分裂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出于争霸需要招揽人才;战乱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方面: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制产生;根据材料“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可知,文化方面: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根据所学可知,阶级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逐步由奴隶制转向封建社会,此时地主阶级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崛起,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得出“吸收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根据材料“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可以得出“神化君权”;根据材料“一改孟子” 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
学”可以得出“对传统儒学继承发展”;根据材料“提出了” 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可以得出“强调”大一
统”;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强化伦理道德。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则凸显对“周政”和“秦政”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和韧性。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摘编自《潘妮妮:汉初混合政体与儒家制度化的“间隙显现”-中华帝国初期政治发展的一种观察
视角》
材料二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汉武帝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前98年,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国有专营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积极影响。
【答案】(1)措施:“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颁布“推恩令”“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建立中朝制度;“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设立刺史制度。(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内容: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经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后世的经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了手工业制造技艺;打击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增强边疆防御;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推动西汉走向强盛。(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为加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朝制度;加强对官僚的管理设立刺史制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内容:根据材料而“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统一发行“五铢钱”,可得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二“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与“官营冶铁后”,联系所学可得出实行酒类、盐铁专营;在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推行均输平准。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稳定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联系所学,可得出对后世的经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实行酒类、盐铁专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可得出提高了手工业制造技艺;根据材料二“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联系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增强边疆防御;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并且推动西汉走向强盛。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
事务
宗正
主管监室票务
治粟内史
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
主管皇室财政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两部分,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 宜侯失, 商朝的内外服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年,必为政于天下矣,、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